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初中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属于语文教育心理学研究范畴,必须根据初中生积极的心理因素培养其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一种心理品质,它与个体的需要、动机、情感、兴趣 、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初中生积极的心理因素培养其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一条有益的探索途径。
关键词: 初中生心理因素语文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作为一种心理品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学习习惯的形成,同他的需要、动机、情感、兴趣、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密切相关。其中,需要、动机、兴趣和情感是习惯产生的诱因,意志是习惯养成的中介,而气质、性格则反映习惯形成的结果。习惯同需要动机、情感、兴趣、意志、性格一样属于非智力因素,他们相互影响。
一、需要与语文学习习惯
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一个人感到某种欠缺并力求获得满足时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各级需要层次的产生与个体发展密切相关,婴儿期主要是生理的需要占优势,而后产生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到了少年、青年初期,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初中生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同学们的肯定,确定他在班级的重要地位。
二、动机与语文学习习惯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是与个人发动、维持、抑制其某种活动相关的心理倾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培养语文学习习惯形成的动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的意义。教师应该从人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激发他们有意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热情,并使之转化为推动其学习行为的强大动力。
2.介绍古今中外名人的良好行为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往往是吸引学生学习的直接力量,有关古今中外名人的种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故事比教师呆板严肃的说教更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3.明确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目标。学习目标既包括学年、学期等远期目标,又包括单元、课时等近期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制定和使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4.及时、有效地反馈。反馈就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习惯形成的结果,它不仅能使学生澄清认识,纠正不良习惯,还能起到激励作用。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习惯越来越好了,就会增强其信心和积极性;反之,也能起到鞭策和警醒的作用。
5.实施合理的评价制度。教师运用奖励和惩罚的评价手段一定要注意合理性。多奖励良好的学习行为动机少追究学习行为结果,如课堂积极举手发言,不论学生回答结果是否正确,都应该表扬其积极思考并主动举手发言的良好行为动机。
三、兴趣与语文学习习惯
兴趣是个体爱好并力求认识某一对象(事物、活动、现象等)的带有情感的心理倾向。兴趣以需要为基础,是对客观事物需要的一种情绪色彩的表现。语文学习兴趣是影响语文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最直接因素,因此,必须重视激发和培养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形成的兴趣。
1.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着重发展高层次的需要。在低层次需要基础上建立的兴趣是直接、暂时的兴趣,随疑问的解决而消失,而在高层次需要基础上建立的兴趣则是稳定而又持久的兴趣。
2.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快感,容易激发其强烈的兴趣。例如:初中第一学期我每天布置练字的作业,字练得好的同学经常能够被加分表扬,班上有一位智障的女生尽管练字非常认真,但是写出来的汉字没有几个能够识别,自然没有得到过一次表扬,她的兴趣也在渐渐消退。考虑到这一点,我对她降低了标准,只要她每天练字的数量超过布置的作业量,我就给她加分表扬,练得越多加分越多表扬越多。该女生很快就体验到被老师表扬的喜悦感,从此她对练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久而久之汉字书写越来越工整。
3.多利用新奇的事物引发兴趣。开展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语文学习活动或竞赛,激发学生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兴趣。如举行查找词典比赛,比一比谁查找词典又快又准,评出“查词典大王”。
四、情感与语文学习习惯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不同于情绪,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具有两性特点:积极的与消极的。情感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对于需要长期培养学习习惯而言,情感因素发挥的作用巨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评价能使学生产生两极情感。教师的表扬和批评都可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如表扬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批评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对他们的学习行为起着巩固、调整和校正的作用。
2.教师合理的评价能培养学生合理的社会性情感。情感和人的社会观念及评价系统分不开,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善与恶、美与丑、对与错等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强大的舆论合力,从而有力促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例如:教师经常教育学生“懒是万恶之源”,学生懒于做作业是最丑恶的学习行为,最难纠正的坏习惯,学生和教师统一认识共同批评,随着舆论压力的增加,那些缺做作业、少做作业、抄作业的不良行为就会越来越少,甚至消失。
3.教师通过自身情感的影响,可以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并引起他们模仿或重复进行某一类行为或活动。在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如与坏习惯的艰苦斗争,教师应该以自己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信心去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摆脱各种消极情感,坚持不断练习直到成功。例如,一位深受学生喜爱有感染力的教师,他的许多良好行为习惯都会被学生自觉地模仿学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五、意志与语文习惯培养
意志是人自觉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经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就特别需要有良好的意志。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是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主要做法:
1.加强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因为只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才能正确认识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重要意义,坚信自己行动目的的正确性,从而自觉地、果断地行动起来,并在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坚持下去,才能成就事业。
2.组织实践活动,直接参与意志锻炼。意志的培养,光靠懂得道理,知道应该怎样去做还不行,必须在实际行动中进行锻炼。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我锻炼。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已逐步形成,能够认识自我,评价自己。从初中第一天开始教育学生在一切场合下,毫无例外地以集体、社会意义来衡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如果他们对于自己的行动目的能够作出适当的自我评价,即可做到严格要求自己,逐渐养成坚强的意志。
4.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学生在意志品质上存在着差异,意志品质教育应针对意志品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措施。
关键词: 初中生心理因素语文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作为一种心理品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学习习惯的形成,同他的需要、动机、情感、兴趣、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密切相关。其中,需要、动机、兴趣和情感是习惯产生的诱因,意志是习惯养成的中介,而气质、性格则反映习惯形成的结果。习惯同需要动机、情感、兴趣、意志、性格一样属于非智力因素,他们相互影响。
一、需要与语文学习习惯
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一个人感到某种欠缺并力求获得满足时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各级需要层次的产生与个体发展密切相关,婴儿期主要是生理的需要占优势,而后产生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到了少年、青年初期,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初中生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同学们的肯定,确定他在班级的重要地位。
二、动机与语文学习习惯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是与个人发动、维持、抑制其某种活动相关的心理倾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培养语文学习习惯形成的动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的意义。教师应该从人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激发他们有意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热情,并使之转化为推动其学习行为的强大动力。
2.介绍古今中外名人的良好行为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往往是吸引学生学习的直接力量,有关古今中外名人的种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故事比教师呆板严肃的说教更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3.明确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目标。学习目标既包括学年、学期等远期目标,又包括单元、课时等近期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制定和使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4.及时、有效地反馈。反馈就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习惯形成的结果,它不仅能使学生澄清认识,纠正不良习惯,还能起到激励作用。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习惯越来越好了,就会增强其信心和积极性;反之,也能起到鞭策和警醒的作用。
5.实施合理的评价制度。教师运用奖励和惩罚的评价手段一定要注意合理性。多奖励良好的学习行为动机少追究学习行为结果,如课堂积极举手发言,不论学生回答结果是否正确,都应该表扬其积极思考并主动举手发言的良好行为动机。
三、兴趣与语文学习习惯
兴趣是个体爱好并力求认识某一对象(事物、活动、现象等)的带有情感的心理倾向。兴趣以需要为基础,是对客观事物需要的一种情绪色彩的表现。语文学习兴趣是影响语文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最直接因素,因此,必须重视激发和培养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形成的兴趣。
1.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着重发展高层次的需要。在低层次需要基础上建立的兴趣是直接、暂时的兴趣,随疑问的解决而消失,而在高层次需要基础上建立的兴趣则是稳定而又持久的兴趣。
2.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快感,容易激发其强烈的兴趣。例如:初中第一学期我每天布置练字的作业,字练得好的同学经常能够被加分表扬,班上有一位智障的女生尽管练字非常认真,但是写出来的汉字没有几个能够识别,自然没有得到过一次表扬,她的兴趣也在渐渐消退。考虑到这一点,我对她降低了标准,只要她每天练字的数量超过布置的作业量,我就给她加分表扬,练得越多加分越多表扬越多。该女生很快就体验到被老师表扬的喜悦感,从此她对练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久而久之汉字书写越来越工整。
3.多利用新奇的事物引发兴趣。开展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语文学习活动或竞赛,激发学生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兴趣。如举行查找词典比赛,比一比谁查找词典又快又准,评出“查词典大王”。
四、情感与语文学习习惯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不同于情绪,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具有两性特点:积极的与消极的。情感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对于需要长期培养学习习惯而言,情感因素发挥的作用巨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评价能使学生产生两极情感。教师的表扬和批评都可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如表扬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批评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对他们的学习行为起着巩固、调整和校正的作用。
2.教师合理的评价能培养学生合理的社会性情感。情感和人的社会观念及评价系统分不开,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善与恶、美与丑、对与错等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强大的舆论合力,从而有力促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例如:教师经常教育学生“懒是万恶之源”,学生懒于做作业是最丑恶的学习行为,最难纠正的坏习惯,学生和教师统一认识共同批评,随着舆论压力的增加,那些缺做作业、少做作业、抄作业的不良行为就会越来越少,甚至消失。
3.教师通过自身情感的影响,可以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并引起他们模仿或重复进行某一类行为或活动。在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如与坏习惯的艰苦斗争,教师应该以自己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信心去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摆脱各种消极情感,坚持不断练习直到成功。例如,一位深受学生喜爱有感染力的教师,他的许多良好行为习惯都会被学生自觉地模仿学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五、意志与语文习惯培养
意志是人自觉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经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就特别需要有良好的意志。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是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主要做法:
1.加强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因为只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才能正确认识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重要意义,坚信自己行动目的的正确性,从而自觉地、果断地行动起来,并在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坚持下去,才能成就事业。
2.组织实践活动,直接参与意志锻炼。意志的培养,光靠懂得道理,知道应该怎样去做还不行,必须在实际行动中进行锻炼。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我锻炼。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已逐步形成,能够认识自我,评价自己。从初中第一天开始教育学生在一切场合下,毫无例外地以集体、社会意义来衡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如果他们对于自己的行动目的能够作出适当的自我评价,即可做到严格要求自己,逐渐养成坚强的意志。
4.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学生在意志品质上存在着差异,意志品质教育应针对意志品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