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借助信息技术,让抽象的、枯燥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变得鲜活,从而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道德与法治,带着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理解去认识生活、认识社会,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最热门的话题,也成为引领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值得每位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对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很多新的收获,在此总结与大家分享。
一、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论架构
信息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借助信息技术让枯燥乏味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变得更加鲜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求知欲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学习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目前,道德与法治学科认同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小课堂接轨大社会,促进课堂社会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从理论架构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可以优化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为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形成做好铺垫。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多是抽象的,尽管当前教材的编写充实了相当丰富的实例,但是学生在理解这些案例时,还是只能通过文字、图片信息来完成。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认知方式上的障碍,而信息技术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坚持改革开放”这节课时,教学内容有两个重点:一是让学生认识“改革开放”;二是让学生认识“坚持”。教材中以图文的形式介绍了“30年前的教室是破旧的平房,现在的五层教学楼崭新、漂亮”,让学生感知改革开放的成果。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感知更加形象的改革开放的内容和过程。教师可以用图片、视频的形式,为学生呈现生活地方的场景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由于是学生熟悉的地方,在信息技术提供的直接对比中,让学生的视觉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产生了深入的思考:为什么自己生活的地方能有这么大的变化?同时,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相同的时间内,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此时学生会发现“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样的结论认同,自然就是信息技术带来的结果,而结论认同就是社会认同,就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究
具体到教学实践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要充分认识到核心素养的内涵,即要认识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核心素养又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另外还有六个方面的综合表现,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认识到这一点后,就可以了解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所发挥的作用。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可以营造类真实环境的互动情境。因此,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内化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从而为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形成提供助力。
例如,在教学教材“改革开放促发展”这节课时,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从网上搜集了既与课题内容相关,又能体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素材,制作成了一个可以互动且链接外站的可执行文件。从文件性质的角度来看,其具有微课的内涵,因为学习要素比较齐全,但是体积又比微课稍大,正常阅读与互动可能需要十分钟左右。在设计时,教师更多地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什么样的体验。事实证明,学生在应用这一文件时,能够积极地进行互动。其中有这样一个内容:单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图片,可以链接到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的“1978历史大转折”页面,学生可以在此处看到当时《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可以看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大事记等史料,这些史实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理解,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三、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反思
不可否认的是,初中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形象的素材作为支撑,其后才有可能通过抽象思维概括出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在这样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所能发挥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的认识,然后促进学生的抽象思维,以帮助学生完成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概括。
核心素养追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培养,而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追求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素养的培养。在这些追求中,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可以铺就核心素养培养的道路,以让师生共同行走在核心素养落地的路上。
参考文献:
[1]李圣德.“四化”撬动课堂培育核心素养:信息技术条件下道德与法治“三化”課堂教学实践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9(6).
[2]李红秀.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旬),2017(2).
[3]邓维娜.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实践与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8).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最热门的话题,也成为引领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值得每位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对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很多新的收获,在此总结与大家分享。
一、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论架构
信息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借助信息技术让枯燥乏味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变得更加鲜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求知欲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学习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目前,道德与法治学科认同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小课堂接轨大社会,促进课堂社会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从理论架构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可以优化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为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形成做好铺垫。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多是抽象的,尽管当前教材的编写充实了相当丰富的实例,但是学生在理解这些案例时,还是只能通过文字、图片信息来完成。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认知方式上的障碍,而信息技术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坚持改革开放”这节课时,教学内容有两个重点:一是让学生认识“改革开放”;二是让学生认识“坚持”。教材中以图文的形式介绍了“30年前的教室是破旧的平房,现在的五层教学楼崭新、漂亮”,让学生感知改革开放的成果。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感知更加形象的改革开放的内容和过程。教师可以用图片、视频的形式,为学生呈现生活地方的场景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由于是学生熟悉的地方,在信息技术提供的直接对比中,让学生的视觉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产生了深入的思考:为什么自己生活的地方能有这么大的变化?同时,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相同的时间内,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此时学生会发现“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样的结论认同,自然就是信息技术带来的结果,而结论认同就是社会认同,就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究
具体到教学实践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要充分认识到核心素养的内涵,即要认识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核心素养又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另外还有六个方面的综合表现,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认识到这一点后,就可以了解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所发挥的作用。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可以营造类真实环境的互动情境。因此,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内化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从而为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形成提供助力。
例如,在教学教材“改革开放促发展”这节课时,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从网上搜集了既与课题内容相关,又能体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素材,制作成了一个可以互动且链接外站的可执行文件。从文件性质的角度来看,其具有微课的内涵,因为学习要素比较齐全,但是体积又比微课稍大,正常阅读与互动可能需要十分钟左右。在设计时,教师更多地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什么样的体验。事实证明,学生在应用这一文件时,能够积极地进行互动。其中有这样一个内容:单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图片,可以链接到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的“1978历史大转折”页面,学生可以在此处看到当时《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可以看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大事记等史料,这些史实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理解,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三、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反思
不可否认的是,初中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形象的素材作为支撑,其后才有可能通过抽象思维概括出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在这样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所能发挥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的认识,然后促进学生的抽象思维,以帮助学生完成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概括。
核心素养追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培养,而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追求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素养的培养。在这些追求中,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可以铺就核心素养培养的道路,以让师生共同行走在核心素养落地的路上。
参考文献:
[1]李圣德.“四化”撬动课堂培育核心素养:信息技术条件下道德与法治“三化”課堂教学实践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9(6).
[2]李红秀.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旬),2017(2).
[3]邓维娜.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实践与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