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认知理论,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要提出问题,因此教学过程应该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动摇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参与到物理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素养的目的。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对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途径做一些探讨。
一、通过演示实验来创设情境
配合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具有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和实验条件明确、观察对象突出、演示层次分明等特点。因此,充分利用演示实验这一有效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既能达到对疑难问题的解决,也符合现代探究性学习的要求,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利用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善于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时,教师首先演示:让两个大小一样的纸片和金属片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请学生观察哪个先落到桌面上。观察的结果是金属片先落到桌面上。为什么金属片先落到桌面上?直觉告诉学生: 因为金属片比纸片重。接着教师将纸片揉成很小的纸团后重复演示一次,结果这次是纸团先落到桌面上。剧烈的思维冲突开始了:到底是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这个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吗?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结果会怎样?这时教师再拿出抽成真空的钱羽管让一个学生上台亲自做实验,其他学生一定会瞪大眼睛仔细观察。这些实验情境让学生感到惊奇和困惑,于是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了,对这样的情境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情不自禁地去思考其中的奥妙,从而为学习后面的知识作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通过生活事例来创设情境
生活是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主要应用场所。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生动具体的事实或问题来呈现学习情境。其中包括日常生活中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现象、事件和经验,与物理有关的科技热点问题、工农业生产问题以及能体现物理与社会、人类文明发展有关的事实和材料,还有重要的物理史实、发明发现的故事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的认识更加感性化。通过引导学生用物理视角、物理方法去观察、思考日常生活、生产,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典型问题,能够增进学生认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
例如:讲授“速度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时,问大家在雨天骑车上学的感受,大家就会七嘴八舌地叙说各自的感受,这时会有疑问:只要骑车,好像无论刮什么风,雨都是从前面打来,而且是骑得越快,雨打在脸上就越疼。这时教师就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加以疏导:因为雨在竖直方向有速度,雨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骑车的人有逆着行驶方向的速度,这样对人而言雨就好像斜着从迎面方向而来的,并且骑速越快,其倾斜度越大。这样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从理论上得到了答案,从而达到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目的。
三、通过联想来创设情境
中学物理学习,除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还要重视掌握基本规律。在掌握基本规律的过程中,通过联想来创设情境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以后,可以创设这样的想象情境:由牛顿第二定律可以知道,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无论怎样小的力都能使物体产生加速度从而改变运动状态。可为什么小孩用力却推不动停在水平地面上的一辆汽车呢?小孩怎样才能推动汽车?引导学生对这一情境展开了积极的想象:如果汽车停在光滑的地面上,小孩就能推动。那小孩要站在什么地方呢?如果小孩也站在光滑的地面上,情况又将怎样呢?
四、通过问题设计来创设情境
物理教学过程是不断地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精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物理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让学生成为问题“探索者”,在自觉、主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目标。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可以先提问学生:“物体维持运动需要力吗?”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从而引入新课。在改变台灯的亮度、改变电风扇的转速时,怎样才能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学生迫切想知道所要学习的知识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从而创设了一个“乐于探讨”的问题情境。
五、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创设情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生动、形象、直观地将普通物理实验所不能实现的或不容易实现的物质世界、物理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
如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一节时,先凭借多媒体技术播放“日全食”的情景,学生被日全食美丽、壮观、奇妙的情景深深吸引。再提出问题:地球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其中包含了什么物理知识?以此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难以忘怀。象机械波的形成、开普勒定律等,均可用多媒体实现仿真过程,变短暂为延缓,变宏观为微观,变模糊为清晰。运用多媒体技术,依托学生的直觉兴趣,有利于创设学生的学习情境,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通过演示实验来创设情境
配合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具有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和实验条件明确、观察对象突出、演示层次分明等特点。因此,充分利用演示实验这一有效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既能达到对疑难问题的解决,也符合现代探究性学习的要求,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利用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善于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时,教师首先演示:让两个大小一样的纸片和金属片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请学生观察哪个先落到桌面上。观察的结果是金属片先落到桌面上。为什么金属片先落到桌面上?直觉告诉学生: 因为金属片比纸片重。接着教师将纸片揉成很小的纸团后重复演示一次,结果这次是纸团先落到桌面上。剧烈的思维冲突开始了:到底是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这个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吗?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结果会怎样?这时教师再拿出抽成真空的钱羽管让一个学生上台亲自做实验,其他学生一定会瞪大眼睛仔细观察。这些实验情境让学生感到惊奇和困惑,于是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了,对这样的情境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情不自禁地去思考其中的奥妙,从而为学习后面的知识作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通过生活事例来创设情境
生活是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主要应用场所。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生动具体的事实或问题来呈现学习情境。其中包括日常生活中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现象、事件和经验,与物理有关的科技热点问题、工农业生产问题以及能体现物理与社会、人类文明发展有关的事实和材料,还有重要的物理史实、发明发现的故事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的认识更加感性化。通过引导学生用物理视角、物理方法去观察、思考日常生活、生产,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典型问题,能够增进学生认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
例如:讲授“速度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时,问大家在雨天骑车上学的感受,大家就会七嘴八舌地叙说各自的感受,这时会有疑问:只要骑车,好像无论刮什么风,雨都是从前面打来,而且是骑得越快,雨打在脸上就越疼。这时教师就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加以疏导:因为雨在竖直方向有速度,雨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骑车的人有逆着行驶方向的速度,这样对人而言雨就好像斜着从迎面方向而来的,并且骑速越快,其倾斜度越大。这样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从理论上得到了答案,从而达到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目的。
三、通过联想来创设情境
中学物理学习,除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还要重视掌握基本规律。在掌握基本规律的过程中,通过联想来创设情境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以后,可以创设这样的想象情境:由牛顿第二定律可以知道,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无论怎样小的力都能使物体产生加速度从而改变运动状态。可为什么小孩用力却推不动停在水平地面上的一辆汽车呢?小孩怎样才能推动汽车?引导学生对这一情境展开了积极的想象:如果汽车停在光滑的地面上,小孩就能推动。那小孩要站在什么地方呢?如果小孩也站在光滑的地面上,情况又将怎样呢?
四、通过问题设计来创设情境
物理教学过程是不断地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精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物理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让学生成为问题“探索者”,在自觉、主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目标。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可以先提问学生:“物体维持运动需要力吗?”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从而引入新课。在改变台灯的亮度、改变电风扇的转速时,怎样才能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学生迫切想知道所要学习的知识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从而创设了一个“乐于探讨”的问题情境。
五、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创设情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生动、形象、直观地将普通物理实验所不能实现的或不容易实现的物质世界、物理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
如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一节时,先凭借多媒体技术播放“日全食”的情景,学生被日全食美丽、壮观、奇妙的情景深深吸引。再提出问题:地球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其中包含了什么物理知识?以此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难以忘怀。象机械波的形成、开普勒定律等,均可用多媒体实现仿真过程,变短暂为延缓,变宏观为微观,变模糊为清晰。运用多媒体技术,依托学生的直觉兴趣,有利于创设学生的学习情境,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