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具体写作时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可是,现实往往与目标相去甚远。在高考考场上,很多考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写出一篇既符合材料主旨、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又有个性和创意的文章。为了保险起见,很多考生都会选择写议论文,但由于缺乏素材,很多文章都存在内容单薄的问题,甚至有的议论文连一个具体的事例都没有或不能够围绕中心选取合适的材料,空洞乏味,泛泛而谈,缺乏说服力。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巧妙灵活地运用、分析素材,就成为写好议论文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了。
古语云:“薄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但是,由于高中生作业多,在紧迫而繁重的学习任务中,我们的学生难以用很多的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这时有效的积累和运用课本素材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高中生要如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对课本素材进行高效的积累和运用呢?
一、以一篇课文为中心,横向延伸,多向联想
联想是作文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指导学生能够进行多向联想,它可以瞬间激活学生的创作思维,让原本枯竭的素材记忆库存变得丰富起来。
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采用分组教学法,引导学生以主要人物烛之武为中心展开讨论,归纳出他的性格特点,并由烛之武的性格特点联想到其品行、才能、处事方式等等方面,预先设定不同主题要求,让学生对素材进行深入思考和挖掘,使学生懂得一材多用的方法。根据指导,学生们从顾全大局的烛之武 。发展完善自己,等待时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错能改的郑伯等四个角度的对课本素材进行了归纳。一直怀才不遇的烛之武,尽管心怀怨恨,但在国家面临危难的紧急时刻,毅然单身独闯势如虎狼的秦国,凭借自己卓越的智慧,出众的口才化解了危机,挽救了国家,留下了千古佳话。
1.发展完善自己,等待时机。 烛之武年纪大了才得到赏识,诸葛亮号称卧龙,终能建功立业。这里边,耐得住寂寞,韬光养晦,是最重要的素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否则,只是一味感叹怀才不遇,怨天尤人,毫不济事。发展自己,等待机会,也是人生成功的必要准备。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烛之武面对强大的敌人,能抓住问题的要害,晓知以理,动之以情,不卑不亢,灵活机智,显得游刃有余。其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知己知彼,如果盲目游说,肯定无济于事。
3.知错能改的郑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郑伯知错而能改,虚心而待人,这是赢得别人谅解的重要基础。
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每篇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主要情节,都是一座小小的“素材金库”。通过横向延伸,多向联想,不但可以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中享受到找“金子”的乐趣,积累宝贵的写作素材。
二、以不同课文为支点,纵向联系,同类归纳
归纳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能够对所积累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所谓同类归纳,就是通过观察、分析和比对,在不同的事物中提取其中相似或相同的部分出来,并加以整合,推出其所具有的共同性质或特点的一个过程。
积累素材,除了以一篇文章为中心,横向发散思维外,还可以以不同课文为支点,纵向联系,同类归纳。如教学高中语文必修四的《廉颇蔺相如传》,除了引导学生横向分析“司马迁、廉颇、蔺相如”等人物外,还应从“蔺相如顾全大局”的角度纵向联系,进行同类归纳得出:有关“顾全大局”的论题,可以选择烛之武、荆轲、蔺相如、苏武等课文人物;有关“人生变与不变”的论题,可以选择刘邦与项羽、司马迁、苏轼、苏武、辛弃疾、杜甫、李白等人物;有关“爱国”的论题,可以选择烛之武、荆轲、苏武、杜甫、辛弃疾、李清照、毛泽东、艾青等等。
只要善于引导学生纵向发散思维,学生就会有“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的气魄,特别是高三备考阶段,以点带面,进行“同类归纳”,可以让学生在短期内归纳、积累丰富的课本素材。
三、直引名句,再现素材,增加文采
《广东省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有文采”属于“发展等级”中的要求。如果考生能在作文中体现“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文句有表现力”中的若干突出点,就可以根据评分等级“有文采”的等级评分。
高中生阅读面有限,难以从课外读物中积累名言名句。但是教材所选课文都是名篇,有些课文里的句子甚至被传诵为名句。如《沁园春·长沙》中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劝学》中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过秦论》中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辛弃疾的“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等。
在写作中,学生如能恰当而熟练地引用课本中的古诗词、富含哲理的语句,不仅能让文章的素材多样化,而且可以增加文章的文采,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扎实的积累。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呢?
诚然,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可以故事新编,独辟蹊径关注课本的小人物,可以从课本联系到课外的报纸、作文书、电视、网络等等。可是高中生由于时间、学习任务重等客观因素,想让学生花大量时间在课外积累素材是不现实的。相对而言,学生对课本的内容相对熟悉,教师只要有意识地引导,再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学生便会在不断的练习中加深对课本素材的理解与运用。
总之,只要我们带着慧眼善于发现课本的“素材宝库”,善于“择其优者而积之”,善于联想分析,善于同类归纳,善于在写作中紧扣材料主旨进行分析论证,就可以“巧用课本素材成佳作”了。
参考文献:
[1]朱丽华.问渠哪得清如许——中学生作文材料积累探索[J].现代語文(教学研究版),2016(05).
[2]杨可朝,夏可军.浅谈作文选材方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02).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考试大纲说明》.
古语云:“薄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但是,由于高中生作业多,在紧迫而繁重的学习任务中,我们的学生难以用很多的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这时有效的积累和运用课本素材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高中生要如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对课本素材进行高效的积累和运用呢?
一、以一篇课文为中心,横向延伸,多向联想
联想是作文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指导学生能够进行多向联想,它可以瞬间激活学生的创作思维,让原本枯竭的素材记忆库存变得丰富起来。
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采用分组教学法,引导学生以主要人物烛之武为中心展开讨论,归纳出他的性格特点,并由烛之武的性格特点联想到其品行、才能、处事方式等等方面,预先设定不同主题要求,让学生对素材进行深入思考和挖掘,使学生懂得一材多用的方法。根据指导,学生们从顾全大局的烛之武 。发展完善自己,等待时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错能改的郑伯等四个角度的对课本素材进行了归纳。一直怀才不遇的烛之武,尽管心怀怨恨,但在国家面临危难的紧急时刻,毅然单身独闯势如虎狼的秦国,凭借自己卓越的智慧,出众的口才化解了危机,挽救了国家,留下了千古佳话。
1.发展完善自己,等待时机。 烛之武年纪大了才得到赏识,诸葛亮号称卧龙,终能建功立业。这里边,耐得住寂寞,韬光养晦,是最重要的素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否则,只是一味感叹怀才不遇,怨天尤人,毫不济事。发展自己,等待机会,也是人生成功的必要准备。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烛之武面对强大的敌人,能抓住问题的要害,晓知以理,动之以情,不卑不亢,灵活机智,显得游刃有余。其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知己知彼,如果盲目游说,肯定无济于事。
3.知错能改的郑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郑伯知错而能改,虚心而待人,这是赢得别人谅解的重要基础。
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每篇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主要情节,都是一座小小的“素材金库”。通过横向延伸,多向联想,不但可以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中享受到找“金子”的乐趣,积累宝贵的写作素材。
二、以不同课文为支点,纵向联系,同类归纳
归纳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能够对所积累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所谓同类归纳,就是通过观察、分析和比对,在不同的事物中提取其中相似或相同的部分出来,并加以整合,推出其所具有的共同性质或特点的一个过程。
积累素材,除了以一篇文章为中心,横向发散思维外,还可以以不同课文为支点,纵向联系,同类归纳。如教学高中语文必修四的《廉颇蔺相如传》,除了引导学生横向分析“司马迁、廉颇、蔺相如”等人物外,还应从“蔺相如顾全大局”的角度纵向联系,进行同类归纳得出:有关“顾全大局”的论题,可以选择烛之武、荆轲、蔺相如、苏武等课文人物;有关“人生变与不变”的论题,可以选择刘邦与项羽、司马迁、苏轼、苏武、辛弃疾、杜甫、李白等人物;有关“爱国”的论题,可以选择烛之武、荆轲、苏武、杜甫、辛弃疾、李清照、毛泽东、艾青等等。
只要善于引导学生纵向发散思维,学生就会有“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的气魄,特别是高三备考阶段,以点带面,进行“同类归纳”,可以让学生在短期内归纳、积累丰富的课本素材。
三、直引名句,再现素材,增加文采
《广东省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有文采”属于“发展等级”中的要求。如果考生能在作文中体现“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文句有表现力”中的若干突出点,就可以根据评分等级“有文采”的等级评分。
高中生阅读面有限,难以从课外读物中积累名言名句。但是教材所选课文都是名篇,有些课文里的句子甚至被传诵为名句。如《沁园春·长沙》中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劝学》中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过秦论》中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辛弃疾的“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等。
在写作中,学生如能恰当而熟练地引用课本中的古诗词、富含哲理的语句,不仅能让文章的素材多样化,而且可以增加文章的文采,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扎实的积累。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呢?
诚然,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可以故事新编,独辟蹊径关注课本的小人物,可以从课本联系到课外的报纸、作文书、电视、网络等等。可是高中生由于时间、学习任务重等客观因素,想让学生花大量时间在课外积累素材是不现实的。相对而言,学生对课本的内容相对熟悉,教师只要有意识地引导,再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学生便会在不断的练习中加深对课本素材的理解与运用。
总之,只要我们带着慧眼善于发现课本的“素材宝库”,善于“择其优者而积之”,善于联想分析,善于同类归纳,善于在写作中紧扣材料主旨进行分析论证,就可以“巧用课本素材成佳作”了。
参考文献:
[1]朱丽华.问渠哪得清如许——中学生作文材料积累探索[J].现代語文(教学研究版),2016(05).
[2]杨可朝,夏可军.浅谈作文选材方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02).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考试大纲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