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化学是学生初中阶段学习的必学科目,由于我国教育中提出了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需要化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如何培养成为关键性的问题,化学教师需要先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先导,让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跟随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自身思维,完成创新意识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化学;创新思维;教学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的化学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科学素养为教学核心,化学教师要时时掌握教育要求的变化,以要求为教学目标,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高质量培养。笔者根据自身经验针对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一、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为教学首要目标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需要先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初始目标。只有在兴趣的推动下,才能跟随教师的引导并运用自身思维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再根据教师的一步步引导寻求出正确的答案,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得到了高质量培养。化学教师实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中可以采取生活实例的方式,让学生的注意力完成集中在课堂上,再引入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例如,课堂教学开端,化学教师先对学生提出生活问题激发兴趣。部分男生喜欢战斗机械类,教师可以引入与之相关的内容:“你们知道潜水艇船员长期在潜水艇中是如何呼吸的吗?”这类学生由于较为喜爱,能够根据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由于缺乏这方面知识,产生迫切知晓答案的欲望。教师要观察学生的状态,在学生迫切的目光中将答案告知,然后再引入本节课的学习。通过此举措,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瞬间被激发,在学习化学时能够积极学习。
二、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诞生需要学生挖掘存在的问题,再针对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实现创新意识。所以,化学教师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阐述出自己观点。教师要改变自身在课堂上的地位,转变成课堂辅助者,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并自主研究知识问题,教师只是针对学生存在的疑惑进行引导学生,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学生再通过自己的思维、教师的引导找出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三、运用困难情境创设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新课改背景下,针对化学教学提出了“要让学生在开放的、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從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通过自身创新思维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教师可以采取创设困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后,运用自身思维思考解决方法,再把方法应用于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另外,教师在实施此策略时,还可以把课堂变成开放式课堂。通过学生间共同研究,使不同化学思维在课堂中碰撞,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堂中存在的不同理论进行分组,每组学生再共同研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研讨而出,再应用于实践,用实践证明解决方法是否正确,教师在所有观点实施后,再给予总结,给出学生正确答案,使学生在知晓正确答案后,了解自身制定的措施中存在哪些问题,使知识得到了深化,且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实现了创新意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1]。
例如,在学习《垃圾资源化》一课时,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生活中存在的较多的垃圾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然后向所有学生提出问题:“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即能解决这些垃圾,又能够保护生态环境?”教师鼓励学生:“可以大胆的把想法说出来,我们共同探讨最佳的解决方式。”由于学生存在怕回答错误的心理,教师先提出一个观点:“你们觉得焚烧措施怎么样?”同时,教师可以走下讲台与学生近距离接触,能够让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
四、利用实验手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由于学校条件有限,使化学中存在的大量实验课程只是采取书本教学模式,教师让学生深刻记忆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由于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化学实验实践能力,且需要运用自身的思维去思考实验过程,再通过掌握的化学知识,创新出新的物质。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使实验课程的意义充分缺失,且严重阻滞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所以,化学教师要改变以往实验教学模式。如果学校条件不足,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实验的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掌握后,教师要提出延伸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促进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工具。教师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时,需要让学生进行联想。
例如,在进行CH4气体燃烧焰色实验课程时,教师完成此实验课的教学过程后,教师要向学生提出问题“还有哪些气体进行燃烧时,与CH4气体燃烧的颜色相同?”通过这样的提问方式,学生需要进行联想,从而想到H2、CO气体燃烧时会与CH4相同。学生通过联想后,实现了想象力的提升,进一步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教师的教学策略密切相关,需要教师先以激发学习兴趣为首要目标,再通过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创设困难情境、利用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而完成化学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黄航飞.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03):21-22.
关键词:化学;创新思维;教学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的化学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科学素养为教学核心,化学教师要时时掌握教育要求的变化,以要求为教学目标,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高质量培养。笔者根据自身经验针对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一、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为教学首要目标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需要先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初始目标。只有在兴趣的推动下,才能跟随教师的引导并运用自身思维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再根据教师的一步步引导寻求出正确的答案,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得到了高质量培养。化学教师实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中可以采取生活实例的方式,让学生的注意力完成集中在课堂上,再引入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例如,课堂教学开端,化学教师先对学生提出生活问题激发兴趣。部分男生喜欢战斗机械类,教师可以引入与之相关的内容:“你们知道潜水艇船员长期在潜水艇中是如何呼吸的吗?”这类学生由于较为喜爱,能够根据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由于缺乏这方面知识,产生迫切知晓答案的欲望。教师要观察学生的状态,在学生迫切的目光中将答案告知,然后再引入本节课的学习。通过此举措,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瞬间被激发,在学习化学时能够积极学习。
二、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诞生需要学生挖掘存在的问题,再针对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实现创新意识。所以,化学教师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阐述出自己观点。教师要改变自身在课堂上的地位,转变成课堂辅助者,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并自主研究知识问题,教师只是针对学生存在的疑惑进行引导学生,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学生再通过自己的思维、教师的引导找出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三、运用困难情境创设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新课改背景下,针对化学教学提出了“要让学生在开放的、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從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通过自身创新思维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教师可以采取创设困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后,运用自身思维思考解决方法,再把方法应用于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另外,教师在实施此策略时,还可以把课堂变成开放式课堂。通过学生间共同研究,使不同化学思维在课堂中碰撞,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堂中存在的不同理论进行分组,每组学生再共同研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研讨而出,再应用于实践,用实践证明解决方法是否正确,教师在所有观点实施后,再给予总结,给出学生正确答案,使学生在知晓正确答案后,了解自身制定的措施中存在哪些问题,使知识得到了深化,且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实现了创新意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1]。
例如,在学习《垃圾资源化》一课时,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生活中存在的较多的垃圾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然后向所有学生提出问题:“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即能解决这些垃圾,又能够保护生态环境?”教师鼓励学生:“可以大胆的把想法说出来,我们共同探讨最佳的解决方式。”由于学生存在怕回答错误的心理,教师先提出一个观点:“你们觉得焚烧措施怎么样?”同时,教师可以走下讲台与学生近距离接触,能够让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
四、利用实验手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由于学校条件有限,使化学中存在的大量实验课程只是采取书本教学模式,教师让学生深刻记忆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由于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化学实验实践能力,且需要运用自身的思维去思考实验过程,再通过掌握的化学知识,创新出新的物质。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使实验课程的意义充分缺失,且严重阻滞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所以,化学教师要改变以往实验教学模式。如果学校条件不足,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实验的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掌握后,教师要提出延伸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促进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工具。教师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时,需要让学生进行联想。
例如,在进行CH4气体燃烧焰色实验课程时,教师完成此实验课的教学过程后,教师要向学生提出问题“还有哪些气体进行燃烧时,与CH4气体燃烧的颜色相同?”通过这样的提问方式,学生需要进行联想,从而想到H2、CO气体燃烧时会与CH4相同。学生通过联想后,实现了想象力的提升,进一步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教师的教学策略密切相关,需要教师先以激发学习兴趣为首要目标,再通过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创设困难情境、利用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而完成化学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黄航飞.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03):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