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我科2004~2007年收治术口皮下脂肪液化患者10例,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40~74岁;胆囊术口5例,阑尾术口3例,腿部术口2例;其中伴糖尿病3例。
临床表现及结果:患者均于术后4~8天出现手术切口有黄色液体渗出,体温正常,切口处无红肿及明显压痛,渗出液涂片镜检可有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白细胞在正常范围内,给予拆除缝线1~2针,充分引流,发现敷料滲透随时更换,局部用微波或红外线理疗仪照射,并给予激化液及营养支持,有糖尿病者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术口2周内愈合,术后1例裂开约4cm,待肉芽组织形成,给予Ⅱ期扩创缝合治愈。
讨 论
脂肪液化的诊断标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切口脂肪液化,应表现为:①发生在术后5~7天,无其他自觉症状,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②切口无发红,切口边缘及皮下无坏死现象,无压痛;③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液化,渗液中有漂浮的脂肪滴;④镜检渗出中可见大量脂肪滴,培养无细菌生长。
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认为切口脂肪液化与电刀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烧伤或坏死有关。使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凝固而发生栓塞,使本来血运较差的脂肪血供发生障碍,造成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而较多的渗液在皮下不易被组织吸收,积存于皮下脂肪层,影响切口愈合,再加上切口长时间的暴露或人为的机械挤压、钳夹等因素的刺激,很容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性炎性反应,使渗液增多,脂肪组织液化。
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应根据手术切口愈合的情况和渗液多少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处理。①切口渗液较少,仅少部分愈合不良,只需拆除1~2针缝线,内置盐水纱布引流,进行敷料更换,就可使切口顺利愈合;②如渗液较多,切口不愈合,应及时敞开切口,充分用湿盐水纱布换药。待新生肉芽组织生长后,进行二期缝合;③如脂肪液化渗液多,伴有细菌感染,可加用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湿敷及全身抗生素的应用;④如切口液化,伴有糖尿病者,应同时治疗糖尿病,使血糖控制在一定水平,有利于切口的愈合。
目前国内外对于脂肪液化的诊断没有统一标准,多数人认为术后出现以下表现可以诊断[1]:①术后4~7天切口愈合不良,有淡黄色渗液。②伤口无红肿热痛及坏死现象。③渗液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镜下可见大量脂肪滴。④体温血象不高。我们认为术后出现脂肪液化可能与下列原因有关:①患者皮下脂肪层厚,术中机械损伤脂肪组织,使其氧化分解产生液化。②术中使用电刀致皮下脂肪产生热损伤而变性、坏死、液化。③患者本身有糖尿病、营养不良、缝合技术有缺陷、组织愈合能力差[2]。
在术口脂肪液化的治疗中:①给予营养支持、极化液(5%G.S 500ml+胰岛素8U+10%KCl 10ml)静滴,日1次。糖尿病者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激化液可加速糖酵解与氧化,具有促进糖原合成,促进脂肪合成并抑制其分解作用,细胞外钾离子进入细胞内稳定细胞膜,促进组织愈合的作用。②引流充分保持术口清洁干燥可预防感染,比单纯使用抗生素有效。③使用溦波或红外线照射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抗感染的能力,促进组织愈合。④裂口较大需行Ⅱ期扩创缝合。所以,在处理皮下脂肪层时合理使用电刀、器械操作,否则易增加术口液化,使术口延期愈合,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
参考文献
1 叶晓春.外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与防治.中国医学杂志,2005,3(7):395-396.
2 吴在,吴肇汉,主编.外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45-146.
我科2004~2007年收治术口皮下脂肪液化患者10例,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40~74岁;胆囊术口5例,阑尾术口3例,腿部术口2例;其中伴糖尿病3例。
临床表现及结果:患者均于术后4~8天出现手术切口有黄色液体渗出,体温正常,切口处无红肿及明显压痛,渗出液涂片镜检可有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白细胞在正常范围内,给予拆除缝线1~2针,充分引流,发现敷料滲透随时更换,局部用微波或红外线理疗仪照射,并给予激化液及营养支持,有糖尿病者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术口2周内愈合,术后1例裂开约4cm,待肉芽组织形成,给予Ⅱ期扩创缝合治愈。
讨 论
脂肪液化的诊断标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切口脂肪液化,应表现为:①发生在术后5~7天,无其他自觉症状,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②切口无发红,切口边缘及皮下无坏死现象,无压痛;③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液化,渗液中有漂浮的脂肪滴;④镜检渗出中可见大量脂肪滴,培养无细菌生长。
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认为切口脂肪液化与电刀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烧伤或坏死有关。使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凝固而发生栓塞,使本来血运较差的脂肪血供发生障碍,造成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而较多的渗液在皮下不易被组织吸收,积存于皮下脂肪层,影响切口愈合,再加上切口长时间的暴露或人为的机械挤压、钳夹等因素的刺激,很容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性炎性反应,使渗液增多,脂肪组织液化。
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应根据手术切口愈合的情况和渗液多少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处理。①切口渗液较少,仅少部分愈合不良,只需拆除1~2针缝线,内置盐水纱布引流,进行敷料更换,就可使切口顺利愈合;②如渗液较多,切口不愈合,应及时敞开切口,充分用湿盐水纱布换药。待新生肉芽组织生长后,进行二期缝合;③如脂肪液化渗液多,伴有细菌感染,可加用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湿敷及全身抗生素的应用;④如切口液化,伴有糖尿病者,应同时治疗糖尿病,使血糖控制在一定水平,有利于切口的愈合。
目前国内外对于脂肪液化的诊断没有统一标准,多数人认为术后出现以下表现可以诊断[1]:①术后4~7天切口愈合不良,有淡黄色渗液。②伤口无红肿热痛及坏死现象。③渗液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镜下可见大量脂肪滴。④体温血象不高。我们认为术后出现脂肪液化可能与下列原因有关:①患者皮下脂肪层厚,术中机械损伤脂肪组织,使其氧化分解产生液化。②术中使用电刀致皮下脂肪产生热损伤而变性、坏死、液化。③患者本身有糖尿病、营养不良、缝合技术有缺陷、组织愈合能力差[2]。
在术口脂肪液化的治疗中:①给予营养支持、极化液(5%G.S 500ml+胰岛素8U+10%KCl 10ml)静滴,日1次。糖尿病者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激化液可加速糖酵解与氧化,具有促进糖原合成,促进脂肪合成并抑制其分解作用,细胞外钾离子进入细胞内稳定细胞膜,促进组织愈合的作用。②引流充分保持术口清洁干燥可预防感染,比单纯使用抗生素有效。③使用溦波或红外线照射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抗感染的能力,促进组织愈合。④裂口较大需行Ⅱ期扩创缝合。所以,在处理皮下脂肪层时合理使用电刀、器械操作,否则易增加术口液化,使术口延期愈合,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
参考文献
1 叶晓春.外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与防治.中国医学杂志,2005,3(7):395-396.
2 吴在,吴肇汉,主编.外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