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又到一年春,牵挂最浓烈。家乡的母亲,早早地,就谋划着一家人团聚的饭菜;远方的儿子,也早就筹划着回家的"方案"。就这样,春节,把最远的牵挂变成了最近的相聚;就这样,春节,把最近的相聚也变成了最远的牵挂。游子的路走多远,牵挂就有多长。她跨过了山,越过了水,伴随着游子的匆匆脚步,也不停歇;她同大雁一起,與落红一道,追逐着远方的浓浓期盼,也不停留。愈到节假日,牵挂就愈浓、愈长。亲人间的一个通话,一段视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到一年春,牵挂最浓烈。家乡的母亲,早早地,就谋划着一家人团聚的饭菜;远方的儿子,也早就筹划着回家的"方案"。
就这样,春节,把最远的牵挂变成了最近的相聚;
就这样,春节,把最近的相聚也变成了最远的牵挂。
游子的路走多远,牵挂就有多长。她跨过了山,越过了水,伴随着游子的匆匆脚步,也不停歇;她同大雁一起,與落红一道,追逐着远方的浓浓期盼,也不停留。
愈到节假日,牵挂就愈浓、愈长。亲人间的一个通话,一段视频,就把长长的牵挂化为脸颊滚落的泪水。再远的问候,也就在眼前;再远的牵挂,也就在眼前。
我们年少时,常常沉浸在无知无畏中,做出了一些令父母不悦或不快之事。待到成年,在外漂泊时,才知道母亲的牵挂有多长,有多珍贵;再待到成家生子时,更知道母亲当年的爱有多浓,关爱有多重。
无论我走多远,无论我漂多久,母亲的牵挂,总在身边,不离不弃,成为激励我奋发上进的源源动力。我知道,我没有理由,不去努力打拼;更没有理由,不去开拓属于我自己的一片天地。
因为,有母亲的牵挂在,我的梦想就在!
牵挂没有脚,但她走得最远;牵挂没有翅膀,但她飞得最高。再大的雨,再强的风,也阻挡不了她前行的足迹。
因为,有醇厚的亲情在,就有浓浓的牵挂在!
牵挂到底有多长?我们谁也无法丈量。只是在心中明白:牵挂最美,牵挂最贵!
其他文献
是峡谷风的沐浴?是江南雨的滋润?毛竹,3月破土,4月拔节,5月刚过半,便长成了这典型的男子汉形象:挺直,高大,一株株,一片片,或伫立路旁,或云集谷底,以坚韧刚毅、不卑不亢的个性,向路人宣示自己的存在。这便是我去福建泰宁,在寨下大峡谷第一次见到毛竹时发自心底的惊羡。 我爱竹,尤爱江南的竹,却始终无缘去那里看竹、赏竹、细细地品竹。于是,一些竹的画,竹制品,往往就成了我心灵的慰藉。 还在部队时,办公
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的云冈石窟,其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 倘若对云冈石窟造像作仔细品味,你会发现佛国云冈竟然是充
有一年,上海一家晚报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寻谢佳庆,男,33岁,痴呆并患癫痫症,于昨日离家出走,望目击者与本人联系,深表感谢!谢晋。”启事中的“谢晋”就是大导演谢晋,谢佳庆是他的小儿子,小名“阿四”,天生智障。发现孩子不见了,谢晋夫妇心急如焚,找了一夜无果,第二天一早又赶到报社,请求刊登寻人启事。当时谢晋热泪盈眶,动情地对报纸编辑说:“每次我拍片回来,阿四总要守候在门口,时间再长
父亲的军功章里,有一枚奖励行军“走路”的奖章,当年母亲提及此事时,我们颇感好奇,追问父亲才知原委。那是解放战争时期苏中战役中,为了实现运动中歼灭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战略目的,父亲与战友们一起日夜兼程连续走了一百多华里,因其表现出色而获得的。父亲42码大的脚上长着老皮、鸡眼、厚指甲,不修脚走路,一瘸一拐的,每次让师傅修脚没有半天工夫好不了。一双新袜子穿不了几天,袜底就要打补丁了。幸亏部队生涯让他练就一
鼾声,如果是大学舍友的鼾声或合租伙伴的“雷鸣”,那可能是吵得你睡不着的噪音;但是,如果打鼾的人是你的亲密伴侣或者是你的家人,则可能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听着你的鼾声像听歌”。假如你已人到中年,如果你在疲惫的人生旅途中,偶尔回家看看老父亲,晚上陪他睡一晚,那他这一晚的鼾声,可能是“治愈系”的。前不久,一位朋友跟我讲起他最近的经历。朋友说,自过年之后,一起夜就睡不着,老是想着自己负责的那摊子事儿,
桥能够给寻常风景增加灵性,让普通的日子变得不同,冯延巳有句词“独立小桥风满袖”,是不是仙气飘飘的?桥边的人,比起平时,都显得超越一点。铁石心肠的人,站在桥边,可能也会忽然想谈人生里最后一场恋爱,桥的动人,大概正在于它有点像爱情,瞬时间将你从现实引渡到彼岸,变成另外一个自己。比如《白蛇传》里的白素贞,有很多年我一直不太懂她,许仙到底哪儿好?当然也说不上坏,他差不多是男人道德中间值,太平无事时,也有几
在唐代诗人之中,孙犁先生对柳宗元情有独钟。四十三年前,1978年底,孙犁先生写过一篇题为《谈柳宗元》的文章。这篇文章收录在粉碎“四人帮”后出版的孙犁先生第一本书《晚华集》中。这本书很薄,但很重要,内容丰富,其中主要涵盖这样三方面内容:对故土乡亲和对自己创作的回忆;对逝去故旧对劫后余生老友的缅怀和感念;对古今典籍的重读新解。前两方面并非“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单纯的怀旧,而是以逝去的过去观照现实,
《世说新语》里有一则故事,说到王恭和王忱原是好友,后来却因政治上的芥蒂而分手。只是每次遇见良辰美景,王恭总会想到王忱。面对山石流泉,王忱便恢复为王忱,是一个精彩的人,是一个可以共享无限清机的老友。 有一次,春日绝早,王恭独自漫步到幽极胜极之处,书上记载说:“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那被人爱悦、被人誉为“濯濯如春月柳”的王恭忽然怅怅然冒出一句:“王大故自濯濯。”语气里半是生气半是爱惜,翻成白
史载,西晋开国元勋羊祜,有一个习惯,凡是他为谋划军国大事而写的底稿,他都一律焚毁。这样既可保密,又不至炫耀自己。他推荐了许多贤能之士入朝,却从不标榜自己的举荐之功,竟至连被举荐者都不知是谁荐举的。何故如此?用他的话说:“拜爵公朝,谢恩私门,吾所不取也。”意思是说:选贤任能是国家的事情,不能让被选者感激私人。从此,“公恩不私谢”成了一句名言,也成了中国官场上有识之士的一种美德。无独有偶,和羊祜相似的
周作人和汪曾祺都出生在富庶的江浙地區的小康之家,同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家,二人都久居京城直到终老,且都特别擅长描写故乡的风物和食物。如周作人的《谈酒》、汪曾祺的《家常酒菜》,叙说的都是酒事,但二者的“味道”与“趣味”大相径庭。这两篇文章可谓一虚一实,一形而上、一形而下。如果不用心研读、仔细品味,那么周的《谈酒》粗粗读来似乎索然无味,而汪的《家常酒菜》让人满口生津并产生下厨操刀的冲动。我常常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