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照下的光影

来源 :爱你·心灵读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jia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跟小米粉把工作都做完之后,她边走边说:“老师,那我到二楼去看你的藏书了。”我坐在一楼的餐桌上整理文件,迎面看到中庭的植物正在夕阳里变换著美好的颜色,那份静美让我忍不住对小米粉说:“你要不要把想看的书拿下来看?这颜色大概只能维持一个小时。”
  对我来说,黄昏是一天中最美的时段。虽然截至目前为止,我在黄昏时的感受的确是难过比快乐多,忙碌比悠闲多,但也许因为这样,我更了解黄昏的可贵。我下定决心,要在50岁后让我的黄昏生活有着自己渴望的安适与稳定。
  童年时,黄昏于我是孤寂且恐惧的。父母亲终年忙碌,我总在黄昏时等在院子门口的那棵榕树下。
  我12岁离家到台北住校后,黄昏是我想家时躲起来哭泣的时间。那时我日日担心:家里的事情那么多,谁来帮忙碌的母亲呢?那只虎斑猫可会在黄昏时代替我在榕树下等母亲?我分不清担心与想家的感觉,但这种担心是好的,它使一个孩子对家庭的情感转化成责任,虽然这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有些沉重。
  当了母亲后,黄昏是我最忙碌的时刻。我身负作为一个母亲的职责,我的工作也让黄昏成为我忙碌的高峰期,所以当我看到别人日落而息时,心里非常羡慕。我总想着,如果能在黄昏停下工作,好好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我一定会珍惜。
  这份向往终于在我心平气和的努力之下慢慢实现了。如今,除了外出演讲而耽误时间外,黄昏时,我总算可以像一头牛一样在努力工作一天之后安心歇息。
  我爱黄昏,一生都想着要细细体会黄昏的光影之美与休憩的恬静,但如果不是因为我已经在过去几十年里的黄昏中深读了辛劳与付出的意义,又怎能像现在这样了解暮色初起时心灵可以有的一片宁静之美呢?
  有时我不禁自问,我恋的到底是黄昏,还是人应该努力才能休息,并且应该在不同的阶段尽不同的责任这样简单的对于生活的定义?
  (摘自《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图/乐芙)
其他文献
我的上個老板是一个非常会来事儿的人。尽管有不少人喜欢在背后说她爱拍马屁,但我觉得在职场上,献媚夸老板今天穿得美之类的才是拍马屁,而她只是把出色的工作成绩总结出来,并主动发邮件告诉老板,这叫作懂得如何表现自己。  我见识过一些老老实实干活的人。他们把事情做得很不错,但是他们的老板从来不知道他们做了什么。每次有好成绩或好成果,他们从来不以任何方式试图让老板知道,只会默默地做事。最后,老板反而觉得他们做
期刊
在帮很多朋友修改簡历的时候,我都听见他们说:“我没做过什么特别牛的事啊!”  这其实是个悖论:如果你做的事真的牛到一眼就看得出来,你就不需要简历了。真正要在简历上体现的就是那些你自己没想到、别人第一眼看不出、但确实存在的闪光点。  有些闪光点是众所周知的或者在行业内有名的,自然不需多说。例如,有些职业经理人的简历中简单地写“X年在Y公司任Z职务”,而在X年,Y公司业绩高涨,业内人人皆知,就不需要做
期刊
小时候,爷爷领我下屯子。东北平原的屯子单调得很,看着就几棵树、几座房子,却怎么走都到不了跟前。爷爷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爷爷说:“快走,天要黑了。”我说:“累!我不走了。”爷爷急了,虎着脸说:“歇不得!走累了就跑!”跑?走累了应该坐下才对,跑不是更累么?但是我架不住爷爷威严的眼神,只好跟着他跑了起来。咦,这一跑,还真的不累了。  我问:“啥道理?一跑就真不累了。”  “什么道理不道理的。走累了,
期刊
几年前,我认识了一个朋友。她刚来北京,独自一人,已婚。我很纳闷:一个已婚女人为何离开家庭独自北漂?后来,我才知晓她的故事。  14岁那年,她爱上了自己的英语老师。他年长她12岁。她22岁大学毕业,和他结婚。婚后三年,两人的日子步入稳定,她却忽然“返祖”,想起了自己的梦想和丢失的青春。25岁那年,她毅然放弃体制内的工作,独自一人来到北京。  分居的这几年,他们的关系尴尬到无法归类——像家人一般互相关
期刊
下面还有呢  最近在节目里看到费玉清说笑话。他说幼儿园里教小朋友读英文字母,老师指着黑板叫小朋友跟着念A、B、C。有个小朋友就是不念。  “你为什么不念?”老师问。  “我妈妈说B是不好的字母。”小朋友回答。  老师一笑,对小朋友说:“你妈的B跟老师的B是不一样的。”  费玉清说到这儿,主持人张菲和来宾都笑弯了腰。费玉清看着大家笑,等大家笑完了,才继续说:“下面还有呢!老师又对小朋友说‘你妈的B是
期刊
管理与业务是两码事。业务好的人未必懂管理,管理好的人也未必精通业务,但在现实世界中,这两个概念被极大地混淆了。  对企业来说,业务就是赚钱的具体途径、手段,管理就是如何做才能赚到最多的钱。这两个概念虽然乍看相似,但仔细体会后,你会发现它们其实大有不同。说得极端一点儿,做事的方法要远远比事情本身重要。只要有好方法,什么事都能做成;反之,沒有好方法,不可能做成任何事,或者说即使做成了也难以持久。  很
期刊
最近,我经常去上海博物馆。我跟老同学讲:“假如我能开博物馆,我会开个饮食博物馆,把跟吃有关的东西都展览出来。”  古代的菜谱虽然保存了下来,但菜本身无法存世。我心生一计,若是有人要开馆子,管我要计策,我会建议他弄一个考古菜馆,里面的菜都是古书里出现过,而现在已经失传的。  我曾去著名作家H家吃饭,他给我们做了一道仿古菜——羊肉跟鱼肉放在一起炖的汤,此汤便是汉字“鲜”字的来由。  在我的饮食博物馆里
期刊
我相信各位的部下,包括副社长、董事会成员和部长,肯定都在制定“这个月想这么做”“下个月想这么做”这样的目标计划。若是你们有机会“偷袭”一下他们:“下个月的计划是怎样的?”我保证很多人会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如果只是为了应付社长而花费一个小时所思考、制订的计划,那就别指望他们切实履行,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把计划记在心里,换言之,这个计划是不靠谱的,也不可能有效实行。因此,“持续抱有的强烈的愿望”必不可
期刊
在大多数人看来,叫好总比喝倒彩要好,哪怕我们心里明白——那些叫好的人说不定是亲朋好友甚至花钱请来的托。可是对那些想要从消费者中获取产品创意的厂商来说,在开放式的平台进行的调查是否可以产生有效的信息,为产品创新带来积极的结果呢?答案未必如此。  2012年,瑞士有一家软饮料公司想开发新口味的饮料,于是在一个开放式的平台上向消费者征求想法,最终收到了800多条回复。当公司的管理者整理这些信息的时候,他
期刊
如果有机会察看梁文道的行李,除了书,你一定还能看到蓝牙音箱、烟斗、烟丝、卷烟纸和墨水笔。他要坐禅,少不了也带香。因为工作,他一年有两百多天住在酒店里。他一天只吃两顿饭,早上坐禅,晚上读书。这个习惯一旦形成,他到哪儿都一样。  “随身携带一些固定的东西能让我觉得安稳,无论住在什么样的酒店里,我都能进入自己的空间。”梁文道对我说。  蓝牙音箱是他为数不多的科技产品,其他东西,连剃须刀他都习惯用传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