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新课标十分注重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从“工具性”、“人文性”或者说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两方面阐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智力因素的主要培养目的是语文能力、语感和思维习惯;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培养目的是爱国精神、思想道德、创新精神、审美情趣、健全人格。可见,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任务,培养人文素质,弘扬人文精神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天职。为何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呢?笔者认为:
一、更新教学思想、凸现主体性教学风格
在语文教学实践和改革潮流中,一批风格独特,成就斐然的优秀语文教师,以对时代和生活的敏感,树立起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陈钟棵老师从哲学角度对语文教学进行思考,认为语文教育面临着从“语言——思维型”到“语言——人的发展型”转变。钱梦龙、于漪老师均提出语文教学“目中有人”,语文教学是为了“人的发展”……他们的教学理念是“为了人的发展”,他们的教学风格的显著特征是重塑人文精神,凸现教育主体的个性、人格可持续发展。因此,更新教学思想,打破“静听教学”的一潭死水,加强师生平等交流,突出学生主体性,调动学生主动性,才能逐步改变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高耗低效”的局面。
二、形成开放系统,挖掘教材的时代精神
相对于时代发展而言,语文教材内容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静止性、封闭性和滞后性特点,这就需要把语文教学变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使教学内容、方法与时代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使教学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一方面,应延伸教学空间,让学生回归“生活”。“九义”语文教材很好地体现了以语文与生活为中心的结构体系,需要语文教师更新课堂概念,拉近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去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在教学中努力开拓教材思想内容的思维空间,尽力消除教材静止性、封闭性与相对滞后性的局限。
另一方面,应利用语文人文性特点,渗透时代精神。语文教学在这方面的工作着力点:一是在教学内容中渗透主体意识。时代精神的核心就是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无论选择、竞争或合作,都要求培养学生个体的创造和主动意识。语文教材中不少文学作品如《松鼠》、《猎户》等作品教学则应反弹琵琶,强化爱护动物、珍惜生命意识,同时这种逆向思维训练本身就是在培养学生技术创新的能力。二是传统课文要推陈出新,教出新意。如在《鱼我所欲也》、《出师表》、《荆轲刺秦王》等课教学中,要注意汲取精华、摒弃糟粕,使学生对正当利益观、人生价值观有恰当认识。这种多元开放、充满思辨和创新意识的语文教学,终将对肤浅单调的文化意识脱轨,产生对人的终极关怀,丰满学生的人格个性,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持久力,健康成长为时代新人。
三、运用多种手段,增强人文性育人功能
一是学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程度越来越高,多媒体可以创设丰富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能优化“信息通道”,增强信息传递的主体化和有效性,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和思维、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语文的教师须用相当心力学习和运用现代信息载体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将来投身知识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接轨,
二是倡导阅读名著活动。读名著,有助于培养性的健康人格,同时还具有提升人类心智的功能,使人们从中汲取了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在语文教材中,入选了一些名著的片断或部分章节作为阅读材料,仅这是不够的。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按学段由浅渐深地给学生推荐书目。先读一些字词优美,文不甚深,思想内涵丰富的作品,再读一些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较高的经典,通过阅读名著,有效提高学生语文学力和人文素养。
三是加强劳动与吃苦教育。一帆风顺,缺乏苦难的经历也是一种贫穷。吃苦的经验,苦难的记忆既是主体精神的一种价值素质,也是一种历史意识。吃过苦才能品出甜,受过难才知道珍惜幸福,才能从心底孕育真情与爱意。
总之,弘扬人文精神,才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丰富内涵和精神动力;培养人文素质,才能塑造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加强人文教育,才能真正把语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深刻认识并努力实践这一教学理念,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渐入佳境,迎来“每个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百花齐放的春天。(作者单位陕西省旬阳县城关一中 旬阳师训教研中心)
责任编辑 杨博
一、更新教学思想、凸现主体性教学风格
在语文教学实践和改革潮流中,一批风格独特,成就斐然的优秀语文教师,以对时代和生活的敏感,树立起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陈钟棵老师从哲学角度对语文教学进行思考,认为语文教育面临着从“语言——思维型”到“语言——人的发展型”转变。钱梦龙、于漪老师均提出语文教学“目中有人”,语文教学是为了“人的发展”……他们的教学理念是“为了人的发展”,他们的教学风格的显著特征是重塑人文精神,凸现教育主体的个性、人格可持续发展。因此,更新教学思想,打破“静听教学”的一潭死水,加强师生平等交流,突出学生主体性,调动学生主动性,才能逐步改变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高耗低效”的局面。
二、形成开放系统,挖掘教材的时代精神
相对于时代发展而言,语文教材内容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静止性、封闭性和滞后性特点,这就需要把语文教学变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使教学内容、方法与时代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使教学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一方面,应延伸教学空间,让学生回归“生活”。“九义”语文教材很好地体现了以语文与生活为中心的结构体系,需要语文教师更新课堂概念,拉近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去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在教学中努力开拓教材思想内容的思维空间,尽力消除教材静止性、封闭性与相对滞后性的局限。
另一方面,应利用语文人文性特点,渗透时代精神。语文教学在这方面的工作着力点:一是在教学内容中渗透主体意识。时代精神的核心就是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无论选择、竞争或合作,都要求培养学生个体的创造和主动意识。语文教材中不少文学作品如《松鼠》、《猎户》等作品教学则应反弹琵琶,强化爱护动物、珍惜生命意识,同时这种逆向思维训练本身就是在培养学生技术创新的能力。二是传统课文要推陈出新,教出新意。如在《鱼我所欲也》、《出师表》、《荆轲刺秦王》等课教学中,要注意汲取精华、摒弃糟粕,使学生对正当利益观、人生价值观有恰当认识。这种多元开放、充满思辨和创新意识的语文教学,终将对肤浅单调的文化意识脱轨,产生对人的终极关怀,丰满学生的人格个性,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持久力,健康成长为时代新人。
三、运用多种手段,增强人文性育人功能
一是学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程度越来越高,多媒体可以创设丰富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能优化“信息通道”,增强信息传递的主体化和有效性,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和思维、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语文的教师须用相当心力学习和运用现代信息载体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将来投身知识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接轨,
二是倡导阅读名著活动。读名著,有助于培养性的健康人格,同时还具有提升人类心智的功能,使人们从中汲取了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在语文教材中,入选了一些名著的片断或部分章节作为阅读材料,仅这是不够的。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按学段由浅渐深地给学生推荐书目。先读一些字词优美,文不甚深,思想内涵丰富的作品,再读一些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较高的经典,通过阅读名著,有效提高学生语文学力和人文素养。
三是加强劳动与吃苦教育。一帆风顺,缺乏苦难的经历也是一种贫穷。吃苦的经验,苦难的记忆既是主体精神的一种价值素质,也是一种历史意识。吃过苦才能品出甜,受过难才知道珍惜幸福,才能从心底孕育真情与爱意。
总之,弘扬人文精神,才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丰富内涵和精神动力;培养人文素质,才能塑造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加强人文教育,才能真正把语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深刻认识并努力实践这一教学理念,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渐入佳境,迎来“每个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百花齐放的春天。(作者单位陕西省旬阳县城关一中 旬阳师训教研中心)
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