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贴
向张晓楠学统筹计划
大型计划是关于人生目标的,中型计划是关于年度的,但最周全的计划还是经过统筹后落在纸面上的每日计划——而这将是你获得成就感的源泉。
张晓楠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CCTV-2)的记者
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去联合国纽约总部实习,做过投行;回国后曾是新东方的主讲教师、少儿部主管。做过俞敏洪的秘书;之后开始从事传媒,曾是新浪财经频道的主持人;然后又去了北京电视台,同时是优米网的主持。如今是央视财经频道的记者。
博客:http:blog.cina.com.cn/zhangxiaonan92
微博:http://t.sina.com.cn/zhangxiaonan92
张晓楠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做一个资源的载体,要让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流动起来,从少数人手中流动给资源匮乏的人。她举例说,一个地方发洪水了,媒体就要报道,才有人往这儿捐钱、救灾。她就是要起到这样的作用。
张晓楠是如何做计划的?
我做事有两条线。第一条会在脑子里形成,会想这三年五年我要做的事儿的大范围、大方向。比如之前在网站,我会想:要做什么节目;做什么样的报道;要在这儿干几年;会不会去电视台……这些都会想。但不会规定出三个月内我要进哪个台,也就是说对自己只做宏观上的打算。
第二条线,则要落在纸上。我绝对会做到“每日三省吾身”,每天晚上,脑子里会画格和排序,区分四个象限——最重要也最紧急、最不重要也最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重要但不紧急。然后做好排序,写在本上。每天都要写第二天要干什么,第二天做完便划掉。天天如此。
因为一个人每天有必须要完成的事情,也有不必要当天完成的,都可以在本子上写下来。遇到一些没法预估的突发事件,就可以把那些不必要完成的事情替换掉。在列条目的时候不可能完全按紧急程度的顺序列。列完之后我会重新排序,每做完一项,就会拿笔划掉。注意,这非常重要.是很有仪式感的过程。划掉一件事就卸掉了一点负担,然后最后就剩一条的时候,那种成就感美妙得难以言喻。
我觉得人是需要成就感不断激励自己再往前、往高处走的。很多人为什么订了计划却实现不了,就是因为他总想一口吃个胖子,所订的计划是不可实现的,到最后会因为不可实现而干脆一件事都不做了。还有一种情况是做了几件事他看不到效果,没有成就感,所以不愿意再往前走。
因此,本子上该记录些什么事情很讲究科学性。首先是要可操作的,至少保证能完成70%~80%。第二就是计划中一定要有一两件看得到效果和进步的事情,比方说你要学英语,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可能你半年也不会有效果,这是长期的,只能作为一个方向,而不该是简单的一个条目。那不妨做一个短期可实现的计划,比如今天要把邮箱里没有回复的邮件全都回复完,即便有300封,不睡觉也要把它完成,这就能看到效果。力图做完一件事立刻看到改变,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也是减压,否则有时候事情太多就很难承受。
计划是写给每一天的,人生不可以被计划。只有每天都活得清楚,目标才能向着人生理想不断迈进。我很喜欢一句话:你永远无法从今天画条线到未来,永远只能从未来画条线到今天。只有走过去,才知道自己这一路是这么过来的。偶然不可以被渲染成必然,但越努力生活中的必然就会越多,用具体的行动去压缩偶然,争取更多的必然。当一天的计划有70%左右是可控的就可以了,留出那30%作为余度。
通常每隔半年我就会有一个可能对自己人生产生影响的目标,我觉得人们都有“过半”这个概念,所以在年中和年底是最容易定目标的。但目标只能作为方向,计划则只能具体到3~5天。
总之,做计划是必要的,它会帮你理清思路,假如只是混乱地走过来,那回头一看就会是一团浆糊。我不认同计划中的每件事要有太强的目的性,很赞赏俞敏洪的一句话:在工作中,两点之间的最短长度一定不是直线。我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应该是一条延长线,最先要做的是发现自己适合什么,不是直奔目标而去。
向张晓楠学统筹计划
大型计划是关于人生目标的,中型计划是关于年度的,但最周全的计划还是经过统筹后落在纸面上的每日计划——而这将是你获得成就感的源泉。
张晓楠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CCTV-2)的记者
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去联合国纽约总部实习,做过投行;回国后曾是新东方的主讲教师、少儿部主管。做过俞敏洪的秘书;之后开始从事传媒,曾是新浪财经频道的主持人;然后又去了北京电视台,同时是优米网的主持。如今是央视财经频道的记者。
博客:http:blog.cina.com.cn/zhangxiaonan92
微博:http://t.sina.com.cn/zhangxiaonan92
张晓楠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做一个资源的载体,要让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流动起来,从少数人手中流动给资源匮乏的人。她举例说,一个地方发洪水了,媒体就要报道,才有人往这儿捐钱、救灾。她就是要起到这样的作用。
张晓楠是如何做计划的?
我做事有两条线。第一条会在脑子里形成,会想这三年五年我要做的事儿的大范围、大方向。比如之前在网站,我会想:要做什么节目;做什么样的报道;要在这儿干几年;会不会去电视台……这些都会想。但不会规定出三个月内我要进哪个台,也就是说对自己只做宏观上的打算。
第二条线,则要落在纸上。我绝对会做到“每日三省吾身”,每天晚上,脑子里会画格和排序,区分四个象限——最重要也最紧急、最不重要也最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重要但不紧急。然后做好排序,写在本上。每天都要写第二天要干什么,第二天做完便划掉。天天如此。
因为一个人每天有必须要完成的事情,也有不必要当天完成的,都可以在本子上写下来。遇到一些没法预估的突发事件,就可以把那些不必要完成的事情替换掉。在列条目的时候不可能完全按紧急程度的顺序列。列完之后我会重新排序,每做完一项,就会拿笔划掉。注意,这非常重要.是很有仪式感的过程。划掉一件事就卸掉了一点负担,然后最后就剩一条的时候,那种成就感美妙得难以言喻。
我觉得人是需要成就感不断激励自己再往前、往高处走的。很多人为什么订了计划却实现不了,就是因为他总想一口吃个胖子,所订的计划是不可实现的,到最后会因为不可实现而干脆一件事都不做了。还有一种情况是做了几件事他看不到效果,没有成就感,所以不愿意再往前走。
因此,本子上该记录些什么事情很讲究科学性。首先是要可操作的,至少保证能完成70%~80%。第二就是计划中一定要有一两件看得到效果和进步的事情,比方说你要学英语,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可能你半年也不会有效果,这是长期的,只能作为一个方向,而不该是简单的一个条目。那不妨做一个短期可实现的计划,比如今天要把邮箱里没有回复的邮件全都回复完,即便有300封,不睡觉也要把它完成,这就能看到效果。力图做完一件事立刻看到改变,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也是减压,否则有时候事情太多就很难承受。
计划是写给每一天的,人生不可以被计划。只有每天都活得清楚,目标才能向着人生理想不断迈进。我很喜欢一句话:你永远无法从今天画条线到未来,永远只能从未来画条线到今天。只有走过去,才知道自己这一路是这么过来的。偶然不可以被渲染成必然,但越努力生活中的必然就会越多,用具体的行动去压缩偶然,争取更多的必然。当一天的计划有70%左右是可控的就可以了,留出那30%作为余度。
通常每隔半年我就会有一个可能对自己人生产生影响的目标,我觉得人们都有“过半”这个概念,所以在年中和年底是最容易定目标的。但目标只能作为方向,计划则只能具体到3~5天。
总之,做计划是必要的,它会帮你理清思路,假如只是混乱地走过来,那回头一看就会是一团浆糊。我不认同计划中的每件事要有太强的目的性,很赞赏俞敏洪的一句话:在工作中,两点之间的最短长度一定不是直线。我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应该是一条延长线,最先要做的是发现自己适合什么,不是直奔目标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