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人教版第14页B组第1题)
已知集合,集合满足,则集合有 个.
变式1:已知集合,集合满足,集合与集合之间满足的关系是
解:
变式2:已知集合有个元素,则集合的子集个数有 个,真子集个数有 个
解:子集个数有个,真子集个数有个
(注:提醒学生把它作为一个常用结论记好运用。)
变式3:满足条件的所有集合的个数是 个
解:3必须在集合里面,的个数相当于2元素集合的子集个数,所以有4个.
设计意图:考察集合的运算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2.(人教版第14页A组第10题)
已知集合,,求,,,
变式1:已知全集且则等于 A. B C D
解:答案为C,集合,
所以,集合,
所以为
变式2:设集合,,则等于( )
A. B. C. D.
解:,,所以,故选B。
变式3.已知集合集合则等于
(A) (B) (C) (D)
解:集合,所以答案為D.
设计意图:结合不等式考察集合的运算
3.(人教版第84页B组第4题)
已知函数,,且
(1)求函数定义域
(2)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并说明理由.
变式1:已知是偶函数,定义域为.则 ,
解:函数是偶函数,所以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变式2:函数的图象关于 ( )
A.轴对称 B.轴对称 C.原点对称 D.直线对称
解:函数定义域为,所以,所以函数为偶函数,图像关于轴对称.
变式3:若函数是奇函数,则
解:由于是奇函数,∴,
即,
∴,又,∴
设计意图:考察定义域与奇偶性
4.(人教版83页B组第2题)
若,且,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变式1:若,则的取值范围是 ( ) A. B. C. D.
解:当时,若,则,∴
当时,若,则,此时无解!
所以选C
变式2:设,函数,则使的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解:要使,且,所以
,又,∴,故选C.
设计意图:考察对数函数的单调性
随着数学教育的迅速发展,数学科目的难度也在逐步提高,特别是现在要求一个学完两本数学书,内容多,使得乡下高中多数时候都是在赶课,而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觉得数学非常难学,听不懂,从而对数学呈现消极态度,容易陷入恶性循环,这是大多数学老师头疼的问题。综其所述其本质原因是学生对数学一些数学概念没有掌握好,不得要领,做习题时要么抄袭,要么生搬硬套,思维模式僵化,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因此,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使用变式训练模式来调动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随机应变能力,充分锻炼学生理解、掌握、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数学的整体教学质量,并大大减轻学生负担,是每个数学工作者要注意的问题。
以上只是对课本中出现的部分题目略为展开变形,不能一一详述,只是希望通过对数学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变式,探索研究,使学生在变式训练中,优化思维品质,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要重视变式训练,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已知集合,集合满足,则集合有 个.
变式1:已知集合,集合满足,集合与集合之间满足的关系是
解:
变式2:已知集合有个元素,则集合的子集个数有 个,真子集个数有 个
解:子集个数有个,真子集个数有个
(注:提醒学生把它作为一个常用结论记好运用。)
变式3:满足条件的所有集合的个数是 个
解:3必须在集合里面,的个数相当于2元素集合的子集个数,所以有4个.
设计意图:考察集合的运算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2.(人教版第14页A组第10题)
已知集合,,求,,,
变式1:已知全集且则等于 A. B C D
解:答案为C,集合,
所以,集合,
所以为
变式2:设集合,,则等于( )
A. B. C. D.
解:,,所以,故选B。
变式3.已知集合集合则等于
(A) (B) (C) (D)
解:集合,所以答案為D.
设计意图:结合不等式考察集合的运算
3.(人教版第84页B组第4题)
已知函数,,且
(1)求函数定义域
(2)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并说明理由.
变式1:已知是偶函数,定义域为.则 ,
解:函数是偶函数,所以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变式2:函数的图象关于 ( )
A.轴对称 B.轴对称 C.原点对称 D.直线对称
解:函数定义域为,所以,所以函数为偶函数,图像关于轴对称.
变式3:若函数是奇函数,则
解:由于是奇函数,∴,
即,
∴,又,∴
设计意图:考察定义域与奇偶性
4.(人教版83页B组第2题)
若,且,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变式1:若,则的取值范围是 ( ) A. B. C. D.
解:当时,若,则,∴
当时,若,则,此时无解!
所以选C
变式2:设,函数,则使的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解:要使,且,所以
,又,∴,故选C.
设计意图:考察对数函数的单调性
随着数学教育的迅速发展,数学科目的难度也在逐步提高,特别是现在要求一个学完两本数学书,内容多,使得乡下高中多数时候都是在赶课,而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觉得数学非常难学,听不懂,从而对数学呈现消极态度,容易陷入恶性循环,这是大多数学老师头疼的问题。综其所述其本质原因是学生对数学一些数学概念没有掌握好,不得要领,做习题时要么抄袭,要么生搬硬套,思维模式僵化,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因此,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使用变式训练模式来调动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随机应变能力,充分锻炼学生理解、掌握、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数学的整体教学质量,并大大减轻学生负担,是每个数学工作者要注意的问题。
以上只是对课本中出现的部分题目略为展开变形,不能一一详述,只是希望通过对数学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变式,探索研究,使学生在变式训练中,优化思维品质,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要重视变式训练,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