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支笔,一卷书,一副眼镜,一座馆藏,一颗初心,忍得孤独,耐得寂寞,植根于满族民族文化沃土,默默耕耘,执着坚守,他“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他让优秀民族文化启迪心智,积淀自信,告慰历史,成就未来。他就是伊通满族博物馆馆长、守正创新的民族文化耕耘者王海燕。
守正不渝 深耕民族文化
王海燕曾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自幼酷爱历史,早年在师范学习时就选读历史专业,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立志做民族文化的薪火传播者。
2016年,王海燕跨界到伊通满族博物馆任馆长,踏上了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之旅。秉承“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的理念,王海燕开始潜心研究民族文化,打造民族文化资源挖掘新模式。
满族旗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民族文化的见证者、记录者和传播者,是发展民族文化最宝贵的财富。王海燕上任伊始,便把访遍域内满族旗老及非遗传承人作为首要任务紧紧抓在手上。原县史志办主任马学忠老人是王海燕拜访的第一位县内文化名人。马老清楚记得,2016年的早春时节,他在家里接待了刚刚走马上任的满族博物馆馆长王海燕。
“海燕馆长很谦虚,一进门自我介绍之后就说‘马老,您一直在史志办工作,对满族民族文化特别是咱们伊通满族博物馆的建设颇有研究并投入了半生的心血,如今县里把博物馆交到我的手上,博物馆怎样发展、民族文化怎样传承、咱们伊通还有哪些民族文化资源禀赋有待挖掘,我想听听您老的意见和建议。’他说得非常诚恳,我很喜欢这个年轻人,就把他请进书房,天马行空聊了起来,从伊通河发源聊到了1988年争取国务院批复伊通满族自治县成立,从1989年举办伊通满族自治县成立一周年庆祝大会的盛况聊到满族博物馆的前身——伊通满族民俗馆的建立,以及满族博物馆的几次布展。小伙子很认真,拿着一个笔记本,一边听一边记还不时插话询问,很快4个多小时就过去了,直到老伴提醒我招呼海燕一起吃中午饭,我才记起时间。海燕馆长充满歉意地告辞:‘马老,耽误您休息了,我还没听够,改天再来拜访您!’之后1个月的时间里,海燕又来了3次,专门听我唠叨,我听说同期他还走访了满族婚庆民俗非遗传承人于金友、郑向东、关忠等人,可见他是真想当好这个馆长,把伊通满族博物馆打造成继承发展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窗口!”
王海燕正是以这种开放的态度赢得了支持和尊重,开创了伊通博物馆发展的新局面。接下来,他带领全馆员工开展文物普查工作,为文物库房建设做好收藏、整理与保护,共修复和征集文物192件套,进一步丰富了馆藏展品。
目前,伊通满族博物馆拥有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展陈面积达3470平方米,馆藏800多个种类、6000余件满族传世文物。博物馆曾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吉林省愛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项殊荣,是“中国民族博物馆·伊通满族分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推进博物馆建设的同时,王海燕还潜心钻研民族文化,积极参加各类文化交流活动。2016至2017年间,他先后参加了第一届四平市满族文化论坛、省古迹研讨会和省市组织的旅游大集活动,开阔了文化视野,推介了伊通民族文化品牌,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不断成长。
奋进开拓 弘扬民族文化
守正者进,创新者赢。作为民族文化沃土上的耕耘者,王海燕不断探索民族文化发展路径。从教多年的他深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躬行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的探索实践。2017年5月,他大胆探索实践馆校共建——将博物馆的展陈面向全县中小学生进行主题巡展,让伊通的孩子通过文物了解伊通的前世今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追寻满族民族文化的根脉,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琼浆,涵养文化素质,建构文化自信,感受文化的力量。
2017年9月16日下午,王海燕和他的团队带着“展板展馆”走进了距离县城有百里之遥的黄岭子镇中心小学举办校园巡展。偏远乡村小学的校园一下子沸腾起来,孩子们围在展板前,对展板上的文物充满了好奇,一个个文物背后的故事更是深深吸引着他们,那种对文化的渴望与探究深深印在王海燕的脑海里。一个大眼睛的胖男孩站在展板前久久不肯离去,他指着“抓周”的展板说:“我也有一张这样的照片。爸爸说我家也是满族。满族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博物馆里都有吗?我想去看看真实的博物馆!”这一幕触动了王海燕的心弦,也更加坚定了他举办博物馆巡展的信心。2017年至今,伊通博物馆共举办了200余场次的校园巡展活动,全县5万多名青少年学生受益观展。一场场展览,在少年的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优秀民族文化正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御风前行 在保护中传承
作为伊通满族博物馆的当家人、民族文化的耕耘者,王海燕深知保护的重要性。保护文物是为了铭记历史,保护优秀民族文化是为了支撑融进血脉的中华文化自信,以便更好地传承。王海燕和他的团队积极开展文物管理与保护工作,他带领团队一面普查、整理、保护现有馆藏文物,一面走遍伊通山水,踏查文物遗迹,挖掘搜集整理民间满族文化遗存,掌握第一手材料,为传播、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积聚力量。
王海燕努力争取到国家文物预防性保护专项资金321万元和公共文化设施配置内部专业技术设备补助资金200万元,全面提升了博物馆文物展陈和预防性保护能力。会同主管部门申请民族发展资金287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博物馆的安全和接待条件。
如今,他正在积极争取伊通满族博物馆扩容提质项目,力促博物馆升级晋位,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打造具有伊通特色的满族民族文化旅游地标,拉动县域经济发展。
守正不渝 深耕民族文化
王海燕曾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自幼酷爱历史,早年在师范学习时就选读历史专业,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立志做民族文化的薪火传播者。
2016年,王海燕跨界到伊通满族博物馆任馆长,踏上了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之旅。秉承“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的理念,王海燕开始潜心研究民族文化,打造民族文化资源挖掘新模式。
满族旗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民族文化的见证者、记录者和传播者,是发展民族文化最宝贵的财富。王海燕上任伊始,便把访遍域内满族旗老及非遗传承人作为首要任务紧紧抓在手上。原县史志办主任马学忠老人是王海燕拜访的第一位县内文化名人。马老清楚记得,2016年的早春时节,他在家里接待了刚刚走马上任的满族博物馆馆长王海燕。
“海燕馆长很谦虚,一进门自我介绍之后就说‘马老,您一直在史志办工作,对满族民族文化特别是咱们伊通满族博物馆的建设颇有研究并投入了半生的心血,如今县里把博物馆交到我的手上,博物馆怎样发展、民族文化怎样传承、咱们伊通还有哪些民族文化资源禀赋有待挖掘,我想听听您老的意见和建议。’他说得非常诚恳,我很喜欢这个年轻人,就把他请进书房,天马行空聊了起来,从伊通河发源聊到了1988年争取国务院批复伊通满族自治县成立,从1989年举办伊通满族自治县成立一周年庆祝大会的盛况聊到满族博物馆的前身——伊通满族民俗馆的建立,以及满族博物馆的几次布展。小伙子很认真,拿着一个笔记本,一边听一边记还不时插话询问,很快4个多小时就过去了,直到老伴提醒我招呼海燕一起吃中午饭,我才记起时间。海燕馆长充满歉意地告辞:‘马老,耽误您休息了,我还没听够,改天再来拜访您!’之后1个月的时间里,海燕又来了3次,专门听我唠叨,我听说同期他还走访了满族婚庆民俗非遗传承人于金友、郑向东、关忠等人,可见他是真想当好这个馆长,把伊通满族博物馆打造成继承发展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窗口!”
王海燕正是以这种开放的态度赢得了支持和尊重,开创了伊通博物馆发展的新局面。接下来,他带领全馆员工开展文物普查工作,为文物库房建设做好收藏、整理与保护,共修复和征集文物192件套,进一步丰富了馆藏展品。
目前,伊通满族博物馆拥有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展陈面积达3470平方米,馆藏800多个种类、6000余件满族传世文物。博物馆曾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吉林省愛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项殊荣,是“中国民族博物馆·伊通满族分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推进博物馆建设的同时,王海燕还潜心钻研民族文化,积极参加各类文化交流活动。2016至2017年间,他先后参加了第一届四平市满族文化论坛、省古迹研讨会和省市组织的旅游大集活动,开阔了文化视野,推介了伊通民族文化品牌,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不断成长。
奋进开拓 弘扬民族文化
守正者进,创新者赢。作为民族文化沃土上的耕耘者,王海燕不断探索民族文化发展路径。从教多年的他深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躬行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的探索实践。2017年5月,他大胆探索实践馆校共建——将博物馆的展陈面向全县中小学生进行主题巡展,让伊通的孩子通过文物了解伊通的前世今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追寻满族民族文化的根脉,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琼浆,涵养文化素质,建构文化自信,感受文化的力量。
2017年9月16日下午,王海燕和他的团队带着“展板展馆”走进了距离县城有百里之遥的黄岭子镇中心小学举办校园巡展。偏远乡村小学的校园一下子沸腾起来,孩子们围在展板前,对展板上的文物充满了好奇,一个个文物背后的故事更是深深吸引着他们,那种对文化的渴望与探究深深印在王海燕的脑海里。一个大眼睛的胖男孩站在展板前久久不肯离去,他指着“抓周”的展板说:“我也有一张这样的照片。爸爸说我家也是满族。满族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博物馆里都有吗?我想去看看真实的博物馆!”这一幕触动了王海燕的心弦,也更加坚定了他举办博物馆巡展的信心。2017年至今,伊通博物馆共举办了200余场次的校园巡展活动,全县5万多名青少年学生受益观展。一场场展览,在少年的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优秀民族文化正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御风前行 在保护中传承
作为伊通满族博物馆的当家人、民族文化的耕耘者,王海燕深知保护的重要性。保护文物是为了铭记历史,保护优秀民族文化是为了支撑融进血脉的中华文化自信,以便更好地传承。王海燕和他的团队积极开展文物管理与保护工作,他带领团队一面普查、整理、保护现有馆藏文物,一面走遍伊通山水,踏查文物遗迹,挖掘搜集整理民间满族文化遗存,掌握第一手材料,为传播、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积聚力量。
王海燕努力争取到国家文物预防性保护专项资金321万元和公共文化设施配置内部专业技术设备补助资金200万元,全面提升了博物馆文物展陈和预防性保护能力。会同主管部门申请民族发展资金287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博物馆的安全和接待条件。
如今,他正在积极争取伊通满族博物馆扩容提质项目,力促博物馆升级晋位,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打造具有伊通特色的满族民族文化旅游地标,拉动县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