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语言再现“世界图像”的理论视角通读邓一光近年出版的三本小说集,可以发现作者努力认知、细心描摹深圳这个城市的倾向,其作品展示了深圳关内与关外、年关与平时、历史与当下不同的面孔,呈现了一个多元而复杂的深圳。
关键词:邓一光 小说 深圳图景
著名作家邓一光近年先后出版了三本中短篇小说集,分别为《深圳在北纬22°27’~22°52’》(海天出版社2012年版)《你可以让百合生长》(海天出版社2014年版)《深圳蓝》(花城出版社2016年版),这三本书一共包括三十四篇小说,《你可以让百合生长》与《深圳蓝》篇幅较长,可被视为中篇小说,其他皆应被视作短篇小说。单就题目而言,三十四篇小说有二十二篇的题目中含有真实的深圳地名{1},比例高达百分之六十五;而就具体内容而言,三十四篇小说无一例外地将故事的发生地置于深圳。邓一光在小说中大量使用真实的深圳地名,不仅如此,人物在深圳生活,故事在深圳展开,深圳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发展状况、人文精神等构成了小说产生的土壤。也正因为这一点,邓一光近年的中短篇小说颇受世人关注,他的创作被称为“深圳书写”{2}。在《深圳在北纬22°27’~22°52’》这本小说集的后记中,作者认为该小说集“更像一部文学笔记”,并说:“如果十年以后我还在写,写下几十个甚至更多的篇什,它们会形成我对这座城市的认知史。”{3}通览三本小说集,我们可以感觉到邓一光力图认知深圳这个城市,他像画家一样描绘深圳,给读者们呈现了一幅幅“深圳写生图”,这是他自己的深圳,不同于政府报告中对深圳的介绍,不同于摄影师对深圳的拍摄,这些“写生图”展现了深圳的历史和当下、关内与关外、自然与人文等若干层面,浸润着作家的人文思考与历史反思。邓一光对地理和建筑符号的描绘有其深刻的精神内涵,并不是为写深圳而写深圳。他认识到“表达地域文化”{4}与呈现“精神指问、文化暗喻、艺术想象力量”{5}同等重要。人物、故事及其背后的精神含量是小说的核心,作家对深圳这座城市的感知、体验和想象借助人物和故事表达出来。于是,真实而具体的地理符号便也充溢着意味与情趣。作为一座迅速崛起的一线城市,深圳独一无二、特色鲜明。在邓一光的笔下,深圳在不同的情况下显现为不同的“面孔”,这些不同的“面孔”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多元而复杂的深圳。本文以语言再现“世界图像”(海德格尔语)为理论视角,对上述三本小说集的相关篇章进行解读与分析,旨在“看清”邓一光笔下深圳不同的“面孔”,透析其在小说文本中的意义。
一、关内与关外
熟悉深圳的人都知道,1979年建立的深圳经济特区就是所谓的关内,包括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盐田区,而关外是指属于深圳市管辖而不属于经济特区的区域,包括宝安区和龙岗区。关内和关外之间有关口、铁丝网、围墙阻隔,从关外进入关内,必须开具相关通行证,1997年以后,相关部门逐渐去除了关内和关外的物理阻隔,但是历史状况致使關内与关外的现实差距依然存在。在小说中,关内与关外的不同面貌并没有被特意描摹,而更多是通过人物言行展现出来。《杜鹃气味的猫》中的花木工罗限量十七八岁时用六个月的薪水换了一张劳务用工暂住证,“仰着头”进入了关内,他在关内工资高,住公租房,找对象眼光也高。时隔多年,关内与关外的差别没有那么大了,罗限量的优越感便也没有那么强了,他在婚恋市场上不断贬值,个人问题一拖再拖,错过了爱情与婚姻的机缘。在当下的深圳,三十三岁的罗限量连成个家都很困难,所以他想去珠海或中山看看。在《离市民中心二百米》中,租住在市民中心附近的音乐硕士安洁认为,关内关外的差别还是非常大的,她认为“关内才是高贵的深圳”{6}。在《轨道八号线》中,“我”十八岁,在龙华工厂里打工,来深圳十个月了,还没有到处看看,与几个工友一起“想去关内走走,呼吸一下那里的新鲜空气”{7};在“我”眼中,关内与关外差别非常大:
关内和龙华完全不一样,马路又直又宽,两边的高楼大厦气派得要命,让人想到台湾大老板到车间视察时,簇拥在他身边的台干团队。会展中心是个钢结构的大家伙,它占地二十多万平方米,高六十米,从这一头到另一头少说也有一华里路,因为灯光的原因,高大的幕玻墙面成了一片明亮的天空,只怪我们太矮,看不见它的玻璃穹顶,那里的灯光把天空都照亮了。{8}
这里作者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强调关内和关外的不同,“完全不一样”“气派得要命”等用语充分突显了差别之大。“占地二十多万平方米”“高六十米”不太可能由一个初到关内的外来务工青年说出,表述不太合适,但整体而言,这段话基本上符合人物身份,如以台湾大老板视察车间时台干团队簇拥着他的场景来比拟气派的高楼大厦,便比较形象贴切地写出了一个初次来深的务工青年对深圳的真实体验。
二、平日与年关
作为移民城市,深圳年关和平时差别很大,因为很多人回家过年了,城市里的人明显减少。在小说家的笔下,这种差别获得了艺术化处理。在《万象城不知道钱的命运》中,德林是万象城某公司杂工组的组长,为了保住杂工组组长的位置,他不敢回家,为了见妻女与母亲,他很想回家,而回家的经济开支又使其犹豫不决,订票的艰难及回家路上时间的耽搁、行程的颠簸使他反复权衡,最终决定不回去。于是,德林得以近距离地体验年关的深圳。邓一光在小说中写道:
没有顾客,万象城像是突然一下子被抽空了……深圳在大年三十这一天突然空城,街上没精打采,看不到什么行人……万象城顾客寥寥,好像人们的钱全都花光了,人们对万象城没有兴趣了。但是,对这个,万象城一点儿也不在乎……不管顾客少到什么样子,它依然灯火辉煌,年节的气氛浓烈。{9}
万象城是深圳有名的购物中心,年关时顾客很少,但它依然营造着一种节日的氛围。在这样场景之中,德林思前想后,规划着一件件事情,混乱、焦虑的内心逐渐明朗了。在《如何走进欢乐谷》中,“我”以一种近乎疯狂的执着精神寻找流浪狗西皮,因为它是造成女友亢燮精神恐慌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境况之下,“我”全然不顾外在世界,在大年三十早上还去寻找西皮,用铁棍去撬精神病患者牟少校(流浪狗西皮曾经的主人)的门,后来“我”被拘留了十五天。小说中这样描述:“大年三十那天早上,整座城市几乎成了一座空城,人们都回内地过年了,我第五次去牟少校的家。”{10}这句话只是顺带描述了深圳年关,突显了“我”的执着,别人大都回家过年了,“我”不知疲倦、心无旁骛地做着自己要做的事情。我们阅读小说以后,既了解了人物和故事,也对深圳这个城市年关与平时的差别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邓一光 小说 深圳图景
著名作家邓一光近年先后出版了三本中短篇小说集,分别为《深圳在北纬22°27’~22°52’》(海天出版社2012年版)《你可以让百合生长》(海天出版社2014年版)《深圳蓝》(花城出版社2016年版),这三本书一共包括三十四篇小说,《你可以让百合生长》与《深圳蓝》篇幅较长,可被视为中篇小说,其他皆应被视作短篇小说。单就题目而言,三十四篇小说有二十二篇的题目中含有真实的深圳地名{1},比例高达百分之六十五;而就具体内容而言,三十四篇小说无一例外地将故事的发生地置于深圳。邓一光在小说中大量使用真实的深圳地名,不仅如此,人物在深圳生活,故事在深圳展开,深圳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发展状况、人文精神等构成了小说产生的土壤。也正因为这一点,邓一光近年的中短篇小说颇受世人关注,他的创作被称为“深圳书写”{2}。在《深圳在北纬22°27’~22°52’》这本小说集的后记中,作者认为该小说集“更像一部文学笔记”,并说:“如果十年以后我还在写,写下几十个甚至更多的篇什,它们会形成我对这座城市的认知史。”{3}通览三本小说集,我们可以感觉到邓一光力图认知深圳这个城市,他像画家一样描绘深圳,给读者们呈现了一幅幅“深圳写生图”,这是他自己的深圳,不同于政府报告中对深圳的介绍,不同于摄影师对深圳的拍摄,这些“写生图”展现了深圳的历史和当下、关内与关外、自然与人文等若干层面,浸润着作家的人文思考与历史反思。邓一光对地理和建筑符号的描绘有其深刻的精神内涵,并不是为写深圳而写深圳。他认识到“表达地域文化”{4}与呈现“精神指问、文化暗喻、艺术想象力量”{5}同等重要。人物、故事及其背后的精神含量是小说的核心,作家对深圳这座城市的感知、体验和想象借助人物和故事表达出来。于是,真实而具体的地理符号便也充溢着意味与情趣。作为一座迅速崛起的一线城市,深圳独一无二、特色鲜明。在邓一光的笔下,深圳在不同的情况下显现为不同的“面孔”,这些不同的“面孔”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多元而复杂的深圳。本文以语言再现“世界图像”(海德格尔语)为理论视角,对上述三本小说集的相关篇章进行解读与分析,旨在“看清”邓一光笔下深圳不同的“面孔”,透析其在小说文本中的意义。
一、关内与关外
熟悉深圳的人都知道,1979年建立的深圳经济特区就是所谓的关内,包括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盐田区,而关外是指属于深圳市管辖而不属于经济特区的区域,包括宝安区和龙岗区。关内和关外之间有关口、铁丝网、围墙阻隔,从关外进入关内,必须开具相关通行证,1997年以后,相关部门逐渐去除了关内和关外的物理阻隔,但是历史状况致使關内与关外的现实差距依然存在。在小说中,关内与关外的不同面貌并没有被特意描摹,而更多是通过人物言行展现出来。《杜鹃气味的猫》中的花木工罗限量十七八岁时用六个月的薪水换了一张劳务用工暂住证,“仰着头”进入了关内,他在关内工资高,住公租房,找对象眼光也高。时隔多年,关内与关外的差别没有那么大了,罗限量的优越感便也没有那么强了,他在婚恋市场上不断贬值,个人问题一拖再拖,错过了爱情与婚姻的机缘。在当下的深圳,三十三岁的罗限量连成个家都很困难,所以他想去珠海或中山看看。在《离市民中心二百米》中,租住在市民中心附近的音乐硕士安洁认为,关内关外的差别还是非常大的,她认为“关内才是高贵的深圳”{6}。在《轨道八号线》中,“我”十八岁,在龙华工厂里打工,来深圳十个月了,还没有到处看看,与几个工友一起“想去关内走走,呼吸一下那里的新鲜空气”{7};在“我”眼中,关内与关外差别非常大:
关内和龙华完全不一样,马路又直又宽,两边的高楼大厦气派得要命,让人想到台湾大老板到车间视察时,簇拥在他身边的台干团队。会展中心是个钢结构的大家伙,它占地二十多万平方米,高六十米,从这一头到另一头少说也有一华里路,因为灯光的原因,高大的幕玻墙面成了一片明亮的天空,只怪我们太矮,看不见它的玻璃穹顶,那里的灯光把天空都照亮了。{8}
这里作者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强调关内和关外的不同,“完全不一样”“气派得要命”等用语充分突显了差别之大。“占地二十多万平方米”“高六十米”不太可能由一个初到关内的外来务工青年说出,表述不太合适,但整体而言,这段话基本上符合人物身份,如以台湾大老板视察车间时台干团队簇拥着他的场景来比拟气派的高楼大厦,便比较形象贴切地写出了一个初次来深的务工青年对深圳的真实体验。
二、平日与年关
作为移民城市,深圳年关和平时差别很大,因为很多人回家过年了,城市里的人明显减少。在小说家的笔下,这种差别获得了艺术化处理。在《万象城不知道钱的命运》中,德林是万象城某公司杂工组的组长,为了保住杂工组组长的位置,他不敢回家,为了见妻女与母亲,他很想回家,而回家的经济开支又使其犹豫不决,订票的艰难及回家路上时间的耽搁、行程的颠簸使他反复权衡,最终决定不回去。于是,德林得以近距离地体验年关的深圳。邓一光在小说中写道:
没有顾客,万象城像是突然一下子被抽空了……深圳在大年三十这一天突然空城,街上没精打采,看不到什么行人……万象城顾客寥寥,好像人们的钱全都花光了,人们对万象城没有兴趣了。但是,对这个,万象城一点儿也不在乎……不管顾客少到什么样子,它依然灯火辉煌,年节的气氛浓烈。{9}
万象城是深圳有名的购物中心,年关时顾客很少,但它依然营造着一种节日的氛围。在这样场景之中,德林思前想后,规划着一件件事情,混乱、焦虑的内心逐渐明朗了。在《如何走进欢乐谷》中,“我”以一种近乎疯狂的执着精神寻找流浪狗西皮,因为它是造成女友亢燮精神恐慌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境况之下,“我”全然不顾外在世界,在大年三十早上还去寻找西皮,用铁棍去撬精神病患者牟少校(流浪狗西皮曾经的主人)的门,后来“我”被拘留了十五天。小说中这样描述:“大年三十那天早上,整座城市几乎成了一座空城,人们都回内地过年了,我第五次去牟少校的家。”{10}这句话只是顺带描述了深圳年关,突显了“我”的执着,别人大都回家过年了,“我”不知疲倦、心无旁骛地做着自己要做的事情。我们阅读小说以后,既了解了人物和故事,也对深圳这个城市年关与平时的差别产生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