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循经取穴”是中医提倡的治理方式,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打通经络之气,使机体达到阴平阳密的健康状态。在推进“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研究的过程中,我校也尝试用“循经取穴”的思想,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行动研究为杠杆,为课题研究做养生保健,扎实进行实践与探索。
一、点“统筹导引”之穴,疏“系统性、接地气”之经络
在主课题的指引下,我校扎实开展小课题研究,切实解决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发现,由于学校缺少纵深的统筹安排,各教研组研究问题过于多变,研究没法在原有层级向下深入。再则,由于学段教学内容的不同,有的研究主题并不能使整个教研组的老师都主动参与进来。可见,刺激“统筹导引”穴位,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围绕“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研究专题,召开问题诊断研讨会,从问题意识、课堂观察等方面入手,列出了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加以分析与研究,去粗取精,拾遗补缺。归类整理后,各教研组再从中选出在实际中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各备课组根据本组情况、任教学段与学情,制定本组研究专题,教师围绕研究专题,选择教学内容,从各个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实践课研究。例如,语文教研组,从“写”这一难点入手,申报了“基于学情视角的微习作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一、二年级以《图话结合》为主题,三年级则以《如何写好人物对话》为主题,四年级以《阅读教学中穿插小练笔的策略》为主题,五年级以《如何布局谋篇》为主题,确定本学期的微课题研究主题、内容。
主题明确之后,各“备课组”再商讨本组问题研究的策略及研究步骤。以四年级语文研究主题为例,老师们确定了“五步”实验法,即精彩段落,仿一仿;课文空白,补一补;悬念结尾,续一续;动情之处,抒一抒;古诗意境、叙一叙。操作方法都是从“基础”和“入门”的地方抓起,有多条路径供教师选择,基本能够满足教师的多样化需求。组内年轻教师可以依照流程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组内骨干教师可以交错创新,有所侧重。
有了这样的“点穴”,每个研究主题脉络清晰顺畅,教师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有了研究的兴趣和内驱力。
二、点“行动研究”之穴,疏“实践性、高效性”之经络
在不断地实践中,我们又发现部分教师要么埋头进行理论学习,要么一味进行教研组间的随堂听课,课题研究一直停留在浅层次、潜意识的理解,缺少深层次内涵的开发。经过深入思考,我们决定推拿、按摩“行动研究”这个穴位,通过“多维教研”,提高教师自身研究能力。学校制定了“544”规定动作,即教研活动五“固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定内容、定主讲人)、教学研讨四“加强”(独立钻研、集体研讨、教学再设计、课后反思)、实践教学四“课型”(骨干引领课、新手上路课、结对传承课、专题研讨课),首先从制度上对课题研究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
有了制度的保障,还要有具体细化的行动落实。鉴于“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在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所以我们以打造高效课堂为核心目标,以研、磨一节代表性的课堂为载体,开展了“滚雪球”式的课题研究活动。即,每个备课组内成立1至2个磨课小组,磨课小组选定教学内容,围绕研究专题,从各个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实践课研究。
具体流程如下:
(一)备课阶段
1.自备教案(执教者依据课标,就学科学习能力培养中的某一个点为观察的切入点精心设计教案)
2.“说备课”
流程为:
解读(主备人从基点、难点出发,重点解读教学环节设计、“课前、课后、课中”练习设计及板书设计)
研讨(组员结合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及《课程标准》,针对主备课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及建议)
调整(主备人综合组员意见及建议修改主备课)。
(二)磨课阶段
1.教学实践(第一次),执教者进行实践教学,教研组按照“听、看、记、想”对教学环节进行分工记录;
2.集体研讨(第一次)教研组对观察记录进行分类解析,发掘亮点,寻找问题,探求对策,然后进行第二轮循环。
3.授后反思 最后,执教者针对二次教学实践中的得失进行反思,对今后教学中如何改进进行思考,形成反思报告。
(三)作业设计
“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课题研究中,正确的评价方式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激励促进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分支。而作业作为最主要的评价形式之一,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授课效果。所以,我校“滚雪球”研究活动的第三大步就是探讨研究作业设计的科学合理性。我们开发了“六步作业研究流程”:
1.研读指导意见(依据“建议”确定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训练重点);
2.设计多元作业(分析学情、班情,设计常规书面作业;梳理教材中的空白点和延伸点,整合其他学科,设计学用结合作业);
3.制定评价标准(精化批改要求,实施亮点评价,凸显评价灵动性、随机性、多元性);
4.确定跟进措施(寻找共性问题,剖析问题成因,实施个案研究,提炼优秀学法);
5.适度调整作业(根据课堂生成,对作业设计、数量及难度进行调整);
6.上传各类作业(实现资源共享)
三、点“激励评价”之穴,疏“深度精彩”之经络
经过深入的实践研究,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大大增强。但是,在回顾反思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如,部分老教师,平时工作很卖力,谈起教科研却“色变”;部分初中到校顶岗的教师对学情把握不到位,目标定位不准,难以实现“以评促学”;还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扶”、“放”失当,具体表现为,教师讲解多于学生思考、学生回答时频繁提示等等,其透露出的还是教学观念的陈旧、意识的落后。
这使我们思考:怎样才能保证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课题研究怎样才能走进所有教师的心灵深处?教科研的内驱力和执行力又是什么呢?在不断的追问中,我们决定,建立引导、激励的管理和评价机制,点透“激励评价”之穴,让教师在欣赏与鼓励中,不断成长。
本学期,学校正着手建构“七彩阳光教师评选标准”,试行稿已下发讨论,并征求修改建議。评价标准从“管量”转变为“提质”,从导“用”到激励创新,注重满足教师的个体需求和差异性激励。其中,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青蓝工程”建设做为很重要的一方面。因评价细则、评价过程征求所有教师意见,用制度做标尺,相信评价将大大增强执行力。关键是,评价注重引导激励,定会激发教师求“新”、求“活”、求“优”的愿望和热情。
我想:只有真正“循经取穴”,将校本教研真正做到老师的心坎里,我们的教育才会更加闪亮耀眼。蹒跚前行的我们会在回望中反思,在反思中改变,在改变中整装前行……
作者简介:曲俊军,汉族,女,1979.12,山东省威海市人,本科,高级教师,小学语文教学方向,邮编:264400。
一、点“统筹导引”之穴,疏“系统性、接地气”之经络
在主课题的指引下,我校扎实开展小课题研究,切实解决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发现,由于学校缺少纵深的统筹安排,各教研组研究问题过于多变,研究没法在原有层级向下深入。再则,由于学段教学内容的不同,有的研究主题并不能使整个教研组的老师都主动参与进来。可见,刺激“统筹导引”穴位,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围绕“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研究专题,召开问题诊断研讨会,从问题意识、课堂观察等方面入手,列出了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加以分析与研究,去粗取精,拾遗补缺。归类整理后,各教研组再从中选出在实际中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各备课组根据本组情况、任教学段与学情,制定本组研究专题,教师围绕研究专题,选择教学内容,从各个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实践课研究。例如,语文教研组,从“写”这一难点入手,申报了“基于学情视角的微习作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一、二年级以《图话结合》为主题,三年级则以《如何写好人物对话》为主题,四年级以《阅读教学中穿插小练笔的策略》为主题,五年级以《如何布局谋篇》为主题,确定本学期的微课题研究主题、内容。
主题明确之后,各“备课组”再商讨本组问题研究的策略及研究步骤。以四年级语文研究主题为例,老师们确定了“五步”实验法,即精彩段落,仿一仿;课文空白,补一补;悬念结尾,续一续;动情之处,抒一抒;古诗意境、叙一叙。操作方法都是从“基础”和“入门”的地方抓起,有多条路径供教师选择,基本能够满足教师的多样化需求。组内年轻教师可以依照流程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组内骨干教师可以交错创新,有所侧重。
有了这样的“点穴”,每个研究主题脉络清晰顺畅,教师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有了研究的兴趣和内驱力。
二、点“行动研究”之穴,疏“实践性、高效性”之经络
在不断地实践中,我们又发现部分教师要么埋头进行理论学习,要么一味进行教研组间的随堂听课,课题研究一直停留在浅层次、潜意识的理解,缺少深层次内涵的开发。经过深入思考,我们决定推拿、按摩“行动研究”这个穴位,通过“多维教研”,提高教师自身研究能力。学校制定了“544”规定动作,即教研活动五“固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定内容、定主讲人)、教学研讨四“加强”(独立钻研、集体研讨、教学再设计、课后反思)、实践教学四“课型”(骨干引领课、新手上路课、结对传承课、专题研讨课),首先从制度上对课题研究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
有了制度的保障,还要有具体细化的行动落实。鉴于“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在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所以我们以打造高效课堂为核心目标,以研、磨一节代表性的课堂为载体,开展了“滚雪球”式的课题研究活动。即,每个备课组内成立1至2个磨课小组,磨课小组选定教学内容,围绕研究专题,从各个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实践课研究。
具体流程如下:
(一)备课阶段
1.自备教案(执教者依据课标,就学科学习能力培养中的某一个点为观察的切入点精心设计教案)
2.“说备课”
流程为:
解读(主备人从基点、难点出发,重点解读教学环节设计、“课前、课后、课中”练习设计及板书设计)
研讨(组员结合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及《课程标准》,针对主备课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及建议)
调整(主备人综合组员意见及建议修改主备课)。
(二)磨课阶段
1.教学实践(第一次),执教者进行实践教学,教研组按照“听、看、记、想”对教学环节进行分工记录;
2.集体研讨(第一次)教研组对观察记录进行分类解析,发掘亮点,寻找问题,探求对策,然后进行第二轮循环。
3.授后反思 最后,执教者针对二次教学实践中的得失进行反思,对今后教学中如何改进进行思考,形成反思报告。
(三)作业设计
“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课题研究中,正确的评价方式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激励促进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分支。而作业作为最主要的评价形式之一,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授课效果。所以,我校“滚雪球”研究活动的第三大步就是探讨研究作业设计的科学合理性。我们开发了“六步作业研究流程”:
1.研读指导意见(依据“建议”确定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训练重点);
2.设计多元作业(分析学情、班情,设计常规书面作业;梳理教材中的空白点和延伸点,整合其他学科,设计学用结合作业);
3.制定评价标准(精化批改要求,实施亮点评价,凸显评价灵动性、随机性、多元性);
4.确定跟进措施(寻找共性问题,剖析问题成因,实施个案研究,提炼优秀学法);
5.适度调整作业(根据课堂生成,对作业设计、数量及难度进行调整);
6.上传各类作业(实现资源共享)
三、点“激励评价”之穴,疏“深度精彩”之经络
经过深入的实践研究,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大大增强。但是,在回顾反思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如,部分老教师,平时工作很卖力,谈起教科研却“色变”;部分初中到校顶岗的教师对学情把握不到位,目标定位不准,难以实现“以评促学”;还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扶”、“放”失当,具体表现为,教师讲解多于学生思考、学生回答时频繁提示等等,其透露出的还是教学观念的陈旧、意识的落后。
这使我们思考:怎样才能保证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课题研究怎样才能走进所有教师的心灵深处?教科研的内驱力和执行力又是什么呢?在不断的追问中,我们决定,建立引导、激励的管理和评价机制,点透“激励评价”之穴,让教师在欣赏与鼓励中,不断成长。
本学期,学校正着手建构“七彩阳光教师评选标准”,试行稿已下发讨论,并征求修改建議。评价标准从“管量”转变为“提质”,从导“用”到激励创新,注重满足教师的个体需求和差异性激励。其中,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青蓝工程”建设做为很重要的一方面。因评价细则、评价过程征求所有教师意见,用制度做标尺,相信评价将大大增强执行力。关键是,评价注重引导激励,定会激发教师求“新”、求“活”、求“优”的愿望和热情。
我想:只有真正“循经取穴”,将校本教研真正做到老师的心坎里,我们的教育才会更加闪亮耀眼。蹒跚前行的我们会在回望中反思,在反思中改变,在改变中整装前行……
作者简介:曲俊军,汉族,女,1979.12,山东省威海市人,本科,高级教师,小学语文教学方向,邮编:26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