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口皮下脂肪液化10例治疗体会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p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我科2004~2007年收治术口皮下脂肪液化患者10例,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40~74岁;胆囊术口5例,阑尾术口3例,腿部术口2例;其中伴糖尿病3例。
  临床表现及结果:患者均于术后4~8天出现手术切口有黄色液体渗出,体温正常,切口处无红肿及明显压痛,渗出液涂片镜检可有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白细胞在正常范围内,给予拆除缝线1~2针,充分引流,发现敷料滲透随时更换,局部用微波或红外线理疗仪照射,并给予激化液及营养支持,有糖尿病者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术口2周内愈合,术后1例裂开约4cm,待肉芽组织形成,给予Ⅱ期扩创缝合治愈。
  
  讨 论
  脂肪液化的诊断标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切口脂肪液化,应表现为:①发生在术后5~7天,无其他自觉症状,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②切口无发红,切口边缘及皮下无坏死现象,无压痛;③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液化,渗液中有漂浮的脂肪滴;④镜检渗出中可见大量脂肪滴,培养无细菌生长。
  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认为切口脂肪液化与电刀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烧伤或坏死有关。使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凝固而发生栓塞,使本来血运较差的脂肪血供发生障碍,造成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而较多的渗液在皮下不易被组织吸收,积存于皮下脂肪层,影响切口愈合,再加上切口长时间的暴露或人为的机械挤压、钳夹等因素的刺激,很容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性炎性反应,使渗液增多,脂肪组织液化。
  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应根据手术切口愈合的情况和渗液多少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处理。①切口渗液较少,仅少部分愈合不良,只需拆除1~2针缝线,内置盐水纱布引流,进行敷料更换,就可使切口顺利愈合;②如渗液较多,切口不愈合,应及时敞开切口,充分用湿盐水纱布换药。待新生肉芽组织生长后,进行二期缝合;③如脂肪液化渗液多,伴有细菌感染,可加用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湿敷及全身抗生素的应用;④如切口液化,伴有糖尿病者,应同时治疗糖尿病,使血糖控制在一定水平,有利于切口的愈合。
  目前国内外对于脂肪液化的诊断没有统一标准,多数人认为术后出现以下表现可以诊断[1]:①术后4~7天切口愈合不良,有淡黄色渗液。②伤口无红肿热痛及坏死现象。③渗液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镜下可见大量脂肪滴。④体温血象不高。我们认为术后出现脂肪液化可能与下列原因有关:①患者皮下脂肪层厚,术中机械损伤脂肪组织,使其氧化分解产生液化。②术中使用电刀致皮下脂肪产生热损伤而变性、坏死、液化。③患者本身有糖尿病、营养不良、缝合技术有缺陷、组织愈合能力差[2]
  在术口脂肪液化的治疗中:①给予营养支持、极化液(5%G.S 500ml+胰岛素8U+10%KCl 10ml)静滴,日1次。糖尿病者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激化液可加速糖酵解与氧化,具有促进糖原合成,促进脂肪合成并抑制其分解作用,细胞外钾离子进入细胞内稳定细胞膜,促进组织愈合的作用。②引流充分保持术口清洁干燥可预防感染,比单纯使用抗生素有效。③使用溦波或红外线照射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抗感染的能力,促进组织愈合。④裂口较大需行Ⅱ期扩创缝合。所以,在处理皮下脂肪层时合理使用电刀、器械操作,否则易增加术口液化,使术口延期愈合,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
  
  参考文献
  1 叶晓春.外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与防治.中国医学杂志,2005,3(7):395-396.
  2 吴在,吴肇汉,主编.外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45-146.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探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采用局麻或硬膜外麻醉,平均手术时间45分钟,术后疼痛轻,恢复快,3~7天出院。无复发。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创伤小,复发率低,现已成为成人腹股沟疝修补术的首选术式,应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 腹股沟疝 无张力 修补术    腹股沟疝是普通外科的基础病种。自1887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討基层医院应用腹腔镜诊断和治疗腹部闭合性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150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在腹腔镜下诊断和治疗。结果:150例均于腹腔镜下明确诊断并治疗。其中58例出血停止,76例腹腔镜下止血成功,16例腹腔镜下行脾脏切除术。135例避免了剖腹手术。结论:腹腔镜可用于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且较腹腔穿刺、腹腔灌洗及剖腹探查简便易行。  关键词 腹部损伤 腹腔镜检查 基层医院   
期刊
关键词 脑出血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    资料与方法  2003~2007年住院治疗的脑出血患者154例,均符合1996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并全部经头部CT检查证实。男107例,女47例;年龄35~82岁,平均60.53岁;有高血压病史者133例,糖尿病4例,血友病1例。入院后头部CT检查显示,基底节区出血51例,脑叶出血33例,外囊出血17例,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19例,丘
期刊
摘 要 目的:总结脾错构瘤的诊治体会。方法:对5例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无特异症状,B超与CT检查发现脾脏上有包块。均经脾切除,包块病检而确诊。结论:确诊错构瘤需病检,脾脏上包块需与囊肿、血管瘤鉴别,及早脾及包块切除,既能明确诊断,又避免了恶性肿瘤的延误,达到早治疗目的。  关键词 脾脏 错构瘤 体会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脾脏错构癌患者5例,男4例,女1例;年龄30~40岁2例,4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FSED)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1例胃癌根治术后FSED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FSED中,毕罗氏Ⅰ式6例,毕罗氏Ⅱ式12例,Roux-y吻合3例,均给予保守治疗,均获治愈。结论:该并发症为功能性疾病,可保守治愈,手术治疗无助病人恢复,徒增病人痛苦和负担。  关键词 胃癌根治术 胃排空障碍    资料与方法  2003年3月~2008年3
期刊
資料与方法  我院2001年1月~2005年12月用微波治疗前庭大囊肿(脓肿)60例,其中获得随访患者56例,年龄15~48岁;囊肿左侧30例,右侧25例,双侧1例;囊肿50例,脓肿6例;其中有2例为传统的造口术后复发;囊肿直径2~4cm;囊肿形成时间3个月~5年;脓肿形成时间最长5天,最短2天;囊肿较大者患者外阴坠胀或性交不适,大部分无不适,脓肿病人可有发热、局部红肿热痛,应用抗生素效果不佳。 
期刊
资料与方法  2002 年1月~2007年10月采用西门子1250和PHILIPS-ALLURA12血管造影机行Seldinger's法支气管动脉造影及其介入栓塞(出血动脉)治疗慢性咯血或大咯血(300ml/日)病人38例,其中肺结核8例,支气管扩张症咯血10例,肺癌15例,血管畸形4例,肺段隔离症1例。其中男23例,女15例。慢性咯血者13例,大咯血者25例。所有病例均经过X线片、CT及支气管镜
期刊
资料与方法  2005年7月~2007年7月收治闭合性肠破裂患者21例,男18例,女3例;年龄13~72岁,平均36.2岁。腹部撞击伤10例(48%),挤压伤6例(30%),跌落伤5例(22%)。创伤后均有不同程度腹痛,呕吐12例(50%),呕血1例,体温≥37.5℃者9例(47%),脉搏大>100次/分9例(47%),血压10×109/L 13例(60%),中性粒细胞>75% 16例(80%)
期刊
资料与方法  2002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急重症急性胰腺患者54例,男30例,女24例;年龄18~68岁,平均43岁;根据Ranson多因素分析法判斷病情轻重。诊断指标:年龄>50岁;血糖>11mmol/L;乳酸脱氢酶>350U/L;WBC>12×109/L;ASL>250U/L,入院后48小时内指标;红细胞比积下降>10%;血钙0.05。    讨 论  手术时机选择:国内外报道重症胰
期刊
资料与方法  1997~2006年收治Mirizzi综合征病人26例,女19例,男7例;年龄3~65岁,平均48岁,占同期胆囊手术0.90%。病史>10年16例,5~10年5例,有22例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3例入院时伴有黄疸。术前B超检查均有胆囊结石,总胆红素均升高。分型按Csendes分型:Ⅰ型13例,Ⅱ型12例,Ⅲ型1例,Ⅳ型无。均术中明确诊断。  诊断依据:①具有与胆总管结石相似的临床表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