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来源 :新时代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r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锻炼可以降低大学生的应激反应,愉悦身心,消除疲劳,增强社会联系。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它也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改善心理状态,调节情绪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抓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利用适当的体育项目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从而达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育锻炼,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引言
  人体的健康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关注的一个焦点。大学生属于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关系着他们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着整个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现在,新闻媒体中关于某某高校的某生因压力过大而跳楼,因心理障碍而发疯的报道已屡见鲜。这些案例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程度。因此,提高大学心理健康水平已是当务之急。
  本文采用查阅文献史料、问卷调查以及访谈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负责人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取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2011级学生400名,其中女生200名,男生200名。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7份,无效或作废问卷33份,回收率91.75%。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勤体育则强筋骨,又足以增知识,又足以调情感,又足以强意志”。这就是说,体育锻炼有益于身体和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互相依赖的,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锻炼,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也有着独特的作用与功能。很多大学生对此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见表1)。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结果显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比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焦虑的产生赞同的占93.46%,不赞同的只占了6.53%;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信心赞同的占86.38%,不赞同的只占13.62%;体育锻炼可以加强竞争和协作精神赞同的占98.37%,不赞同的只占1.63%;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自尊心和自我价值、增强交往能力的赞同的分别占97.28%、82.56%,不赞同的分别只占2.72%、17.44%。这些数据都可以看出大学生很认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2.2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最主要的指标。心情郁闷时采取游泳、慢跑、太极拳等体育运动,能有效宣泄坏心情,缓解心理压力,放松身心。尤其可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的机会,使遭受挫折后的冲动通过体育锻炼转移和升华,避免心理障碍的产生。
  (2)有助于提高智力功能。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个体智力功能。它能有效的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使大脑获取更多的氧气,使锻炼者的注意力、记忆、反应、思维、观察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乐观自信、疲劳感下降等,从而对人的智力功能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能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有效,使其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更加迅速、准确,为智力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而且还可以提高人的视觉、本性、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促进神经系统的增强。
  (3)有助于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体育运动使人正确认识自我。人在运动中对自己身体的满意可以增强自信,提高自尊;竞争又使自己的社会价值被认可。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心理自尊至关重要。
  (4)有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人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和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品质,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大学生从体育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5)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经常参加足球、排球、篮球等大型团体活动,可以提高人对同伴、对集体和社会的适应力。使人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豁达合群的性格,愉快乐观的情绪。从而适应各种人际关系,胜任各种社会角色。另外,在严寒、酷暑、高山、高空等环境条件下进行体育运动,还能提高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6)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通过参加体育活动,特别是那些自己擅长的项目,可以获得非常微妙的快感,满足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成就需要和尊重需要,使因生活、学习和劳动带来的紧张、焦虑、疲劳等不良情绪得到有益的调节与放松。许多国家已将体育锻炼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手段。据美国的一项调查,在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即宣泄疗法来治疗焦虑症,80%认为体育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尽管目前对一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活动为什么有助于心理疾病的减缓和消除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   2.3 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
  (1)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表2显示,认为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只占14.71%。在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认为可以增强自信心的占18.80%,认为调节或放松心情的占19.89%,意义不大的或者无意义的61.31%,可见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积极影响认识不足。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的了解,一知半解的占23.99%,根本不了解的占62.13%,说明我们的指导还是很不到位。
  (2)因人而异选择体育项目。
  假如你遇事不冷静,易冲动,就多参加慢跑、太极拳、下棋等项目,可以帮助你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使急躁冲动的性格得到改善。假如你有好逞强、易自负的短处,可以选择一些难度大、动作复杂的项目或者找一些比自己水平高的对手对垒,你会发现“山外有山”而收敛自己。假如你处事犹豫不决,不够果断,就多参加乒乓球、羽毛球、跳高、跳远等项目,进行这些项目,任何犹豫徘徊都会延误时机,遭到失败,从而帮助你养成果断的性格。假如你胆小、怕事,那就应多参加游泳、溜冰、单双杠、跳马等项目,这些要求你不断克服各种胆怯心理,以勇敢的精神去战胜困难。假如你觉得自己不太合群,不善于与人交往,就应选择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赛等集体项目,可以帮助你逐渐改变孤僻的习惯。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与功能。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抓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利用适宜的体育项目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从而达到身心的全面发展。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只要持之以恒,必能收到良效。在调查结果中不难看出,我校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很低。尤其是通过体育锻炼来调节心理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体育锻炼对心里健康的影响更是一知半解或者是根本不了解。更缺乏一个对体育锻炼的咨询平台,没有一本比较全面系统的指导教材。因此,对于体育锻炼的全面指导也是少的。
  3.2 建议。
  (1)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体育教师要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努力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必备的知识和能力。课堂中适当安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引导他们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逐步形成自我诊断、调节等基本能力。
  (2)建立完善的体育锻炼咨询机构。新时期的学校体育对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提高体育教育质量,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有效能力,将是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方面;采用咨询的形式对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进行辅导,将极大地改善其进行体育锻炼的效果,是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还可以建立一个网络交流平台,专门回答学生们提出的关于体育锻炼的问题,用更多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使体育锻炼更加有效。
  (3)编写一套系统的理论教材。编写一套系统的《体育与心理健康》教学指导书和教学参考书,以适应体育师资的培养和教师备课需要,并将心理测量和心理调查与体育教学改革和科研相结合。在体育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时都应考虑到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使之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人才。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作为改善心理健康的一种途径,对于学生心理的影响是积极有效地。因此,我们要重视体育教育,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从事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进而使每一个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赖天德.论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2005(3).
  [2] 孙福茂.积极利用体育教育资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J].教育与职业,2009(30).
  [3] 黄建中.体育教学与增进心理健康.青海师专学报,2005.
  [4] 成裕阳.《体育理论教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体育活动.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5] 谷崎.苏仕君.大学体育与健康[J].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8.
  [6] 孔晓东,吴学思.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6).
其他文献
【摘要】青春期是从童年到成年的一个过渡期,中学生则步入了青春期后期阶段,已逐渐发育成熟,生理和心理发展趋于定型。但他们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往往不同步,容易产生心理误区。伴随着生理逐渐成熟,给中学生带来的是心理的自豪,更是羞耻、孤独和反抗,此时他们正经历人生第一次“心理断乳”的危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就可能产生种种误区,对个人和社会造成影响,存在着潜在的危害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青春期少男
期刊
1.学习目标  1.1 整体感知全文,翻译了解课文大意。  1.2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品味课文中所体现的深厚兄弟情谊。  2.教学过程  2.1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由刚结束的重阳节引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齐背,引出“兄弟情深”这一话题。(板书课题)  2.2 出示目标,齐读目标。(1分钟)  2.3 出示“导学思考一”,初读课文,准确朗读。(6分钟)  导
期刊
1.让幽默走进课堂  幽默没有滑稽和玩笑那么直接而强烈,却有蒙娜丽莎式微笑那么隽永和耐人寻味。在教学中,教师运用诙谐的语言、体态等幽默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影响,能活跃课堂气氛,愉快而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一次讲到“鸡兔同笼”问题时,“头有45个,脚有116只,鸡和兔子各几只呢?要是每只鸡和每只兔子的腿数一样多多好呀”我自言自语趁机下令:“全体兔子听好了,立正!提起前面两只脚。”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期刊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班主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工作的展开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有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管理好一个班集体,需要每一位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因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管理。  1.班主任工作要“勤”  俗话说:“勤者无难事。”作为班主任,要比别的老师多留心,多下功夫,
期刊
一节课学生没有全身心的参与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实际上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如何探索有效性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真正的注重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觉得我们在探索有效性教学课堂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在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的奥秘,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独特体验,并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构建一个生动活泼的生活环境。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1
期刊
【摘要】科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现代课程论也认为,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必须回归生活,小学科学教学更应生活化。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  “生活即教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课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教师必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从生活中进行体验,以  体验促进理解,要使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那么如何让生活之花
期刊
【摘要】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劳动的能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产生深远的意义。“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园《纲要》对健康领域所提出的目标之一。然而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不少家长不重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养。许多幼儿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不能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新课标的要求、课程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能力发展的要求。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并从小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呢?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  【关键词】学习习惯,学习兴趣,自主学习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
期刊
新课程引领教学理念的更新,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高效课堂的构建。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潜心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和学生,采取恰当的方法和策略,优化自己的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数学学习氛围,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1.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
期刊
“小皇帝”这个称号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孩子的代名词了,由于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对孩子都是十分的溺爱。这种现象引发出了一个教育难题,那就是家长不会管教孩子,甚至是不敢管教,一句批评话也不敢说,家长尚是如此,学校教师更多是表扬奖励,少有批评,“惩罚”。实际上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都有极大的责任,有理由好好的分析一下自己孩子的特点,充分的发挥出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孩子做事的动力,充分的把奖励与惩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