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文科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其特殊性,本课题通过对文科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找出文科类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的建议,达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关键词:文科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建议
一、文科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能力培养不能与时俱进
许多文科高职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不是通过参与职业活动来培养,而是通过纯粹的知识学习来灌输,同时也没有注重思想道德素养、人文素养教育等。同时,近些年文科高职专业建设对、创新创业等新常态也没有做出及时的反馈,服务性职业特有的应变、决策和工作设计等职业能力也没有很好地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中,大多职业实训停留在强调语言文化的职业素养内涵的层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新产业、新业态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需求有差距
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习借鉴了德国、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好国家的经验,但不管是学徒制、双元制以及当前正在许多高职院校推行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项目化模式,都是以工科专业和课程为典型经验和分析对象的。而文科高职专业由于就业岗位的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主要是人、事务和社会关系,工作对象和内容的个别化、复杂性和心理能动性无法做到情景的真实、重复性再现,经验或案例基础之上的角色模拟或工作情境仿真都不可避免地带有预先假设和人为控制的痕迹,“教、学、做”整体化效果与实际岗位情况仍有一定差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难度实际上比工科大很多,文科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实际需求有差距。
(三)校企合作缺乏动力
文科高职涉及到的实习实训岗位如文秘、会计等都较为分散,一般企业能提供的集中岗位较少。文科高职院校往往因为师资、管理压力等因素对产学结合有足够的动力,而企业因为在招聘人才过程中由于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在加上在学校培养的学生实用性不强等其它原因,没能和学校建立互惠互利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对校企合作的兴趣不大,也缺乏动力。政府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过程中牵线搭桥的引导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其次在产学结合的各方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职责没有确定,运行体系没有构建,运行效果评价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产学结合没有政策支持,没有动力推动,现有的产学结合只是某一方面的结合,只能看作是在实习层面上的结合,校企双方没有深度介入,没能形成良好的循环。
二、文科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明确以技能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
确立 “以综合素质为依托、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复合性,强化个人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应用性,突出其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注重开放性,适应行业岗位的多层次性和变动性,具有一定的职业迁移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注重国际性,强调按国际通行的标准、规则、体系培养人才,能够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竞争需要;能适应经济新形势、新常态,把握“互联网+”潮流,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
(二)设计以工作过程为蓝本的课程体系
文科高职专业以工作过程为蓝本的课程体系设计要具备四个特征:第一,课程体系要具有较宽的基础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第二,课程体系设计要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将企业最需要的知识、最关键的技能、最重要的素质提炼出来融入课程之中进行课程体系设计。第三,课程体系设计要强调科学合理的理论课与实践课设计。文科高职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没有明显的区分,经常是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文科高职专业的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应保持在1:1。
(三)完善文科类实训基地建设
文科类专业的实训基地有待完善,其中要坚持真实性原则、实用原则、開放性原则及多功能原则等。校内实训基地的开发,不仅仅局限在专门的教室。充分利用校园里的各种资源,结合学校自身所拥有的文科类专业,将其开发成本专业实训基地。比如,建设校内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将企业搬进校园,通过将专业对应的岗位环境的塑造和真实场景的模拟再现,同时提供较多的不同身份的实习岗位体验。采用开放式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学习,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边“用”边学,学“用”结合。同时积极拓展校外的实训基地,将企业中的优势资源“为我所用”,实现资源的共享。
(四)深化校企融合发展
文科高职要积极探索 “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需求调研分析——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构建校企共建教学系统——满足社会需求”为流程,通过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相对接、课程标准与岗位要求相对接、教学情景与工作环境相对接、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相对接、学校考核与第三方评价相对接、学校师资与企业专家及一线工作人员相对接、学校社会服务与企业项目相对接8个对接,校企共建文科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系统,满足人才培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校企双方要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实现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形成校企共同培养人才、共同管理教学过程、共同分享教学成果、共同分担办学责任的紧密型合作办学的局面,发挥各自在产业建设、经费投入、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最终实现产教融合、互利共赢。
(五)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文科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设要从三个方面来建设。首先,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作用。通过有力有效的沟通协调,,调动各方优势和积极性,确保校企共建深层次、广泛性的合作。其次,学校要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学校要根据校企共建中多主体参与的特点,充分考虑各参与方的需求与利益,制定互惠互利的政策制度,确保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期性与稳定性。再次,要完善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激励机制。学校要将“产学研用”成果纳入评价考核体系,鼓励广大教师要以校企共建交流服务为平台多出成果,出优质的成果。
关键词:文科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建议
一、文科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能力培养不能与时俱进
许多文科高职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不是通过参与职业活动来培养,而是通过纯粹的知识学习来灌输,同时也没有注重思想道德素养、人文素养教育等。同时,近些年文科高职专业建设对、创新创业等新常态也没有做出及时的反馈,服务性职业特有的应变、决策和工作设计等职业能力也没有很好地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中,大多职业实训停留在强调语言文化的职业素养内涵的层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新产业、新业态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需求有差距
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习借鉴了德国、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好国家的经验,但不管是学徒制、双元制以及当前正在许多高职院校推行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项目化模式,都是以工科专业和课程为典型经验和分析对象的。而文科高职专业由于就业岗位的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主要是人、事务和社会关系,工作对象和内容的个别化、复杂性和心理能动性无法做到情景的真实、重复性再现,经验或案例基础之上的角色模拟或工作情境仿真都不可避免地带有预先假设和人为控制的痕迹,“教、学、做”整体化效果与实际岗位情况仍有一定差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难度实际上比工科大很多,文科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实际需求有差距。
(三)校企合作缺乏动力
文科高职涉及到的实习实训岗位如文秘、会计等都较为分散,一般企业能提供的集中岗位较少。文科高职院校往往因为师资、管理压力等因素对产学结合有足够的动力,而企业因为在招聘人才过程中由于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在加上在学校培养的学生实用性不强等其它原因,没能和学校建立互惠互利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对校企合作的兴趣不大,也缺乏动力。政府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过程中牵线搭桥的引导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其次在产学结合的各方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职责没有确定,运行体系没有构建,运行效果评价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产学结合没有政策支持,没有动力推动,现有的产学结合只是某一方面的结合,只能看作是在实习层面上的结合,校企双方没有深度介入,没能形成良好的循环。
二、文科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明确以技能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
确立 “以综合素质为依托、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复合性,强化个人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应用性,突出其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注重开放性,适应行业岗位的多层次性和变动性,具有一定的职业迁移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注重国际性,强调按国际通行的标准、规则、体系培养人才,能够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竞争需要;能适应经济新形势、新常态,把握“互联网+”潮流,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
(二)设计以工作过程为蓝本的课程体系
文科高职专业以工作过程为蓝本的课程体系设计要具备四个特征:第一,课程体系要具有较宽的基础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第二,课程体系设计要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将企业最需要的知识、最关键的技能、最重要的素质提炼出来融入课程之中进行课程体系设计。第三,课程体系设计要强调科学合理的理论课与实践课设计。文科高职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没有明显的区分,经常是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文科高职专业的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应保持在1:1。
(三)完善文科类实训基地建设
文科类专业的实训基地有待完善,其中要坚持真实性原则、实用原则、開放性原则及多功能原则等。校内实训基地的开发,不仅仅局限在专门的教室。充分利用校园里的各种资源,结合学校自身所拥有的文科类专业,将其开发成本专业实训基地。比如,建设校内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将企业搬进校园,通过将专业对应的岗位环境的塑造和真实场景的模拟再现,同时提供较多的不同身份的实习岗位体验。采用开放式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学习,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边“用”边学,学“用”结合。同时积极拓展校外的实训基地,将企业中的优势资源“为我所用”,实现资源的共享。
(四)深化校企融合发展
文科高职要积极探索 “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需求调研分析——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构建校企共建教学系统——满足社会需求”为流程,通过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相对接、课程标准与岗位要求相对接、教学情景与工作环境相对接、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相对接、学校考核与第三方评价相对接、学校师资与企业专家及一线工作人员相对接、学校社会服务与企业项目相对接8个对接,校企共建文科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系统,满足人才培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校企双方要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实现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形成校企共同培养人才、共同管理教学过程、共同分享教学成果、共同分担办学责任的紧密型合作办学的局面,发挥各自在产业建设、经费投入、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最终实现产教融合、互利共赢。
(五)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文科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设要从三个方面来建设。首先,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作用。通过有力有效的沟通协调,,调动各方优势和积极性,确保校企共建深层次、广泛性的合作。其次,学校要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学校要根据校企共建中多主体参与的特点,充分考虑各参与方的需求与利益,制定互惠互利的政策制度,确保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期性与稳定性。再次,要完善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激励机制。学校要将“产学研用”成果纳入评价考核体系,鼓励广大教师要以校企共建交流服务为平台多出成果,出优质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