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对于授课教师的挑战和听课老师的学习机会,公开课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作为身处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诚然,公开课在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要还有教育,公开课就不会谢幕。同时公开课基于公开、示范的性质,承载了太多不该承载的功能,也难免出现一些弊端。教师们若能正视公开课,消除这些弊端,那才是学生真正的福音啊!
任教以来,公开课听过多次,自己也讲过,得失甘苦,耐人寻味。渐渐地,对于公开课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收获。下面就小学语文公开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摆正心态——不求尽善尽美,视作进步的桥梁
记得任教第一年讲公开课,可能是过于想表现自己吧,我是力求尽善尽美,脑子里总在想:听课的老师会怎样评价,学生的配合会让我满意吗?不会出差错吧?教案设计也算是花费了功夫,临上课时还是有些不知所措,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当然“课也无完课”了。虽然不可能尽善尽美,但我们可以竭尽全力。一般不要随意打乱教学计划(特殊情况除外),更不能在学生中大肆动员、指定发言人,最忌讳反复“彩排”,而应把功夫放在课前准备上,做到全面备课,多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既备教材,更备学生。在教学的总体和局部设计上,要尽可能做到全面、精到、巧妙,讲课时集中精力,直面学生,从容应对,更要随机应变。一节课的容量和质量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得到准确而全面的体现。
二、全力投入——用心、从容、机智
1、课前用心准备,不仅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课前应反复钻研教材,多渠道查阅相关资料,力求对教材本身有全面、深入的理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其次,更重要的就是备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层次以及他们的喜好和特长,再来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与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最后,还应考虑多媒体电教手段与教学内容的整合,来提高教学预期效果。公开课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器材、软件等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丰富性、实践性和有效性。当然,必须是“合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不用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否则一节课搞得人眼花缭乱,唯独体现不出学生在教师得力得法的引导下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和提高能力。这种生拼硬凑,为智者所不取。
2、不求面面俱到,但应有所突破
面面俱到,是初为人师者常犯的毛病,其根子在于对教学规律不甚了解、对学生情况不甚熟悉,其结果往往是浮光掠影、到而不入。因此,面面俱到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低效高耗。如果面面俱到对于初为人师者或者教学经验较少的教师来说情有可原,那么,对于那些上公开课的“名师”们,又该作何理解呢?究其根源,无非是过于想全方位地表现自己,太“贪”了,往往是既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忽略学生来唱独角戏,既想体现创新,传统教法中又不乏精华,干脆一起上了,结果适得其反。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公开教学,只需突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点透穿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或在教法及教材处理上进行突破,实施一两点创新探索,也可谓收获不小。更重要的是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更是舞台上的演员,教师则应力争做一名好导演。
3、把表演的舞台还给学生,用心做一名好导演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至理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这“不需要教”便是学而得法。教师唱独角戏,只会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一无所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做到乐学、勤学、善学,已成为新时期广大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如何改进教学呢?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了解学生、发现学生、解放学生、唤醒学生,更要相信学生,主动提供让他们显示长处、暴露不足的机会,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同时,尽快把这种积极性引导到知识、能力和智力上来,把学生的错误当成可贵的“教学资源”。这将意味着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唤醒、引导和平等给予;意味着教师学会倾听、学会包容,更学会欣赏。要让学生成为“舞台”上真实而出色的演员,教师则退居幕后,当一名“慧眼识英才”的好导演,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标。
三、课后反思——总结得失,今后教学中继续奋进
上完公开课,课后总结也是十分重要的。听听评课老师的看法,问问学生的收获与反馈意见,再联系自己课前的设想与预期目标,从课堂气氛、师生双边活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与培养等多方面认真总结得失,整理成教后记,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进步。总之,经过公开课的打磨,教师对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把握学生、如何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就会变得十分清晰,上完课以后,也可以从评课老师那里反馈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教学智慧在这样的磨砺中渐渐生长。公开课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而且对于推进新课改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能创造辉煌的二十一世纪的新型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我们教师都应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把语文课上到学生的心坎上,为全面深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任教以来,公开课听过多次,自己也讲过,得失甘苦,耐人寻味。渐渐地,对于公开课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收获。下面就小学语文公开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摆正心态——不求尽善尽美,视作进步的桥梁
记得任教第一年讲公开课,可能是过于想表现自己吧,我是力求尽善尽美,脑子里总在想:听课的老师会怎样评价,学生的配合会让我满意吗?不会出差错吧?教案设计也算是花费了功夫,临上课时还是有些不知所措,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当然“课也无完课”了。虽然不可能尽善尽美,但我们可以竭尽全力。一般不要随意打乱教学计划(特殊情况除外),更不能在学生中大肆动员、指定发言人,最忌讳反复“彩排”,而应把功夫放在课前准备上,做到全面备课,多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既备教材,更备学生。在教学的总体和局部设计上,要尽可能做到全面、精到、巧妙,讲课时集中精力,直面学生,从容应对,更要随机应变。一节课的容量和质量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得到准确而全面的体现。
二、全力投入——用心、从容、机智
1、课前用心准备,不仅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课前应反复钻研教材,多渠道查阅相关资料,力求对教材本身有全面、深入的理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其次,更重要的就是备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层次以及他们的喜好和特长,再来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与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最后,还应考虑多媒体电教手段与教学内容的整合,来提高教学预期效果。公开课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器材、软件等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丰富性、实践性和有效性。当然,必须是“合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不用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否则一节课搞得人眼花缭乱,唯独体现不出学生在教师得力得法的引导下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和提高能力。这种生拼硬凑,为智者所不取。
2、不求面面俱到,但应有所突破
面面俱到,是初为人师者常犯的毛病,其根子在于对教学规律不甚了解、对学生情况不甚熟悉,其结果往往是浮光掠影、到而不入。因此,面面俱到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低效高耗。如果面面俱到对于初为人师者或者教学经验较少的教师来说情有可原,那么,对于那些上公开课的“名师”们,又该作何理解呢?究其根源,无非是过于想全方位地表现自己,太“贪”了,往往是既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忽略学生来唱独角戏,既想体现创新,传统教法中又不乏精华,干脆一起上了,结果适得其反。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公开教学,只需突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点透穿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或在教法及教材处理上进行突破,实施一两点创新探索,也可谓收获不小。更重要的是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更是舞台上的演员,教师则应力争做一名好导演。
3、把表演的舞台还给学生,用心做一名好导演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至理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这“不需要教”便是学而得法。教师唱独角戏,只会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一无所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做到乐学、勤学、善学,已成为新时期广大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如何改进教学呢?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了解学生、发现学生、解放学生、唤醒学生,更要相信学生,主动提供让他们显示长处、暴露不足的机会,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同时,尽快把这种积极性引导到知识、能力和智力上来,把学生的错误当成可贵的“教学资源”。这将意味着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唤醒、引导和平等给予;意味着教师学会倾听、学会包容,更学会欣赏。要让学生成为“舞台”上真实而出色的演员,教师则退居幕后,当一名“慧眼识英才”的好导演,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标。
三、课后反思——总结得失,今后教学中继续奋进
上完公开课,课后总结也是十分重要的。听听评课老师的看法,问问学生的收获与反馈意见,再联系自己课前的设想与预期目标,从课堂气氛、师生双边活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与培养等多方面认真总结得失,整理成教后记,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进步。总之,经过公开课的打磨,教师对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把握学生、如何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就会变得十分清晰,上完课以后,也可以从评课老师那里反馈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教学智慧在这样的磨砺中渐渐生长。公开课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而且对于推进新课改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能创造辉煌的二十一世纪的新型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我们教师都应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把语文课上到学生的心坎上,为全面深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