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屡见不鲜,如何实行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成为社会和高校广泛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一名患有焦虑症的本科生为例,通过分析该生产生焦虑障碍的原因,尤其是原生家庭结构的破坏对她造成的严重心理创伤,由此制定危机干预方案对其进行帮扶,并致力于构建学校、家庭危机干预联动机制。
【关键词】案例陈述;观点归纳;帮扶措施;观点
一、案例陈述
张某,女,xx高校xx学院xx级本科生,大二时从其他学院转专业至该院。张某来自单亲家庭,父母离异,跟随爸爸、奶奶一起生活,家庭关系较为复杂,与母亲关系糟糕,平常联系很少。中学时期曾有自杀经历,转专业后因学业压力引发严重焦虑症,评估危险系数较高。
二、观点归纳
1.张某从小父母离异,原生家庭结构的破坏和畸形的家庭关系给她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且至今仍未愈合。随着年纪的增大,张某习惯于以优秀、开朗的外在形象包裹自己,掩饰自己实际上非常敏感脆弱的心。张某平日所表现出的清高孤傲,也是为了故意拉开与他人的距离,维持自己想要展现的完美形象。因此,张某心理危机干预的根本点在于修复家庭给她带来的创伤。当然,这个一方面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干预方案中积极地将其家庭纳入其中,共同对她进行帮扶。
2.张某在中小学阶段一直是学校的佼佼者,深受老师重视和喜爱,优越感极强。转专业后巨大的学习压力以及与其他优秀学生对比的失落感让她习以为常的自我防御机制逐步瓦解,引发焦虑障碍。因此,针对张某的帮扶,既要给予她学习上需要的帮助和指导,减轻学业上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帮她合理规划目标,调整过于苛刻的自我要求,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三、帮扶措施
(一)安排导师指导学习
由于转专业的学业压力是引发张某产生焦虑的直接原因,因此,经过张某的同意,在学院支持下,辅导员联系张某在各科目中比较认可的老师为她进行单独辅导。同时,由于毕业后出国深造一直是张某的梦想,因此她对英语学习、GRE考试等非常看重,而且总是觉得每一次的考试都是自己最后的机会。于是辅导员安排已经留学归来的优秀师兄、师姐跟她交流,告诉她在低年级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兼顾专业课程和英语学习,并通过分享他们看似光鲜背后的各种窘迫经历,暗示她留学之路并没有她所要求的那么精确,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和轻松的状态,容许自己犯错才能让自己有做得更好的机会。
(二)积极引导家庭帮扶
大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焦虑心态的成因很大一部分来自家庭。同样,家庭因素是张某焦虑障碍的根源,也是张某最为敏感的部分,尤其是她与妈妈之间的关系更是她的硬伤。因此,逐步淡化家庭给她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是本次帮扶措施的重中之重。首先,辅导员从与她一起生活、关系密切的父亲处详细了解她的家庭成长经历和现在的状态,以及她与妈妈的关系及形成的原因等,并要求她父亲尽快赶到学校陪伴张某,关注张某的真实情感需求,改變处理家庭问题的方式,不要让张某过度卷入父母矛盾的纷争中。然而,张某心里创伤的很大程度就是来自母爱的长期缺失和畸形的母女关系,在与她父亲进行多次沟通后,辅导员主动联系张某妈妈并详细告知张某情况,并想法设法协助化解她与张某的尴尬关系,让她加强与张某的情感交流。
(三)坚持陪同进行心理治疗
最初,张某不愿意去看心理医生,而且总是以以前看心理医生没效果作为推托理由。辅导员从一个医学生的角度跟她一起探讨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心理生病”,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配合医生的治疗。最终,她同意在辅导员陪同下接受心理治疗。最初的每次治疗,辅导员都提前帮她预约挂号,治疗时在治疗室外等她,治疗后第一时间了解她的感受,鼓励她继续坚持。渐渐地,她对待治疗的态度逐步转变,每次治疗后自己主动预约下一次治疗,不仅跟医生沟通的时间越来越长,治疗后愿意跟辅导员交流的信息也越来越多。而每一次的治疗完成后,辅导员也会跟她的心理医生联系,全方位了解她的治疗进展,及时调整帮扶计划。
(四)强化人际交往意识
张某在人际交往中习惯保持过大的安全距离,这种交往意识的自我压抑必定产生自我疏远,性格变得更加孤僻,焦虑情绪也难以得到发泄和舒缓。因此,辅导员与张某多次就该问题进行讨论,并以辅导员与她之间朋友关系的建立为例,分析她与其他同学在人际互动中的问题和需要做出的努力。同时,辅导员还安排平常跟她接触相对较多的同她一起转专业的同学、同寝室室友以及她平时比较欣赏的几名班委干部对她实行集体帮扶。实施帮扶前,辅导员先对选定的同学进行专业的培训,并告知张某焦虑障碍的部分情况,要求他们平常多关注张某状态、行踪,如有异常及时汇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寻找机会主动与张某接触,关心张某的学习生活情况,激活张某的交往需求,并在接触中自然地暴露自己的小缺点,让张某勇于接纳自身存在的不足,逐步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价观念。
经帮扶,张某与母亲的关系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和缓和,父母对她給予更多的关爱和温暖,她的心情也开始逐步转晴,视线从对家庭的关注转向外部世界去开拓自己的生活,这被认为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而且张某开始真正接纳身边的同学,主动与周围同学接触交流,为自己营造舒心的朋友圈、同学圈。此外,张某的时间管理能力也显著提高,能合理有序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
四、思考
(一)构建学校、家庭心理危机干预联动机制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各个高校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制度体系,鉴于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各高校应该逐步摸索建立家庭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联动机制,及时预审、化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大学生入校时就应为每个学生建立完整的心理信息和家庭情况档案,并利用电话、QQ群、飞信等现代通讯手段密切与家长的联系,引导家长主动参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教育。此外,利用学校心理健康管理相关部门的公共平台、新生家长会以及学校、家长互动活动等方式让家长充分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制度,培养家长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意识,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协作,有效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帮扶工作。
(二)重点关注转专业学生群体的心理诉求
自2003年复旦大学首开中国高校转专业之门以来,转专业制度就在中国的高校中普及开来,并且日益人性化和规范化。而对于转专业的小众学生来说,他们不得不在刚刚适应大学生活后,又面临适应新学院新环境的压力,再加上补修新专业落下课程的学业负担,极容易引发他们在转专业后的紧张、焦虑、忧郁等一系列情绪问题。因此,各个学院尤其是辅导员必须对转专业的学生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关心,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新的集体,及时疏导他们的学习压力,避免在新的环境中被边缘化。此外,在转专业的过程中应该设置学生资料交接的程序,让新接手的学院和辅导员能够掌握转专业学生的全面资料和信息,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获得充分而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彩英.论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焦虑心态[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沈雪姝.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与学校的合力作用,江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3]程瑛,周剑虹.我喜欢,我选择--高等教育体系逐步敞开“自主选择专业”空间,中国教育报,2003-02-19(2).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屡见不鲜,如何实行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成为社会和高校广泛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一名患有焦虑症的本科生为例,通过分析该生产生焦虑障碍的原因,尤其是原生家庭结构的破坏对她造成的严重心理创伤,由此制定危机干预方案对其进行帮扶,并致力于构建学校、家庭危机干预联动机制。
【关键词】案例陈述;观点归纳;帮扶措施;观点
一、案例陈述
张某,女,xx高校xx学院xx级本科生,大二时从其他学院转专业至该院。张某来自单亲家庭,父母离异,跟随爸爸、奶奶一起生活,家庭关系较为复杂,与母亲关系糟糕,平常联系很少。中学时期曾有自杀经历,转专业后因学业压力引发严重焦虑症,评估危险系数较高。
二、观点归纳
1.张某从小父母离异,原生家庭结构的破坏和畸形的家庭关系给她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且至今仍未愈合。随着年纪的增大,张某习惯于以优秀、开朗的外在形象包裹自己,掩饰自己实际上非常敏感脆弱的心。张某平日所表现出的清高孤傲,也是为了故意拉开与他人的距离,维持自己想要展现的完美形象。因此,张某心理危机干预的根本点在于修复家庭给她带来的创伤。当然,这个一方面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干预方案中积极地将其家庭纳入其中,共同对她进行帮扶。
2.张某在中小学阶段一直是学校的佼佼者,深受老师重视和喜爱,优越感极强。转专业后巨大的学习压力以及与其他优秀学生对比的失落感让她习以为常的自我防御机制逐步瓦解,引发焦虑障碍。因此,针对张某的帮扶,既要给予她学习上需要的帮助和指导,减轻学业上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帮她合理规划目标,调整过于苛刻的自我要求,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三、帮扶措施
(一)安排导师指导学习
由于转专业的学业压力是引发张某产生焦虑的直接原因,因此,经过张某的同意,在学院支持下,辅导员联系张某在各科目中比较认可的老师为她进行单独辅导。同时,由于毕业后出国深造一直是张某的梦想,因此她对英语学习、GRE考试等非常看重,而且总是觉得每一次的考试都是自己最后的机会。于是辅导员安排已经留学归来的优秀师兄、师姐跟她交流,告诉她在低年级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兼顾专业课程和英语学习,并通过分享他们看似光鲜背后的各种窘迫经历,暗示她留学之路并没有她所要求的那么精确,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和轻松的状态,容许自己犯错才能让自己有做得更好的机会。
(二)积极引导家庭帮扶
大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焦虑心态的成因很大一部分来自家庭。同样,家庭因素是张某焦虑障碍的根源,也是张某最为敏感的部分,尤其是她与妈妈之间的关系更是她的硬伤。因此,逐步淡化家庭给她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是本次帮扶措施的重中之重。首先,辅导员从与她一起生活、关系密切的父亲处详细了解她的家庭成长经历和现在的状态,以及她与妈妈的关系及形成的原因等,并要求她父亲尽快赶到学校陪伴张某,关注张某的真实情感需求,改變处理家庭问题的方式,不要让张某过度卷入父母矛盾的纷争中。然而,张某心里创伤的很大程度就是来自母爱的长期缺失和畸形的母女关系,在与她父亲进行多次沟通后,辅导员主动联系张某妈妈并详细告知张某情况,并想法设法协助化解她与张某的尴尬关系,让她加强与张某的情感交流。
(三)坚持陪同进行心理治疗
最初,张某不愿意去看心理医生,而且总是以以前看心理医生没效果作为推托理由。辅导员从一个医学生的角度跟她一起探讨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心理生病”,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配合医生的治疗。最终,她同意在辅导员陪同下接受心理治疗。最初的每次治疗,辅导员都提前帮她预约挂号,治疗时在治疗室外等她,治疗后第一时间了解她的感受,鼓励她继续坚持。渐渐地,她对待治疗的态度逐步转变,每次治疗后自己主动预约下一次治疗,不仅跟医生沟通的时间越来越长,治疗后愿意跟辅导员交流的信息也越来越多。而每一次的治疗完成后,辅导员也会跟她的心理医生联系,全方位了解她的治疗进展,及时调整帮扶计划。
(四)强化人际交往意识
张某在人际交往中习惯保持过大的安全距离,这种交往意识的自我压抑必定产生自我疏远,性格变得更加孤僻,焦虑情绪也难以得到发泄和舒缓。因此,辅导员与张某多次就该问题进行讨论,并以辅导员与她之间朋友关系的建立为例,分析她与其他同学在人际互动中的问题和需要做出的努力。同时,辅导员还安排平常跟她接触相对较多的同她一起转专业的同学、同寝室室友以及她平时比较欣赏的几名班委干部对她实行集体帮扶。实施帮扶前,辅导员先对选定的同学进行专业的培训,并告知张某焦虑障碍的部分情况,要求他们平常多关注张某状态、行踪,如有异常及时汇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寻找机会主动与张某接触,关心张某的学习生活情况,激活张某的交往需求,并在接触中自然地暴露自己的小缺点,让张某勇于接纳自身存在的不足,逐步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价观念。
经帮扶,张某与母亲的关系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和缓和,父母对她給予更多的关爱和温暖,她的心情也开始逐步转晴,视线从对家庭的关注转向外部世界去开拓自己的生活,这被认为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而且张某开始真正接纳身边的同学,主动与周围同学接触交流,为自己营造舒心的朋友圈、同学圈。此外,张某的时间管理能力也显著提高,能合理有序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
四、思考
(一)构建学校、家庭心理危机干预联动机制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各个高校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制度体系,鉴于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各高校应该逐步摸索建立家庭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联动机制,及时预审、化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大学生入校时就应为每个学生建立完整的心理信息和家庭情况档案,并利用电话、QQ群、飞信等现代通讯手段密切与家长的联系,引导家长主动参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教育。此外,利用学校心理健康管理相关部门的公共平台、新生家长会以及学校、家长互动活动等方式让家长充分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制度,培养家长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意识,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协作,有效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帮扶工作。
(二)重点关注转专业学生群体的心理诉求
自2003年复旦大学首开中国高校转专业之门以来,转专业制度就在中国的高校中普及开来,并且日益人性化和规范化。而对于转专业的小众学生来说,他们不得不在刚刚适应大学生活后,又面临适应新学院新环境的压力,再加上补修新专业落下课程的学业负担,极容易引发他们在转专业后的紧张、焦虑、忧郁等一系列情绪问题。因此,各个学院尤其是辅导员必须对转专业的学生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关心,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新的集体,及时疏导他们的学习压力,避免在新的环境中被边缘化。此外,在转专业的过程中应该设置学生资料交接的程序,让新接手的学院和辅导员能够掌握转专业学生的全面资料和信息,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获得充分而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彩英.论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焦虑心态[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沈雪姝.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与学校的合力作用,江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3]程瑛,周剑虹.我喜欢,我选择--高等教育体系逐步敞开“自主选择专业”空间,中国教育报,2003-0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