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撰写与文本结构的新诠释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ona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五一六年,托马斯 ·莫尔的《乌托邦》首次出版,今天常见的版本基本上是以一五一八年巴塞尔的第三或第四版为母本的(两版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早先的第一版和第二版,皆因出版、编排错漏等问题,除为满足珍藏癖好外,已无太多研究价值。更为重要的是,第三版是莫尔在世时经他亲手确认的最终版。在这个定型版中,除作为序的 “致彼得 ·贾尔斯的信 ”外,正文鲜明地分为一、二两部(book),此两部差异极大,单就文体而言,第一部类似于柏拉图的对话,人物言谈生动,情节环环相扣;第二部却像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主要以说明的方式,夹叙夹议地介绍乌托邦的地理位置、社会政治、劳动闲暇、教育宗教以及奴隶和战争等情况。
  同一本书的前后两部分有如此强烈的反差,难免引起后人对《乌托邦》结构与成书意图的各种猜测。对于这种前后不一致,学界通常认为该书并非一蹴而就之作,是在不同时期分别完成的。
  这一解释主要源自莫尔的好友伊拉斯谟。
  《乌托邦》从第一版到第四版的出版,全有赖于伊拉斯谟的前后照应。因而对于一、二两部的差异,有人甚至认为,第一部乃出于伊拉斯谟的手笔,莫尔实际只写了第二部。在一五一六年十月三十一日莫尔致伊拉斯谟的信中,起首就说道:“我为我的彼得(指彼得 ·贾尔斯 —引者注)赞同我们的《乌有之乡》而高兴。”这似乎暗示《乌托邦》是两人共同完成的作品。但实际上这不过是莫尔的谦辞,伊拉斯谟在自己的信中也清楚地表明,这部作品是两人合作完成的想法 “愚蠢到极点了 ”,《乌托邦》是莫尔的作品。在一五一九年七月二十三日致胡滕的信中,伊拉斯谟提到了《乌托邦》分为两部的原因:“这本书尤其是英国的写照,他(莫尔)对英国做过彻底的研究和探索。他利用闲暇先写成原书的第二部分,然后趁便临时写了第一部分加上去。此所以全书有文体不大平衡的地方。”
  在伊拉斯谟看来,之所以前后不大平衡,概出于仓促,以及是不同时期创作的。而且莫尔在《乌托邦》中提到的一些背景内容,也颇对应伊拉斯谟的说法:莫尔于一五一五年的夏天开始构思《乌托邦》,那年五月,他作为皇家贸易委员会的一员,离开英国前往低地国家,同法兰德斯人进行贸易磋商。七月二十一日结束后,他没有立刻返回英国,而是在那里待到十月二十五日,在这三个月中,他享受了少有的闲暇时光,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逐渐完成了《乌托邦》的雏形。
  只不过,伊拉斯谟将这种 “文体不平衡 ”理解为一种 “缺憾 ”,主要也就是因为《乌托邦》并非一次写成,他也影响了后世,往往割裂开前后两部来理解《乌托邦》。
  作为耶鲁大学出版的《莫尔全集》第四卷的编者,海克斯特(J. H. Hexter)认同《乌托邦》是分两个时间段完成的作品,但他并不认为《乌托邦》就是部手脚断裂的缺憾之作,相反,无论在内容还是结构框架上,两部分都能彼此对照。
  海克斯特指出,伊拉斯谟的看法并没什么道理。莫尔在撰写《乌托邦》时只征询了彼得 ·贾尔斯的意见,写信给伊拉斯谟不过是 “告知而非征询 ”他的意见,因为此时书已定稿,只待出版。这就说明伊拉斯谟此前并未读过该书的初稿,充其量只是大致了解该稿的状况,并不清楚细节,他将前后两部分视为 “不平衡 ”并不恰当。如果我们跟随伊拉斯谟的想法,认为《乌托邦》的两部乃是出于一种时间上的断裂,那么这也就意味着,《乌托邦》的第二部与第一部不具有整体性,也必然会有以下之推断:对于一个要了解《乌托邦》的读者来说,只需读该书的第二部分便足矣。对此海克斯特绝不认同。

一、文本方面


  首先,在第二部中,离开第一部将有很多问题都找不到答案。例如是谁在乌托邦的首都亚麻乌罗提城中住了五年?是谁更喜欢希腊而非拉丁文化?谁曾经四次参加了环球游历?是谁以及如何会有四个人最终到达乌托邦,死掉的两人又是谁?……这些问题唯有回看第一部才能找到解答。因而,在文本连续性上,第二部必然关联着第一部。
  其次,在第一部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以下引文和页码皆出自《乌托邦》中译本,商务印书馆一九八二年版):
  拉斐尔谈及的他到过的每一个地方,说来话长,也不符合本书的意图。我们也许会在另一个场合讲述他所说的故事……
  的确,拉斐尔既提请注意这些新发现的国家有许多不合理的风俗,也详细举出若干点,我们的城市、王国以及不同民族和人种都可以借鉴,用于改正自己的错误。我已经说过,这些事例我必须留待另一个场合去叙述。现在我只想讲一讲他所说的关于乌托邦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第十三页)
  海克斯特指出,显然,从这里开始,下文是对乌托邦的概述,而这正好与第二部的第一句衔接上:
  拉斐尔·希斯拉德关于某一个国家理想盛世的谈话,由伦敦公民和行政司法长官托马斯·莫尔转述。(第四十八页)
  两部分无缝衔接,整体观之,第一部为引子,交代莫尔如何认识拉斐尔,从而得知乌托邦岛的消息,第二部则详细描述乌托邦的状况。如此,全篇的结构也就非常明确,并不存在伊拉斯谟指出的 “不平衡 ”,全书在第一部和第二部之间难分主次。
  可是,莫尔在第一部拉斐尔谈及乌托邦之后出人意料地开启了这样一个话头:“然而首先得讲一讲引起他提到这个国家的談话 ……”此后,关于乌托邦的描述一直被拖延到了第二部,而第一部的主题被引到了政治与哲学的关系上。
  在文体结构上,第二部也并非单纯的个人独白。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虽然第二部都是一个人的叙述,但字里行间总是使用对第二个人说话的口吻。因而,它隐含着其他人的在场,与第一部的对话属于同一形式。故此两部在文体上也并非根本不同。

二、理路方面除文本依据外,海克斯特还进一步分析了全书的结构。


  在他看来,《乌托邦》的确是分两次完成的,但这两次不单是在不同的时间,也是在不同地点完成的。
  海克斯特认为,首次完成的是第二部的主体以及第一部的引言。这也就是说,莫尔在构思整部《乌托邦》时,心中早已有了包括第一和第二部的完整框架,他以第一部的现实世界开篇,自然地引入乌托邦的消息,进而步入正题,在第二部描述乌托邦岛。而并非如伊拉斯谟所说,只单纯构造了一个理想乌托邦,在完成之后再配上一个不成比重的第一部。   海克斯特指出,《乌托邦》的初稿应该在一五一五年的五月到十月之间完成,那时莫尔出使低地国家,之后在安特卫普停留。正是在这一时期,他遇见了彼得 ·贾尔斯,并在闲暇之中完成了第一和第二部分。故而,这两部分的故事的发生地不是英国或伦敦,而是在低地国家。几个月后莫尔回到伦敦,才继续完成了修订与补充。也就是说,《乌托邦》讲述的故事所发生的地点,与莫尔创作和修订时的地点相应,其内容与创作地点的对应如下:
  (一)在低地国家时写作《乌托邦》的初稿:分别对应全书第一部的导言(从第六页到第十五页);以及第二部的关于乌托邦岛诸方面的介绍(从第四十七页到第一百一十四页);
  (二)在英国伦敦时对《乌托邦》完成修订:分别对应全书第一部的开篇、关于政治与哲学问题的讨论(从第十五页到第四十六页);以及第二部的结尾和总结(从第一百一十四页到第一百一十九页)。
  由此可见,海克斯特是从文本的完整性来重新看待這两部分,他接受伊拉斯谟所说的《乌托邦》乃是分两个不同时期完成的,但认为这并
  非指第一部与第二部是不同时期完成的。早在撰写第二部的时候,莫尔头脑里就已经有了 “乌托邦 ”与“关于乌托邦消息 ”的整体框架了。所以,在低地国家时期,他完成的不单是主体的第二部分,还有作为引子的第一部分,即以纪实方式交代 “乌托邦 ”与拉斐尔的来龙去脉;当他回到英国后,才又添加关于政治与哲学关系的讨论。
  如果我们沿着海克斯特的思路去看《乌托邦》的结构,就会发现第一部与第二部并不是脱节和不平衡的,原本的第一部只是一个引述,说明自己是如何获得乌托邦岛的消息的。这一部分所占比重很少,只相当于第二部不到十分之一的篇幅。唯有后来添加上关于政治与哲学的讨论,才使得第一部分的体量大大增加,令整部作品看上去似乎缺少了重心。海克斯特在最后总结道:“简言之,在低地国家,莫尔写了一本书,名字叫《乌托邦》。等回到了伦敦,添加了一些必要的内容,然后请伊拉斯谟帮助,最终在一五一六年于鲁汶出版。”之所以添加新材料,很可能是莫尔回到英国后又有了一些新感受,例如法律的漏洞、羊吃人、国王的好大喜功等。
  至于莫尔为什么回伦敦后又增加了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反思,那么就需要读者更进一步地去研究这些新增的内容。从形式上来说,这一部分无疑是对柏拉图《理想国》的模仿;而从内容上,集中讨论的是 “哲人是否应该从政 ”的问题。要注意的是,这个问题的提出者不是莫尔,而是站在一旁鲜少发言的彼得 ·贾尔斯。正如《理想国》关于最佳城邦的讨论是被阿德曼托斯等人提出,强迫要苏格拉底回答的一样,关于 “哲人是否应该从政 ”,或说 “什么样的制度和环境才能让哲人来从政 ”这一问题的讨论在《乌托邦》也是一个添加的部分。但这丝毫不会降低它的重要性,恰恰相反,作者隐微的意涵正在其中。
  在致彼得 ·贾尔斯的第二封信中(该信附在一五一七年第二版的文末),莫尔提出了民众与专业人士的区别,并表示要利用前者的无知,“在表面细节上添加些东西,就像外面涂层蜜,令甜美流入其心 ……但还能使有学问者发现我的意图 ”,为他们留下蛛丝马迹,因为任何一位探寻最好政体的哲学家都不会绕过对这一本质问题的思考。
其他文献
青运村是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它重要,因为这里不仅是参加本次赛事的运动员、教练生活的地方,同时,青运会借鉴了青奥会的理念,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在青运村中提供了丰富的文教活动,这是在创办这项赛事之时就明确提出的,是青运会与国内其他大型综合性赛事最大的不同。正在热身的运动员。节俭办“村”青运村作为运动员的集中聚居地,是本届青运会最大的宾馆集群。第一届青运会共有55个代表团12145人参加
以前一直以为克丽奥女神殿堂的门楣上刻着“重宝秘籍,付与有缘,入我门来,得祸莫怨” (《碧血剑》),待满怀十二月党人妻子的心情捱进门去(可能只是在门口探了一下头而已),却发现里面似乎既没有祸,也没有福,当然更不会有什么“重宝”——那样流光溢彩的似乎并不是以克拉计的某种珍物,充其量只是一些可疑的彩色玻璃弹珠之类的东西。就像传说中鸳鸯刀中所藏的无敌于天下的秘诀只是大而无当得令人啼笑皆非的四个字“仁者无敌
今天的干部队伍,可谓新风扑面,正气充盈。但偶尔也会听闻这样的慨叹:“如今当个干部,真没多大意思!”  当干部咋就“没多大意思”了呢?仔细推究,无非是因为现在的“官帽”被戴上了“金箍”:收入没有外快了,办事不太方便了,出门不能抖派了,用权不许任性了。一些党员干部习惯了曾经的“宽松软”,对现在的“严实硬”反而有些水土不服。  从古至今,总有人为了当官而当官,倾力追求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但对共产党人
四年前,她跨进全国重点大学校门,就读师范汉语语言文学专业。  四年后,她本有机会选择稳定的教师工作,却放弃了很多人认为神圣的三尺讲台,从基础培训学起,端起了洗脚盆,应聘普通洗脚妹。  西南大学中文系2004级学生潘茜,这位土生土长的重庆合川女孩,在毕业前夕做出的职业选择,让周围所有的人大跌眼镜。(《重庆时报》6月17日)   大学生当洗脚妹,这样的新闻不免让人发出人才浪费的叹息。而且她的职业选择,
2018年10月30日,当英姿勃发的雷敏出现在第十二届全国妇代会现场时,再度引起媒体的聚焦。她15岁进入特警队,至今保持着57秒徒手攀越5层楼的世界纪录,先后在押解女毒贩团伙等30余次重大任务中屡建奇功,并在《女子特警队》等多部军警影视剧中出演主角。但身为“中国第一警花”的她,却心甘情愿嫁给了一名保安。雷敏有着怎样的情感故事?拒绝富公子青睐“小保安”  美丽清秀的雷敏,1974年出生于四川泸州市兰
〔关键词〕教育设备;导学案;化学教学;自主学习  现代教育设备辅助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和各类公开课以及诸多比赛中被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现代教育设备如教学一体机、微课视频等辅助教学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较其他传统教学方法更易于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对多种感官的刺激可增强记忆的效果,使抽象的现象和概念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合理、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设备辅助教学使得课堂体现了师生的互动和学生的动手能力,
“中国”之名在西周初现,“何尊”铭文有“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民”, 《诗经·大雅》有“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查其语境,概指以河洛汇聚之地为中心的地区,是肇基于“西土”的周人对夏商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域的称呼。此乃“中国”原义。此“中国”一定是以对一个更广大的地理和文化空间的普遍认同为前提的,大空间既定,才会有“中”,有“四方”。在西周,这个空间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 是“其克诘尔戎兵,以陟
摘要:田园综合体让农业从第一产业,衍生出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让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为了加强田园综合体的价值体现,河北省政府应采取一系列举措,让田园综合体的前景变得更好。  关键词:农业生态旅游;田园综合体;价值;策略  1田园综合体的价值评估  1.1经济价值  田园综合体这个概念是我国2017年提出的,是对城乡一体化的完美补充,是三农经济的有效支撑。田园综合体将农业从第一产业,衍生发展了
我学区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光荣的历史,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新源里二小就在全区范围内率先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工作。进入21世纪后,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我们在总结已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将心理健康教育向全学区各学校全面铺开,积极发挥学区的组织与管理的作用,结合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确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思路:  以全面贯彻落实朝阳区教委提出的“三全、四
〔关键词〕神经性贪食症;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减肥  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BN)是以反复发作的难以控制的冲动性暴食,进而采用自我诱吐、导泻、利尿、禁食或过度运动来防止体重增加为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患者一般会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严重的时候可能会伴有焦虑、抑郁的症状。该病有时还与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AN)交替出现,表现为患者在一段时间内禁食后,在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