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需要综合应用到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学生有足够的自信和接受新知识的学习动力。然而职高学生绝大多数在这方面是薄弱的,对新知识的理解很吃力。面对这种情况,结合长时间的探索和教学经验积累,笔者觉得树立学生信心和强化学习动机,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相关知识,分解好重点难点,安排好教学顺序,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结合身边事例变枯燥抽象的《基础会计》教学为生动形象的课堂是解决《基础会计》课堂问题行为,提高《基础会计》课堂教学效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职高;问题行为;会计
一、课堂问题行为综述
国内外学者研究课堂问题行为的颇多。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问题行为是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我国的李志等人认为:“课堂问题行为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与课堂教学目的不一致,影响自己或干扰他人学习的行为。”虽然有众多学者对课堂问题行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研究,但到目前为止专门针对职高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还不多见,更别说针对《基础会计》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了。实际上,职高学生《基础会计》的课堂问题行为有其特殊性。在职高《基础会计》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有许多学生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不能安心学习或不能顺利地学习,其学习活动不能和谐地与教师的教学活动相配合。他们的行为不但妨碍了自己的学习,而且有时还干扰了教师的教学和其他同学的学习。
二、《基础会计》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
学生在《基础会计》课堂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可能是家庭问题行为或社会问题行为的延伸,可能是受同伴的不良影响,也可能是不良的课堂教学环境或教师的教学失策导致的。然而课堂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因此要解决问题就应该从教师和学生身上找原因。
(一)教师的原因
面对职高学生的现状,的确存在一部分教师要么听之任之,要么束手无策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方面造成的:1.责任心欠缺。2.对学生失去信心。3.管理能力有限。4.对学生缺乏理解。5.《基础会计》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二)学生的原因
职高的学生大多数经历了“中考”的失败,学习基础较弱,学习习惯较差。从实践上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不愿听讲,注意力很难集中。这些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1.对自身学习能力的不自信。2.对《基础会计》学习内容的不感兴趣。3.对教师的管理、教学方法的不适应。4.对会计专业的就业和发展的失望。
三、《基础会计》课堂问题行为教育的基本对策
《基础会计》课堂的问题行为严重影响了教学的顺利进行。找准了教师和学生的原因就可以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树立学生信心,强化学习动机
职高学生的普遍问题就是自信心不足。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如果学生自信心不够,就会产生学习动机不强,这样只能让教学工作变成事倍功半。针对职高学生的生源情况,要教好这些学生,就必须研究他们的心理状态,针对问题“对症下药”。
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实现学习目标的动力,是产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原因。正式上课之前,要告诉学生从事会计工作的一些好处,比如国家和市场对这一职业人群的需要情况,特别是这一职业因受从业资格的法律限制和专业技术的能力限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马上转行的。学习了会计知识并考取了从业资格证,就有了这种职业准备,多了一项有力的职业竞争条件。此外,还可以将身边一些成功的案例讲给他们。只有让他们觉得苹果又红又大很是诱人,他们才有可能努力地“跳起来摘苹果”。
其次是消除学生的顾虑,让他们“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很多学生因为初中时基础差,特别是一些学生数学成绩差,一般都会片面地认为会计是数学知识的延伸,产生自己学不好会计这样一种错误的想法。面对这种情况,笔者上第一堂课就会问学生:“同学们,你们都会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吗?”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然后笔者会说:“学习基础会计的知识,只要会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知识就能起步了。”当然,还得鼓励学生尽可能学好语文、数学这些同从事会计职业有关的基础学科,提升其综合素质,加强专业能力。
最后是通过充分沟通与学生达成共识。作为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现有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特别是了解教师在这门学科中的教学意图和教学方法,这一点我们往往忽视了。只有充分沟通,才能在知己知彼中更好、更快地达成教学目的。笔者认为,在完成了一节或一章的教学时,先进行一个阶段测试,在测试分数还没有出来时,让学生做一个客观的自我评价,给自己的测试打一个分数。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尽早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己的教学效果,第二是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和客观结果这两个分数的对比了解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强化学习标准。通过这种有效方法进行充分沟通并达成学习共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分解重点难点,安排好教学顺序
对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首先要确定好教学目标,《基础会计》这门学科也不例外。作为会计专业的基础学科的《基础会计》,要让学生更全面、更具体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前提下,还要让他们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这就要求教学目标要结合国家对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要求。
有了教学目标,就需要确定教学大纲和选好教材。在教学大纲中,需要突出难点重点,将全部知识分为解为不同的学习要求。一般来讲,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哪些内容是需要让学生了解就行了,哪些是要学生充分理解的,哪些是一定要记住的,哪些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能应用的。有了这样清楚而切合教学实际的教学纲要,就要根据教学纲要的要求选好教材。
在做好前面所谈到的工作后,就需要由易到难地安排好教学进程。先将最简单和最基础的知识教给学生,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步入会计专业的大门,千万不要让他们一开始就认为会计知识很难学懂。任何一项宏大的工程,都可以将其分解为若干个细小的模块,对基础会计的教学也需要用同样的方法。复式借贷记账法是重点,但几乎所有的教材也都是将其安排在某一节或两节中来学习。针对职高学生,我们不可能在两三节课中完成这些内容的学习,对于这些重点,我们可将其放大后进行分解,通过各不同种类的案例来诠释这一基本理论,增加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训练。
对于《基础会计》的教学,笔者有一条重要经验需提及,那就是尊重知识的循环性,进行周而复始地学习。比如学习会计科目,很多学生通过一两节课的学习就认为自己掌握了,可到了学习会计分录需要具体运用会计科目知识时,又经常感到茫然;到了学习填制资产负债表要求将预收的借方加到应收的借方时更是不知所措了。要达到熟练掌握和运用的目的,前面的知识要用到后面的知识,这是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况,我们只有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学习后,才能更充分理解全部内容。所以,在《基础会计》的教学中,需要通过两次甚至三次的学习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变抽象理论为形象知识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学科,而大多数职高学生对理论性强的东西接受能力较差,更何况这门学科还需要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结合,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发出了挑战。
通过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同时增强课堂内学习的生动性。对于职高学生,他们更多地趋向于形象思维,对抽象的理论会难以理解。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将抽象理论进行形象化讲解。在让学生理解会计等式时,可以举一个农村相亲的例子:过去农村男青年找对象要靠媒人介绍,先看了人,然后就去家里看看有无大瓦房,这大瓦房往往成了硬条件;很多男青年为了不打光棍要建造房子,自己没钱就去借;如果建房要人民币一万元,借了人民币八千元,那么他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多少?如果借了三千各又是多少?不管借多少,资产都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在讲会计科目时,我们可以通过学校图书室对图书分类存放的例子作比喻来让学生明白科目的意义。
较多使用罗列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教师首先要将教材读熟,了解每一段每一节的重点,然后将这些重点知识提炼成问题,上课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读完后问答这些问题,这也是将知识进行分解到更具体的一个有效办法。这种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能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有时教材上内容很多,但归纳起来需要掌握的要点并不多,更多内容是服务于理解要点的,在带问题读书的过程中,其实就是“把书读薄”,实现从提纲到教材和再从教材到提纲的过程。
通过实例演练达成学以致用的目的,增加学生更多感性认识。对于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职高学生来说,要学好基础会计这门学科,进行实例演练是非常必要且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可以从一个企业开始经营之初做起,让学生作为这家企业的新会计,一步步学习怎样设置账户,怎样填制凭证,怎样登记账簿,最后一直到产生财务报表。通过大量的不同类型的会计分录的练习,加强对会计科目和借贷记账法的应用。对于一些业务计算类的题目,在历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出现较多,也是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多的,总结起来就不外乎试算平衡、余额调节、财产清查的账务处理、错账更正、期末对账调账结账和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的填制等这几类。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法,能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基础会计的知识和技能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教学,让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教育要善于利用科技成果,多媒体教学能克服传统板书的不足,一次性地将大量的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基础会计教学中有很多表格要展示给学生,如果单靠教师在课堂上画出来,需要大量时间,可能还不那么美观。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弥补这些问题,还能通过动画效果让重点突出、内容生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利用多媒体教学外,我们还需要准备一些实物,比如会计凭证、账簿和一些银行单据、发票之类的东西,让学生通过真实的会计资料强化实操能力,形成深刻印象,这种一体化教学的方法,能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中掌握知识,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总之,针对职高学生《基础会计》课堂问题行为,教师只要用心去观察,去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使学生的各种非智力因素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必然会减少《基础会计》课堂的问题行为,提高《基础会计》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晋华.如何提高会计教学的质量[J].中国科技纵横,2009,(5).
[2]李志.课堂问题行为及控制[J].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7.
[3]张玉森,陈伟清.基础会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戚业国.课堂管理与沟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职高;问题行为;会计
一、课堂问题行为综述
国内外学者研究课堂问题行为的颇多。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问题行为是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我国的李志等人认为:“课堂问题行为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与课堂教学目的不一致,影响自己或干扰他人学习的行为。”虽然有众多学者对课堂问题行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研究,但到目前为止专门针对职高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还不多见,更别说针对《基础会计》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了。实际上,职高学生《基础会计》的课堂问题行为有其特殊性。在职高《基础会计》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有许多学生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不能安心学习或不能顺利地学习,其学习活动不能和谐地与教师的教学活动相配合。他们的行为不但妨碍了自己的学习,而且有时还干扰了教师的教学和其他同学的学习。
二、《基础会计》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
学生在《基础会计》课堂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可能是家庭问题行为或社会问题行为的延伸,可能是受同伴的不良影响,也可能是不良的课堂教学环境或教师的教学失策导致的。然而课堂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因此要解决问题就应该从教师和学生身上找原因。
(一)教师的原因
面对职高学生的现状,的确存在一部分教师要么听之任之,要么束手无策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方面造成的:1.责任心欠缺。2.对学生失去信心。3.管理能力有限。4.对学生缺乏理解。5.《基础会计》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二)学生的原因
职高的学生大多数经历了“中考”的失败,学习基础较弱,学习习惯较差。从实践上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不愿听讲,注意力很难集中。这些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1.对自身学习能力的不自信。2.对《基础会计》学习内容的不感兴趣。3.对教师的管理、教学方法的不适应。4.对会计专业的就业和发展的失望。
三、《基础会计》课堂问题行为教育的基本对策
《基础会计》课堂的问题行为严重影响了教学的顺利进行。找准了教师和学生的原因就可以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树立学生信心,强化学习动机
职高学生的普遍问题就是自信心不足。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如果学生自信心不够,就会产生学习动机不强,这样只能让教学工作变成事倍功半。针对职高学生的生源情况,要教好这些学生,就必须研究他们的心理状态,针对问题“对症下药”。
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实现学习目标的动力,是产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原因。正式上课之前,要告诉学生从事会计工作的一些好处,比如国家和市场对这一职业人群的需要情况,特别是这一职业因受从业资格的法律限制和专业技术的能力限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马上转行的。学习了会计知识并考取了从业资格证,就有了这种职业准备,多了一项有力的职业竞争条件。此外,还可以将身边一些成功的案例讲给他们。只有让他们觉得苹果又红又大很是诱人,他们才有可能努力地“跳起来摘苹果”。
其次是消除学生的顾虑,让他们“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很多学生因为初中时基础差,特别是一些学生数学成绩差,一般都会片面地认为会计是数学知识的延伸,产生自己学不好会计这样一种错误的想法。面对这种情况,笔者上第一堂课就会问学生:“同学们,你们都会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吗?”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然后笔者会说:“学习基础会计的知识,只要会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知识就能起步了。”当然,还得鼓励学生尽可能学好语文、数学这些同从事会计职业有关的基础学科,提升其综合素质,加强专业能力。
最后是通过充分沟通与学生达成共识。作为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现有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特别是了解教师在这门学科中的教学意图和教学方法,这一点我们往往忽视了。只有充分沟通,才能在知己知彼中更好、更快地达成教学目的。笔者认为,在完成了一节或一章的教学时,先进行一个阶段测试,在测试分数还没有出来时,让学生做一个客观的自我评价,给自己的测试打一个分数。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尽早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己的教学效果,第二是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和客观结果这两个分数的对比了解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强化学习标准。通过这种有效方法进行充分沟通并达成学习共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分解重点难点,安排好教学顺序
对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首先要确定好教学目标,《基础会计》这门学科也不例外。作为会计专业的基础学科的《基础会计》,要让学生更全面、更具体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前提下,还要让他们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这就要求教学目标要结合国家对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要求。
有了教学目标,就需要确定教学大纲和选好教材。在教学大纲中,需要突出难点重点,将全部知识分为解为不同的学习要求。一般来讲,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哪些内容是需要让学生了解就行了,哪些是要学生充分理解的,哪些是一定要记住的,哪些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能应用的。有了这样清楚而切合教学实际的教学纲要,就要根据教学纲要的要求选好教材。
在做好前面所谈到的工作后,就需要由易到难地安排好教学进程。先将最简单和最基础的知识教给学生,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步入会计专业的大门,千万不要让他们一开始就认为会计知识很难学懂。任何一项宏大的工程,都可以将其分解为若干个细小的模块,对基础会计的教学也需要用同样的方法。复式借贷记账法是重点,但几乎所有的教材也都是将其安排在某一节或两节中来学习。针对职高学生,我们不可能在两三节课中完成这些内容的学习,对于这些重点,我们可将其放大后进行分解,通过各不同种类的案例来诠释这一基本理论,增加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训练。
对于《基础会计》的教学,笔者有一条重要经验需提及,那就是尊重知识的循环性,进行周而复始地学习。比如学习会计科目,很多学生通过一两节课的学习就认为自己掌握了,可到了学习会计分录需要具体运用会计科目知识时,又经常感到茫然;到了学习填制资产负债表要求将预收的借方加到应收的借方时更是不知所措了。要达到熟练掌握和运用的目的,前面的知识要用到后面的知识,这是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况,我们只有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学习后,才能更充分理解全部内容。所以,在《基础会计》的教学中,需要通过两次甚至三次的学习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变抽象理论为形象知识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学科,而大多数职高学生对理论性强的东西接受能力较差,更何况这门学科还需要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结合,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发出了挑战。
通过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同时增强课堂内学习的生动性。对于职高学生,他们更多地趋向于形象思维,对抽象的理论会难以理解。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将抽象理论进行形象化讲解。在让学生理解会计等式时,可以举一个农村相亲的例子:过去农村男青年找对象要靠媒人介绍,先看了人,然后就去家里看看有无大瓦房,这大瓦房往往成了硬条件;很多男青年为了不打光棍要建造房子,自己没钱就去借;如果建房要人民币一万元,借了人民币八千元,那么他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多少?如果借了三千各又是多少?不管借多少,资产都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在讲会计科目时,我们可以通过学校图书室对图书分类存放的例子作比喻来让学生明白科目的意义。
较多使用罗列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教师首先要将教材读熟,了解每一段每一节的重点,然后将这些重点知识提炼成问题,上课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读完后问答这些问题,这也是将知识进行分解到更具体的一个有效办法。这种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能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有时教材上内容很多,但归纳起来需要掌握的要点并不多,更多内容是服务于理解要点的,在带问题读书的过程中,其实就是“把书读薄”,实现从提纲到教材和再从教材到提纲的过程。
通过实例演练达成学以致用的目的,增加学生更多感性认识。对于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职高学生来说,要学好基础会计这门学科,进行实例演练是非常必要且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可以从一个企业开始经营之初做起,让学生作为这家企业的新会计,一步步学习怎样设置账户,怎样填制凭证,怎样登记账簿,最后一直到产生财务报表。通过大量的不同类型的会计分录的练习,加强对会计科目和借贷记账法的应用。对于一些业务计算类的题目,在历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出现较多,也是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多的,总结起来就不外乎试算平衡、余额调节、财产清查的账务处理、错账更正、期末对账调账结账和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的填制等这几类。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法,能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基础会计的知识和技能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教学,让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教育要善于利用科技成果,多媒体教学能克服传统板书的不足,一次性地将大量的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基础会计教学中有很多表格要展示给学生,如果单靠教师在课堂上画出来,需要大量时间,可能还不那么美观。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弥补这些问题,还能通过动画效果让重点突出、内容生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利用多媒体教学外,我们还需要准备一些实物,比如会计凭证、账簿和一些银行单据、发票之类的东西,让学生通过真实的会计资料强化实操能力,形成深刻印象,这种一体化教学的方法,能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中掌握知识,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总之,针对职高学生《基础会计》课堂问题行为,教师只要用心去观察,去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使学生的各种非智力因素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必然会减少《基础会计》课堂的问题行为,提高《基础会计》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晋华.如何提高会计教学的质量[J].中国科技纵横,2009,(5).
[2]李志.课堂问题行为及控制[J].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7.
[3]张玉森,陈伟清.基础会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戚业国.课堂管理与沟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