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数学学习成功秘诀,在于提高阅读能力。在阅读申,要掌握常用的名词和概念,要理解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以及图形语言间的相互关系,要重视概念的回收和利用,并且,还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
关键词:回收利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自主探究的关键是会阅读教课书,能读懂题意、能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俗语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就是说明阅读的重要性,那么在数学学习中怎样去阅读数学课本,才能提高解题能力呢?
一、要不断改进阅读的基本条件
阅读数学教科书需要具有哪些条件呢?
1.1 要掌握常用的名词和概念。阅读数学教科书就是通过阅读,在有关名词、俗语、定理、公式、性质等相关的问题中获取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找出其中有用的信息。如果不掌握这些相关的信息,那么阅读数学课本就变成了“走马观花”一无所获。
有的学生之所以数学差,其原因多数是阅读能力差,没有掌握常见的数学名词、俗语、定理、公式、性质等,而这些概念又是组成数学问题的“细胞”,也是解决问题的阶梯。在阅读中,如果只读不思,那么其效等于零;如果只读不回忆,那么将糊涂一片。在阅读中不仅要掌握相关概念,还要掌握相关概念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读得进,探得明。如果一个学生连自然数都不懂,要求他将“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24,列出方程”,那么他将会无从下手。如果在读题时掌握了自然数的含义,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平时的学习中不重视对名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长此以往,再阅读数学课本(读题)时将会困难重重,不知所云,从而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注重改进阅读的条件,丰富自己的数学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1.2 要理解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以及图形语言间的相互关系。学生在阅读数学课本(读题)后,除了认真梳理有效信息、理解关键词语、分析题意外,还要重视题中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以及图形语言间的互译。如题中的平行、垂直、角平分线、中线、中位线等名词,它的符号语言是什么?图形语言是什么?都要清晰明白。在阅读中要能对照文字,想象图形(观察图形),再联想到数学式子,从中能得出什么?推出什么?特别是在函数的学习中更应重视此类阅读的训练,以提高语言间的互译能力。
在平时学习中要关注题中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以及图形语言间的互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学会相互转换。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就要养成向问题中找信息的习惯;在信息的处理中收集经验;在信息的探究中发现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充实和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中事半功倍,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1.3 要重视概念的回收和利用。所谓的回收,就是对以前学过的概念进行回忆和收集,起到巩固所学,促进自觉应用的目的。在阅读时难免会有一些不理解或模糊不清的概念,其中有的是一时想不起来,这时对概念的回收就特别重要,收集和回忆时,可借助于数学课本或笔记本来查找,或借助于数学词典,或请教他人帮助解决。真正达到不会就找、不会就查、不会就问的自主学习精神状态。
二、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
具备了基本的阅读条件后,要想不断地提高和充实自己,就得向课外读物要效益。面对众多的课外辅导资料,往往会感觉这本也不错,那本也很好。阅读时这本翻翻,那本看看,浪费了大好时间。资料的选择要和课本配套,课外资料是课本的拓展和延伸,在阅读时可以进行相互对照参考,也可以用于课后的巩固和提高,达到课内外优势互补。若将课外资料只当作课本中习题的参考答案,则是不可取的,也是非常有害的。
对课本也好,对课外资料也好,阅读要有目的,主要是阅读第二天要讲的和当天还没有巩固和消化的地方,而不是想到了就读点或翻翻找找,要合理分配好阅读时间,不能得过且过。一教育家说:“今天的阅读是为了明天更大的进步”。只有长期坚持有效的阅读,在学习中的不足才可以得到弥补,个人学习数学的兴趣才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了课内外的阅读,达到既促进课内的学习,又丰富了课外精神生活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三、要勤于思考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求的一切。”就是说,阅读时要抓住书中的精髓,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
在阅读中思考时,常常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而局限于表面的东西,不善于分析、类比、转化、联想。常常因某一知识点未考虑到,而出现思维受阻,失去思考的兴趣,挫伤阅读思考的主动性,导致读而不思,严重制约着阅读能力的发展。
阅读中思考要做到以下几点:
3.1 力求理解。阅读数学课本时,应当边读边思,力求理解,弄懂书中所说的每一个概念的含义和题中已知、未知及其相互关系。阅读时应当每一句话都进行推敲,看它想告诉什么?从中能得出什么?边读边画边思考。在题读完之后,再联起来看一看,想一想,找出相互间的联系,或通过类比、回忆、猜想以便问题解决。
3.2 理清思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意思是要教给学生学的方法。在阅读中将所谓分散、凌乱的各个知识点集合成一个问题板块,使之思路清晰,易于解决。阅读时,对书上提出的概念、原理、规律、定律、公式,不仅要掌握它,还要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规律的揭示过程;问题解决方法的发现过程。只有这样才算理清思路,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3.3 找出问题。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一般有四类:一类是根据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认为书中的一些见解不正确或不完整,提出异议或补充;一类是因为自己具备的知识还不够,因而存在不懂的问题;一类是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去认真思考或探究,而只是提出问题不去分析问题;一类是提出的问题根本就不可能(不存在)或无法解决,只是随便想想而已。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就会走向正确的学习轨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循环往复,学起来就不会枯燥乏味。
知识和经验在于积累,能力方法在于培养。如果在初中时代,关注自我阅读数学课本能力的提高,不断丰富和积累经验,天长日久,不仅可以促进数学课内的学习,而且还能迁移到各科的学习,是学习成功的经验法宝。知识会不断的更新,而阅读能力的提高会终身受益,它必将为初中后的学习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回收利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自主探究的关键是会阅读教课书,能读懂题意、能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俗语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就是说明阅读的重要性,那么在数学学习中怎样去阅读数学课本,才能提高解题能力呢?
一、要不断改进阅读的基本条件
阅读数学教科书需要具有哪些条件呢?
1.1 要掌握常用的名词和概念。阅读数学教科书就是通过阅读,在有关名词、俗语、定理、公式、性质等相关的问题中获取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找出其中有用的信息。如果不掌握这些相关的信息,那么阅读数学课本就变成了“走马观花”一无所获。
有的学生之所以数学差,其原因多数是阅读能力差,没有掌握常见的数学名词、俗语、定理、公式、性质等,而这些概念又是组成数学问题的“细胞”,也是解决问题的阶梯。在阅读中,如果只读不思,那么其效等于零;如果只读不回忆,那么将糊涂一片。在阅读中不仅要掌握相关概念,还要掌握相关概念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读得进,探得明。如果一个学生连自然数都不懂,要求他将“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24,列出方程”,那么他将会无从下手。如果在读题时掌握了自然数的含义,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平时的学习中不重视对名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长此以往,再阅读数学课本(读题)时将会困难重重,不知所云,从而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注重改进阅读的条件,丰富自己的数学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1.2 要理解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以及图形语言间的相互关系。学生在阅读数学课本(读题)后,除了认真梳理有效信息、理解关键词语、分析题意外,还要重视题中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以及图形语言间的互译。如题中的平行、垂直、角平分线、中线、中位线等名词,它的符号语言是什么?图形语言是什么?都要清晰明白。在阅读中要能对照文字,想象图形(观察图形),再联想到数学式子,从中能得出什么?推出什么?特别是在函数的学习中更应重视此类阅读的训练,以提高语言间的互译能力。
在平时学习中要关注题中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以及图形语言间的互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学会相互转换。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就要养成向问题中找信息的习惯;在信息的处理中收集经验;在信息的探究中发现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充实和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中事半功倍,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1.3 要重视概念的回收和利用。所谓的回收,就是对以前学过的概念进行回忆和收集,起到巩固所学,促进自觉应用的目的。在阅读时难免会有一些不理解或模糊不清的概念,其中有的是一时想不起来,这时对概念的回收就特别重要,收集和回忆时,可借助于数学课本或笔记本来查找,或借助于数学词典,或请教他人帮助解决。真正达到不会就找、不会就查、不会就问的自主学习精神状态。
二、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
具备了基本的阅读条件后,要想不断地提高和充实自己,就得向课外读物要效益。面对众多的课外辅导资料,往往会感觉这本也不错,那本也很好。阅读时这本翻翻,那本看看,浪费了大好时间。资料的选择要和课本配套,课外资料是课本的拓展和延伸,在阅读时可以进行相互对照参考,也可以用于课后的巩固和提高,达到课内外优势互补。若将课外资料只当作课本中习题的参考答案,则是不可取的,也是非常有害的。
对课本也好,对课外资料也好,阅读要有目的,主要是阅读第二天要讲的和当天还没有巩固和消化的地方,而不是想到了就读点或翻翻找找,要合理分配好阅读时间,不能得过且过。一教育家说:“今天的阅读是为了明天更大的进步”。只有长期坚持有效的阅读,在学习中的不足才可以得到弥补,个人学习数学的兴趣才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了课内外的阅读,达到既促进课内的学习,又丰富了课外精神生活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三、要勤于思考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求的一切。”就是说,阅读时要抓住书中的精髓,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
在阅读中思考时,常常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而局限于表面的东西,不善于分析、类比、转化、联想。常常因某一知识点未考虑到,而出现思维受阻,失去思考的兴趣,挫伤阅读思考的主动性,导致读而不思,严重制约着阅读能力的发展。
阅读中思考要做到以下几点:
3.1 力求理解。阅读数学课本时,应当边读边思,力求理解,弄懂书中所说的每一个概念的含义和题中已知、未知及其相互关系。阅读时应当每一句话都进行推敲,看它想告诉什么?从中能得出什么?边读边画边思考。在题读完之后,再联起来看一看,想一想,找出相互间的联系,或通过类比、回忆、猜想以便问题解决。
3.2 理清思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意思是要教给学生学的方法。在阅读中将所谓分散、凌乱的各个知识点集合成一个问题板块,使之思路清晰,易于解决。阅读时,对书上提出的概念、原理、规律、定律、公式,不仅要掌握它,还要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规律的揭示过程;问题解决方法的发现过程。只有这样才算理清思路,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3.3 找出问题。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一般有四类:一类是根据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认为书中的一些见解不正确或不完整,提出异议或补充;一类是因为自己具备的知识还不够,因而存在不懂的问题;一类是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去认真思考或探究,而只是提出问题不去分析问题;一类是提出的问题根本就不可能(不存在)或无法解决,只是随便想想而已。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就会走向正确的学习轨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循环往复,学起来就不会枯燥乏味。
知识和经验在于积累,能力方法在于培养。如果在初中时代,关注自我阅读数学课本能力的提高,不断丰富和积累经验,天长日久,不仅可以促进数学课内的学习,而且还能迁移到各科的学习,是学习成功的经验法宝。知识会不断的更新,而阅读能力的提高会终身受益,它必将为初中后的学习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