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视觉传达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视觉来向大众传递信息,是眼睛能看得到的艺术形式。传达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最终的结果是否有效,也代表了传达是否成功。艺术作品中的视觉符号是对物体象征的抽象概括,有着一定要求和规范,具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符号有利于显示内在特性,更容易识别出图形所具备的象征意义,设计师的艺术思维和情感。好的视觉传达设计者一定会运用各种图形符号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
关键词: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图形;符号
为什么要设计图形?为什么不用文字去传达信息?通过本文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人类文化最初就是发源于符号的记录。那么什么是符号?符号是可以代表或者指向其他事物的标记。我们从认知起就在接受着各种的图形符号与符号信息,儿童画人物画虽然各不相同,但大致都是对认知的人的概括,圆脸圆眼睛长鼻子小嘴巴等。也就是说我们自认知起就在接受各种符号信息。
视觉传达设计通常以我们日常所见的广告形式所呈现,我们也在无时无刻的接触着视觉艺術,简单来说,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即为我们通过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的艺术形式。图形不是符号,但具备一定的象征意义,能够传达信息的图形就具有了符号性。视觉传达设计正是利用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符号来进行信息传达的设计。
今天我们所说的视觉传达设计不单纯包括传统的平面艺术形式,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艺术的形式也在不断的变化。现在我们所说的视觉传达与我们过去所说的平面设计并不一样,因为过去媒材的限制,传统的视觉表现形式有标志设计、包装设计、海报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版式设计、插画设计等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现在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形式除了以上类别,又增添了影像艺术、UI设计、新媒体艺术、装置艺术、动画设计等。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形式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也不断的在突破,由过去形态上的平面化、静态化,开始逐渐向动态化、综合化方向转变,从单一的媒体跨越到多元化媒体,从二维平面延展到了三维的立体和空间。从真实存在的印刷设计产品更多的转化到来虚拟的信息内容的传达,这个虚拟性也是当代视觉传达设计的一大转变。
图形是设计中最基本的一个形象元素,它可以向大众传播信息。那么为什么说图形是符号?而不是文字呢?图形相对文字能包含的信息更多更具有形象性、趣味性。比如一个“圆”字只能表示这个字的含义,但是如果我们画一个“〇”,你可以说这是一个圆,也可以说它是“饼”、“太阳”“车轮”“苹果”“地球”等等甚至更多信息。它是一种能指和所指的差异。我们出生后拿起笔开始画画,而不是写字,那时候可能只是简单地涂鸦,但是也是在儿童视角下的对事物或者世界的认知理解,图形是最容易被接受的。艺术家也是通过这种对事物的高度概括能力以及和对抽象形式的创造,最终形成一个具有寓意性的图形或者画面。
视觉符号具有象征性、识别性、简化性和规范性。象征性即图形所传达的象征意义要传达准确全面;识别性即通过图形,观众可快速识别出其中的象征寓意;简化性是图形要是表达内容的图形抽象概括,摆脱具象的局限,简单概括。图形成为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才变得有意义,广为流传。符号产生于图形,立于图形之上,也必然具有相应的规范性。当然不同的符号可以在艺术家的笔下创作不同的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这也是不同艺术家不同个性的诠释。
对于图像性符号而言,属于直觉性符号,主要通过模拟对象的造型通过简要的抽象概括形成。对于这类图形人们可以快速的接收到指映的信息或者对象。符号外表的简化不代表内容的简化。艺术家对信息元素概括总结,把所有的创意进行汇聚融合然后提炼简化,形成有意味的的表现形式。每一个视觉符号都是艺术家深思熟虑、反复酝酿的结果。因此简化了的符号更能直接表达内心情感,接收到所含信息才会更有惊喜感和趣味感,能够加深人们的印象,有时比大量的信息更具有广告或者其他意义。在简化的符号背后蕴含着无限思考的深刻内涵。
视觉传达设计与视觉符号本质上是相互联系的。符号本身就是一种传达的工具,它本质上是通过各个要素进行平衡处理,使之成为能够承载信息的媒介和工具。视觉传达设计的本质就是对图形符号的整理编排,然后能够形成符合艺术家意图的语言系统。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图形符号是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部分,也是实现信息交流的重要影响因素。符号要具有认知和可读性。人们看到后能够对符号语言进行联想。比如看到“+”我们能够很容易想到红十字会或者医疗机构;看到交通指示路标能够识别传达的交通信息等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媒体形式和传播方式不停地在转变,传达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平面设计,变得更加的多元化、多样化和交互化发展。未来的视觉传达设计将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即从单向的一维信息传达向多维的互动交流发展,有传统的印刷向互联网过度。将视觉图形符号和视觉传达进行有效的结合。在设计与受众者之间、人与人之间建构有效的信息桥梁。使视觉传达设计在未来的社会中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社会和大众带来更多的有意义的趣味性设计。
参考书目:
[1]《艺术与错觉》[M].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等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艺术与视知觉》[M].腾守尧,朱疆源译.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4]《艺术让人成为人》[M].舒予、吴珊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关键词: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图形;符号
为什么要设计图形?为什么不用文字去传达信息?通过本文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人类文化最初就是发源于符号的记录。那么什么是符号?符号是可以代表或者指向其他事物的标记。我们从认知起就在接受着各种的图形符号与符号信息,儿童画人物画虽然各不相同,但大致都是对认知的人的概括,圆脸圆眼睛长鼻子小嘴巴等。也就是说我们自认知起就在接受各种符号信息。
视觉传达设计通常以我们日常所见的广告形式所呈现,我们也在无时无刻的接触着视觉艺術,简单来说,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即为我们通过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的艺术形式。图形不是符号,但具备一定的象征意义,能够传达信息的图形就具有了符号性。视觉传达设计正是利用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符号来进行信息传达的设计。
今天我们所说的视觉传达设计不单纯包括传统的平面艺术形式,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艺术的形式也在不断的变化。现在我们所说的视觉传达与我们过去所说的平面设计并不一样,因为过去媒材的限制,传统的视觉表现形式有标志设计、包装设计、海报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版式设计、插画设计等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现在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形式除了以上类别,又增添了影像艺术、UI设计、新媒体艺术、装置艺术、动画设计等。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形式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也不断的在突破,由过去形态上的平面化、静态化,开始逐渐向动态化、综合化方向转变,从单一的媒体跨越到多元化媒体,从二维平面延展到了三维的立体和空间。从真实存在的印刷设计产品更多的转化到来虚拟的信息内容的传达,这个虚拟性也是当代视觉传达设计的一大转变。
图形是设计中最基本的一个形象元素,它可以向大众传播信息。那么为什么说图形是符号?而不是文字呢?图形相对文字能包含的信息更多更具有形象性、趣味性。比如一个“圆”字只能表示这个字的含义,但是如果我们画一个“〇”,你可以说这是一个圆,也可以说它是“饼”、“太阳”“车轮”“苹果”“地球”等等甚至更多信息。它是一种能指和所指的差异。我们出生后拿起笔开始画画,而不是写字,那时候可能只是简单地涂鸦,但是也是在儿童视角下的对事物或者世界的认知理解,图形是最容易被接受的。艺术家也是通过这种对事物的高度概括能力以及和对抽象形式的创造,最终形成一个具有寓意性的图形或者画面。
视觉符号具有象征性、识别性、简化性和规范性。象征性即图形所传达的象征意义要传达准确全面;识别性即通过图形,观众可快速识别出其中的象征寓意;简化性是图形要是表达内容的图形抽象概括,摆脱具象的局限,简单概括。图形成为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才变得有意义,广为流传。符号产生于图形,立于图形之上,也必然具有相应的规范性。当然不同的符号可以在艺术家的笔下创作不同的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这也是不同艺术家不同个性的诠释。
对于图像性符号而言,属于直觉性符号,主要通过模拟对象的造型通过简要的抽象概括形成。对于这类图形人们可以快速的接收到指映的信息或者对象。符号外表的简化不代表内容的简化。艺术家对信息元素概括总结,把所有的创意进行汇聚融合然后提炼简化,形成有意味的的表现形式。每一个视觉符号都是艺术家深思熟虑、反复酝酿的结果。因此简化了的符号更能直接表达内心情感,接收到所含信息才会更有惊喜感和趣味感,能够加深人们的印象,有时比大量的信息更具有广告或者其他意义。在简化的符号背后蕴含着无限思考的深刻内涵。
视觉传达设计与视觉符号本质上是相互联系的。符号本身就是一种传达的工具,它本质上是通过各个要素进行平衡处理,使之成为能够承载信息的媒介和工具。视觉传达设计的本质就是对图形符号的整理编排,然后能够形成符合艺术家意图的语言系统。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图形符号是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部分,也是实现信息交流的重要影响因素。符号要具有认知和可读性。人们看到后能够对符号语言进行联想。比如看到“+”我们能够很容易想到红十字会或者医疗机构;看到交通指示路标能够识别传达的交通信息等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媒体形式和传播方式不停地在转变,传达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平面设计,变得更加的多元化、多样化和交互化发展。未来的视觉传达设计将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即从单向的一维信息传达向多维的互动交流发展,有传统的印刷向互联网过度。将视觉图形符号和视觉传达进行有效的结合。在设计与受众者之间、人与人之间建构有效的信息桥梁。使视觉传达设计在未来的社会中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社会和大众带来更多的有意义的趣味性设计。
参考书目:
[1]《艺术与错觉》[M].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等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艺术与视知觉》[M].腾守尧,朱疆源译.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4]《艺术让人成为人》[M].舒予、吴珊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