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初中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古文经典。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诵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就要对学生进行以下诵读训练。正音听读,读得文通字顺;鉴别句读,疏通词句;模仿练读,读出韵味;图文赏读,掌握思路;想象品读,渐入意境;分类赛读,激发兴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诵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206-01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初中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古文经典。从先秦诸子到唐宋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虽只是浩瀚的文学海洋的点滴,却是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它们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脉脉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如何拉近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更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诵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所以,要加强学生进行诵读训练。
1 正音听读,读得文通字顺
对于初中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读时能读得通顺,做到如朱熹先生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其熟读的目的就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如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它的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我们可以在熟读熟记其读音时记住它的不同用法。例如“间”,《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读“jiān”,“一会儿”。而《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读“jiàn”,有“夹杂”的意思。又例“数”,《狼》“又数刀毙之”读“shù”,意为“几”。《奕喻》中读法又不同,“一客数败”读“shuò”,“竟局数之”读“shǔ”,前者是“屡次”,后者是“计算”的意思。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又间有通假字,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诵读时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很自然就掌握其含义,把文章读得文通字顺。
2 鉴别句读,疏通词句
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古文的句式有其独特之处,一句话,在哪停顿,往往会影响句子的意思。如果读错句读,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甚至会曲解文意。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句读?我们一是把不同的句读标示出来,让学生对比判断;二是通过录音范读,掌握正确的句读。如《狼》“其一犬坐于前”,先标出不同的停顿方式:“其一犬/坐于前”“其一/犬坐于前”。为什么读后者?我让学生读课下注解,原来“犬”的意思是“像狗一样”,是修饰“坐”的。又如《捕蛇者说》“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句,通过对比鉴别,定出了正确的句读应是“而乡邻之生/日蹙”,而非“而乡邻之生日/蹙”,因为“生”是“生活”,“日”是“一天天”的意思。这类情况还有不少,须在诵读时,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清句读,才能疏通句意,理解文意。
3 模仿练读,读出韵味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只是诵读的第一步。我们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调,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让学生在诵读时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情感。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注意听录音,小声跟读,再模仿诵读,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4 图文赏读,掌握思路
一篇文章在诵读中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作者的思路,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内涵。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支撑句,掌握文章的思路,才能加快记忆的速度,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变静为动,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形象依据。诵读时,根据文意、诗意配图、配乐,让学生在优美的图像、音乐中朗读文章、诗歌,更深刻地领悟文意、诗意。
如我教《陋室铭》时,根据文意,按照思路,配上了几幅古色古香的图片和一段《高山流水》的音乐,使学生从中把握作者的思路。配乐诵读时,文章所表达的高洁傲岸的志趣和抱负就呈现出来了。熟读后,利用计算机可随时变动的动态板书,抓住关键句,扣住思路,用缺字法训练背诵,从易到难,不断减少屏幕出现的字数,最后让学生全文背诵。学生在一个课时内既掌握了背诵,又把握了文章,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5 想象品读,渐入意境
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巴尔扎克曾说过一句有意味的话:“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
6 分类赛读,激发兴趣
单一呆板的活动往往使人产生厌恶甚至抵制的情绪,指导诵读如采用多种诵读方式,可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诵读中,加深对文句的印象,加快背诵的速度。诵读方式有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齐读、分组读、自由朗读、配乐朗读等。如分组读《狼》,一组读写屠的句子,要求读出其由“迁就退让”到“勇敢警觉”的变化过程;一组读写狼的句子,要求读出狼的凶狠狡诈;最后,两组合起来读议论的段落。第二次,两组调换读。这样,不但激发了兴趣,也掌握了课文。一般来说,学生都有极强的好胜心,利用竞赛形式进行朗读比赛,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不但加深了印象,巩固了所学知识,也激发了学生背古文的兴趣。
“文章不是无情物”。在诵读文章时,教师若能充分利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发挥学生的审美主体,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反复诵读,在之乎者也中,把握语脉,进而把握思想的脉搏,就能消除与古人的距离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叶圣陶先生说:“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是千百年來人类智慧的源泉。在教学中,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而且背诵、理解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诵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206-01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初中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古文经典。从先秦诸子到唐宋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虽只是浩瀚的文学海洋的点滴,却是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它们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脉脉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如何拉近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更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诵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所以,要加强学生进行诵读训练。
1 正音听读,读得文通字顺
对于初中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读时能读得通顺,做到如朱熹先生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其熟读的目的就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如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它的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我们可以在熟读熟记其读音时记住它的不同用法。例如“间”,《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读“jiān”,“一会儿”。而《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读“jiàn”,有“夹杂”的意思。又例“数”,《狼》“又数刀毙之”读“shù”,意为“几”。《奕喻》中读法又不同,“一客数败”读“shuò”,“竟局数之”读“shǔ”,前者是“屡次”,后者是“计算”的意思。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又间有通假字,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诵读时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很自然就掌握其含义,把文章读得文通字顺。
2 鉴别句读,疏通词句
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古文的句式有其独特之处,一句话,在哪停顿,往往会影响句子的意思。如果读错句读,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甚至会曲解文意。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句读?我们一是把不同的句读标示出来,让学生对比判断;二是通过录音范读,掌握正确的句读。如《狼》“其一犬坐于前”,先标出不同的停顿方式:“其一犬/坐于前”“其一/犬坐于前”。为什么读后者?我让学生读课下注解,原来“犬”的意思是“像狗一样”,是修饰“坐”的。又如《捕蛇者说》“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句,通过对比鉴别,定出了正确的句读应是“而乡邻之生/日蹙”,而非“而乡邻之生日/蹙”,因为“生”是“生活”,“日”是“一天天”的意思。这类情况还有不少,须在诵读时,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清句读,才能疏通句意,理解文意。
3 模仿练读,读出韵味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只是诵读的第一步。我们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调,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让学生在诵读时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情感。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注意听录音,小声跟读,再模仿诵读,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4 图文赏读,掌握思路
一篇文章在诵读中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作者的思路,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内涵。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支撑句,掌握文章的思路,才能加快记忆的速度,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变静为动,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形象依据。诵读时,根据文意、诗意配图、配乐,让学生在优美的图像、音乐中朗读文章、诗歌,更深刻地领悟文意、诗意。
如我教《陋室铭》时,根据文意,按照思路,配上了几幅古色古香的图片和一段《高山流水》的音乐,使学生从中把握作者的思路。配乐诵读时,文章所表达的高洁傲岸的志趣和抱负就呈现出来了。熟读后,利用计算机可随时变动的动态板书,抓住关键句,扣住思路,用缺字法训练背诵,从易到难,不断减少屏幕出现的字数,最后让学生全文背诵。学生在一个课时内既掌握了背诵,又把握了文章,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5 想象品读,渐入意境
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巴尔扎克曾说过一句有意味的话:“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
6 分类赛读,激发兴趣
单一呆板的活动往往使人产生厌恶甚至抵制的情绪,指导诵读如采用多种诵读方式,可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诵读中,加深对文句的印象,加快背诵的速度。诵读方式有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齐读、分组读、自由朗读、配乐朗读等。如分组读《狼》,一组读写屠的句子,要求读出其由“迁就退让”到“勇敢警觉”的变化过程;一组读写狼的句子,要求读出狼的凶狠狡诈;最后,两组合起来读议论的段落。第二次,两组调换读。这样,不但激发了兴趣,也掌握了课文。一般来说,学生都有极强的好胜心,利用竞赛形式进行朗读比赛,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不但加深了印象,巩固了所学知识,也激发了学生背古文的兴趣。
“文章不是无情物”。在诵读文章时,教师若能充分利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发挥学生的审美主体,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反复诵读,在之乎者也中,把握语脉,进而把握思想的脉搏,就能消除与古人的距离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叶圣陶先生说:“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是千百年來人类智慧的源泉。在教学中,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而且背诵、理解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