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礼记·学记》里曾记载:古之教育,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是古代的蒙学语文教育,也可称之为较早的传统的语文教育。蒙学教育包括识字教育、封建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三个方面。但是,这样一套比较完整的语文教育系统却遭到郑振铎先生严厉地批判:“以严格的文字的和音韵的技术上的修养来消磨‘天下豪杰’的不羁的雄心和反抗的意思,以莫测高深的道学家的哲学和人生观,来统辖茫无所知的儿童”,总之,是“注入式的教育,顺民或忠臣孝子的教育”。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0-018-01
0
对于这种“注入式”的传统语文教育,郑振铎先生的批判是切中要害。在21世纪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这样的教育方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素质教育也就应运而生了。按理说,语文是进行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重要学科之一。但是,对于当代语文教育,特别是当代高中语文教育,素质教育却不容乐观。在素质教育呼声很高的当代社会,一部分的学生也以素质教育作为幌子,对基础性的教育不屑一顾,转而盲目地追求松弛教育。这使得当代高中教育在探索素质教育阶段举步维艰,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现今,对于语文教学所谓“标准化考试”、“中小学大搞应试教育扼杀童年,毁灭灵性,摧残人才”的批评还未过去,“理工科学生还要补《大学语文》课”、“研究生论文错字连篇”这样的批评又风起云涌。问题和争论代表着困惑,改革和创新预示着未来,毕竟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语文教育更不能在众人疑惑的漩涡中停滞不前。
那么,到底当代高中语文教育应该怎样实施?笔者对此提出以下三点浅薄的建议。
一、以爱的名义实施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满怀着对学生的爱,将全部的热忱和期望投放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其人格及学业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一直是教育追求的目标,特别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学生的发展是知、情、意、行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活泼主动地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师生关系作为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生活关系,对学生的生活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特别是语文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是知识教学的关系,更是人格相遇、精神交融的生活关系。而且,相较于其它学科,语文教育内容有着丰富的爱与美的因素。语文教育过程更是一个审美情感教育的过程。
二、重拾叶圣陶先生的“工具论”思想
叶圣陶先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提出“语文是工具”的著名论断。他指出,“我相信书本是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种凭借,却不是唯一的工具,唯一的凭借”。之后,叶圣陶先生在1953年关于《语言文学分科的问题》报告中指出:“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语言的学说,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社会斗争和发展的工具’。”他又联系到语言教育:“语言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文这个工具。”“语言是形成思想的工具,是认识世界的工具,语言教育的另一个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是吸收各门科学知识的工具”。如果说,之前他的“国文这一工具”的提法还显得较笼统,那么,这次从语言入手提出“语言是工具”的阐述就具体得多了。语文教学的内容“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其任务则是“正确熟练地使用语言”,体现了“学以致用”的观念;同时,“语言是形成思想的工具”,那么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无疑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叶老所说的工具,不是抽象的语言符号,而是指人们形成见解、演述真情、沟通心智、交流思想、获取知识、研究学问、生存发展所须臾不可离开的语言中介。它活在口头上、书面中、思想里,负载着丰富的信息。它是构建文段、文章、文学以及多种文化形态的有机元件。他说:“语文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培养他们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作为一门工具一方面受制于语文教学的规律、目的与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也制约了语文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与手段。
三、让文学气息飞扬课堂
这里说到语文教育的文学性,似乎与前面说强调的语文工具论有些矛盾,其实不然。二者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正是在工具论的基础上,让语文教育更显得有文学气息,真正融入学生,使之成为人文教育。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養;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又指出:“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丰富自己的精神境界。”因此,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有利于终身发展,文学素养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语文教育,既有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和培养语文能力的任务,也有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同时,还具有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任务。
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强调:“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对(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进行科学的研究、艺术的创造,才会产生出正确科学理论依据而又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事半功倍的教育方法。”这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需要我们大家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汪明主.问题与对策——也谈中国语文教育[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2]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广东教育出版社[J].2005年12月第1版.
[3]刘永康.西方方法论与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改革[J].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4]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J].1962年10月第1版.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0-018-01
0
对于这种“注入式”的传统语文教育,郑振铎先生的批判是切中要害。在21世纪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这样的教育方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素质教育也就应运而生了。按理说,语文是进行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重要学科之一。但是,对于当代语文教育,特别是当代高中语文教育,素质教育却不容乐观。在素质教育呼声很高的当代社会,一部分的学生也以素质教育作为幌子,对基础性的教育不屑一顾,转而盲目地追求松弛教育。这使得当代高中教育在探索素质教育阶段举步维艰,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现今,对于语文教学所谓“标准化考试”、“中小学大搞应试教育扼杀童年,毁灭灵性,摧残人才”的批评还未过去,“理工科学生还要补《大学语文》课”、“研究生论文错字连篇”这样的批评又风起云涌。问题和争论代表着困惑,改革和创新预示着未来,毕竟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语文教育更不能在众人疑惑的漩涡中停滞不前。
那么,到底当代高中语文教育应该怎样实施?笔者对此提出以下三点浅薄的建议。
一、以爱的名义实施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满怀着对学生的爱,将全部的热忱和期望投放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其人格及学业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一直是教育追求的目标,特别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学生的发展是知、情、意、行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活泼主动地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师生关系作为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生活关系,对学生的生活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特别是语文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是知识教学的关系,更是人格相遇、精神交融的生活关系。而且,相较于其它学科,语文教育内容有着丰富的爱与美的因素。语文教育过程更是一个审美情感教育的过程。
二、重拾叶圣陶先生的“工具论”思想
叶圣陶先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提出“语文是工具”的著名论断。他指出,“我相信书本是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种凭借,却不是唯一的工具,唯一的凭借”。之后,叶圣陶先生在1953年关于《语言文学分科的问题》报告中指出:“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语言的学说,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社会斗争和发展的工具’。”他又联系到语言教育:“语言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文这个工具。”“语言是形成思想的工具,是认识世界的工具,语言教育的另一个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是吸收各门科学知识的工具”。如果说,之前他的“国文这一工具”的提法还显得较笼统,那么,这次从语言入手提出“语言是工具”的阐述就具体得多了。语文教学的内容“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其任务则是“正确熟练地使用语言”,体现了“学以致用”的观念;同时,“语言是形成思想的工具”,那么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无疑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叶老所说的工具,不是抽象的语言符号,而是指人们形成见解、演述真情、沟通心智、交流思想、获取知识、研究学问、生存发展所须臾不可离开的语言中介。它活在口头上、书面中、思想里,负载着丰富的信息。它是构建文段、文章、文学以及多种文化形态的有机元件。他说:“语文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培养他们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作为一门工具一方面受制于语文教学的规律、目的与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也制约了语文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与手段。
三、让文学气息飞扬课堂
这里说到语文教育的文学性,似乎与前面说强调的语文工具论有些矛盾,其实不然。二者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正是在工具论的基础上,让语文教育更显得有文学气息,真正融入学生,使之成为人文教育。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養;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又指出:“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丰富自己的精神境界。”因此,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有利于终身发展,文学素养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语文教育,既有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和培养语文能力的任务,也有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同时,还具有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任务。
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强调:“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对(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进行科学的研究、艺术的创造,才会产生出正确科学理论依据而又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事半功倍的教育方法。”这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需要我们大家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汪明主.问题与对策——也谈中国语文教育[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2]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广东教育出版社[J].2005年12月第1版.
[3]刘永康.西方方法论与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改革[J].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4]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J].1962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