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的法律课程教育与生活实际不相符导致了很多的大学生不能运用法律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高校要强化法律基础教育的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通过在法律基础课程在教育方面的改革才能推动中国的法制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高校;法律课程;改革
一、高校法律基础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内涵
高校法律基础课程教育实效性改革面临着改变旧有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问题,以此全面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为实施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高校法律基础教育的实效性是实现高校法律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与法律基础教育目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动态过程。
二、高校法律基础课程教育缺乏与生活实际挂钩的具体表现
1.从人才培养模式层面来说,大学生接受法律基础教育的途径单一
全国很多高校在法律基础教育教学中,只设置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即高校法律基础教育中的学校教育环节中,大学生法律修养的培养途径只能来源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并没有其他任何课外培养模式,法律基础教育的实效性就打了折扣。
2.从教学理念层面来说,很多高校思政课教师没有理解“思想道德修养课与法律基础课合成一门课程的真正内涵
正因为德育与法制教育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决定它与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全然不同。很多思想政治课教师把有机融合理解成了简化,并由简化演变成对于法律基础教育的淡化处理甚至忽视。这一错误理解和倾向也渐渐造成了学生对于法律基础课的轻视,不利于开展法律基础教育。
3.从教学内容层面来说,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第一,法律基础课在2005年之前是一门单独的课程,现在浓缩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不到3章的内容。包括了法理、宪法、民法、刑法、经济法等部门法内容,但主要侧重于抽象的理论阐述,对学生针对性不强,不具有作为普法教材应有的通俗易懂的特点,因而大大降低了学生阅读和自学的兴趣。第二,由于教材内容量大,大纲规定的36个教学课时明显不够。课时少,内容庞杂繁多,导致教学犹如走马观花。
4.从教学方法层面来说,当前高校的法律基础教育只是重视法学基础知识的普及和法律理论的灌输,而忽略大学生法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法律更多停留在纸面上,这导致大学生在面对社会实践时依然束手无策,也起不到帮助大学生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修养的作用。
5.从教学师资队伍层面来说,高等院校在法律基础教育中投入的师资力量薄弱且配置不合理
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几乎没有在法律基础教育上设专职教师岗位。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或者创业指导课上也没有专门配置普及企业法律知识的法律教师。仅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设置专职教师岗位。但是当两门课程合成一门课时,学校仅仅是在技术处理上把两门课程的教师合到一个教研室,来共同上一门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没有考虑到老师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的差异,也没有进行有效的专业知识的补充培训。
法学专业可以说是文科专业里应用性、技术性、实务性最强的专业。而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的老师通过自学来指导和解决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纠纷,谈何容易!大部分原来教“思想道德修养”课的老师,缺乏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的培训,难以全面把握法律条文背后的立法意旨,对法律精神领会不够,不能理解法律基础课教育的真正内涵和目标,更难以把法律知识所体现的价值准确地传递给学生,进而很难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知识真正融合到一起,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向学生传授,势必影响高校法律基础教育的实效性。
三、改革高校法律基础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1.改编现有的教材
目前各大院校使用的一般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该教材共8章,其中只有2章为法律基础知识部分,并且存在体系庞大,内容冗繁,理论过深,说理空泛,语言表述过于专业等问题。同时由于课时的限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对每一种法的介绍也只能集中于某些重要的知识点上,而不可能全面具体地介绍其全部内容。不如将该课程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内容以民法、经济法、刑法为核心,既能普及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又能提高大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同时应适当增加“法律基础理论”部分的比重,充分考虑该部分内容的趣味性导向性,把大学生引入法律之门,并将与“思想道德修养”部分更加紧密的融合。
2.加强第二课堂活动,拓宽法律基础教育的培养途径
(1)举办校内法律文化活动。学校、院系及法律教研室应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法律文化活动,如法学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研讨会、宣传法律的文艺演出、模拟法庭等。
(2)深入社会实践。应经常组织同学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调查活动,调查社会对法律知识的需求情况和公民的法律素质现状,增强提高自身法律素质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可选择合适的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组织同学参观学习,了解法律的运作情况,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法律修养。可定期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体会和感受法律的尊严,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了解和评价法律的曲直。
(3)开展法律服务或法律咨询活动。根据大学生对法律的不同需要,在校园内针对大学生在学习、恋爱、兼职、实习、就业、与人相处以及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开展法律服务或法律咨询活动。
法律课程改革有利于学生深化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有利于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对法律的信仰。基于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当通过增强实践教学的吸引力、进一步完善实践课程设置和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来增强法律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引、魏晓玲.《教育与职业》,2014年14期
[2]許敏燕.《科教文汇》,2014年8期
关键词:高校;法律课程;改革
一、高校法律基础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内涵
高校法律基础课程教育实效性改革面临着改变旧有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问题,以此全面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为实施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高校法律基础教育的实效性是实现高校法律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与法律基础教育目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动态过程。
二、高校法律基础课程教育缺乏与生活实际挂钩的具体表现
1.从人才培养模式层面来说,大学生接受法律基础教育的途径单一
全国很多高校在法律基础教育教学中,只设置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即高校法律基础教育中的学校教育环节中,大学生法律修养的培养途径只能来源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并没有其他任何课外培养模式,法律基础教育的实效性就打了折扣。
2.从教学理念层面来说,很多高校思政课教师没有理解“思想道德修养课与法律基础课合成一门课程的真正内涵
正因为德育与法制教育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决定它与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全然不同。很多思想政治课教师把有机融合理解成了简化,并由简化演变成对于法律基础教育的淡化处理甚至忽视。这一错误理解和倾向也渐渐造成了学生对于法律基础课的轻视,不利于开展法律基础教育。
3.从教学内容层面来说,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第一,法律基础课在2005年之前是一门单独的课程,现在浓缩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不到3章的内容。包括了法理、宪法、民法、刑法、经济法等部门法内容,但主要侧重于抽象的理论阐述,对学生针对性不强,不具有作为普法教材应有的通俗易懂的特点,因而大大降低了学生阅读和自学的兴趣。第二,由于教材内容量大,大纲规定的36个教学课时明显不够。课时少,内容庞杂繁多,导致教学犹如走马观花。
4.从教学方法层面来说,当前高校的法律基础教育只是重视法学基础知识的普及和法律理论的灌输,而忽略大学生法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法律更多停留在纸面上,这导致大学生在面对社会实践时依然束手无策,也起不到帮助大学生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修养的作用。
5.从教学师资队伍层面来说,高等院校在法律基础教育中投入的师资力量薄弱且配置不合理
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几乎没有在法律基础教育上设专职教师岗位。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或者创业指导课上也没有专门配置普及企业法律知识的法律教师。仅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设置专职教师岗位。但是当两门课程合成一门课时,学校仅仅是在技术处理上把两门课程的教师合到一个教研室,来共同上一门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没有考虑到老师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的差异,也没有进行有效的专业知识的补充培训。
法学专业可以说是文科专业里应用性、技术性、实务性最强的专业。而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的老师通过自学来指导和解决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纠纷,谈何容易!大部分原来教“思想道德修养”课的老师,缺乏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的培训,难以全面把握法律条文背后的立法意旨,对法律精神领会不够,不能理解法律基础课教育的真正内涵和目标,更难以把法律知识所体现的价值准确地传递给学生,进而很难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知识真正融合到一起,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向学生传授,势必影响高校法律基础教育的实效性。
三、改革高校法律基础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1.改编现有的教材
目前各大院校使用的一般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该教材共8章,其中只有2章为法律基础知识部分,并且存在体系庞大,内容冗繁,理论过深,说理空泛,语言表述过于专业等问题。同时由于课时的限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对每一种法的介绍也只能集中于某些重要的知识点上,而不可能全面具体地介绍其全部内容。不如将该课程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内容以民法、经济法、刑法为核心,既能普及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又能提高大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同时应适当增加“法律基础理论”部分的比重,充分考虑该部分内容的趣味性导向性,把大学生引入法律之门,并将与“思想道德修养”部分更加紧密的融合。
2.加强第二课堂活动,拓宽法律基础教育的培养途径
(1)举办校内法律文化活动。学校、院系及法律教研室应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法律文化活动,如法学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研讨会、宣传法律的文艺演出、模拟法庭等。
(2)深入社会实践。应经常组织同学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调查活动,调查社会对法律知识的需求情况和公民的法律素质现状,增强提高自身法律素质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可选择合适的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组织同学参观学习,了解法律的运作情况,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法律修养。可定期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体会和感受法律的尊严,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了解和评价法律的曲直。
(3)开展法律服务或法律咨询活动。根据大学生对法律的不同需要,在校园内针对大学生在学习、恋爱、兼职、实习、就业、与人相处以及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开展法律服务或法律咨询活动。
法律课程改革有利于学生深化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有利于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对法律的信仰。基于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当通过增强实践教学的吸引力、进一步完善实践课程设置和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来增强法律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引、魏晓玲.《教育与职业》,2014年14期
[2]許敏燕.《科教文汇》,2014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