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通过髋关节置换术以及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患有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高龄患者70例,其中有35例患者进行了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有35例患者进行了髓内钉内固定手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患者在手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在术后针对髋关节功能和视觉模糊疼痛感的评分结果。结果:观察组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对照组相比,要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手术中的出血量的结果相比,均没有差异性;观察组中患者在进行手术后髋关节功能和视觉模糊疼痛感的评分结果要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通过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能有效地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高龄骨质疏松;手术方法;股骨转子间骨折
在老年人发生的骨折中,股骨转子间的骨折是最为常见的,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现阶段,在临床治疗中采用的主要是宽螺钉进行固定的手术性治疗[1],这种手术具有非常可靠的疗效性,但是由于老年人在发生粉碎性骨折之后,经常出现固定不牢靠的现象,从而使患者在术后恢复的较为缓慢,针对此研究目的,本篇文章进行了如下的临床性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患有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高龄患者70例,其中有35例患者进行了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有35例患者进行了髓内钉内固定手术(对照组),其中患者的年龄在75至86岁,平均年龄为(80.5±3.2)岁;其中男性患者有33例,女性患者有37例,在左侧部位发生骨折的患者有43例,右侧发生骨折的患者有27例,这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患病部位上均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采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患者的连续性硬膜外进行麻醉后,令患者采取侧卧的方式进行手术,并在患者的髋关节后侧切开其皮肤,并使患者的转子间嵴逐渐显露出来,并依据手术中的具体情况,适当地内旋患者的髋关节,并逐渐沿着患者的子嵴后的边缘部位采取由近及远的方式进行切断,并在患者小转子距离为1.5厘米的部位对患者的股骨颈进行截取,并取出患者的股骨头,同时利用克氏针对其进行固定。与此同时,在大转子复位达到相应的满意效果后,要控制其前倾角在150左右,并在此时植入人工双极性质的股骨头假体进行固定。
对照组:对照组中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患者的连续性硬膜外进行麻醉后,令患者采取平卧的方式进行手术,在C行臂透视作用的协助下,将患者体内的侧髋内收至150左右,并将患者的侧向肢体内旋,将骨折的部位进行复位,在患者股骨的大转子在顶点的位置之上将患者的皮肤层切开,直到至大转子的内壁处,将髓内钉从梨状窝的具体位置下植入患者的髓腔内,并在C形透视镜的协助下,将螺钉进行拉紧以及缝合。
1.3观察指标
手术中:针对这两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时间、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以及手术的切口的长度进行记录和观察;
手术后:对这两组患者在手术后的卧床时间、髋关节功能和视觉模糊疼痛感的评分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手术中情况以及卧床时间对比
观察组中患者在进行手术时的时间、卧床后的时间和对照组相比,要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在进行时的切口长度和对照组相比,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具体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两组患者在手术中情况以及卧床时间对比
2.2髋关节功能和视觉模糊疼痛感的评分结果对比
表2髋关节功能和视觉模糊疼痛感的评分结果对比
3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在骨折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由于发生这种病症的人群在一般情况下都是身体状况不是非常良好的,且在临床上还伴有多种其他并发症,因而治疗的效果不是十分明显[2]。在传统的治疗方法中,经常采取的是固定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这种方式的治疗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尽可能地恢复患者髋关节中的负重性能力。经有关研究中证实,骨质疏松以及骨折的不稳定性因素是在高龄患者在进行固定手术中失败的最主要因素,严重时还可能危及到患者的生命。依据有关的研究中表明,在对高龄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治疗时,医院的医生要和病人家属积极地沟通,使其充分了解每种手术后的具体优缺点,从而依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选出适合的治疗方案,保证患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生活[3]。
在本篇文章的研究中,采用髋关节置换术对高龄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治疗后,患者在进行手术时的时间、卧床后的时间和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的结果相比,要明显短于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方法(P<0.05),在进行时的切口长度和对照组相比,要明显高于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方法,(P<0.05),在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4]这充分验证了邵明的研究成果。
3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高龄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在进行治疗时,采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地缩短患者在术后的恢复时间,可以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宋卫东,彭岳文,李德.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和人工关节置换的效果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43): 7999-8003.
[2]叶永平,刘晓强,符臣学.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内固定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转子问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2):88-91.
[3]唐晓明,朱国太,孙海浪.DHS 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2013,53(25):77-79.
[4]邵明,毕郑刚,贺胜,等.人工关节置换与髓内钉固定治疗高龄严重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3,15(5):402-406.
关键词:高龄骨质疏松;手术方法;股骨转子间骨折
在老年人发生的骨折中,股骨转子间的骨折是最为常见的,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现阶段,在临床治疗中采用的主要是宽螺钉进行固定的手术性治疗[1],这种手术具有非常可靠的疗效性,但是由于老年人在发生粉碎性骨折之后,经常出现固定不牢靠的现象,从而使患者在术后恢复的较为缓慢,针对此研究目的,本篇文章进行了如下的临床性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患有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高龄患者70例,其中有35例患者进行了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有35例患者进行了髓内钉内固定手术(对照组),其中患者的年龄在75至86岁,平均年龄为(80.5±3.2)岁;其中男性患者有33例,女性患者有37例,在左侧部位发生骨折的患者有43例,右侧发生骨折的患者有27例,这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患病部位上均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采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患者的连续性硬膜外进行麻醉后,令患者采取侧卧的方式进行手术,并在患者的髋关节后侧切开其皮肤,并使患者的转子间嵴逐渐显露出来,并依据手术中的具体情况,适当地内旋患者的髋关节,并逐渐沿着患者的子嵴后的边缘部位采取由近及远的方式进行切断,并在患者小转子距离为1.5厘米的部位对患者的股骨颈进行截取,并取出患者的股骨头,同时利用克氏针对其进行固定。与此同时,在大转子复位达到相应的满意效果后,要控制其前倾角在150左右,并在此时植入人工双极性质的股骨头假体进行固定。
对照组:对照组中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患者的连续性硬膜外进行麻醉后,令患者采取平卧的方式进行手术,在C行臂透视作用的协助下,将患者体内的侧髋内收至150左右,并将患者的侧向肢体内旋,将骨折的部位进行复位,在患者股骨的大转子在顶点的位置之上将患者的皮肤层切开,直到至大转子的内壁处,将髓内钉从梨状窝的具体位置下植入患者的髓腔内,并在C形透视镜的协助下,将螺钉进行拉紧以及缝合。
1.3观察指标
手术中:针对这两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时间、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以及手术的切口的长度进行记录和观察;
手术后:对这两组患者在手术后的卧床时间、髋关节功能和视觉模糊疼痛感的评分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手术中情况以及卧床时间对比
观察组中患者在进行手术时的时间、卧床后的时间和对照组相比,要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在进行时的切口长度和对照组相比,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具体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两组患者在手术中情况以及卧床时间对比
2.2髋关节功能和视觉模糊疼痛感的评分结果对比
表2髋关节功能和视觉模糊疼痛感的评分结果对比
3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在骨折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由于发生这种病症的人群在一般情况下都是身体状况不是非常良好的,且在临床上还伴有多种其他并发症,因而治疗的效果不是十分明显[2]。在传统的治疗方法中,经常采取的是固定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这种方式的治疗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尽可能地恢复患者髋关节中的负重性能力。经有关研究中证实,骨质疏松以及骨折的不稳定性因素是在高龄患者在进行固定手术中失败的最主要因素,严重时还可能危及到患者的生命。依据有关的研究中表明,在对高龄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治疗时,医院的医生要和病人家属积极地沟通,使其充分了解每种手术后的具体优缺点,从而依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选出适合的治疗方案,保证患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生活[3]。
在本篇文章的研究中,采用髋关节置换术对高龄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治疗后,患者在进行手术时的时间、卧床后的时间和采用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的结果相比,要明显短于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方法(P<0.05),在进行时的切口长度和对照组相比,要明显高于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方法,(P<0.05),在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4]这充分验证了邵明的研究成果。
3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高龄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在进行治疗时,采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地缩短患者在术后的恢复时间,可以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宋卫东,彭岳文,李德.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和人工关节置换的效果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43): 7999-8003.
[2]叶永平,刘晓强,符臣学.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内固定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转子问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2):88-91.
[3]唐晓明,朱国太,孙海浪.DHS 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2013,53(25):77-79.
[4]邵明,毕郑刚,贺胜,等.人工关节置换与髓内钉固定治疗高龄严重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3,15(5):40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