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那个相声只是一门生存手艺的年代,他的从艺透着心酸,嘴上功夫背后还有一家近十张嘴在等着他供养!但谁又能说苦难不是命运的恩宠?如果父辈靠说相声发财致富了,中国就可能少了一位相声奇人,他的笑更多的是为了他人。
马三立给人的突出印象就是瘦,而且几十年来一直如此。马老生前说过:“我从小就这样,最重达到92斤,现在嘛,只有86斤。”
有人说,马三立从来自己不笑,真能绷住劲儿!生活中不知是否有谁看过他的笑容,即使有,我想那笑其实也是苦涩的。他活了90岁,从艺却达80年,这看似简单的人生履历透着多少无奈?从一个“撂地”糊口的艺人,到让亿万观众喜爱的艺术家,他饱尝了旧中国艺人的苦辣辛酸,也经历了新社会文艺工作者的扬眉吐气,他把毕生的精力全部贡献给了人民喜闻乐见的相声艺术……
1927年秋天,马三立抖的平生第一个“包袱”竟是家境的辛酸。那年,马三立住在天津南市“三不管儿”的福安街同善里的大杂院,就读于美国教会创办的汇文中学。同学们一进中学就置办好崭新的校服,而马三立身上穿的是一件拆大改小的旧大褂,袖子上还有两块补丁。先生、同学们笑话他,说没有校服别上学了。父亲马德禄靠说相声糊口,家里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父亲东拼西凑几块钱要给他买校服,马三立抢着对父亲说:“让我去买吧,我会。”于是父亲叮咛又嘱咐:“记住,试好尺寸,买合适了!”等马三立买回校服往身上一试,校服起码大三号,把瘦骨伶仃的他整个包了起来,父亲急了……马三立扬起两只胳膊,如同戏台上老生抖袖,一双小手“终见天日”。他说:“我想,冬天套棉袄,明年我再改,还能穿……”父亲叹口气说:“唉,闹了半天,你的‘包袱’使在这儿啦!”
相声能给观众带来欢笑,然而,马三立的生活却不是妙趣横生,一生中尝遍了苦辣酸甜。他不是命运的宠儿,就连艺术中也带着人生的苦涩。由于家境不好,马三立的父亲和兄长不得已也让他吃这碗“开口饭”,马三立1929年开始了他坎坷而漫长的艺人生活,1930年开始登台演出,拜周德山(周蛤蟆)为师。拜师不久,就跟着师父、师兄弟们“撂地”说相声。由于他爱看书,平日好动脑筋,很快就成了师兄弟之中的佼佼者。此后,甭管是“撂地”,还是走街串巷,舞台对于马三立讲已不再是生疏之地,因此也有了一大批盯住他、喜欢他和捧着他的“追星族”。马三立使“活”逐渐得心应手,也更加变得“调皮”起来,更加有了灵气。
1948年春,马三立来到北平,应了两处活计,分别在王府井凤凰厅茶社演出和在华声电台说相声兼报广告。这时,马派独有的段子已深入人心,《开粥厂》里的“马善人”成了他的昵称。听众纷纷给电台写信、打电话,点播“马善人”的节目。在舞台上,日益走红的马三立颇有自知之明地表示:“听众们没见过我的庐山真面目,很难猜想我是什么模样。当然,您看了我的相貌后,深表遗憾。这不能怪我,我自己也不愿长成这样……”观众情绪高涨,一传十、十传百,说:“看马三立的长相比听他的相声还逗!”
1952年,马三立主动报名参加抗美援朝慰问团。要知道那是常宝坤在朝鲜前线刚刚牺牲后,马三立做出的选择。在坑道里、山坡上,在敌人的炮火声中,马三立的相声给战士们带来了欢笑。事过多年,当年的志愿军战士还珍藏着马三立的剧照。
1984年,马三立入党了。这是他很久以来的追求,古稀之年他追求到了。他一向关心国家大事,北京申奥成功,老人激动得半宿没睡,还打趣说要保养好身体到奥运赛场去举重。天津曲协秘书长、著名快板书表演艺术家张志宽对记者说:“我是马老的入党介绍人。说实话,人不在辈分大小,在于为人处世,老先生之所以受人尊重就在于他的人格。他生前曾经和我开玩笑说,‘不要在我死后在报纸上说什么重大损失,趁我活着身子骨硬朗的时候把我的肚子掏空了,我死了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说起自己的名字,马三立说:“古书日:君子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我希望我这一生永远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终其一生,他做到了。马三立把为观众演出看成是天大的事,为此他一生都把观众视为衣食父母。他常说,人家买票看我们的表演是对我们的关爱;他们懂相声、爱相声,我们不能骗观众。
马三立无疑是属于相声的,单是他那相貌就会让人联想到相声——瘦削的身材,自称体重从来没超过100斤,浓密的头发永远梳成“中分”,与细小的眼睛配套的是一对大耳朵,一张嘴,“包袱”滔滔不绝,由不得你不乐。80年的舞台生活,中国能有几个?世界能有几个?
听马老的相声,你会感到很从容,并能在从容中细细玩味。在他的相声里,你不会听到刻意的讨笑,没有故弄玄虚的噱头,也没有刻意的哗众取宠。他的相声是实实在在说给观众听的,而不是自己逗自己。他说相声的口气总是平和的,开始也总是平淡的,每个段子似乎铺垫得很长,其实他是在慢慢地带你人戏,到最后总会给你一个惊喜,抖开一个大大的“包袱”,不由得你不笑,不由得你不想。他的相声展示给观众的不仅仅是幽默,更有生活的哲理与智慧,所以,他的相声是留在人们心里的。
听马老的相声,你会不由得想到你身边的人。在马老的相声里,仿佛都有他们的影子。马老的相声一般没有“重大题材”,反映的多是老百姓的生活,是他们零零碎碎的琐事。他曾说的那段脍炙人口的相声《买猴》,讲的就是一个“马大哈”如何把别人要买的“猴牌”肥皂,误买成3只猴子的故事,令人捧腹不止。他的《吃元宵》、《相面》等作品同样刻画的也是小人物的生活趣事。正是在这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故事中,为人们提示出了生活的情趣与艺术,催人思考,令人回味。
据悉,在完成2001年底的告别演出之后,马老就又回到了天津市总医院进行癌症的治疗。病情稍有稳定后,曾出院在小儿子马志良家中住了一段时间。2002年4月,马老病情又有反复,于是再次住进医院。没想到,这一住就再也没有出来。
春节前夕,马老的小儿子马志良曾打算把父亲接回自己家,过了年再回医院。但由于此时马老病情已开始很不稳定,一家人只能放弃了这个愿望。从除夕开始,马老出现一系列险情,初二、初四、初七几次出现高烧等症状。但由于治疗及时,马老几次脱离危险。2月10日下午三四点钟,马老再次病危,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天津市有关领导闻讯赶到医院,指示医院全力抢救。抢救后,马老情况暂时稳定。老人家虽已不能讲话,但意识一直非常清醒,问他是不是“冷了”、“不舒服”,都能够点头示意。2月11日早晨6时左右,守护在病床周围的儿女们突然发现马老再次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而且呼吸越来越乏力,于是赶快叫医生。病房内马老躺在床上,床边摆着各种各样的治疗器、检测仪。马老的鼻子上插着输氧管,侧卧着,嘴里不停地叨念着什么,可谁也听不清。他这是在与喜爱他的观众作道别?还是在冥冥之中看见了先他而去的贤妻甄惠敏?保姆问马老“是不是想翻身舒服一下”,马老点头。在众人的帮助下,马老翻了一下身。翻过身后,老人家喘息了两下,平静地停止了呼吸。医生们赶到病床前迅速实施急救,进行心脏按压,家人们眼睁睁地看着心脏监护仪上跳动的曲线,最终变成了一根直线。由于呼吸和循环系统衰竭,马三立在亲人的环绕中永远地闭上了那张妙语连珠的嘴巴。
(编辑 祝 健)
马三立给人的突出印象就是瘦,而且几十年来一直如此。马老生前说过:“我从小就这样,最重达到92斤,现在嘛,只有86斤。”
有人说,马三立从来自己不笑,真能绷住劲儿!生活中不知是否有谁看过他的笑容,即使有,我想那笑其实也是苦涩的。他活了90岁,从艺却达80年,这看似简单的人生履历透着多少无奈?从一个“撂地”糊口的艺人,到让亿万观众喜爱的艺术家,他饱尝了旧中国艺人的苦辣辛酸,也经历了新社会文艺工作者的扬眉吐气,他把毕生的精力全部贡献给了人民喜闻乐见的相声艺术……
1927年秋天,马三立抖的平生第一个“包袱”竟是家境的辛酸。那年,马三立住在天津南市“三不管儿”的福安街同善里的大杂院,就读于美国教会创办的汇文中学。同学们一进中学就置办好崭新的校服,而马三立身上穿的是一件拆大改小的旧大褂,袖子上还有两块补丁。先生、同学们笑话他,说没有校服别上学了。父亲马德禄靠说相声糊口,家里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父亲东拼西凑几块钱要给他买校服,马三立抢着对父亲说:“让我去买吧,我会。”于是父亲叮咛又嘱咐:“记住,试好尺寸,买合适了!”等马三立买回校服往身上一试,校服起码大三号,把瘦骨伶仃的他整个包了起来,父亲急了……马三立扬起两只胳膊,如同戏台上老生抖袖,一双小手“终见天日”。他说:“我想,冬天套棉袄,明年我再改,还能穿……”父亲叹口气说:“唉,闹了半天,你的‘包袱’使在这儿啦!”
相声能给观众带来欢笑,然而,马三立的生活却不是妙趣横生,一生中尝遍了苦辣酸甜。他不是命运的宠儿,就连艺术中也带着人生的苦涩。由于家境不好,马三立的父亲和兄长不得已也让他吃这碗“开口饭”,马三立1929年开始了他坎坷而漫长的艺人生活,1930年开始登台演出,拜周德山(周蛤蟆)为师。拜师不久,就跟着师父、师兄弟们“撂地”说相声。由于他爱看书,平日好动脑筋,很快就成了师兄弟之中的佼佼者。此后,甭管是“撂地”,还是走街串巷,舞台对于马三立讲已不再是生疏之地,因此也有了一大批盯住他、喜欢他和捧着他的“追星族”。马三立使“活”逐渐得心应手,也更加变得“调皮”起来,更加有了灵气。
1948年春,马三立来到北平,应了两处活计,分别在王府井凤凰厅茶社演出和在华声电台说相声兼报广告。这时,马派独有的段子已深入人心,《开粥厂》里的“马善人”成了他的昵称。听众纷纷给电台写信、打电话,点播“马善人”的节目。在舞台上,日益走红的马三立颇有自知之明地表示:“听众们没见过我的庐山真面目,很难猜想我是什么模样。当然,您看了我的相貌后,深表遗憾。这不能怪我,我自己也不愿长成这样……”观众情绪高涨,一传十、十传百,说:“看马三立的长相比听他的相声还逗!”
1952年,马三立主动报名参加抗美援朝慰问团。要知道那是常宝坤在朝鲜前线刚刚牺牲后,马三立做出的选择。在坑道里、山坡上,在敌人的炮火声中,马三立的相声给战士们带来了欢笑。事过多年,当年的志愿军战士还珍藏着马三立的剧照。
1984年,马三立入党了。这是他很久以来的追求,古稀之年他追求到了。他一向关心国家大事,北京申奥成功,老人激动得半宿没睡,还打趣说要保养好身体到奥运赛场去举重。天津曲协秘书长、著名快板书表演艺术家张志宽对记者说:“我是马老的入党介绍人。说实话,人不在辈分大小,在于为人处世,老先生之所以受人尊重就在于他的人格。他生前曾经和我开玩笑说,‘不要在我死后在报纸上说什么重大损失,趁我活着身子骨硬朗的时候把我的肚子掏空了,我死了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说起自己的名字,马三立说:“古书日:君子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我希望我这一生永远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终其一生,他做到了。马三立把为观众演出看成是天大的事,为此他一生都把观众视为衣食父母。他常说,人家买票看我们的表演是对我们的关爱;他们懂相声、爱相声,我们不能骗观众。
马三立无疑是属于相声的,单是他那相貌就会让人联想到相声——瘦削的身材,自称体重从来没超过100斤,浓密的头发永远梳成“中分”,与细小的眼睛配套的是一对大耳朵,一张嘴,“包袱”滔滔不绝,由不得你不乐。80年的舞台生活,中国能有几个?世界能有几个?
听马老的相声,你会感到很从容,并能在从容中细细玩味。在他的相声里,你不会听到刻意的讨笑,没有故弄玄虚的噱头,也没有刻意的哗众取宠。他的相声是实实在在说给观众听的,而不是自己逗自己。他说相声的口气总是平和的,开始也总是平淡的,每个段子似乎铺垫得很长,其实他是在慢慢地带你人戏,到最后总会给你一个惊喜,抖开一个大大的“包袱”,不由得你不笑,不由得你不想。他的相声展示给观众的不仅仅是幽默,更有生活的哲理与智慧,所以,他的相声是留在人们心里的。
听马老的相声,你会不由得想到你身边的人。在马老的相声里,仿佛都有他们的影子。马老的相声一般没有“重大题材”,反映的多是老百姓的生活,是他们零零碎碎的琐事。他曾说的那段脍炙人口的相声《买猴》,讲的就是一个“马大哈”如何把别人要买的“猴牌”肥皂,误买成3只猴子的故事,令人捧腹不止。他的《吃元宵》、《相面》等作品同样刻画的也是小人物的生活趣事。正是在这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故事中,为人们提示出了生活的情趣与艺术,催人思考,令人回味。
据悉,在完成2001年底的告别演出之后,马老就又回到了天津市总医院进行癌症的治疗。病情稍有稳定后,曾出院在小儿子马志良家中住了一段时间。2002年4月,马老病情又有反复,于是再次住进医院。没想到,这一住就再也没有出来。
春节前夕,马老的小儿子马志良曾打算把父亲接回自己家,过了年再回医院。但由于此时马老病情已开始很不稳定,一家人只能放弃了这个愿望。从除夕开始,马老出现一系列险情,初二、初四、初七几次出现高烧等症状。但由于治疗及时,马老几次脱离危险。2月10日下午三四点钟,马老再次病危,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天津市有关领导闻讯赶到医院,指示医院全力抢救。抢救后,马老情况暂时稳定。老人家虽已不能讲话,但意识一直非常清醒,问他是不是“冷了”、“不舒服”,都能够点头示意。2月11日早晨6时左右,守护在病床周围的儿女们突然发现马老再次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而且呼吸越来越乏力,于是赶快叫医生。病房内马老躺在床上,床边摆着各种各样的治疗器、检测仪。马老的鼻子上插着输氧管,侧卧着,嘴里不停地叨念着什么,可谁也听不清。他这是在与喜爱他的观众作道别?还是在冥冥之中看见了先他而去的贤妻甄惠敏?保姆问马老“是不是想翻身舒服一下”,马老点头。在众人的帮助下,马老翻了一下身。翻过身后,老人家喘息了两下,平静地停止了呼吸。医生们赶到病床前迅速实施急救,进行心脏按压,家人们眼睁睁地看着心脏监护仪上跳动的曲线,最终变成了一根直线。由于呼吸和循环系统衰竭,马三立在亲人的环绕中永远地闭上了那张妙语连珠的嘴巴。
(编辑 祝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