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水务海洋“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

来源 :中国信息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f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关于“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建设智慧政府、电子证照应用、拓展“随申码”应用、政务服务“好差评”等一系列“一网通办”相关文件的要求,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实现所有政务服务事项“进一网、能通办”的目标,提升企业和群众获得感,上海市水务局正全面推进“一网通办”系统建设工作,不断夯实系统平台的各项功能,拓展优化各类事项和应用范围,深化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和电子档案的应用,加大便民服务力度,探索智能服务,为形成整体协同、高效运行、精准服务、科学管理的智慧政府基本框架提供应用支撑。
  二、系统概述
  (一)原有行政审批系统
  上海市水务局作为上海市水行政的主管部门,承担了水利、供水、排水、海洋等34项行政许可事项。自2008年起,市水务局行政审批系统历经了4个阶段,从电子政务审批模块、行政审批许可系统、行政审批网上办事系统到网上政务大厅,不断对系统进行升级和完善,形成了”外网受理、内网流转、协同办公、电子监察”的审批系统应用框架,初步形成了单部门在线办理的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
  该系统主要针对的是市水务局的行政许可事项,没有包括公共服务等其他事项,办理途径主要依托本部门的门户网站和实体窗口,尚未形成全程网办,各类事项的办事指南、环节标准、证书版面等不统一,缺乏电子签章、在线支付和在线物流等新需求新应用。
  (三)“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平台
  近三年来,按照上海市提出的“一网通办”总要求,在原有审批系统的基础上对事项的广度、功能的深度、流程优化方面等进行了大幅度提升,形成了上海市水务海洋“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平台,有如下三个主要的变化:
  在事项上,从原有的34项许可事项扩展到政务服务事项,梳理76项公共服务事项并接入55项到“一网通办”平台,整合了全市19家供水企业的13项公用服务事项,构建了企业与“一网通办”平台的协同办理平台;
  在功能上,与全市“一网通办”系统全面紧密对接,将网上受理功能剥离并迁移至全市“一网通办”统一受理平台,在全市“一网通办”统一支付、统一物流和统一身份认证等支撑平台的基础上开发水务海洋的部门应用功能,成功实现电子证照的跨部门、跨层级在线制证功能,为电子证照的共享应用提供坚实技术基础,试点完成了“一网通办”电子档案功能;
  在流程优化上,梳理了事项的标准环节和办事流程并固化到系统中,按照“双减半”要求,在系统中进一步优化减少材料和时限,同时推出了水务“一件事”、无人干预自动办理、好差评、“即办件”等特色功能。
  三、系统架构设计
  整个系统搭建在市水务局内部专网、上海市政务外网上。通过内部专网实现市水务局各职能部门(单位)的访问和操作;通過市政务外网,实现了与市大数据中心、市财政局等市级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各区水务(海洋)部门的互联互通。
  数据资源存储于市水务局数据中心和市大数据中心的办件库。建立了数据交换机制,实现两个库的数据同步和对账,用户通过全市的统一受理平台(“一网通办”总门户)提交申请,受理完成后,相关信息交换至市水务局的“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平台,同时将业务办理过程和结果信息再反馈全市的统一受理平台。
  门户采用了移动和PC两种方式,移动端门户基于随申办市民云开发水务轻应用,PC端门户基于全市“一网通办”总门户建设水务子门户。
  应用上主要是业务事项办理和支撑服务模块,遵循了市水务的系统建设的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上基于市大数据中心和市水务局大的安全体系,单个系统而言又通过了第三方安全测评。如图1。
  四、系统目标与任务
  (一)建设目标
  按照上海“一网通办”工作的总体部署,建设市水务局“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平台,对面向企业和群众的所有水务海洋线上线下政务服务事项,逐步做到一网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逐步实现协同服务、一网通办、全市通办,逐步实现网上办理事项全覆盖。实现政务服务减环节、减证明、减时间、减跑动次数,真正做到从“群众跑腿”到 “数据跑路”,提升企业和群众获得感。
  (二)建设任务
  完成水务“一网通办”统一受理平台、深化电子证照、电子档案应用和“一梁四柱”支撑等建设,扩展公共服务事项应用、“即办件”、水务海洋“一件事”、无人干预自动办理等特色功能,全面提升系统的功能和服务能力。
  五、系统功能设计与开发
  (一)水务“一网通办”门户设计
  按照全市“一网通办”总体风格,设计市水务局的“一网通办”子门户,实现统一总入口。申请人通过统一身份注册及认证后,选择相关事项提交申请材料,申请材料和申请信息保存至市大数据中心的办件库,通过标准API受理接口,交换至市水务局内网的“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平台,工作人员按照审批流程进行审批操作,同时,把办理过程等信息通过标准接口反馈至办件库。申请人的办理事项一经受理,可通过全市“一网通办”门户查看办理状态和审批结果,或根据需要补充提交申请材料。此外,申请人可以查询查看相应的政策和办事指南信息。
  (二)业务事项办理模块
  根据事项办理类型不一样,分为行政许可、公共服务事项、“即办件”、水务海洋“一件事”、无人干预自动办理等不同功能入口。如图2。
  1.行政许可办理应用
  该功能为所有的行政许可承诺件的办理,主要包括我的待办、我的已办、抄送提醒和事项受理等功能,集成原有行政审批系统的各项办理功能,包括受理通知书、补正材料、征询意见、驳回、撤销、审批、勘察、决定书制作等功能。
  2.公共服务事项应用
  梳理了76项公共服务事项,完成接入到“一网通办”的是55项,主要都是查询类的服务事项,为满足水务公共服务事项接入规模日益扩大的需求,改变现有的“一事一接入”的传统接入模式,探索更高效、更便捷的接入方式。基于已有的各类应用,开发相关功能实现统一对外接口功能,主要包括接口注册服务、页面注册服务、服务接入管理和服务汇总分析等功能。   3.“即办件”功能
  “即办件”功能是指当天可以办理完成的事项服务,在流程优化的基础上新增收件、材料上传、回执和决定书等功能,对比一般许可事项,简化了行政许可办理应用,减少了环节和时限。主要功能包括“即办件”待办、办理主界面和综合查询等功能。
  4.水务海洋“一件事”
  把几个可以联办的水务事项实现线上全流程办理,简称水务海洋“一件事”。以涉河建设项目、海域使用2个“一件事”進行了系统开发,对接市大数据中心的“一件事”技术规范,通过系统互通、数据共享、材料共用,以“一份办事解读、一张申请表单、一套申请材料、一并限时办结、一口按需发证”为主要内容的业务流程应用功能开发,形成线上“一件事”网上全流程办理。
  5.无人干预自动办理
  无人干预自动办理是用于申请人通过自助机进行业务自动办理,目前只有核发《排水许可证》依申请变更这一个情形进行办理,系统按照申请人提供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调用电子证照,进行数据比对核验,核验排水证号和名称是否输入一致,以及变更后的名称与电子证照库的营业执照是否一致,系统自动变更产生新的《排水许可证》。
  (三)支撑服务模块
  在业务办理中,需要与市里其他公共应用平台进行实时协同应用,因此,开发这些支撑模块用于跨部门的业务协同,同时也为工作人员提供了与不同支撑平台对接的业务数据汇总查询和业务分析管理。在业务事项办理的模块中其实也已经嵌入了这些支撑功能,实时调起了这些应用支撑服务。如图3。
  1.电子证照应用
  由市政府建立统一的电子证照平台,市、区两级政府向平台归集证照信息。市水务局采用云端集中制发证,将现有电子证照归集至统一平台,实现电子证照的具体应用。建立局证照库的标准规范和制证模板体系,通过不同证书的模板,生成电子证照。采用市里统一的电子签章系统,通过调用电子签章接口,实现局电子证照的签章功能。
  将制证信息通过接口上传到对应的制证接口,制证接口调用对应的签章接口,签章成功后返回签好章的制证文件(PDF)和包含制证信息的XML文件,制证完成后,将电子证照文件和对应的证照结构化数据存储到局电子证照库数据库内进行统一的维护管理。目前已经完成30类电子证照的在线制证功能,有2个事项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办与水利部相关要求实现了升级改造。
  2.统一支付支撑
  对接全市统一的在线支付平台,实现审批相关收费使用在线支付的功能,线上支付时上传订单信息,本系统发起支付交易时请求接口,传送订单信息,跳转市“一网通办”的公共支付平台页面,缴费人选择支付渠道完成支付。当缴费人在交易超时时间内没有完成支付,则公共支付平台关闭交易返回执收单位系统页面,通知执收单位更换订单号重新发起支付。
  3.统一物流支撑
  对接全市统一的行政审批物流平台,在审批办理的过中,系统提供对接物流配送的功能,实时调起物流配送页面,将线上审批和线下物流送达有机结合,形成审批、受理和送达的闭环处理,实现全流程网办。通过对应的接口,再获取物流信息,以支持物流信息的查询、查看与跟踪。
  4.电子档案功能
  按照市档案局的“一网通办”电子档案管理办法和技术标准,以“取水许可”“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施工方案的审核”两项审批事项作为电子档案试点,在办理流程图、归档范围、数据规范和保管期限表等梳理的基础上,完成系统功能改造,实现电子文件归档功能。主要功能包括:待归档列表、数据整理、数据安全、归档登记和档案提交等功能。
  5.统一客服功能
  作为“ 一梁四柱” 支撑建设的其中一个, 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为基础建立面向市民和企业统一的政务咨询、投诉和建议平台,市水务局也基于已有的水务海洋热线业务办理平台,查询“一网通办”的工单信息。积极对接“好差评”服务体系,开发相关功能在受理窗口和移动端进行评价,后台查询评价数据并同步至市里相关部门。
  6.数据质量监控
  每月汇总推送市水务局“一网通办”的办件数据质量,开发了数据质量监控模块,主要用于数据质量的全程管理,能进行异常反馈、自动检查等功能。
  (四)后台管理
  后台管理模块主要用于用户、审批权限和事项流程调整等需要进行设置,系统权限管理主要包括用户管理、组织机构管理、菜单管理、角色管理和字典项管理。事项配置管理主要包括流程管理、表单管理和文书模块管理。
  六、结语
  基于市水务局原有行政审批系统的现状和“一网通办”业务工作的实际需求,进行了系统总体设计、事项办理模块、配套支撑服务模块的建设等,实现水务海洋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探索了跨部门、跨层级的政务协同应用新模式,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群众办事的便利度,全力打响上海水务海洋行政服务品牌。(本研究得到上海市水务局(市海洋局)沪海科2020-02课题支持)
其他文献
一、背景与意义  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规范了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工作,明确了数字教育资源的重要价值,指明了未来线上线下融合的发展方向。以往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由于物理空间的限制,优质教育资源的服务范围有限,有机会参与首都研学活动的中小学生凤毛麟角,疫情等突发状况甚至导致线下课程无法开展。为实现“停课不停学”,让更多学生了解课堂外的知识,
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跨文化的交流需要,中国向世界敞开了高等教育大门,大力发展国际化高等教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留学生进入我国高等院校学习。由于文化背景、
一、疫情背景介绍2020年1月疫情在湖北及其他省份出现蔓延传播趋势,疫情防控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吉林省于2020年1月25日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新冠肺炎全
近年来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 国家相继出台了《“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多份文件或政策以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应逐步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可见,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人工智
贫困问题一直是全世界人民在发展过程中致力于解决的问题,稳步解决贫困问题,可以帮助推动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本文基于区块链技术,助力精准扶贫政务流程再造,为政务服务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提供解决思路,为有效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提供重要参考。  一、应用背景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定为基本方略,通过一些列的有力举措,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精准扶贫、精
一、引言  “十四五”规划中的投资主线是加快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关注七大重点产业机会,促进强大国内市场,激活消费潜力并提升产业链水平,通过投资拉动供需两端,投资是发展国内“大循环”战略的关键一环。投资工作需要肩负优化供给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作用,需要提升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补短板力度,“两新一重”或将成为“十四五”时期投资新主线,新基建带动结构调整与创新发展,新型城镇化深挖内需潜力,交通、能源
一、引言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就医方式,尤其是疫情期间医疗结构防控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也是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服务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迅速发展,体积小、携带方便的已经成为医疗检测装置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主要应用于心电检测。开发者通过将可穿戴系统集成在背心中,根据纺织传感器实时观测穿戴者的心脏和呼吸活动,并通过信号处理和无线数据传输到监控端,
一、数字化时代个人隐私面临严峻挑战  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迈入数字化时代,人們的生活方式正被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的数字化存在也成为一种新趋势。借助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可以分析出整个经济社会运行的总体情况,找寻到看似无关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近年来,我国数据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据预测,我国在2025年将以48.6ZB的数据量成为全球最大的数据圈。数据的爆发式增长有力地推动了数字化时代经济的蓬
一、引言  近些年由于气候变化导致了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其中由于强降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威胁着各地区居民的人身及财产安全。据水利部统计,就2020年入汛以来,截止至7月9日,全国就有16个省份有198条河流水位超过预警线之上。受灾人数达3020万人次,财产损失共计617.9亿元。城市的排水管网系统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排水管网遍布于城市的地面之下,通过在管道中布置大量的传感器,来实现管道中的水位、污水流
一、引言  网络文化是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和现代文明的成果相结合而诞生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在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网络文化产业是我国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技术具备了引发产业变革的关键特征,将进一步赋能网络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二、数字技术丰富扩展了网络文化内涵和外延  当下,网络文化虽然百家争鸣,但五花八门,亟待重新认识和定义。无论是“网络+文化”还是“文化+网络”,重新认识网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