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灵感冒”是一个越来越被人们熟悉的词,通俗一点的说就是心理障碍,那么,做为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何解开学生的心结,让“心灵感冒”远离学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值得关注的问题。那么教师要做到那些方面,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走出心灵的沼泽地呢?下面结合本人的体会,谈谈本人教学工作中的心得。
首先教师本身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正确认识中学生不健康的心理的成因。一是家庭因素 在和睦、充满关爱,父母与子女交流多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通常心理健康,而在严厉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胆小怕事,缺乏自信。二是社会因素 社会上某些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暴力色情文化的传播,不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都潜移默化地腐蚀着学生的心灵。三是学校教育因素 众所周知,从某种角度而言,目前最苦的是学生,尤其是中学生,他们天天面对读不完的书,做不完的题,面对着父母的殷切的期盼,强烈而持久的应激,身心不堪重负,进而引发各种不良的症状.
一、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师生心理相互影响的过程。为此,采取自主建构的教学过程,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形成和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积极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独到见解,让学生在信任中奋起,在温暖中敞开心扉。在Presentation 过程中,我常将教学内容以若干问题形式列举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同时认真对待每个学生的答案,即使是十分荒谬的,也不讽刺和打击。当我在讲 “Invention”这个单元时,我问“What do you want to invent if possible?” 有学生答 “A machine that can help me make money.” 、 “A machine that helps me with the examination.” 对于这些带有不劳而获的想法的答案,我说:“你俩把窗子打开,头伸出去,张大嘴”学生问:“干什么?”我答:“天上掉馅饼,而且刚好掉你俩的嘴里。”学生们一听哈哈一笑,不过在笑声中,他们明白了“No pains, no gains.”
二、 用“完美性格”感染学生
教材中蕴含了不少心理教育的教材,在教学进程中,教师可适当发挥,借助名人事迹,树立榜样,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无疑能使学生感受到一定的情境,以达到以景生情的教学目的,如讲“Disability”这个单元时,我给学生播放了“千手观音”视频,邰丽华等聋哑人的美妙动人的舞姿深深地震撼了所有学生的心灵,这时我指出肢体残疾,智障,包括心理障碍并是什么可耻之事。我们要学会理解、尊重残疾人,关心这些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同时,我又补充说,如果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挥之不去的烦恼,又连续发生失眠等现象时,一定要学会倾诉,必要时去找心理医生,之所以这么补充,是因为班上有一个因抑郁症休学后插到我班的学生,这番话一是宽慰学生,二是提醒广大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给学生进行一定量的心理知识辅导。
三、 善于观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教师要善于寻找机会,想方设法接近学生,认真听取学生的倾诉,即“知其心,然后才能救其失也。”只有充分了解自己教育对象,诸如他们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潜能和心理状态,才能对症下药。有一段时期,我发现班上有名英语较好的学生在上课时爱起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气氛,在与班主任交流后,我得知该生常受家长的责骂,在校又受过处分,引起了他的怨恨之心,对成人形成不信任感,产生了较强的逆反心理,这次是因为对班主任有偏见,他认为自己很有感召力,而班主任没有重用他,因此对老师产生了敌对心理。在得知真相后,我利用他对英语感兴趣这一心理特点,主动找他谈话,让他回忆班主任对班级工作的投入,再找找自己的原因,同时结合我本人成长中的烦恼,让他感知“人生难免有挫折”,但关键的是要寻找挫折产生的根源,从中吸取教训。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 ”。听到我与他推心置腹的交流,该生心理上得到平衡。另外,对于厌学的后进生,我从不污辱他们的人格。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对于他们我常常是帮他们找出厌学的原因,然后提出要求“不要最好,但求更好”。对于他们一点点进步,我会及时表扬帮助他们走出厌学的心理状态,另外,“考试焦虑症”也是学生中相当普遍的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多数是因为家长和教师有意无意地对学生的学习提出过高的要求,超越了其承受能力,并形成了过度的了心理压力。对于患有这种症状的学生,我主动给他们减压,让他们轻松上阵,以饱满的热情和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只要我们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用心去浇灌,就一定能教好书,育好人,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心灵感冒”远离学生!
首先教师本身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正确认识中学生不健康的心理的成因。一是家庭因素 在和睦、充满关爱,父母与子女交流多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通常心理健康,而在严厉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胆小怕事,缺乏自信。二是社会因素 社会上某些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暴力色情文化的传播,不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都潜移默化地腐蚀着学生的心灵。三是学校教育因素 众所周知,从某种角度而言,目前最苦的是学生,尤其是中学生,他们天天面对读不完的书,做不完的题,面对着父母的殷切的期盼,强烈而持久的应激,身心不堪重负,进而引发各种不良的症状.
一、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师生心理相互影响的过程。为此,采取自主建构的教学过程,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形成和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积极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独到见解,让学生在信任中奋起,在温暖中敞开心扉。在Presentation 过程中,我常将教学内容以若干问题形式列举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同时认真对待每个学生的答案,即使是十分荒谬的,也不讽刺和打击。当我在讲 “Invention”这个单元时,我问“What do you want to invent if possible?” 有学生答 “A machine that can help me make money.” 、 “A machine that helps me with the examination.” 对于这些带有不劳而获的想法的答案,我说:“你俩把窗子打开,头伸出去,张大嘴”学生问:“干什么?”我答:“天上掉馅饼,而且刚好掉你俩的嘴里。”学生们一听哈哈一笑,不过在笑声中,他们明白了“No pains, no gains.”
二、 用“完美性格”感染学生
教材中蕴含了不少心理教育的教材,在教学进程中,教师可适当发挥,借助名人事迹,树立榜样,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无疑能使学生感受到一定的情境,以达到以景生情的教学目的,如讲“Disability”这个单元时,我给学生播放了“千手观音”视频,邰丽华等聋哑人的美妙动人的舞姿深深地震撼了所有学生的心灵,这时我指出肢体残疾,智障,包括心理障碍并是什么可耻之事。我们要学会理解、尊重残疾人,关心这些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同时,我又补充说,如果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挥之不去的烦恼,又连续发生失眠等现象时,一定要学会倾诉,必要时去找心理医生,之所以这么补充,是因为班上有一个因抑郁症休学后插到我班的学生,这番话一是宽慰学生,二是提醒广大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给学生进行一定量的心理知识辅导。
三、 善于观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教师要善于寻找机会,想方设法接近学生,认真听取学生的倾诉,即“知其心,然后才能救其失也。”只有充分了解自己教育对象,诸如他们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潜能和心理状态,才能对症下药。有一段时期,我发现班上有名英语较好的学生在上课时爱起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气氛,在与班主任交流后,我得知该生常受家长的责骂,在校又受过处分,引起了他的怨恨之心,对成人形成不信任感,产生了较强的逆反心理,这次是因为对班主任有偏见,他认为自己很有感召力,而班主任没有重用他,因此对老师产生了敌对心理。在得知真相后,我利用他对英语感兴趣这一心理特点,主动找他谈话,让他回忆班主任对班级工作的投入,再找找自己的原因,同时结合我本人成长中的烦恼,让他感知“人生难免有挫折”,但关键的是要寻找挫折产生的根源,从中吸取教训。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 ”。听到我与他推心置腹的交流,该生心理上得到平衡。另外,对于厌学的后进生,我从不污辱他们的人格。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对于他们我常常是帮他们找出厌学的原因,然后提出要求“不要最好,但求更好”。对于他们一点点进步,我会及时表扬帮助他们走出厌学的心理状态,另外,“考试焦虑症”也是学生中相当普遍的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多数是因为家长和教师有意无意地对学生的学习提出过高的要求,超越了其承受能力,并形成了过度的了心理压力。对于患有这种症状的学生,我主动给他们减压,让他们轻松上阵,以饱满的热情和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只要我们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用心去浇灌,就一定能教好书,育好人,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心灵感冒”远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