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变,我们不能以不变去应万变,因为这个世界在改变。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百闻不如一见。作为一名从事一线教学的普通教师,我认为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情况做出相应选择,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多媒体教学在众多学科的教学中都显示了其与众不同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也应该是传统黑板书式教学的必要补充。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广大教师习惯了三尺讲台,一只粉笔,因此听到了许多抱怨的声音:很多教师不喜欢多媒体教学方式。这到底是多媒体教学本身的问题,还是在应用时出现了偏差?究其原因,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造成教育领域信息化步伐滞后的最主要原因既不在经济,也不在技术,而在陈旧落后教育观念的束缚。因此我想大多是因为应用上的偏差或者对多媒体使用技术的不熟练,不熟练导致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
一、设置疑问,激发兴趣
信息技术的出现能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寻找知识的来源,探索发现知识的起点,品味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例如教人教版初二《桃花源记》时,上课伊始,切入一张陶渊明的画像,学生就会想这人谁呀,他有那些事迹或哪些文学著作呀,这样就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调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急切的走进作者。
二、化无声为有声
语文课的特质要求语文教师用优美的语言,通过生动富于魅力的朗读,去诱发课文中的美,去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以诗人般的激情,创设课堂的美的氛围,同时将自己感受到的美去感染学生,但是这课文里的语句描写的再怎么优美动人,如果教师理解得不恰当或者是普通话不标准再或者朗读的功底较差等等原因都可能是语文课堂有些失败。信息技术的出现为这一难题找到了解决之道,互联网上一搜真是应有尽有,选择其中最优一篇课堂上带领同学们欣赏,既可以代替教师的范读又可以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桃花源记》为例,我选取了配乐朗诵,朗诵人翟弦和。那情景、那音乐、那声音以及朗诵人那神态简直太和谐太动人了,学生已经忍不住想要模仿、学习。就着学生的这股劲儿,第二遍让他们跟读,学生都很认真,有几个平时就活跃的同学竟然连着间奏的音乐模仿。课堂气氛非常轻松愉快。
三、化静为动
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以《桃花源记》为例吧“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落英缤纷的桃林画面和缓缓轻流的叮咚溪水声,犹如人间仙境,美不胜收,这样的画面能即时再现文中描述的诗情画意的世外桃源,“屋舍俨然,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环境优美人们安居乐业,这样的景象,学生凭仅有的生活经验和单一的想象是无法建立的,信息技术把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起来,丰富并充实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打造了美轮美奂语文课堂。
四、提高效率
传统的语文课,一篇课文至少要用两节课才能完成,长一些深一些的课甚至要讲一个星期,而老师仍然觉得没讲透,学生仍然难以理解。运用信息技术上语文课则不同,它打破了课堂40分钟的时间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了。并且能省去教师很多不必要的语言解释。可谓是省时省力又省心。
五、开拓思维
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就是创新精神。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呢?在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中,可将声像图文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造特定的教学情境,它丰富的表现力可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激发学生无穷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使他们思维高度活跃而引发创新的火花,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思维空间与创造灵感。猴子很机灵,却只在链子之一头表演翻腾;大象也神武,却在小木棒下绅士般昂首挺胸。经受不住考验,不做有心之人,只能如艺人手下的猴子、大象一样被束缚住。要不被习惯左右,不被失败羁绊。躲避酷暑,你走进树影;走出树影,你才能找到甘泉。
六、个性化教学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倡因材施教而且亲身实践。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实施教育。而要做到这点,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的优势、劣势,各自特点。孔子的学生很多,但他对学生却下了不少工夫去了解,不仅知其长,而且知其短,所以他在教育活动中能比较好地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但由于教师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在课堂40分钟之内给每一位学生进行纠错和辅导。因而,语文教学与学生的个体需求存在矛盾。现在,信息技术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信息按联想思维方式进行组织与管理,将教学内容变成一个个单元体系,实施教学计划,由于这些单元是可以互相调整和调换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合理分配时间,利用网络资源,选择一条最适宜的发展途径,结合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更有可能实现个性化教学
七、突出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的讲为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教学的规则发生了变化,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出来。应用于语文教学还面临着许多困惑,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韵味是网络或一个课件难以演绎的,绝不能以生动的图像和音乐来替代学生自己对语言的领悟。教师不能过于依赖,只能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好钢用在刀刃上。做事成功的要诀就如同钥匙开锁的道理一样,如果你不能准确对号,那么一定无法打开成功之门。
因此针对不同对象做出切实有效的选择才能让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促进语文教学成绩的提高,促使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區羊木初级中学)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广大教师习惯了三尺讲台,一只粉笔,因此听到了许多抱怨的声音:很多教师不喜欢多媒体教学方式。这到底是多媒体教学本身的问题,还是在应用时出现了偏差?究其原因,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造成教育领域信息化步伐滞后的最主要原因既不在经济,也不在技术,而在陈旧落后教育观念的束缚。因此我想大多是因为应用上的偏差或者对多媒体使用技术的不熟练,不熟练导致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
一、设置疑问,激发兴趣
信息技术的出现能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寻找知识的来源,探索发现知识的起点,品味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例如教人教版初二《桃花源记》时,上课伊始,切入一张陶渊明的画像,学生就会想这人谁呀,他有那些事迹或哪些文学著作呀,这样就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调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急切的走进作者。
二、化无声为有声
语文课的特质要求语文教师用优美的语言,通过生动富于魅力的朗读,去诱发课文中的美,去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以诗人般的激情,创设课堂的美的氛围,同时将自己感受到的美去感染学生,但是这课文里的语句描写的再怎么优美动人,如果教师理解得不恰当或者是普通话不标准再或者朗读的功底较差等等原因都可能是语文课堂有些失败。信息技术的出现为这一难题找到了解决之道,互联网上一搜真是应有尽有,选择其中最优一篇课堂上带领同学们欣赏,既可以代替教师的范读又可以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桃花源记》为例,我选取了配乐朗诵,朗诵人翟弦和。那情景、那音乐、那声音以及朗诵人那神态简直太和谐太动人了,学生已经忍不住想要模仿、学习。就着学生的这股劲儿,第二遍让他们跟读,学生都很认真,有几个平时就活跃的同学竟然连着间奏的音乐模仿。课堂气氛非常轻松愉快。
三、化静为动
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以《桃花源记》为例吧“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落英缤纷的桃林画面和缓缓轻流的叮咚溪水声,犹如人间仙境,美不胜收,这样的画面能即时再现文中描述的诗情画意的世外桃源,“屋舍俨然,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环境优美人们安居乐业,这样的景象,学生凭仅有的生活经验和单一的想象是无法建立的,信息技术把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起来,丰富并充实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打造了美轮美奂语文课堂。
四、提高效率
传统的语文课,一篇课文至少要用两节课才能完成,长一些深一些的课甚至要讲一个星期,而老师仍然觉得没讲透,学生仍然难以理解。运用信息技术上语文课则不同,它打破了课堂40分钟的时间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了。并且能省去教师很多不必要的语言解释。可谓是省时省力又省心。
五、开拓思维
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就是创新精神。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呢?在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中,可将声像图文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造特定的教学情境,它丰富的表现力可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激发学生无穷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使他们思维高度活跃而引发创新的火花,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思维空间与创造灵感。猴子很机灵,却只在链子之一头表演翻腾;大象也神武,却在小木棒下绅士般昂首挺胸。经受不住考验,不做有心之人,只能如艺人手下的猴子、大象一样被束缚住。要不被习惯左右,不被失败羁绊。躲避酷暑,你走进树影;走出树影,你才能找到甘泉。
六、个性化教学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倡因材施教而且亲身实践。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实施教育。而要做到这点,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的优势、劣势,各自特点。孔子的学生很多,但他对学生却下了不少工夫去了解,不仅知其长,而且知其短,所以他在教育活动中能比较好地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但由于教师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在课堂40分钟之内给每一位学生进行纠错和辅导。因而,语文教学与学生的个体需求存在矛盾。现在,信息技术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信息按联想思维方式进行组织与管理,将教学内容变成一个个单元体系,实施教学计划,由于这些单元是可以互相调整和调换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合理分配时间,利用网络资源,选择一条最适宜的发展途径,结合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更有可能实现个性化教学
七、突出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的讲为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教学的规则发生了变化,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出来。应用于语文教学还面临着许多困惑,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韵味是网络或一个课件难以演绎的,绝不能以生动的图像和音乐来替代学生自己对语言的领悟。教师不能过于依赖,只能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好钢用在刀刃上。做事成功的要诀就如同钥匙开锁的道理一样,如果你不能准确对号,那么一定无法打开成功之门。
因此针对不同对象做出切实有效的选择才能让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促进语文教学成绩的提高,促使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區羊木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