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了什么要分离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tz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7年8月13日,上海淞沪会战打响。
  淞沪会战,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
  淞沪会战前后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和2个旅团3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75万余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中国军民浴血苦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2002年国庆休假期间,我在上海城隍庙地摊儿上,淘到了一本写于淞沪会战期间的留言本。
  这册留言本见证了这段历史。
  留言本长13厘米,宽8.3厘米,共60页,银灰色和蓝色底子相间的封面四周镶着金边。留言本的主人叫叶佩尧(又名叶家尧),他在留言本的扉页上写道:“开一个簿面,做做纪念吧!”落款时间是“廿六、九、二八”(即1937年9月28日)。
  金秋九月,本是暑期结束,学生返校,新学期开始之际。可是,无情的战争打破了莘莘学子的求学梦。此时,淞沪会战已经开战一个半月,中日双方血战正酣。
  据《上海通志》记载,1937年9月21日,即留言前一周,战局发生了重要变化,淞沪会战中的中国军队退守浏河,转入防御阶段,日军则在这一天西进,逐渐突破中国军队的阵地。
  国民政府不得已,下令有关机构撤退。
  随着上海大批军民的撤退,这些大学生们被迫在新学期伊始写起了留言。
  一位叫梁逸的同学,强抑住内心的苦闷和愤怒写道:“这次我们为了什么要分离,请你想想。”落款是:“梁逸写于沪战,廿六、九、廿八日”。
  正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这些同窗好友被迫分离。
  同学王桐柏写到:“匆匆聚,匆匆去,我们暂时别离,后会有期。”惆怅中饱含着无限的遗憾和期盼。
  这本留言册起于淞沪会战,止于1940年,共有47位师友的题赠,绝大多数是1937年9月28日所写。留言用毛笔或钢笔书写,用毛笔书写的留言,或工稳或飘逸,都体现了相当深厚的书法功底。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学生们除了写些人生格言和常见的祝福语,如“青年模范”、“有为青年”、“连抱之材”、“不浮沉于众”等,更多的则是互相勉励报效祖国、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一位叫徐明朗的学生在1937年9月28日写下了当时颇为流行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面相酷似青年周恩来的裕和直抒胸臆,写了两个字:“干吧!”黄炳坤则写下了“艰苦卓绝”四字,抗战的艰难由此可见一斑!
  随着战争的深入,抗战越来越困难,又有同学离别。1938年10月26日,文靖写道:“我们要有大无畏的精神,坚韧!奋斗!苦干!前进!目前的失败是促成我们将来得到最后的胜利的座右铭!”这段留言,文靖特别注上了“座右铭”三个字。当时武汉会战失利,悲观情绪弥漫在各个阶层,这段留言却体现了青年学子们抗击日军的决心和信心,殊为难得。善普同日写道:“在黑暗的今天,当牺牲我自己去干,苦干、蛮干、拼命地干,如此才不愧我。”爱国赤诚溢于言表。
  民国二十九年四月二十七日(1940年),又有一位同学在贴上自己的头像后黯然离开,并写下“赠于孤岛(“孤岛”指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日军入侵期间的上海租界)”的字样。同学“耀发”还画了两个行走在重重黑幕中的背影,两人的背上分别写有“人人”和“苦”的字样,其中一个“苦”字下面的“口”部内还写有一个“苦”字,人人苦,有苦难言。这是多么沉痛、多么愤懑的控诉啊!
  留言本中多数人都贴上了照片,可见那个时代年轻人的风姿。其中一张照片上有“有德照相”的字样,经查,这是民国期间上海一家非常有名的老照相馆。每每看到英俊的梁逸、浓眉大眼的裕和、美丽的忆秋,我就不由得关注起他们的命运来。10年来,我多次查询资料,以期找到这些人的下落,但仅找到了王桐柏、王永川、抱一、陈映霞、瞿曾传、韦彦生等人的一点线索。如王桐柏在解放初去了台湾;王永川参加抗战到了郑州,并写下了《日寇轰炸郑州目击记》;“抱一”的墨迹与民国著名油画家、教育家陈抱一的落款极为一致,簿中许多同学擅长绘画,是否为陈抱一弟子也未可知。网上有与留言本上瞿曾传同名同姓者的信息,据上海近郊崇明县庙镇官方网页地方史资料记载,1998年,瞿曾传已去世,其爱人、美籍华人徐素仪来探访其生前在当地创办的一所小学,并向该校捐赠书籍。此事被记入当地大事年表中。我还从网上查到一个和留言者同名的韦彦生,抗战时在湖北阵亡,籍贯为贵州荔波县,时间和空间都比较接近,韦彦生和叶佩尧分开后很可能参加了抗战,在战争中阵亡。
  留言中还有几幅铅笔画。方育青画了迪斯尼的米老鼠,可以看出上海作为“东方冒险家乐园”给学生们的影响。或许是为了给黑暗的生活增添一丝亮色,留言簿中还有一张美国童星秀兰·邓波儿双手合十祈祷和平的素描。在二战期间,秀兰·邓波儿欢快可爱的表演,给无数饱受战争创伤的人们带去些许安慰。据称二战结束后,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青年演员里根,因为在影片中吻了已是少女的秀兰·邓波儿,引来美国舆论一致谴责。王世垓的留言后落有“上海大沽路380号”的地址,经查询至今仍在。又有名叫陈映霞的人,留言旁还附有照片,与当年上海清心中学(今市南中学)的美术老师陈映霞同名。清心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经查,该校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后曾迁入法租界和英租界,抗战结束后才迁回原址。几十年来,该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代表人物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著名脑外科专家史玉良、著名学者李昌道、漫画家丁聪等。
  结合留言本中有英文留言、学生们艺术修养极高的情况,我认为这些师生很有可能来自教会学校——上海清心中学。遗憾的是,留言本中绝大多数人没有查到结果。我常想,他们当中或许有不少人投入到抗战的洪流中献身祖国,如果侥幸躲过战争的恶魔,幸存者即便还在人世,也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了。我曾在高校从事书法教学15年,每期新生的第一堂课上,我都会拿出这本留言册来给学生们欣赏,希望他们通过这本留言册,永远记住那段历史。
其他文献
熟悉北魏开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北魏的前身是代国。代国与其说是个国家,不如说是个在国家机器面前徘徊的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的核心是拓跋部,部落联盟的最高首领,即所谓的代王,是由拓跋部的首领担任,但在形式上要由组成联盟的各大部落推举产生。即使是道武帝拓跋 本人,也是被势力较大的贺兰等部落推举出来的。  后来的学者就此评论说,从现代人的眼光加以考量,代国和北魏开创初期,都属于脱离母系氏族社会不久的父系家长
期刊
戚继光(1528—1587年),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莱)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  戚继光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称为“三朝虎臣”。戚继光先后得到了明朝内阁首辅徐阶、高珙和张居正的鼎力支持,特别是张居正,对戚继光的才干特别赏识。  戚继光指挥戚家军前期在东南沿海扫灭倭寇,肃清海疆;后期在北方御边,拱卫京师,颇有战功,使蓟门安然。  戚继光南北征战40余年,一生以军营为家,为政清廉,视兵
期刊
一个个人魅力太强、太完美的开国君主,给他的后代带来的精神上和政治上、社会上的种种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和承受的。这样的君主在离世之后,往往会给政治体制留下一个巨大的空洞,形成权力的断层。而几乎所有的二世君主,都要面对这样的一个困境。  刘禅,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刘禅的一生,是被误解、被刻意妖魔化的一生。  “扶不起的阿斗”妇孺皆知,甚至成了“弱智”的代名词。阿斗的不佳名声,主要来自于《三国演义》
期刊
要说刘义符,不能不先说他的父亲刘裕。  中国历史上有好几个宋朝,其中之一是南北朝时刘裕建立的刘宋。这个帝国存活了59年,是南北朝时南朝四个小朝廷中存活时间最长的。  刘裕出身于破落士族,年轻时以农为业,兼做樵夫、渔夫及卖履小贩,从军后因战功升迁,成为下邳太守。  公元403年,荆州刺史恒玄废晋帝自立,次年,刘裕被推为盟主,起兵击败恒玄,拥晋安帝复位,并控制了朝政。  此后十年间,刘裕“气吞万里如虎
期刊
游牧文明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与农耕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构成了中国北方边境历史的主题之一。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的国家,众多的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谱写了一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历史上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一度在中原建立了政权,经过历史的洗礼和荡涤,他们一部分西迁,一部分在历史中消亡,一部分融入汉族,一部分仍保持了本民族的特征和习俗,生活在中华
期刊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日益发展,境外情报机构越来越多地利用互联网在大陆发展间谍、搜集情报,而我一些不法分子出于对金钱的狂热追求,也主动在网上寻找情报“买家”,互联网已成为境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情报交易的重要通道。近年来,大陆安全部门查获了数起境内人员利用互联网与境外情报机构进行勾联和出卖情报的重大案件。  鲁晨是重庆市某国有企业职工,有着近三十年的工龄。这几年公司改制,效益下滑,47岁的他上有年迈的父
期刊
隋炀帝杨广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  原因很多:由于他统治的帝国随着其死亡而灭亡,使他不可能像后世的有些暴君那样,可以靠子孙后代为他涂脂抹粉;由于继他而立的唐朝统治者曾经是他的臣属,必须要为自己的弑君谋反寻找合理化的理由,所以他必须被妖魔化。因此,对他的谥号用了最贬义的一种:炀。  其实,杨广并非一无所长,更非一无是处。  他在位时开凿的大运河至今还在起作用,这是他的功绩,值得肯定。 
期刊
每当九月一日来临前,我就想起许多小孩子准备上小学的故事。在1953年,国家规定7周岁上小学,我当时只有6周岁,我见别的孩子都报名上学,自己也非要上学,由于我家姊妹多,父母根本顾不上我,死缠硬磨下,我家邻居一个奶奶的姑娘,我们管她叫姑姑,对我妈说:“嫂子,我领她去报名试试?”于是她用钢笔把用毛笔写在黄色毛头纸的户口本上的1947年的生日改成了1946年,把属相“猪”改成了属“狗”,还一再教我说:“问
期刊
“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菜根。”这就是辛勤节俭了一生的清廉正直的海瑞应得的下场吗?  《明史》上记载了皇帝和监察官员之间的一个你攻我守的故事。  崇祯元年(1628年),朱由检刚刚当皇帝。当时他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一心想把国家治理好。朱由检经常召见群臣讨论国事,发出了“文官不爱钱”的号召。“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这是宋朝传下来的一句名言,国民党垮台前也被提起过。据说,如此就可以保证天下
期刊
一、韩复榘其人  韩复榘(1890—1938),字向方,河北霸县人。1910年投北洋陆军第二十镇冯玉祥营,任司书生。1911年随冯玉祥参加滦州起义。此后历任冯部文书、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1925年授陆军少将,任师长。1926年晋陆军中将,在直奉战争中,任前敌总指挥,率部迎战阎锡山。以后不断参与军阀混战,英勇敢战,深受冯玉祥信任,任冯玉祥第二集团军第六军军长、第三方面军总指挥。1928年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