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超199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剧作专业,先是给陈凯歌导演做了《荆轲刺秦王》的副导演,其间给电影杂志写电影评论,还给文学杂志写小说。当年26岁的王超从南京来到北京,怀揣着电影的梦想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王超以三部电影(每部都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很高的荣誉)为华语电影扬眉吐气。王超的电影道路看似很简单,其实走得很难。整个“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在国内都不景气,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作为一名导演,王超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他开始主动调整自己的创作路线,向大众靠拢。
你去年刚刚获得了戛纳大奖,回到过去谈谈你的大学生活?
王超:当时在电影学院读书的时候租住在农民的房子里,一年之后校长同意我们继续教育学院的学生可以到学校里住了,在宿舍里我疯狂地看电影。我是高中一年级的时候看世界电影史的,理论上看了很多的文章。91年来到学校就到处找胶片看,学校放映的外国电影,我要看两场。那会干部进修班的学生才有资格到拉片室看录像带,我就趁机到处转录。我的宿舍和机房一样,很多大师的电影都看,很神秘的样子。我宿舍的同学忙前忙后成了我的工人。现在的DVD多了,反而看片子的人少了。当时我们感觉不看那些大师电影的话,一辈子都看不到了,片子少也有好处,热情很高涨。
什么时候开始写小说的?
王超:95年的时候,我跟着陈凯歌做助手,直到96年剧组筹备好了。我很早就开始写诗歌和影评。我是热爱电影的,我26岁了,应该是结婚的年龄了却到了北京。那段时间,我在电影学院感到很自由,特别是成人教育的那种氛围。在学生宿舍里认识了很多的人。当时表演系的徐静蕾,刘孜,我们都住隔壁,可以混住在一栋楼上,她们可是明日之星啊。电影的气氛好,创作欲望又很强,在全国的纯文学杂志上发表小说。
《安阳婴儿》是怎么诞生的?
王超:我是先写了小说版的《安阳婴儿》,但是为电影写的小说,没有想要去做小说家。拍摄电影本来要写故事梗概,我是个彻底的文学青年。变成了小说这样找投资也方便,结果很管用,发表在杂志上,投资人看到了就愿意投资了。
《安阳婴儿》的诞生确实有些厚积薄发,36岁了,尽管是个文学青年,那些所谓青春的残酷物语的伤感,写诗歌的时候都消磨掉了。我不喜欢他人的写作,我开始关注社会,历史,时代。自己在内的民众处境,90年代文化的断裂,对我触动很大。
那段时期,在那代知识分子比较示弱的的时候,我是工人出身,逆向的思维,很着急。我有机会惊醒自我,人格成长突破,有了起点。95年他们都是走向十字架的神学家,处境中的思想者,思索存在的意义、信仰的可能,对我有了精神支柱。
《安阳婴儿》很自然的诞生了,艰难吗?
王超:法国人说我的电影有布烈松的影子,我很喜欢布烈松的电影,也只看过他的《乡村牧师日记》,确实很深刻,是很好的电影。帕索里尼的《马太福音》,伯格曼的电影,精神品质上很深刻。三位非新现实主义大师的精神本质相联系的作者。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罗西里尼只能是浅的视野上的开拓,电影的质感。
我拍摄了电影,我不去孤芳自赏。还可以,去了戛纳国际电影节,没有太多的不是电影所能给予的。我在延伸自己其他的东西,想法传递出去,力量的蔓延,电影不是个人的,是普遍的。我不是自己选择自己,不是意气风发的青年了,其实也是艰辛哪怕有了影响,没有太大的关系,这不是我的自传体,不是放大自我,而是自我人格的,我们的成长经历不一样。
《日日夜夜》很快就完成了,感觉不同于前部?
王超:形式上的探索,试验性风险大,一些人喜欢我的电影,是特殊的群体,小众一点。国内几篇民间的影评很到位,《日日夜夜》传递的东西,累了一点,东方导演对电影的形式表态。侯孝贤,小津安二郎难道就是那样子?我在结构故事,打开推镜方式上是开放的,轮回的东西,古代哲学家易经,诗经,古老歌谣变奏、重复,易卦方式,围绕古代及当代的哲学命题。西绪弗斯神话推石头上山,轮回恰恰又是被我融入在中国古老的人事抗命运观念联系在一起。形式观念的跨界很危险,真的有人看懂的,没有人进入,对于电影想表达的太多了。
很多人说我的电影内容空洞,难道我的胶片都跑了吗?拍摄电影要编制生动的故事细节,跑了细节,戏感很足。细节的戏剧恰恰忘了蔓延香火的戏感,对待生活的锤炼。真正的细节是枯燥无味的。只是某些不经意的时候有些不一样,更多的时候是木然的。民间的牲畜木然,笨拙的外表以及底下的遏制不住的冲动,两者张力关系,我捕捉拍摄的东西有兴趣。
我的演员刘磊说,演员说台词每个人都会。而镜头是人和人的关系,摄影机和人物的直接关系,作者和人物直接面对的关系,布烈松的电影也是。
《日日夜夜》关注的是真正的电影,融入到时间和变化,人格和灵魂。虽然小众了一些,有期待的价值,当代的人类困境的主题也能被东方的形式传达出来,还有对东方的电影语境的开拓有空间,小津安二郎,侯孝贤的电影做到了努力,这不是终点。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喜欢《日日夜夜》的程度让我惊讶。他们的青年评委会大奖给予,是法国人的深刻。
有的人是喜欢我再看我的电影,有的人是喜欢电影不喜欢我,花一本书的价钱去卖一张DVD的方式要好于院线。
《安阳婴儿》和《日日夜夜》你怎么去看这两部作品?
王超:以前的《安阳婴儿》更多关注的是人性的外部现实,而《日日夜夜》更多关注的是人性的内部现实。另外,前者倾向社会写实,而后者倾向诗意现实,却都呈现出一个当代寓言的不同侧面。我都以自己的心灵和思想作为创作的指向,变化的只是从这一次起正式进入了完整的电影工业及其商业机制。
《江城夏日》是你妥协了吗?
王超:不是妥协,妥协是被迫。我是主动地调整自己,包括摄影师,变化的电影。我要做得很主流,把人物放在最前面,强调表演的作用。对我的新的演员指导,用气氛去营造。故事性,以前不刻意去强调,我觉得故事始终是个圈套,不是反对故事性地推进。只是不要太戏剧化。内部的故事性是反故事的。
你和武汉的关系,怎么放到江城去拍摄?
王超:十年前我在中央电视台做纪实片的导演,在武汉拍摄一个人跳水救儿童的片子,那个作品的印记很深刻。和武汉也许有缘分。
这部电影主要是献给我母亲的,母亲去年病了,我很内疚。在北京的很多年也不想回去,感觉无颜见父母,疏忽了亲情的存在。我把个人的愧疚,和整个时代结合起来,儿女离开土地,抛弃了乡村,把乡村结构打乱了,破坏了状态,没有恢复的可能,更多的不是社会问题。影片中的几个人相遇,是一种宿命的变化,透视出我们人类的反思。
西方电影人把我的电影称作是“三部曲”,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江城夏日》里面的孩子,是和大哥的产品,我说这个孩子最后又成了《安阳婴儿》的孤儿。《日日夜夜》也生了孩子,是不伦之恋的果实,这种性欲的冲动恰恰对中国政治、历史、人生自身的拷问,确实是沉重了一些。没有刻意地想去说话。我拍了这些电影,感谢上帝,总有一些人推动着我去做这些有意义的事情,投资,我的拍摄班底,导演起到了头的作用。有价值的事情,不是个人的价值,不是冲着个人做的,我体验到快乐。
有的人把拍电影当作一种玩的态度,你呢?
王超:如果能玩好电影,就去玩,玩不好就不去玩。
我不代表时代的重量,我只适合自己的游戏。我玩不好喜剧,但是我不排斥它。只要职业性允许敬业,进步,不要放松,要对得起观众,对得起自己的手艺,我的电影是通过思想不断的转换,不是一根筋,因为我们要成长。
我们也不要忽略电影史的看法,好莱坞三、四十年代的喜剧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我们受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前苏联的影响,而对美国的喜剧有很偏激的看法。
中国电影有个严肃的地方,文艺市场院线,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园艺师,培养自己的观众,自己的经营者,很好的推广,可持续性发展。
中国不缺乏观众,一定规模的持久的院线在商业院线早日建立,我甘愿做铺路人。作为新生代,第六代的导演,有责任拍摄更好看的作品,贴近观众和审美趋向,我是主动地调整自己。
你怎么看待年轻人的拍摄?
王超:他们都知道拿起机器,知道怎么拍摄,但这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你要明白“拍什么”。我希望更年轻的人出来,我真得很着急,不要每天去说电影,要去做电影。
我在戛纳电影节,《成都商报》约我每天写篇稿子,那一天我正好路过“导演双周”,感觉很深刻,五年前我也来过这个单元。直到现在“导演双周”还不是官方单元,是1968年戈达尔、特吕弗拉起了电影的臂膀和“金棕榈”对抗。他们都是法国“新浪潮”的干将,代表了最先锋的艺术追求,每年都需要中国的电影。我觉得比柏林电影节的“青年论坛”更具有原创性。2001年,我的《安阳婴儿》去过那个单元,真的期望更具有原创力的中国电影新人涌现。
《江城夏日》获了戛纳大奖,你说演员成功了,作品也就成功了?
王超:田原在香港获得了新人表演奖,这是她的第三部电影。我开始特别注意让演员去表演人物了,而不是把演员只当作一个符号。这是大众的需要。
拍摄过程怎么去做得充分些?
王超:前两部我都不做分镜头脚本,《江城夏日》前部分也没有做,后面的在头一天夜里做分镜头。我的调度,是对待空间的认识,积极的创作,也包括摄影师本身的工作范围。
场景的选择上,会提前想到吗?
王超:我特别注重场景的运用,戛纳影评人说我的创作最重要,我觉得不好比较。我特别在意拍摄前的准备阶段,选择过程筹备中要抛弃剧本,下面就是搭设电影的台子,拍摄电影而不是去拍摄剧本。搭建一个台子过程,开机之前,剧本之后,台子搭建好了才可能拍摄一部好的电影。这个阶段特别重要,这一系列的选择,电影基础的建立,我觉得创作不是写剧本的时候,而是后面的纠正,在剧本阶段的错误欠缺的地方,人物的走向,情节走向,想象的空间系统最重要。
美术,服装呢?
王超:绘画、服装的底色决定内容的好坏,铺排特别重要,成败在此一举。《日日夜夜》最好,过瘾,搭出来的,煤矿、土包、小镇、酒馆、住家。《安阳婴儿》里面的门洞、人的逃跑、包括耳环、李艳红的服装,怎么拍提供的空间制约拍摄的想法、色块内容的变奏。
演员也制约导戏过程中的灵活运用,挖掘想要的东西。
我觉得声音也很重要,艺术电影除了思想的表达深一些,也是使用形式系统的提炼,诉说主题。
《江城夏日》的音乐可以说一说,有“美好药店”做的,是国内摇滚的小组合。给影片的分量增色不少。
王超一直很虔诚的对待电影艺术,六月份马上要开机的新电影正在筹备之中,王超将带领他的团队奔赴山西。王超说新电影将是对自己的又一次超越!
王超导演电影作品:
安阳婴儿The Orphan of Anyang
{入围54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双周”竞赛单元}
“思考沉默的场面能够给观众同情的余地,《安阳婴儿》仔细描绘了一个中国城市的形式上的温情同苦难之间的距离。”
——《戛纳专刊》
2000年的河南安阳古城。一个下岗工人,在夜市面摊儿收养了一个弃婴,因为婴儿的襁褓中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一个呼机号,并说收养人每月可以得到二百元的抚养费。工人因此而结识了婴儿的妓女母亲,两人又因为孩子的缘故在交往中有了关系,最终生活在一起。工人在家门口摆了一个修车摊儿,照顾婴儿;妓女在工人的家中继续着营生。一天,当地黑社会老大突然出现,原来他得了绝症,他向妓女索要婴儿作为他家的后代,但妓女却坚决不承认这一事实。争执之下,工人误杀了老大被判死刑,妓女也最终在一次“扫黄”抓捕活动中被遣送原籍。而那在逃窜中不幸丢失的婴儿却回到了如转世归来的工人怀抱。
整个电影几乎用的全是凝固的镜头。这部影片的惊人之处就是它的非文学性,尽管它由导演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王超的拍摄手法看上去似乎非常简单,但是他如何把那么普通的地方变得如此精彩?在中国中部一个城市的灰暗、冰冷的街上,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在肮脏低廉的小饭馆里,在阴沉昏暗的妓院里,王超用他的摄影机观察着一切。
他所展示的是忧郁、沉重、充满着突发的暴力。他的目光绝无讨好之意,而是非常平和,这部朴实、有力的影片的每个瞬间都在说明,在这个肮脏的现实之外,还有其他东西可看。
那些非专业的演员从内到外去除了一切程式化的东西,以令人惊谔的力量表现了人物。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日日夜夜Night and Day
{2005年获得第25届法国南特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热气球奖、最佳电影导演奖、青年评委最佳影片奖}
“中国文化哲学意味深长的诗的电影,以精炼节制的镜头语言,真挚描绘了今天中国的人性现实。”
——授奖评语
广生和师娘一直保持情人关系。一次矿难中,广生出于本能将体弱的师傅落下,自己逃生,而使师傅死在井里。广生从此有了内疚。
师娘离开了广生,广生一人承包了原来是国家的煤矿,在几乎是没有希望的条件下,他独自重新开采爆炸过后的煤矿。
广生看见了从煤火中闪现出的师傅的魂灵。师傅说:“你替我的儿子阿福娶一个媳妇,我想有个孙子”。广生回答说一定做到。
广生决定在三个月后的春节给阿福和红梅举办婚礼。广生把这个决定告诉了再次在煤火中闪现的师傅的魂灵。师傅很高兴,答应春节一定来看儿子的婚礼。
而就在等待春节来临的日日夜夜,广生和红梅发生了始料不及的爱情……
江城夏日Luxury Car
{2006年获得5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
《江城夏日》讲述了发生在武汉的一个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的亲情故事。影片全部采用武汉方言,非常到位地表达了人类基本的情感:父子情、父女情,这是不分语言和种族的,这也许就是影片获奖的根本原因。
影片在戛纳首映后,媒体反映强烈,评价该片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美的平衡,是导演王超创作上的一次飞跃。而王超在获奖感言更让人感动:要把奖献给妈妈,因为创作该片前,母亲病重住院了,他在医院陪伴甚久,对于生离死别感触良多,因而才能写出这个真实感人的亲情伦理故事。
王超此前的两部影片《安阳婴儿》和《日日夜夜》都无缘与内地观众见面,该片是王超第一次能公开在国内上映的影片。
[责编/布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