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写是语文教学要培养的最重要的基本能力,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必由之路,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作文教学,能力,培养,方法
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会写的本领。但长期以来,小学生作文千篇一律,成为难点。主要原因是:作文教学脱离生活,学生闭门造车,作文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针对此种弊端,我们应进行以下改革。
1.作文内容要向课外延伸
学生周围的生活日新月异,我们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择那些有趣的、新鲜的、有感触的作文素材,提高他们的辨析能力,使他们的习作常写常新。
1.1 要注重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儿童的观察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积累表象,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多引导儿童进行观察,尤其是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孩子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会获得大量的表象。如春天到了,引导儿童观察花草树木。要求把看到的说出来或写下来。有的老师引导孩子认识柳树:柳条长长的,是绿色的,在风中摇摆着。他就可以说一句话:“绿色的柳条在春风中摇摆。”或“柳树的长长的绿色枝条,在风中飘摇。”
1.2 要引导孩子们学会记录生活。我们应注意给学生创造出记录生活的机会,组织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社会活动,如城乡小朋友手拉手,为敬老院的老人搞服务,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请老红军讲革命故事,参与红领巾一条街活动等。学生有了亲身的感受,习作就能够做到言之有物,生动具体了。
1.3 要引导孩子们进行反思生活。我们应及时将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焦点热点问题以及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介绍给他们,使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针对事件写出自己的认识或感受或评论。由于记录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便不会再去唱高调喊口号,使文章认识深刻、感受真实、评论有据。
2.注重阅读与作文的紧密联系
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多阅读,从阅读中得到“写作的榜样”,是作文教学的实质之所在。
2.1 学生语言发展的标志之一,就是词汇量的丰富。学生掌握了词汇就会促进语言的发展。在教学《荷花》一课第四段时,老师问“小朋友是怎样看荷花的?”学生:“这个小朋友看得很仔细、认真。”一般教师问答到此即结束了,如果是这样,虽然完成了教学的任务,可是却失去了一个对学生进行词汇积累训练的机会。于是我又问:“请小朋友们想想,表示看得时间长、看得很专心,或看时表示出爱荷花心情的词有哪些?”出示句式:我( )看。于是学生答出:我(久久地)看、我(默默地)看、我(出神地)看、我(目不转睛地)看、我(凝神地)看、我(深情地)看、我(全神贯注地)看等等。这样的词句训练生动活泼,不仅丰富了词汇,还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思维。
2.2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学生能把句子说好或写好,就会为作文打下牢固的基础。尤其是扩展句子,既是连句成段、成文的基础,也是使思维发散和深化的过程。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扩展句子的训练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引导学生模仿例句,将每一句简单的话都扩展成既生动又具体、形象的一段话。这样,不断地积累语言材料,将学到的他人语言的长处,不断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学生的习作能力将会不断地提高。
2.3 引导学生学习怎样运用语言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得体的表达方式。因此,我们在课内引导学生阅读了一篇课文,在课外就配合着阅读几篇思想内容或体裁写法相近的文章。通过对课文及课外读物的阅读,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后写出文章的,然后引导学生仿写类似的文章;指导学生留心作者是如何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又是怎样把文章写得生动、明白的。将学到的他人语言的长处,不断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不间断的训练,会使学生的作文能力随着阅读而逐步提高。
3.要注重说与写能力的同步发展
说,即写前指导学生构思文章、口头表述。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3.1 教师首先依据习作要求复习课文的有关章节,强化训练重点,从读学写。
3.2 指导学生从命题、立意、选材、组材等方面着手构思文章。首先要说出写什么,即对习作进行命题。如:习作要求写自己熟悉的一种水果,教师先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打算写哪一种水果,为什么要选择这一种。其次要说从哪些方面来写,即打算写这种水果的哪些特点(教师可以针对选写较多、特点鲜明的一种水果进行具体的指导)。第三要说怎么写,即如何将这种水果的特点、价值和自己对这种水果的认识、态度准确鲜明地表达出来。
3.3 让学生口头叙述观察到的事物,并谈出对所叙事物的看法或见解,训练学生口头表达。
3.4 将自己所说的完整地写下来,怎么说的就怎么写,在写的过程中注意斟酌词句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4.引导学生学会自改作文
作文批改要坚持学生的自主性,这样做既可以把教师从繁重低效的批改中解放出来,又可以解放学生的头脑和胆略。因此,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创设环境,使学生互批互评作文,这已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件乐事。
4.1 自评自改。要求学生写完后至少要读两遍,注意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仔细斟酌词语的运用,修改不通顺的句子,删去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
4.2 互评互改。指同桌学生交换习作进行评改。
4.3 集中讲评。在小组或全班内进行口头讲评作文。
4.4 群批群改。主要是集中解决值得注意的共性问题。其做法是:划印或用幻灯打出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后自行修改,之后谈修改意见。讲评前,教师要明确要求;讲评时,学生可以广开言路,按讲评要求各抒己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
总之,以上方法能解决小学生习作脱离生活的问题。把“观察、思考、表达”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符合小学生思维和语言发展规律,会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对此,我们务必要高度重视。
【关键词】作文教学,能力,培养,方法
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会写的本领。但长期以来,小学生作文千篇一律,成为难点。主要原因是:作文教学脱离生活,学生闭门造车,作文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针对此种弊端,我们应进行以下改革。
1.作文内容要向课外延伸
学生周围的生活日新月异,我们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择那些有趣的、新鲜的、有感触的作文素材,提高他们的辨析能力,使他们的习作常写常新。
1.1 要注重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儿童的观察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积累表象,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多引导儿童进行观察,尤其是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孩子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会获得大量的表象。如春天到了,引导儿童观察花草树木。要求把看到的说出来或写下来。有的老师引导孩子认识柳树:柳条长长的,是绿色的,在风中摇摆着。他就可以说一句话:“绿色的柳条在春风中摇摆。”或“柳树的长长的绿色枝条,在风中飘摇。”
1.2 要引导孩子们学会记录生活。我们应注意给学生创造出记录生活的机会,组织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社会活动,如城乡小朋友手拉手,为敬老院的老人搞服务,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请老红军讲革命故事,参与红领巾一条街活动等。学生有了亲身的感受,习作就能够做到言之有物,生动具体了。
1.3 要引导孩子们进行反思生活。我们应及时将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焦点热点问题以及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介绍给他们,使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针对事件写出自己的认识或感受或评论。由于记录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便不会再去唱高调喊口号,使文章认识深刻、感受真实、评论有据。
2.注重阅读与作文的紧密联系
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多阅读,从阅读中得到“写作的榜样”,是作文教学的实质之所在。
2.1 学生语言发展的标志之一,就是词汇量的丰富。学生掌握了词汇就会促进语言的发展。在教学《荷花》一课第四段时,老师问“小朋友是怎样看荷花的?”学生:“这个小朋友看得很仔细、认真。”一般教师问答到此即结束了,如果是这样,虽然完成了教学的任务,可是却失去了一个对学生进行词汇积累训练的机会。于是我又问:“请小朋友们想想,表示看得时间长、看得很专心,或看时表示出爱荷花心情的词有哪些?”出示句式:我( )看。于是学生答出:我(久久地)看、我(默默地)看、我(出神地)看、我(目不转睛地)看、我(凝神地)看、我(深情地)看、我(全神贯注地)看等等。这样的词句训练生动活泼,不仅丰富了词汇,还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思维。
2.2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学生能把句子说好或写好,就会为作文打下牢固的基础。尤其是扩展句子,既是连句成段、成文的基础,也是使思维发散和深化的过程。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扩展句子的训练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引导学生模仿例句,将每一句简单的话都扩展成既生动又具体、形象的一段话。这样,不断地积累语言材料,将学到的他人语言的长处,不断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学生的习作能力将会不断地提高。
2.3 引导学生学习怎样运用语言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得体的表达方式。因此,我们在课内引导学生阅读了一篇课文,在课外就配合着阅读几篇思想内容或体裁写法相近的文章。通过对课文及课外读物的阅读,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后写出文章的,然后引导学生仿写类似的文章;指导学生留心作者是如何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又是怎样把文章写得生动、明白的。将学到的他人语言的长处,不断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不间断的训练,会使学生的作文能力随着阅读而逐步提高。
3.要注重说与写能力的同步发展
说,即写前指导学生构思文章、口头表述。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3.1 教师首先依据习作要求复习课文的有关章节,强化训练重点,从读学写。
3.2 指导学生从命题、立意、选材、组材等方面着手构思文章。首先要说出写什么,即对习作进行命题。如:习作要求写自己熟悉的一种水果,教师先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打算写哪一种水果,为什么要选择这一种。其次要说从哪些方面来写,即打算写这种水果的哪些特点(教师可以针对选写较多、特点鲜明的一种水果进行具体的指导)。第三要说怎么写,即如何将这种水果的特点、价值和自己对这种水果的认识、态度准确鲜明地表达出来。
3.3 让学生口头叙述观察到的事物,并谈出对所叙事物的看法或见解,训练学生口头表达。
3.4 将自己所说的完整地写下来,怎么说的就怎么写,在写的过程中注意斟酌词句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4.引导学生学会自改作文
作文批改要坚持学生的自主性,这样做既可以把教师从繁重低效的批改中解放出来,又可以解放学生的头脑和胆略。因此,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创设环境,使学生互批互评作文,这已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件乐事。
4.1 自评自改。要求学生写完后至少要读两遍,注意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仔细斟酌词语的运用,修改不通顺的句子,删去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
4.2 互评互改。指同桌学生交换习作进行评改。
4.3 集中讲评。在小组或全班内进行口头讲评作文。
4.4 群批群改。主要是集中解决值得注意的共性问题。其做法是:划印或用幻灯打出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后自行修改,之后谈修改意见。讲评前,教师要明确要求;讲评时,学生可以广开言路,按讲评要求各抒己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
总之,以上方法能解决小学生习作脱离生活的问题。把“观察、思考、表达”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符合小学生思维和语言发展规律,会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对此,我们务必要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