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研到科普,他让科学很有趣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raner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伟

  戴伟是一位被称为“魔法师”的科学家,他在给孩子们做科普试验时,将手中的试管一晃,各种试剂便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变换了颜色。他用科普试验勾起了无数孩子对科学的强烈兴趣。

来到中国做科研


  戴伟本名David G. Evans,出生在英国伯明翰的一个教师家庭。1984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学位的戴伟,开始在英国埃克塞特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1987年,第二十五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在江苏省南京市举办,戴伟作为受邀的外国专家,第一次造访中国。“在来中国之前,我就通过中国驻英国大使馆订阅了《北京周报》,古老的中国对我充满了吸引力。”
  之后,戴伟每年都会来中国一两次,访问几所大学、做学术报告、旅游,日新月异的中国释放出的巨大发展潜力,吸引他想要在这里工作、定居。
  为了学好中文,戴伟买来《新华字典》,遇到不认识的字词立刻查阅,一年下来就把字典翻烂了。就这样,戴伟的中文水平飞速提高,还交到了很多中国朋友。每逢春节,他更愿意跟朋友一起到中国的农村过年,感受传统春节的气氛。热情好客的村民让身在异国他乡的戴伟感受到家的温暖。
  1994年,戴伟结识了北京化工大学应用化学系教授段雪,并开始与其进行合作研究。两年后,北京化工大学正式邀请他作为特聘教授来到中国工作。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戴伟与科研团队一起研发了农业大棚塑料膜的添加剂,为农业环保贡献力量;研发了高速公路沥青添加剂,为西部大开发作出贡献;他还推动了北京化工大学和牛津大学等国际高校之间的科研交流与合作。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科研投入不断增加,中国的科研环境得到了巨大改善。戴伟与团队合作,共同开辟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层状及层柱结构材料研究领域,奠定了该领域基础和应用研究以及产业化方面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
  2011年,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给每个分会拨款1000英镑,戴伟作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北京分会主席,决定利用这一资金设计长期可持续的化学实验活动,也是这一举动改变了他在中国的从业之路。

从大学教授到中小学老师


  当年,受一位创办慈善会的英国朋友邀请,戴伟开始给京郊打工子弟学校的中小学生讲解化学。“我把这个项目叫作‘快乐科学’,项目运用一系列有趣安全的化学实验,唤起孩子们对化学的好奇心。”
  戴伟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的拨款买来设备和仪器,带着北京化工大学的研究生去打工子弟学校给孩子们讲课,教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
  孩子们激动兴奋的反应,让戴伟备受鼓舞。从那以后,喜欢变化和挑战的戴伟开始有意识地减少科研和教学工作,并将实验室搬进了子弟学校、偏远山区的中小学。他的实验课堂总是能引起学生的惊叹和尖叫,戴伟也希望孩子们通过这种方式更重视科学。
  “我经常跟孩子们说‘不能认为科学家什么都懂,有的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有的我们理解错了,所以要相信通过努力学习,你们就是未来的科学家’。我不仅要启发他们,还要让他们知道学习科学不仅是为了考试,学习科学以后可以发明新的物质,发现新的规律。”
  2014年,戴伟正式成为北京化工大学知名学者科普报告宣讲团成员,先后走过中国30个省份300余座城市,走进600余所中小学,为20余万中小学生和公众开展科普讲座。
  2016年,戴伟获得了中国科协颁发的“科普中国特别贡献者”荣誉称号。他说:“我在中國看到很多上了年纪的科学家仍然在乐此不彼地开展科普工作,这令我十分敬佩。我也希望一直在科普的道路上走下去,尤其到更多偏远的地方去做科普活动。”

让孩子们爱上了科学


  2018年起,戴伟在快手、百度百家、哔哩哔哩站等平台开通了直播账号“戴博士实验室”,将化学实验录制成视频放在了这些新媒体平台上。
  戴伟把实验设计得像魔术一样好看、有趣又好玩。满头白发的洋教授,流利的中文,新颖、有趣的化学实验场景深深吸引了网友的注意。短短几个月,“戴博士实验室”就吸引了200万粉丝,单条视频最高阅读量达到2000万次,戴伟以化学科普专家的身份走红网络。
  粉丝们经常会在视频评论区就一个个化学现象展开激烈讨论。至今“戴博士实验室”已发布约2700条内容,吸引了更多人关注化学、了解化学、学习化学。
  “科学家很重要的技能是观察和发现能力,能看到课本没有说的东西。我们设计实验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除了展示实验过程之外,戴伟希望能够让更多学生亲手做实验。最近两年,戴伟和他的团队开始设计微型实验包,将它寄给学生和粉丝们,让更多对科学感兴趣的人在家里跟着科学家一起做实验。
  如今,戴伟在北京化工大学成立了科普基地,每周邀请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走进其实验室,一起与化工大学的学生做科普实验。
  年过花甲的戴伟不曾想到,几十年前对中国的“好奇心”吸引他定居北京,如今他又将各类化学知识转化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点亮”成千上万个中国孩子的好奇心。
  2020年9月11日,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戴伟作为现场唯一的外籍科学家代表,为中国编制“十四五”规划谏言,特别是对未来五年如何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建言献策。戴伟认为,科普和科研是科学创新的两翼,让大众拥有科学分析的方法与培养科学家一样重要。
  编辑 钟健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2020年7月3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莫言新作《晚熟的人》。8月初,我终于拿到了这本新书。于是,点灯熬油,每晚静静翻看。  全书由12个中短篇故事构成,一个个熟悉的人物,在莫言的乡土上一一呈现,却都是我们从未见过的样子。《斗士》中的武功,是一个凶残的弱者,一辈子受尽欺凌,但他睚眦必报,做了很多突破底线的坏事。《贼指花》里的武英杰外形像一个英雄人物,敢作敢为、仗义大度而慷慨,非常符合硬汉的形象。
期刊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所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书完成于1919年,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原型,讲述了伦敦的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抛弃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选择成为颠沛流离的画家,追求自己心中的艺术的故事。  可能你还没看过这本书,但你也许听过这句话:“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这是作家刘瑜对这本书的评语。看完这本书之后,在一个为生活继续抗争的人看来,这句
期刊
你要的不是重新开始,你要的是行动,从而转向一个崭新的结局。  ——作家七堇年  生活是第一位的。有生活,就可以头头是道,横写竖写都行;没有生活,就会捉襟见肘,或者,瞎编。  ——汪曾祺  我不想成為上帝或英雄,只是成为一棵树,为岁月而生长,不伤害任何人。  ——切斯拉夫·米沃什  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用得好时又是一种艺术。  ——朱自清  生活上依赖别人,又希望得到别人尊重,那是没有可能的事。  
期刊
中村好文的新书《在北海道盖面包屋》令人怦然心动,原因有三:其一,原来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可以演变成终身友谊,散发出的人性光芒着实令人羡慕;其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家也需到处寻找灵感,他首先是富有童心的人,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探索;其三,热爱自己的工作,面包师神幸纪就觉得做面包也是一件神圣的事,所以,每次将面包放入面包窖,他都是那么虔诚。  《在北海道盖面包屋》是一本有温度的书,从头至尾都仿佛如新烤
期刊
虎凤蝶、萤火虫、第一缕阳光……“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扎根乡村的民宿产业通过有效整合当地资源,带动相关行业链协同发展,正于潜移默化间改变着新时代农村的生产模式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而自身的不断升级也引领着乡村全域改造,改善了周边乡村环境,带动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人流向乡村聚集,有效盘活闲置资源,复苏乡村经济。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新热点,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是
期刊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床边,窗外是海浪轻拍海岸的声音,推开木质的窗户,海风迎面吹来……在海派民宿——林泉·渔家傲的女主人王芳看来,这就是上海金山嘴渔村的生活。嘴渔村位于上海最南端,是上海保留下来的最后一个渔村。  在嘴渔村开一家民宿  出国旅行时,王芳被英国维多利亚风格的乡村小屋所吸引。它们大多由当地的石头建成,有可爱的后花园,步行5分钟就能到河湾。入住后,王芳发现房间一尘不染而且非常舒适,民宿主人好
期刊
“对我来说,民宿蝶梦山丘与蝴蝶有关是一种必然,因为,我的人生一定要完成一个梦想,而蝶梦山丘就是我的梦想。”在南京老山,有一种蝴蝶叫中华虎凤蝶,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追着美丽的蝴蝶,邰青轩奔向自然,奔向农村,开启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民宿女主人。  追一只蝴蝶到山里  邰青轩来自上海,是典型的城里姑娘。她曾是一名资深的品牌策划人,在4A广告公司从事了十多年的品牌咨询工作,繁忙的都市生活让她产生了去村里
期刊
从家族生意到独立门户,再到转行竹制工艺扇的加工与出口业务,鲍红女始终在寻找一条带村民一起致富的路。2013年,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为在莫干山长大的她打开了新的视野和思路。莫干山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鲍红女把目光再一次转向了新兴的民宿产业。  在改变中寻找快乐  鲍红女是土生土长的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镇筏头村人。她的三次创业都没有离开过莫干山。起初,鲍家祖祖辈辈在村里经营水煮
期刊
曲院风荷,粉墙黛瓦,涓涓流过的小河水,门口踱步的大白鹅,这样的美景是否让人向往?“我希望给游客带来的不仅仅是住那么简单,而是让来这里的人有回家的感觉。能在这里真正放松下来,让时间慢下来,享受简单的快乐!”苏彤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的第38代后人,在千年古村呈坎打造暖心民宿,真正还原了汤显祖“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绝唱。  “黄山是一个值得一去再去的地方,而且一年四季都值得去。黄山山美水美,
期刊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出生在苏北农村。那时候,我们村连烧煤球的条件都没有,家家户户都使用自制的土灶台烧锅做饭。说起土灶台,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听说过,但见过的就很少了。  别看土灶台其貌不扬,但一家人的顿顿饭食,都成就于它的胸腹中。  早期的土灶制作很简易,用泥土混合上麦麸,加水搅拌,就像和面一样,不能太稀,也不能太干。和好土后,依照铁锅的形状用手盘出一个约50公分高的圆筒土灶,圆筒壁厚度约6公分。为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