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杭州九所高校1121位本科大学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在休闲方式选择中体现出来的各种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并就如何引导大学生和谐休闲,构建大学生学闲并重的良好格局做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休闲行为 大学生 调查 杭州
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休闲生活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中国近2000万的在校大学生崇尚哪些休闲方式?哪些因素影响大学生的休闲行为?如何转换机制引导大学生和谐休闲?这些都是富有挑战性的时代命题。本文试图通过对1121位在杭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大学生休闲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期望实证结果对以后大学生休闲行为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构成
1.休闲行为内涵及分类
休闲行为也就是休闲主体(休闲利用者或使用者)利用时间和收入等条件,为了达到恢复、心情转换和自我实现等目的,自发参与并得到满足的能动的过程。结合当代大学生实际情况,将大学生的休闲行为方式归结为素质拓展、运动养身、室内消遣、周边娱乐、旅游观光、社会活动等六个大类(见表)。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及大学生实际情况概括整理。
2.研究方法与样本构成
本次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段抽样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以及相关社会学的方法,对杭州市的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杭州师范学院、浙江财经学院、浙江科技学院九所高校的本科大学生休闲行为特征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35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1份,被调查者详细背景资料见表1。
资料来源:根据本次调查所得数据整理。
二、大学生休闲行为特征
1.休闲行为中独立性行为过多,交往行为偏少
注:均值越小表示所花的时间越多
由图1可知,大学生在平时、周末、节假日三个不同时间段所选择的休闲活动方式差别不明显。总体上看,杭州高校大学生在休闲方式的选择上都以室内消遣型活动为主,素质拓展和周边娱乐次之,社会活动类所花的时间最少。这说明目前大学生在休闲方式的选择上偏重于独立性的活动,而较少关注交往活动。
2.休闲行为方式与休闲时间丰度高度相关
虽然在平时、周末或是节假日当代大学生在休闲方式的选择上差别不明显,但是需要关注的一个现象是从平时到周末再到节假日,随着休闲时间的增加和不断集中,大学生在素质拓展、运动养身、室内消遣三种类型的休闲方式上所花的时间逐渐减少;而在周边娱乐、旅游观光、社会活动三种类型的休闲方式上所花的时间依次增多(见图1)。可见,在休闲时间越长、越集中,即休闲时间丰度越高时,大学生的休闲行为方式表现得也越为丰富。
3.休闲行为意愿与现实状况不符
由图2可知,大学生目前所期望从事的休闲行为方式和所认为的未来流行的休闲方式基本一致,旅游观光是第一选择,素质拓展和运动养身次之,室内消遣和周边娱乐型方式的选择最少。这说明大学生在主观意愿上更多的期望进行一些能愉悦身心又能开阔眼界、拓展知识性的休闲方式(如旅游观光),最不希望从事的是诸如室内消遣和周边娱乐等易于达到但收获不丰的休闲活动。但是图1已经表明,杭州大学生实际所从事的休闲活动却正好与此相背离,室内消遣最多,周边娱乐次之,旅游观光较少。这说明在杭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意愿与现实不符的现象,休闲期望并不能得到有效地满足。
4.性别与专业差异突出,年级间差异不显著
对性别与专业进行的一元方差分析显示,在运动养身和周边娱乐两项上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这可能都是由性别因素引起的,文科以女生居多,理工科以男生居多;男生倾向运动养身,女生喜欢周边娱乐。
但是,以专业为变量进行平均数值多重比较后我们也发现,理科和工科学生对休闲行为方式的选择也并不一致(P<0.01),这说明休闲方式的差异性现象与专业必然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比如文科和工科一般都比较注重社会实践能力,而理科更多偏重于理论研究,因此在休闲方式的选择上可能就出现较大差别。另外,多种分析方法都显示,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休闲方式的选择差异性不大。
同时,男女生在平时的室内消遣、素质拓展和节假日的旅游观光上也存在显著差异,而且所花时间女生都明显多于男生。而室内消遣、素质拓展在平时和旅游观光在节假日又都是大学生参与频率较高或者说更为大众化的休闲方式,可以说明女生休闲的从众行为较之于男生更加突出。
5.社会、学校对大学生休闲行为的影响较弱
23个可能影响因素中,17个影响因素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均值>3)。心情好坏、兴趣爱好等个人因素(均值为3.599)对大学生休闲行为方式的影响程度最大,休闲方式的趣味性、需要休闲消费的多少等产品因素(均值为3.370)也有较大影响;而社会认同、学校提倡与否等外部因素(均值为3.052)的影响较弱。这说明社会、学校对在杭大学生休闲行为的影响较弱,这与传统的学校教育观念有关,与社会、学校所能提供给大学生的休闲设施相对缺乏的现状也有较大联系。
三、几点启示
1.加强交往活动,有效缓解孤独心理
大学生们过着同吃、同住、同学习的集体生活,在别人看来应是交往活动最密切、最频繁的一群。然而,此次调查显示,隐藏在校园熙熙攘攘的学生群体背后,许多大学生更多的却是在独自休闲。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指出,处于青年期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正是心理发展的危机阶段,因而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相比,可能有更多更强烈的孤独体验。这说明在大学生休闲行为中独立行为过多,交往行为偏少并非偶然,而正是其孤独心理在休闲行为上的外在表现。
大学生若能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掌握交往的原则和方法,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环境,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孤独等心理感受,更能丰富自己的社会关系,从而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
2.实行制度创新,提高休闲时间丰度
大学生的休闲行为方式与休闲时间丰度高度相关,并且在娱乐消遣型休闲方式所花时间增加的同时,并没有占据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型的休闲方式的主导地位(参见图1)。从休闲的范围上来看,这样的变化更是休闲行为方式逐渐由室内走向室外的过程,有利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要使大学生的休闲行为更加丰富,搭配更加合理,需要不断提高其休闲时间的丰度。
3.增进归属体验,缩小休闲落差
大学生与同龄社会群体相比,智力水平高,知识丰富,“在自由时间中度过有意义的人生”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从而对休闲本身及其所能达到的效果期望过高,结果导致了主观追求与现实矛盾的不适应,表现出从理想到现实较弱的归属体验和较大的休闲落差。
一项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开展的关于现代人生活结构和价值观的调查显示,1970年以后,认为工作和休闲两者都重要和后者比前者更重要的观点比例超过50%。[1]只有在提升现代休闲意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确立自己的休闲目标,发挥个性和创意,克服现实存在的学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过重、休闲设施不够等障碍因素,增进归属体验,缩小休闲落差,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4.关注“弱势”群体,引导和谐休闲
女生的从众行为较之于男生更加突出,这可能与她们从小所受教育有关。在学校里,被灌输集体主义思想;在家里,父母考虑到女儿的人身安全总是嘱咐外出活动不要单独行动。此外,传统上社会普遍认为女生不应该去参加那些带有危险的、激烈的、有损淑女形象的活动,所以许多女生对那些运动量大的活动不感兴趣,如足球、篮球等,而对于强调体态和外表吸引力的活动,如舞蹈、健身操、瑜珈等虽然能接受并且感兴趣,但是学校不能提供这样的场地,消费又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支撑。另外,有研究表明,女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普遍弱于男生。以此来看,女生休闲较之于男生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而要改变这种现状,除了女生本身对于各种休闲障碍的有效克服外,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女生的休闲行为给予更多的关注。
5.完善休闲供给,促成学闲并重
大学生的休闲供给是指在休闲现象中,满足大学生休闲需求的休闲资源、休闲产业等的总和,它往往也包括促进休闲活动的教育、项目等的开发和供给。但调查显示,学校、社会及产品因素对大学生的休闲行为影响较弱(均值为3.291),说明产品、学校、社会等供给要素所提供的特定休闲空间、主要设施本身以及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均显不足。对大学生学习重视还是明显居于主导地位,“庸俗休闲观”并没有得到改变。
约翰斯顿(Johnston)在述及休闲与劳动关系时曾指出“休闲与创造性的劳动一样有生产性和价值…才是理想的”。那么针对大学生,休闲和创造性的学习一样有实用性和价值才是理想的。学习和休闲在高校教育中应该被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注重对学生技能、知识等谋取生存手段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学闲并重,注重对大学生自我创造、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等能力的培养。目前大学生已经具备必要的时间和经济条件,并且“在自由时间中度过有意义的人生”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但是如果没有场所和空间(休息、享受休闲活动的地点)、便利设施(可以容易达到目标场所的交通、通讯、间接设施)等供给因素,就不会有真正的休闲活动,学闲并重更加无从谈起。
综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目前大学生休闲生活的总体质量不高,室内消遣的热衷和独立性行为的频繁已为普遍现象,社会、学校等应从不同层面对大学生的休闲行为予以引导,努力构建大学生学闲并重的良好格局。
参考文献:
[1]孙海植 安永冕 曹明焕 李定安:休闲学(第1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5-9,49,87-112,117,135
[2]李仲广 卢昌崇:基础休闲学(第1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38,85-96,135
[3]金平斌 郎富平: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以杭州市高校为例[J].旅游学刊,2004,19(4):20
[4]金 倩 楼嘉军:武汉市居民休闲方式选择倾向及特征研究[J]. 旅游学刊,2006,21(1):40-43
[关键词] 休闲行为 大学生 调查 杭州
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休闲生活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中国近2000万的在校大学生崇尚哪些休闲方式?哪些因素影响大学生的休闲行为?如何转换机制引导大学生和谐休闲?这些都是富有挑战性的时代命题。本文试图通过对1121位在杭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大学生休闲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期望实证结果对以后大学生休闲行为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构成
1.休闲行为内涵及分类
休闲行为也就是休闲主体(休闲利用者或使用者)利用时间和收入等条件,为了达到恢复、心情转换和自我实现等目的,自发参与并得到满足的能动的过程。结合当代大学生实际情况,将大学生的休闲行为方式归结为素质拓展、运动养身、室内消遣、周边娱乐、旅游观光、社会活动等六个大类(见表)。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及大学生实际情况概括整理。
2.研究方法与样本构成
本次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段抽样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以及相关社会学的方法,对杭州市的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杭州师范学院、浙江财经学院、浙江科技学院九所高校的本科大学生休闲行为特征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35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1份,被调查者详细背景资料见表1。
资料来源:根据本次调查所得数据整理。
二、大学生休闲行为特征
1.休闲行为中独立性行为过多,交往行为偏少
注:均值越小表示所花的时间越多
由图1可知,大学生在平时、周末、节假日三个不同时间段所选择的休闲活动方式差别不明显。总体上看,杭州高校大学生在休闲方式的选择上都以室内消遣型活动为主,素质拓展和周边娱乐次之,社会活动类所花的时间最少。这说明目前大学生在休闲方式的选择上偏重于独立性的活动,而较少关注交往活动。
2.休闲行为方式与休闲时间丰度高度相关
虽然在平时、周末或是节假日当代大学生在休闲方式的选择上差别不明显,但是需要关注的一个现象是从平时到周末再到节假日,随着休闲时间的增加和不断集中,大学生在素质拓展、运动养身、室内消遣三种类型的休闲方式上所花的时间逐渐减少;而在周边娱乐、旅游观光、社会活动三种类型的休闲方式上所花的时间依次增多(见图1)。可见,在休闲时间越长、越集中,即休闲时间丰度越高时,大学生的休闲行为方式表现得也越为丰富。
3.休闲行为意愿与现实状况不符
由图2可知,大学生目前所期望从事的休闲行为方式和所认为的未来流行的休闲方式基本一致,旅游观光是第一选择,素质拓展和运动养身次之,室内消遣和周边娱乐型方式的选择最少。这说明大学生在主观意愿上更多的期望进行一些能愉悦身心又能开阔眼界、拓展知识性的休闲方式(如旅游观光),最不希望从事的是诸如室内消遣和周边娱乐等易于达到但收获不丰的休闲活动。但是图1已经表明,杭州大学生实际所从事的休闲活动却正好与此相背离,室内消遣最多,周边娱乐次之,旅游观光较少。这说明在杭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意愿与现实不符的现象,休闲期望并不能得到有效地满足。
4.性别与专业差异突出,年级间差异不显著
对性别与专业进行的一元方差分析显示,在运动养身和周边娱乐两项上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这可能都是由性别因素引起的,文科以女生居多,理工科以男生居多;男生倾向运动养身,女生喜欢周边娱乐。
但是,以专业为变量进行平均数值多重比较后我们也发现,理科和工科学生对休闲行为方式的选择也并不一致(P<0.01),这说明休闲方式的差异性现象与专业必然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比如文科和工科一般都比较注重社会实践能力,而理科更多偏重于理论研究,因此在休闲方式的选择上可能就出现较大差别。另外,多种分析方法都显示,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休闲方式的选择差异性不大。
同时,男女生在平时的室内消遣、素质拓展和节假日的旅游观光上也存在显著差异,而且所花时间女生都明显多于男生。而室内消遣、素质拓展在平时和旅游观光在节假日又都是大学生参与频率较高或者说更为大众化的休闲方式,可以说明女生休闲的从众行为较之于男生更加突出。
5.社会、学校对大学生休闲行为的影响较弱
23个可能影响因素中,17个影响因素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均值>3)。心情好坏、兴趣爱好等个人因素(均值为3.599)对大学生休闲行为方式的影响程度最大,休闲方式的趣味性、需要休闲消费的多少等产品因素(均值为3.370)也有较大影响;而社会认同、学校提倡与否等外部因素(均值为3.052)的影响较弱。这说明社会、学校对在杭大学生休闲行为的影响较弱,这与传统的学校教育观念有关,与社会、学校所能提供给大学生的休闲设施相对缺乏的现状也有较大联系。
三、几点启示
1.加强交往活动,有效缓解孤独心理
大学生们过着同吃、同住、同学习的集体生活,在别人看来应是交往活动最密切、最频繁的一群。然而,此次调查显示,隐藏在校园熙熙攘攘的学生群体背后,许多大学生更多的却是在独自休闲。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指出,处于青年期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正是心理发展的危机阶段,因而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相比,可能有更多更强烈的孤独体验。这说明在大学生休闲行为中独立行为过多,交往行为偏少并非偶然,而正是其孤独心理在休闲行为上的外在表现。
大学生若能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掌握交往的原则和方法,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环境,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孤独等心理感受,更能丰富自己的社会关系,从而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
2.实行制度创新,提高休闲时间丰度
大学生的休闲行为方式与休闲时间丰度高度相关,并且在娱乐消遣型休闲方式所花时间增加的同时,并没有占据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型的休闲方式的主导地位(参见图1)。从休闲的范围上来看,这样的变化更是休闲行为方式逐渐由室内走向室外的过程,有利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要使大学生的休闲行为更加丰富,搭配更加合理,需要不断提高其休闲时间的丰度。
3.增进归属体验,缩小休闲落差
大学生与同龄社会群体相比,智力水平高,知识丰富,“在自由时间中度过有意义的人生”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从而对休闲本身及其所能达到的效果期望过高,结果导致了主观追求与现实矛盾的不适应,表现出从理想到现实较弱的归属体验和较大的休闲落差。
一项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开展的关于现代人生活结构和价值观的调查显示,1970年以后,认为工作和休闲两者都重要和后者比前者更重要的观点比例超过50%。[1]只有在提升现代休闲意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确立自己的休闲目标,发挥个性和创意,克服现实存在的学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过重、休闲设施不够等障碍因素,增进归属体验,缩小休闲落差,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4.关注“弱势”群体,引导和谐休闲
女生的从众行为较之于男生更加突出,这可能与她们从小所受教育有关。在学校里,被灌输集体主义思想;在家里,父母考虑到女儿的人身安全总是嘱咐外出活动不要单独行动。此外,传统上社会普遍认为女生不应该去参加那些带有危险的、激烈的、有损淑女形象的活动,所以许多女生对那些运动量大的活动不感兴趣,如足球、篮球等,而对于强调体态和外表吸引力的活动,如舞蹈、健身操、瑜珈等虽然能接受并且感兴趣,但是学校不能提供这样的场地,消费又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支撑。另外,有研究表明,女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普遍弱于男生。以此来看,女生休闲较之于男生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而要改变这种现状,除了女生本身对于各种休闲障碍的有效克服外,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女生的休闲行为给予更多的关注。
5.完善休闲供给,促成学闲并重
大学生的休闲供给是指在休闲现象中,满足大学生休闲需求的休闲资源、休闲产业等的总和,它往往也包括促进休闲活动的教育、项目等的开发和供给。但调查显示,学校、社会及产品因素对大学生的休闲行为影响较弱(均值为3.291),说明产品、学校、社会等供给要素所提供的特定休闲空间、主要设施本身以及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均显不足。对大学生学习重视还是明显居于主导地位,“庸俗休闲观”并没有得到改变。
约翰斯顿(Johnston)在述及休闲与劳动关系时曾指出“休闲与创造性的劳动一样有生产性和价值…才是理想的”。那么针对大学生,休闲和创造性的学习一样有实用性和价值才是理想的。学习和休闲在高校教育中应该被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注重对学生技能、知识等谋取生存手段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学闲并重,注重对大学生自我创造、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等能力的培养。目前大学生已经具备必要的时间和经济条件,并且“在自由时间中度过有意义的人生”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但是如果没有场所和空间(休息、享受休闲活动的地点)、便利设施(可以容易达到目标场所的交通、通讯、间接设施)等供给因素,就不会有真正的休闲活动,学闲并重更加无从谈起。
综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目前大学生休闲生活的总体质量不高,室内消遣的热衷和独立性行为的频繁已为普遍现象,社会、学校等应从不同层面对大学生的休闲行为予以引导,努力构建大学生学闲并重的良好格局。
参考文献:
[1]孙海植 安永冕 曹明焕 李定安:休闲学(第1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5-9,49,87-112,117,135
[2]李仲广 卢昌崇:基础休闲学(第1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38,85-96,135
[3]金平斌 郎富平: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以杭州市高校为例[J].旅游学刊,2004,19(4):20
[4]金 倩 楼嘉军:武汉市居民休闲方式选择倾向及特征研究[J]. 旅游学刊,2006,21(1):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