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陈子庄、黄秋园“人亡业显”之后,贵州已故老画家刘知白再次以深厚的传统功力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吸引了文艺界的注意力,在画坛刮起了“刘知白旋风”。
刘知白,原名庭坦,以字行。号涓涓厂(庵)主、白云,别署如莲老人、老藤、野竹翁、镏(刘)大等。1915年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富商家庭。他的祖父,外祖父都中过秀才,家中文化气息浓厚。知白是长子,因此他的祖父希望他随父经商,以便继承家业。但知白白幼痴迷于绘画,对做生意毫无兴趣。祖父见他一心习画,便也不再勉强。1933年,18岁的刘知白考入名师汇聚的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他扎实的笔墨功底赢得了时任美专国画科主任的著名画家顾彦平的赏识,被收为入室弟子,并随师入住“怡园”,研习传统画法。1937年,刘知白别师返乡,此后时局动荡,国运飘摇。刘知白一家也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辗转流徙于湖广川黔诸省。直至建国后,才举家定居贵阳,以鬻画刻字为生。1956年后,刘知白先后在贵阳市刊刻社、贵阳市工艺美术厂、贵阳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1983年,在贵州省展览馆举办个展,《贡嘎山色》等五件作品被贵州省博物馆收藏。1987年刘知白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同年受聘为贵州省文史馆馆员。1988年赴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举力个展,作品《万壑松风万树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此后,贵州电视台、《中国画》,
《文艺报》、《荣宝斋》、《贵州美术》等相继对刘知白的艺术作了专题报道。2000年,贵阳市文联在贵州省博物馆举办了“刘知白中国画展暨作品研讨会”,著名学者冯其庸、陈绶祥、陈履生等人出席研讨会并高度评价了刘知白的作品:2003年,刘知白以米寿高龄病逝于贵阳。他的作品主要收录在《刘知白画集》,《刘知白泼墨集》和《刘知白山水画稿》中。
今天,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重新审视、品味、解读刘知白先生的画作时,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成功绝非偶然,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不仅得益于深厚的传统功底,而且得力于不为传统所束缚的创新精神。面对传统,刘知白不仅“进得去”,而且“出得来”。
刘知白先生幼年时代就酷爱绘画,他以《芥子园画传》为范本,每日临习不辍。并先后拜乡贤田少卿、王仲超习诗作文,打下了坚实的传统文化根基。此外,他还在外祖父黄彦邦的指导下临写汉隶、北碑及颜、柳、欧、赵、苏、米、黄等诸家法帖。我们看他作品中的题款,不难发现,无论是楷书、行书还是草书,都具有较浓的汉隶味。这一点也是甄别刘知白先生作品真伪的关键,20岁时,刘知白拜顾彦平为师,得以饱览并临摹顾氏“怡园”收藏的大量历代名家书画真迹,夯实了自己的传统功底。刘知白早年的画作大多毁于战乱之中,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画迹是作于1948年的六开册页。从这几张册页看,他早年习画对石涛,倪瓒、高克恭用了不少力气。他自己也说“那时我特别喜欢石涛”,他的这些册页上也题有“学高克恭仿米家法”、“法云林(倪瓒)”。刘知白不仅师古人之迹,更师古人之心。在学习古人画法的时候,他总是把自己和古人换位,达到“忘我”的境界,想古人所想,思古人所思,力求传达出古人的精神。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学时有他无我”。这一点正是刘知白和许多同时代大家不同的地方,也是他的过人之处!傅雷在看了张大干临摹的敦煌壁画之后曾写信给黄宾虹说“鄙见于大干,素不钦佩,观其所临敦煌古迹,多以外形为重,至唐人精神全未梦见”。由此可见,在学习古人这一点上,刘知白更值得后来的史论家去研究。刘知白学习古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边学边“化”,早年他从吴门画派入手,旁及“四僧”,上追宋元诸家,转益多师。中年之后对程邃和黄宾虹用力尤深。但当我们细细研读他晚年的作品时,却发现很难找到前代大家的痕迹,古人的笔墨程式早已“化”成他自己的创作语汇。按他自己的话说是“化(画)时有我无他”。他晚年的破笔泼墨作品使人感觉他仿佛跨越了千年的时光隧道,与并无画迹存世的唐代泼墨大家王洽心神相通。
明代大画家董其昌曾一再强调:一个画家不仅要读万卷书,学习古人,更要行万里路,师法造化。刘知白生逢乱世,半生颠沛,辗转湖广川黔,行程何止万里!但自从1949年定居贵阳之后,忙于养家糊口,很少有机会外出。1971年,由于政治运动,刘知白被下放到贵州省龙里县洗马河区。“祸兮福之所依”,这反倒给了他一个朝夕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在洗马河的短短两年,刘知白出入谷壑,深入烟云,画了5000多幅写生稿!据他的儿子刘维时《忆父点滴》回忆:“面对秀美的洗马山色,我常常听到他自言自语。像是在对我说,又像是在对山林说……”,李白诗:“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辛弃疾词:“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此时的刘知白无疑把自己融入了秀美的山色中,达到了与山川“神化而迹遇”的胜境。退休后,刘知白又先后游历了黄山、峨嵋、青城、庐山等名山大川,饱游饫看,着迷于造化的鬼斧神工,陶醉于自然的钟灵神秀。
“从古人入,从造化出”,刘知白一辈子都走着这样一条国画正途。他一心作画,心无杂念,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所以他对古人、对自然理解的比别人更深。这也许就是他的作品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
2004年4月,在贵州亚华拍卖公司举行的书画拍卖会上,刘知白的画作《雪景》一亮相,便引起激烈竞价,最终以32000元成交,成为本次拍卖会的标王。这也是刘知白的遗作首次在拍卖会上出现。作为一个“人亡业显”的大家,刘知白的作品无疑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和升值空间。(文图选自:刘知白山水册选11×17厘米1976年)
(责编:王恒泰)
刘知白,原名庭坦,以字行。号涓涓厂(庵)主、白云,别署如莲老人、老藤、野竹翁、镏(刘)大等。1915年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富商家庭。他的祖父,外祖父都中过秀才,家中文化气息浓厚。知白是长子,因此他的祖父希望他随父经商,以便继承家业。但知白白幼痴迷于绘画,对做生意毫无兴趣。祖父见他一心习画,便也不再勉强。1933年,18岁的刘知白考入名师汇聚的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他扎实的笔墨功底赢得了时任美专国画科主任的著名画家顾彦平的赏识,被收为入室弟子,并随师入住“怡园”,研习传统画法。1937年,刘知白别师返乡,此后时局动荡,国运飘摇。刘知白一家也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辗转流徙于湖广川黔诸省。直至建国后,才举家定居贵阳,以鬻画刻字为生。1956年后,刘知白先后在贵阳市刊刻社、贵阳市工艺美术厂、贵阳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1983年,在贵州省展览馆举办个展,《贡嘎山色》等五件作品被贵州省博物馆收藏。1987年刘知白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同年受聘为贵州省文史馆馆员。1988年赴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举力个展,作品《万壑松风万树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此后,贵州电视台、《中国画》,
《文艺报》、《荣宝斋》、《贵州美术》等相继对刘知白的艺术作了专题报道。2000年,贵阳市文联在贵州省博物馆举办了“刘知白中国画展暨作品研讨会”,著名学者冯其庸、陈绶祥、陈履生等人出席研讨会并高度评价了刘知白的作品:2003年,刘知白以米寿高龄病逝于贵阳。他的作品主要收录在《刘知白画集》,《刘知白泼墨集》和《刘知白山水画稿》中。
今天,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重新审视、品味、解读刘知白先生的画作时,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成功绝非偶然,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不仅得益于深厚的传统功底,而且得力于不为传统所束缚的创新精神。面对传统,刘知白不仅“进得去”,而且“出得来”。
刘知白先生幼年时代就酷爱绘画,他以《芥子园画传》为范本,每日临习不辍。并先后拜乡贤田少卿、王仲超习诗作文,打下了坚实的传统文化根基。此外,他还在外祖父黄彦邦的指导下临写汉隶、北碑及颜、柳、欧、赵、苏、米、黄等诸家法帖。我们看他作品中的题款,不难发现,无论是楷书、行书还是草书,都具有较浓的汉隶味。这一点也是甄别刘知白先生作品真伪的关键,20岁时,刘知白拜顾彦平为师,得以饱览并临摹顾氏“怡园”收藏的大量历代名家书画真迹,夯实了自己的传统功底。刘知白早年的画作大多毁于战乱之中,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画迹是作于1948年的六开册页。从这几张册页看,他早年习画对石涛,倪瓒、高克恭用了不少力气。他自己也说“那时我特别喜欢石涛”,他的这些册页上也题有“学高克恭仿米家法”、“法云林(倪瓒)”。刘知白不仅师古人之迹,更师古人之心。在学习古人画法的时候,他总是把自己和古人换位,达到“忘我”的境界,想古人所想,思古人所思,力求传达出古人的精神。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学时有他无我”。这一点正是刘知白和许多同时代大家不同的地方,也是他的过人之处!傅雷在看了张大干临摹的敦煌壁画之后曾写信给黄宾虹说“鄙见于大干,素不钦佩,观其所临敦煌古迹,多以外形为重,至唐人精神全未梦见”。由此可见,在学习古人这一点上,刘知白更值得后来的史论家去研究。刘知白学习古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边学边“化”,早年他从吴门画派入手,旁及“四僧”,上追宋元诸家,转益多师。中年之后对程邃和黄宾虹用力尤深。但当我们细细研读他晚年的作品时,却发现很难找到前代大家的痕迹,古人的笔墨程式早已“化”成他自己的创作语汇。按他自己的话说是“化(画)时有我无他”。他晚年的破笔泼墨作品使人感觉他仿佛跨越了千年的时光隧道,与并无画迹存世的唐代泼墨大家王洽心神相通。
明代大画家董其昌曾一再强调:一个画家不仅要读万卷书,学习古人,更要行万里路,师法造化。刘知白生逢乱世,半生颠沛,辗转湖广川黔,行程何止万里!但自从1949年定居贵阳之后,忙于养家糊口,很少有机会外出。1971年,由于政治运动,刘知白被下放到贵州省龙里县洗马河区。“祸兮福之所依”,这反倒给了他一个朝夕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在洗马河的短短两年,刘知白出入谷壑,深入烟云,画了5000多幅写生稿!据他的儿子刘维时《忆父点滴》回忆:“面对秀美的洗马山色,我常常听到他自言自语。像是在对我说,又像是在对山林说……”,李白诗:“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辛弃疾词:“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此时的刘知白无疑把自己融入了秀美的山色中,达到了与山川“神化而迹遇”的胜境。退休后,刘知白又先后游历了黄山、峨嵋、青城、庐山等名山大川,饱游饫看,着迷于造化的鬼斧神工,陶醉于自然的钟灵神秀。
“从古人入,从造化出”,刘知白一辈子都走着这样一条国画正途。他一心作画,心无杂念,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所以他对古人、对自然理解的比别人更深。这也许就是他的作品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
2004年4月,在贵州亚华拍卖公司举行的书画拍卖会上,刘知白的画作《雪景》一亮相,便引起激烈竞价,最终以32000元成交,成为本次拍卖会的标王。这也是刘知白的遗作首次在拍卖会上出现。作为一个“人亡业显”的大家,刘知白的作品无疑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和升值空间。(文图选自:刘知白山水册选11×17厘米1976年)
(责编:王恒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