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训在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家训中的经典著作《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与《傅雷家书》的撰写者颜之推、曾国藩和傅雷,分别用自己的方式,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仅从这三本家训入手,深入探析家训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的人文关怀及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家训;人文关怀;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4)01-0019-1.5
家庭作为人的第一课堂,它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教育不仅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更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与《傅雷家书》,分别用自己的话语体系,给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国古代文学乃至现当代文学史上,都是文学价值与教育价值兼具的重要著作。
被称作“大人之学,亦为未来之君主、栋梁领导天下的必修之学”(聚宝楼·古书概要)的儒家经典著作《礼记·大学》里,关于教育的层级递进关系有这样的论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尔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逐渐深入的教育提升过程,下面本文即按照这一由浅到深的教育过程,来分析家训的人文关怀及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格物致知
《颜氏家训》中,颜之推从人的社会化生存需要出发,逐渐引出切近社会生活实际的劝学箴言。出于自己离乱的人生经历,颜之推感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诸多贵族子弟盛世“望若神仙”,乱世“泊若穷流”的人生变化,因此他提出学习是社会化生存的需要,在确保自己可以立足于世的基础上,学习是优化生活品质的需要。
而曾国藩在格物致知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学问文章当务其大者远者,毋徒汲汲进学也。”他明确提出读书的目的是修业谋食,而把科名当做读书之阶。他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二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虽然曾国藩把读书求功名视作一种手段、实现抱负的途径,但他对子女读书的方式、内容等也都有着严格要求。他要求读书不仅要博,还要专,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摄取知识,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
傅雷则认为,“理论与时间绝对不可分离。学习必须与现实生活结合”。(1955年12月21日晨),这是一种实践占据重要位置的教育观。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这是一种“教育即生活”的时间思想,在知识、经验面前,任何人都应该是实践者。同时,傅雷认为,在重视实践的基础上,也要重视教育中理性思考的力量。“艺术特别需要苦思冥想,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地整理、归纳”(1954年8月21日午前)因此他提倡要重视批判性思维,要“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理性思考不仅关系到知识的获得,还涉及到行为目的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教会孩子理性思考,就相当于教会了孩子具备有效地选择手段的权利。
二、诚意正心
曾国藩当年权倾一方,但是他从不准子弟借用他的名义滥用权力。他认为:“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舆马仆从习以为常,此即日趋奢也。”他还教育子弟必须有谦恭宽容之德“做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还必须勤俭好惠,所谓“家勤则惠,人勤则健,能勤能健,永不贫贱”。这都是曾国藩对子弟的心性方面的教育。
在傅雷的家书里,很大篇幅都体现了对儿子的心性人格教育。他在1955年1月26日的家书中写道:“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你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这是傅雷重视人格教育的体现。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人是一种意向性的存在,是一种个性人格文化的存在。因此人格的独立与至善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傅雷给儿子的家书,始终以平等的语气展开,他对儿子的爱是一种对话式的互动关系,他通过这种方式想孩子传递对他人的尊重。美国诺尔曼·丹森在其《情感论》中明确指出:“施爱是最佳的感恩方式。同时,施爱是人的高级情感的需要,更是社会文明的表现。”通过这种施爱的方式,平等对话来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是傅雷在培养儿子诚意正心的过程中做出的良好表率与正确尝试。
三、修身齐家
安身立命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命题之一,安身立命需要将自己纳入社会,与社会群体保持一种“和合性”,颜之推从保身立场出发,强调了以安身立命为宗旨的道德修养与为人处世观。他有意让子弟们通过内心的自我完善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对于齐家之道,颜之推强调中庸、亲和的原则。他告诫子弟,家产只能满足生活需要,如果不知满足,及时坐拥天下也会“犹自败累,况士庶乎?”中庸亲和的治家原则,最终是为了维护家族安定、平衡的生活秩序,是为了保证家庭成员的生存利益。
家庭教化是在家庭生存得以保证的前提下进一步要求。中国传统家教一般以血缘为出发点,以情感机制为传导手段。这种人文文化倾向的家庭教化在《颜氏家训》中主要表现在注重血缘关系的秩序构建、推崇世家荣誉与文脉的熏陶与传承。
曾国藩则教育子弟要立志永恒。他在家书中写道:“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而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因此,他要求子弟立志走效法圣贤之路,要认真琢磨,改造自己的品格气质。同时,人在现实生活中,天性喜欢与高处比,因此他要求儿子不妨向低处看看,不可贪于安逸,不可忘本。
在傅雷看来,修身之道的核心是心理的健康,而对待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好途径,莫过于挫折教育。这一点他不止一次地在家书中提及。“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1954年10月2日)“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1954年4月20日)傅雷告诫其子,在人生旅程中,挫折肯定存在,人生道路肯定会充满曲折与坎坷,但是挫折又有两重性,一方面会给人带去心理痛苦,造成行为失措;另一方面它又可以使人得到教益与磨练,因此要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挫折。
综观这三本与家训有关的著作,作者都无一例外地善于诱导启发,以理服人,亲切而朴实,既有振聋发聩之功,又有春风化雨之妙。这三本不同时代的家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古代儒家思想的精髓,但是也无一例外地出现了“治国平天下教育”的缺席。按照教育的递进,“治国平天下”应该是最伟大的人生志向,可是这三本书却很少涉及这些方面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父辈对后辈的深沉之爱。在他们眼中,“成人”才是最主要的培养子女的目标,至于他们想不想去治国平天下,那是他们自己的人生志向。这一点在傅雷身上表现地尤为明显,在被打为“右派”之后,他更是埋头追求书斋生活,处于与世隔绝的“出世”状态。当一个知识分子丧失了话语权,他所能做的只是沉默。更不必说再去教育子女治国平天下了。
这就体现了家训独特的教育性和思想性。在他们的教育理念中,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只是其教育的基础,对孩子的培养更关注其思想和道德,他们更关注孩子健全人格的塑造,认为只有具备高尚的品格才能具备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从这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出了封建礼教严肃不苟的共性化面相,还有着温情脉脉、情理并茂、至真至深的人文化面相。这两者的有机融合,构成真实而鲜活的中国传统家教。彰显了中国传统家教的温情的人文关怀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利器注.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曾国藩著,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M],长沙:岳麓书社,2002.
[3]傅雷著.傅雷文集·文艺卷[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4][美]斯莱文著.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谢姝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关键词】家训;人文关怀;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4)01-0019-1.5
家庭作为人的第一课堂,它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教育不仅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更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与《傅雷家书》,分别用自己的话语体系,给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国古代文学乃至现当代文学史上,都是文学价值与教育价值兼具的重要著作。
被称作“大人之学,亦为未来之君主、栋梁领导天下的必修之学”(聚宝楼·古书概要)的儒家经典著作《礼记·大学》里,关于教育的层级递进关系有这样的论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尔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逐渐深入的教育提升过程,下面本文即按照这一由浅到深的教育过程,来分析家训的人文关怀及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格物致知
《颜氏家训》中,颜之推从人的社会化生存需要出发,逐渐引出切近社会生活实际的劝学箴言。出于自己离乱的人生经历,颜之推感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诸多贵族子弟盛世“望若神仙”,乱世“泊若穷流”的人生变化,因此他提出学习是社会化生存的需要,在确保自己可以立足于世的基础上,学习是优化生活品质的需要。
而曾国藩在格物致知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学问文章当务其大者远者,毋徒汲汲进学也。”他明确提出读书的目的是修业谋食,而把科名当做读书之阶。他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二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虽然曾国藩把读书求功名视作一种手段、实现抱负的途径,但他对子女读书的方式、内容等也都有着严格要求。他要求读书不仅要博,还要专,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摄取知识,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
傅雷则认为,“理论与时间绝对不可分离。学习必须与现实生活结合”。(1955年12月21日晨),这是一种实践占据重要位置的教育观。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这是一种“教育即生活”的时间思想,在知识、经验面前,任何人都应该是实践者。同时,傅雷认为,在重视实践的基础上,也要重视教育中理性思考的力量。“艺术特别需要苦思冥想,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地整理、归纳”(1954年8月21日午前)因此他提倡要重视批判性思维,要“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理性思考不仅关系到知识的获得,还涉及到行为目的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教会孩子理性思考,就相当于教会了孩子具备有效地选择手段的权利。
二、诚意正心
曾国藩当年权倾一方,但是他从不准子弟借用他的名义滥用权力。他认为:“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舆马仆从习以为常,此即日趋奢也。”他还教育子弟必须有谦恭宽容之德“做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还必须勤俭好惠,所谓“家勤则惠,人勤则健,能勤能健,永不贫贱”。这都是曾国藩对子弟的心性方面的教育。
在傅雷的家书里,很大篇幅都体现了对儿子的心性人格教育。他在1955年1月26日的家书中写道:“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你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这是傅雷重视人格教育的体现。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人是一种意向性的存在,是一种个性人格文化的存在。因此人格的独立与至善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傅雷给儿子的家书,始终以平等的语气展开,他对儿子的爱是一种对话式的互动关系,他通过这种方式想孩子传递对他人的尊重。美国诺尔曼·丹森在其《情感论》中明确指出:“施爱是最佳的感恩方式。同时,施爱是人的高级情感的需要,更是社会文明的表现。”通过这种施爱的方式,平等对话来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是傅雷在培养儿子诚意正心的过程中做出的良好表率与正确尝试。
三、修身齐家
安身立命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命题之一,安身立命需要将自己纳入社会,与社会群体保持一种“和合性”,颜之推从保身立场出发,强调了以安身立命为宗旨的道德修养与为人处世观。他有意让子弟们通过内心的自我完善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对于齐家之道,颜之推强调中庸、亲和的原则。他告诫子弟,家产只能满足生活需要,如果不知满足,及时坐拥天下也会“犹自败累,况士庶乎?”中庸亲和的治家原则,最终是为了维护家族安定、平衡的生活秩序,是为了保证家庭成员的生存利益。
家庭教化是在家庭生存得以保证的前提下进一步要求。中国传统家教一般以血缘为出发点,以情感机制为传导手段。这种人文文化倾向的家庭教化在《颜氏家训》中主要表现在注重血缘关系的秩序构建、推崇世家荣誉与文脉的熏陶与传承。
曾国藩则教育子弟要立志永恒。他在家书中写道:“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而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因此,他要求子弟立志走效法圣贤之路,要认真琢磨,改造自己的品格气质。同时,人在现实生活中,天性喜欢与高处比,因此他要求儿子不妨向低处看看,不可贪于安逸,不可忘本。
在傅雷看来,修身之道的核心是心理的健康,而对待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好途径,莫过于挫折教育。这一点他不止一次地在家书中提及。“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1954年10月2日)“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1954年4月20日)傅雷告诫其子,在人生旅程中,挫折肯定存在,人生道路肯定会充满曲折与坎坷,但是挫折又有两重性,一方面会给人带去心理痛苦,造成行为失措;另一方面它又可以使人得到教益与磨练,因此要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挫折。
综观这三本与家训有关的著作,作者都无一例外地善于诱导启发,以理服人,亲切而朴实,既有振聋发聩之功,又有春风化雨之妙。这三本不同时代的家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古代儒家思想的精髓,但是也无一例外地出现了“治国平天下教育”的缺席。按照教育的递进,“治国平天下”应该是最伟大的人生志向,可是这三本书却很少涉及这些方面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父辈对后辈的深沉之爱。在他们眼中,“成人”才是最主要的培养子女的目标,至于他们想不想去治国平天下,那是他们自己的人生志向。这一点在傅雷身上表现地尤为明显,在被打为“右派”之后,他更是埋头追求书斋生活,处于与世隔绝的“出世”状态。当一个知识分子丧失了话语权,他所能做的只是沉默。更不必说再去教育子女治国平天下了。
这就体现了家训独特的教育性和思想性。在他们的教育理念中,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只是其教育的基础,对孩子的培养更关注其思想和道德,他们更关注孩子健全人格的塑造,认为只有具备高尚的品格才能具备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从这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出了封建礼教严肃不苟的共性化面相,还有着温情脉脉、情理并茂、至真至深的人文化面相。这两者的有机融合,构成真实而鲜活的中国传统家教。彰显了中国传统家教的温情的人文关怀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利器注.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曾国藩著,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M],长沙:岳麓书社,2002.
[3]傅雷著.傅雷文集·文艺卷[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4][美]斯莱文著.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谢姝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