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完美的计划,一定是懂得“借势”的计划;一个好计划,也一定是能够最大范围规避不确定性因素的计划。因此,做年度计划,一定要和整个行业的年度趋势结合,在行业中找到自己最容易的“借力点”,同时,规避行业因素带来的风险,防止浅滩触礁。
关键词
关键词一:到二三线城市去!
对于2011年的预测,专家们几乎都会提到二三线城市的崛起和机会。如果说2010年是职场人对是否到二线城市发展的酝酿期和徘徊期,随着201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以“急行军”的速度前进,2011年将是大批中高端人才选择“逃离北上广”、到二三线城市寻求发展的博弈期和抉择期。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人才承载能力已经被过分挖掘,代之以一线城市生活压力加剧、生活成本飙高,乃至年轻人的创业、创富梦想被挤压和粉碎。生活成本也伴生了企业人才成本的压力,很多传统的大型外企、合资企业、民企也纷纷把目光转向二三线城市。比如戴尔把运营中心迁到成都;联合利华关闭了在上海的多问工厂,转而到合肥建设工业园:富士康在郑州建立大型代工工厂等等。
另外,在最近的报道中,PE资金和热钱也对二三线城市十分青睐,这都将成为2011年二三线城市行业发展的前沿信号。目前值得重点关注的二三线城市有天津、南京、合肥、西安、成都、重庆、苏州、兰州、郑州、大连、昆明等。
关键词
关键词二:归零!
这个关键词与“到二三线城市”也有一些内在关系。科锐国际几位常年身处招聘一线的猎头顾问集中反映了一个问题:职场中高层人才的“职业倦怠”比较严重。很多在外企工作多年的职场人即使面对民企优厚的职位也不愿放弃舒适的工作环境;中高端人才在公司过于养尊处优、远离一线工作;精英们对二三线城市的发展机会视若无睹;资历较深的职场人学习兴趣匮乏、不肯更新知识等等。
2010年企业招聘和前些年明显不同的差异是,人才过去工作履历和教育背景的光环褪去,企业更加务实,要求人才既具备迅速执行实际工作的能力,又要有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企业对MBA文凭的期望值开始下降,代之以对一线工作经验的青睐。80后对70后乃至60后的追赶已经给职场带来一轮新的洗牌,80后开始迎来他们的职业高峰期,更有活力、耐力也更强。曾经在职业生涯中辉煌的精英若想摆脱自己的倦怠,需要有“归零”的心态,重新回归一线、重新考量自己的职业价值、重新学习。
关键词
关键词三:涨工资!
采访中,我们发现业界对明年的经济发展形势普遍看好。经历了2009年经济危机的震荡和2010年的复苏,2011年是企业的调整和飞跃时期。据管理咨询公司Hay(合益集团)10月份最新出炉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员工对2011年的经济前景充满信心,员工可望于明年获得平均8.3%的基本工资增长,2010年的这个数字是6.9%。如果将通货膨胀因素考虑在内,员工将享有5%左右的实际工资增长率,这也高于2010年的3.9%。
另外,Hay预计,蓝领工人明年的薪酬将有10.9%的明显上涨,他们的工作环境和福利问题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在校应届毕业生的薪酬则有不同方向的变化,大专生今年的起薪会较2008年下调约10%,本科生与硕士生2010年的起薪较上年都增长8%,博士生更是达到28%。Hay预计,这标志着高绩效人才的争夺战即将拉开帷幕。
关键词
关键词四:核心能力!
目前让公司最头疼的是市场上的“人”多如牛毛,“才”却寥若晨星。几乎所有公司都在抱怨找不到人,另一面人才们手持的资格证书却越来越多,期待值越来越高。公司和人才无法对接的最大障碍就是“核心竞争力”。熟练的专家型人才十分缺乏,具备在一线市场的战斗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又能具备敬业度的人才实在是万中无一。
行业分析
金融业“2011”解读
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从保险业来看,主要面临互相兼并、收购和可能发生重大变革的问题。另外保险公司的业务扩展和渠道开拓会在二三线城市加大力度,二三线城市的总经理职位会逐步增多。整个中国证券市场在趋向成熟化,同时新业务在延伸扩展。明年的基金和证券人才需求重点在投资和研究方向,占较大比例的是销售人才。基金经理人、A股研究员、债券投资、股票投资、风险控制、产品研究、渠道销售将是明年的人才需求重心。另外随着外资券商不断在中国设立研究机构,明年这些机构的研究和投资型人才需求量也很大。
明年的信托和股指期货行业可以重点关注,明年可能是信托业的整合阶段。一方面是人才的信托执照非常难考,含金量将升高;另一方面现有的券商也会进军信托业收购或者兼并小的信托公司。
在银行业的高端人才,尤其是有资源、有技术的高端人才还是极度匮乏的,未来5年,这样的人才会十分紧缺。
2011年计划要点
踏入金融行业,可能在短期职业发展内不会有很大变化。人才需要提升的仍然是怎样让自己更有市场性。对金融产品知识的积累、选择的公司平台、自己在实际操作上的经验、持有的相关执照,可以从这4个方面考验自己是否欠缺哪块短板,是否需要在2011年的年度计划中着力弥补。
如果做投资,是否对当地投资的环境和股票市场有深入的研究?职业经理人在公募市场上的业绩排名是否进入了前三名?研究人员是否有过“明星研究员”的荣誉7数量研究、衍生品研究、金融工程研究员是否考取了CFA证书?保险精算人才是否考取了北美精算师资格证书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明年努力的方向。
对人才的新要求
对人才的需求除了硬件条件外,积极的工作态度、专业的职场形象、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流利的沟通能力、和部门主管的配合度都会成为影响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行业分析
工业“2011”解读
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2011年工业领域的人才需求很多,机会也很大。2011年工业领域最为紧缺的是研发人才,特别是汽车、工程机械、设计的研发人才。另外有海外教育背景或者在海外研发机构工作过的人也很受青睐。从工作经验上看,现在企业很缺少那些“实战经验”很强的技术人才,综合管理过生产工厂、知道怎样提高产能、节省成本或者做过生产企业类似厂长职位的人才,还有善于做供应链管理的人才非常紧缺。最后工业领域需要能开拓市场、善于协调政府关系的人才。在地域上,可以重点关注成都、重庆、苏州、兰州、大连这样一些二三线城市。制造型企业不断在二三线城市建立新基地,但相关的高层管理人才非常稀缺。一些企业的心态是未来在二三线城市的商业计划有多大,取决于能找到多少高级管理人才。
2011年计划要点
首先是针对自己的专业和特长磨炼自己的技术背景和知 识,不要盲目地去为考证而学。工业领域特别需要技术知识,现在很多人才趁着热潮去学MBA,这很好,但并不代表学了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和职位。前提是人才从一线做过来,走到了一个更需要掌控大局的职位,再学MBA,才会成为真正的加分项。现在市场上不缺少高学历人才,很多人的教育背景和英文都很好,甚至毕业于耶鲁、哈佛,但没有从一线做起的经验,这样并不能很好地体现自己的优势。
另外过好语言关会成为工业领域的职场人的加分因素,不光说好英文,还要制订学习计划,学习一些西方文化。学有余力的人才可以再多学习和接触一些小语种。
对人才的新要求
最大的要求是调整心态。现在很多高级人才都处于事业的瓶颈期,在外企做了十几年,习惯了外企的体制和环境,难以接受新的竞争环境。很多人不愿意接受来自二三线城市、民企、大量基层工作的机会。
这个行业的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需要更多对行业大势和市场的关注和把握,把辉煌放到记忆里,重新学习,做一些实事,多多接受一些挑战。消费品行业“2011”解读
行业分析
行业人才需求状况消费品行业属于基础型产业,每年变化不会很大,基本保持平稳。但最近两年来,很多企业在二三线城市的迅速发力也成为消费品行业明显的驱动力,因为消费品生产也会随着制造业、高科技生产的变化而变化。另外,消费品行业和零售连接在一起,宏观经济的涨跌对零售业的影响很明显。
从消费品几大板块来看,重点的人才需求集中在两类第一是产品研发,需要能对产品做出长远计划、能对消费人群做出长期捕捉和筛选的人才;第二是营销人才,近几年消费品的竞争比较集中在营销板块上,因为消费品行业越来越强调总部作战和区域作战的并行性。但中国市场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人才是否有一个全局观,比如销售人员能否兼顾市场、有没有商业敏感度都将是未来考察人才的重要标准。
2011年计划要点
消费品行业要求的资格认证与其他行业相比是比较低的。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一些新的特质:
第一是学习能力。现在的竞争环境呈现出业态极其复杂、竞争极其激烈、消费者变化频率很高。需要人才能迅速适应深度的市场竞争和广度市场竞争,不见得是经验导向性了。
第二是全局观。是否具备整个市场全局的认识、是否了解更广泛中国消费市场的特点,这些很重要。利用资源,然后发力,这方面对高层职业人才的要求很高。
人才要提高自己的商业敏感度,可以勤于对自己分析评估,参加培训。还可以观察这个岗位中做得最好的品牌是谁、这些品牌采用了哪些方式方法。这些需要自己去捕捉和学习,因为消费品不是高深的科学,更大程度上是看你对你所在的领域有没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对人才的新要求
消费品行业的人才要经常做行业审视和自我评估,捕捉商业机会。消费品行业需要多和别人做交流和互动,每半年或一年做个盘点,对行业多维观察。另外可以多留意一些民企的工作机会。
行业分析
高科技行业“2011”解读
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高科技行业在2011年可以重点关注B2C的发展。今年的京东商城、红孩子等B2C企业发展势头迅猛,采购等方向的人才也非常紧缺。另外整个市场的高端人才职位紧缺。IT产业随着技术整合、行业规模的增加,对核心技术人员的需求仍然旺盛。最近三到五年,高科技行业重点关注的仍然会是技术和研发类型人才,尤其是经济危机后,很多公司关掉海外的研发中心转移到中国,中国对高级研发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2011年计划要点
整个高科技领域的人才有一些需求的共性,希望他们有工作激情、愿意接受挑战、对市场变化非常敏感。判断高科技人才的标准主要不是通过证书,更多的是依靠经验、业绩、能力和性格,所以在做年度计划时,希望人才更倾向于对自己实战经验的积累。
对人才的新要求
现在市场格局和以前相比变化很大,从职场角度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工作的人随着心态和学习停滞,有的接受不了现在快节奏的变化,正在面临被淘汰。另外二三线城市已经崛起,企业和厂商都在面临着如何开拓新兴市场和结构转型的问题,高科技行业尤其变化剧烈,需要很旺盛的工作激情,愿意接受压力才能做好。希望人才能调整好心态,随时接受变化。
关键词
关键词一:到二三线城市去!
对于2011年的预测,专家们几乎都会提到二三线城市的崛起和机会。如果说2010年是职场人对是否到二线城市发展的酝酿期和徘徊期,随着201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以“急行军”的速度前进,2011年将是大批中高端人才选择“逃离北上广”、到二三线城市寻求发展的博弈期和抉择期。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人才承载能力已经被过分挖掘,代之以一线城市生活压力加剧、生活成本飙高,乃至年轻人的创业、创富梦想被挤压和粉碎。生活成本也伴生了企业人才成本的压力,很多传统的大型外企、合资企业、民企也纷纷把目光转向二三线城市。比如戴尔把运营中心迁到成都;联合利华关闭了在上海的多问工厂,转而到合肥建设工业园:富士康在郑州建立大型代工工厂等等。
另外,在最近的报道中,PE资金和热钱也对二三线城市十分青睐,这都将成为2011年二三线城市行业发展的前沿信号。目前值得重点关注的二三线城市有天津、南京、合肥、西安、成都、重庆、苏州、兰州、郑州、大连、昆明等。
关键词
关键词二:归零!
这个关键词与“到二三线城市”也有一些内在关系。科锐国际几位常年身处招聘一线的猎头顾问集中反映了一个问题:职场中高层人才的“职业倦怠”比较严重。很多在外企工作多年的职场人即使面对民企优厚的职位也不愿放弃舒适的工作环境;中高端人才在公司过于养尊处优、远离一线工作;精英们对二三线城市的发展机会视若无睹;资历较深的职场人学习兴趣匮乏、不肯更新知识等等。
2010年企业招聘和前些年明显不同的差异是,人才过去工作履历和教育背景的光环褪去,企业更加务实,要求人才既具备迅速执行实际工作的能力,又要有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企业对MBA文凭的期望值开始下降,代之以对一线工作经验的青睐。80后对70后乃至60后的追赶已经给职场带来一轮新的洗牌,80后开始迎来他们的职业高峰期,更有活力、耐力也更强。曾经在职业生涯中辉煌的精英若想摆脱自己的倦怠,需要有“归零”的心态,重新回归一线、重新考量自己的职业价值、重新学习。
关键词
关键词三:涨工资!
采访中,我们发现业界对明年的经济发展形势普遍看好。经历了2009年经济危机的震荡和2010年的复苏,2011年是企业的调整和飞跃时期。据管理咨询公司Hay(合益集团)10月份最新出炉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员工对2011年的经济前景充满信心,员工可望于明年获得平均8.3%的基本工资增长,2010年的这个数字是6.9%。如果将通货膨胀因素考虑在内,员工将享有5%左右的实际工资增长率,这也高于2010年的3.9%。
另外,Hay预计,蓝领工人明年的薪酬将有10.9%的明显上涨,他们的工作环境和福利问题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在校应届毕业生的薪酬则有不同方向的变化,大专生今年的起薪会较2008年下调约10%,本科生与硕士生2010年的起薪较上年都增长8%,博士生更是达到28%。Hay预计,这标志着高绩效人才的争夺战即将拉开帷幕。
关键词
关键词四:核心能力!
目前让公司最头疼的是市场上的“人”多如牛毛,“才”却寥若晨星。几乎所有公司都在抱怨找不到人,另一面人才们手持的资格证书却越来越多,期待值越来越高。公司和人才无法对接的最大障碍就是“核心竞争力”。熟练的专家型人才十分缺乏,具备在一线市场的战斗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又能具备敬业度的人才实在是万中无一。
行业分析
金融业“2011”解读
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从保险业来看,主要面临互相兼并、收购和可能发生重大变革的问题。另外保险公司的业务扩展和渠道开拓会在二三线城市加大力度,二三线城市的总经理职位会逐步增多。整个中国证券市场在趋向成熟化,同时新业务在延伸扩展。明年的基金和证券人才需求重点在投资和研究方向,占较大比例的是销售人才。基金经理人、A股研究员、债券投资、股票投资、风险控制、产品研究、渠道销售将是明年的人才需求重心。另外随着外资券商不断在中国设立研究机构,明年这些机构的研究和投资型人才需求量也很大。
明年的信托和股指期货行业可以重点关注,明年可能是信托业的整合阶段。一方面是人才的信托执照非常难考,含金量将升高;另一方面现有的券商也会进军信托业收购或者兼并小的信托公司。
在银行业的高端人才,尤其是有资源、有技术的高端人才还是极度匮乏的,未来5年,这样的人才会十分紧缺。
2011年计划要点
踏入金融行业,可能在短期职业发展内不会有很大变化。人才需要提升的仍然是怎样让自己更有市场性。对金融产品知识的积累、选择的公司平台、自己在实际操作上的经验、持有的相关执照,可以从这4个方面考验自己是否欠缺哪块短板,是否需要在2011年的年度计划中着力弥补。
如果做投资,是否对当地投资的环境和股票市场有深入的研究?职业经理人在公募市场上的业绩排名是否进入了前三名?研究人员是否有过“明星研究员”的荣誉7数量研究、衍生品研究、金融工程研究员是否考取了CFA证书?保险精算人才是否考取了北美精算师资格证书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明年努力的方向。
对人才的新要求
对人才的需求除了硬件条件外,积极的工作态度、专业的职场形象、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流利的沟通能力、和部门主管的配合度都会成为影响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行业分析
工业“2011”解读
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2011年工业领域的人才需求很多,机会也很大。2011年工业领域最为紧缺的是研发人才,特别是汽车、工程机械、设计的研发人才。另外有海外教育背景或者在海外研发机构工作过的人也很受青睐。从工作经验上看,现在企业很缺少那些“实战经验”很强的技术人才,综合管理过生产工厂、知道怎样提高产能、节省成本或者做过生产企业类似厂长职位的人才,还有善于做供应链管理的人才非常紧缺。最后工业领域需要能开拓市场、善于协调政府关系的人才。在地域上,可以重点关注成都、重庆、苏州、兰州、大连这样一些二三线城市。制造型企业不断在二三线城市建立新基地,但相关的高层管理人才非常稀缺。一些企业的心态是未来在二三线城市的商业计划有多大,取决于能找到多少高级管理人才。
2011年计划要点
首先是针对自己的专业和特长磨炼自己的技术背景和知 识,不要盲目地去为考证而学。工业领域特别需要技术知识,现在很多人才趁着热潮去学MBA,这很好,但并不代表学了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和职位。前提是人才从一线做过来,走到了一个更需要掌控大局的职位,再学MBA,才会成为真正的加分项。现在市场上不缺少高学历人才,很多人的教育背景和英文都很好,甚至毕业于耶鲁、哈佛,但没有从一线做起的经验,这样并不能很好地体现自己的优势。
另外过好语言关会成为工业领域的职场人的加分因素,不光说好英文,还要制订学习计划,学习一些西方文化。学有余力的人才可以再多学习和接触一些小语种。
对人才的新要求
最大的要求是调整心态。现在很多高级人才都处于事业的瓶颈期,在外企做了十几年,习惯了外企的体制和环境,难以接受新的竞争环境。很多人不愿意接受来自二三线城市、民企、大量基层工作的机会。
这个行业的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需要更多对行业大势和市场的关注和把握,把辉煌放到记忆里,重新学习,做一些实事,多多接受一些挑战。消费品行业“2011”解读
行业分析
行业人才需求状况消费品行业属于基础型产业,每年变化不会很大,基本保持平稳。但最近两年来,很多企业在二三线城市的迅速发力也成为消费品行业明显的驱动力,因为消费品生产也会随着制造业、高科技生产的变化而变化。另外,消费品行业和零售连接在一起,宏观经济的涨跌对零售业的影响很明显。
从消费品几大板块来看,重点的人才需求集中在两类第一是产品研发,需要能对产品做出长远计划、能对消费人群做出长期捕捉和筛选的人才;第二是营销人才,近几年消费品的竞争比较集中在营销板块上,因为消费品行业越来越强调总部作战和区域作战的并行性。但中国市场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人才是否有一个全局观,比如销售人员能否兼顾市场、有没有商业敏感度都将是未来考察人才的重要标准。
2011年计划要点
消费品行业要求的资格认证与其他行业相比是比较低的。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一些新的特质:
第一是学习能力。现在的竞争环境呈现出业态极其复杂、竞争极其激烈、消费者变化频率很高。需要人才能迅速适应深度的市场竞争和广度市场竞争,不见得是经验导向性了。
第二是全局观。是否具备整个市场全局的认识、是否了解更广泛中国消费市场的特点,这些很重要。利用资源,然后发力,这方面对高层职业人才的要求很高。
人才要提高自己的商业敏感度,可以勤于对自己分析评估,参加培训。还可以观察这个岗位中做得最好的品牌是谁、这些品牌采用了哪些方式方法。这些需要自己去捕捉和学习,因为消费品不是高深的科学,更大程度上是看你对你所在的领域有没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对人才的新要求
消费品行业的人才要经常做行业审视和自我评估,捕捉商业机会。消费品行业需要多和别人做交流和互动,每半年或一年做个盘点,对行业多维观察。另外可以多留意一些民企的工作机会。
行业分析
高科技行业“2011”解读
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高科技行业在2011年可以重点关注B2C的发展。今年的京东商城、红孩子等B2C企业发展势头迅猛,采购等方向的人才也非常紧缺。另外整个市场的高端人才职位紧缺。IT产业随着技术整合、行业规模的增加,对核心技术人员的需求仍然旺盛。最近三到五年,高科技行业重点关注的仍然会是技术和研发类型人才,尤其是经济危机后,很多公司关掉海外的研发中心转移到中国,中国对高级研发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2011年计划要点
整个高科技领域的人才有一些需求的共性,希望他们有工作激情、愿意接受挑战、对市场变化非常敏感。判断高科技人才的标准主要不是通过证书,更多的是依靠经验、业绩、能力和性格,所以在做年度计划时,希望人才更倾向于对自己实战经验的积累。
对人才的新要求
现在市场格局和以前相比变化很大,从职场角度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工作的人随着心态和学习停滞,有的接受不了现在快节奏的变化,正在面临被淘汰。另外二三线城市已经崛起,企业和厂商都在面临着如何开拓新兴市场和结构转型的问题,高科技行业尤其变化剧烈,需要很旺盛的工作激情,愿意接受压力才能做好。希望人才能调整好心态,随时接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