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是酷暑,一场特大水灾向河南袭来。
据初步统计,7月16日以来,截至26日12时,此轮强降雨造成河南全省150个县(市、区)1558个乡镇1290.74万人受灾,因灾遇难69人。
这69人就包括七天前,因为地铁被困于站点区间而不幸罹难的12名乘客。最初宣布的地铁5号线遇难者是12名。截至目前,数字又更新为14名,是在7月24日下午2时、25日上午6时30分,在搜救排查、抢险排水中又发现了2名遇难者。14名遇难者的名字已经公布,以女性同胞居多。
这69人也包括,截至目前,郑州京广快速路隧道路3处隧道内排查发现的6名遇难者。京广隧道全长4.3公里,由三段不连续的隧道自北向南组成。由于郑州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京广北路隧道成为积水倒灌的重灾区,据媒体报道,如果按照隧道本身的排水泵能力计算,需要10天时间才能抽干积水。
被洪水淹没的地铁线,被洪水围困的医院,被洪水倒灌的隧道……一场场生死危局,既考验着人性,也考验着一个城市治理体系的能力和良心。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身先士卒、靠前指挥,迅速组织力量防汛救災,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严防次生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每一个生命都是无价的,每一个生命背后都牵动着一个家庭、一个学校或者一个工作单位。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不是抽象的口号,它是在具体情境下对具体个体的具体行动。或者说,如果没有这样的具体行动,口号就只是口号。
不用动员,当灾难来袭时,一个个普通人挺身而出,以最淳朴的“不忍之心”伸出援手。无关利益,大家守望相助,这足以证明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团结的(together)共同体,而不是一个原子化的丛林社会。
比如郑州地铁5号线,因为途径多家医院,被称为郑州的“生命线”。7月20日晚6点左右,积水冲垮出入场线挡水墙进入正线区间,5号线一列车在沙口路站至海滩寺站区间内迫停。雨水逐渐漫入车厢,500多名列车乘客被困。一直到次日零时,在专业援救力量到来之前,这里上演了一出感天动地的生死自救。消防人员砸开玻璃放空气进来大约是晚上8点45分,此时乘客已经承受了长时间的洪水和缺氧折磨。
郑州市人民医院见习医生于逸飞是第一批获救的,但他没有离开。因为低温性休克的乘客越来越多,不断有人被背上站台,需要做心肺复苏。地铁工作人员送来仪器,于逸飞、李英豪、秦杰林三位医生指导几位身体无碍的乘客学习操作要领,组成了一个团队,接力救人,直到专业救援力量的到来。
自救之后就是更加专业的、系统的救援。我们的治理体系只要开动起来,其动员和组织能力的优势就凸显无疑。所以,对接下来的防汛救灾,我们可以感到安心不少。
但是,对每一次灾难都应该充分吸取经验教训,尤其是灾难发生伊始阶段,也就是在我们的治理体系充分运转起来之前,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像城市地铁、隧道等等都是支撑我们日常生活正常运转的基础设施,可以说是“日用而不知”,但是大的灾害来临时,如果没有灵活高效的反应机制,就可能如这次内涝严重的郑州一样,酿成惨烈的后果。
李克强总理7月26日上午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主持召开视频会议,他指出,要突出重点,加强薄弱环节。紧急情况下,针对城市严重内涝,要及时组织群众避险,除特殊行业外果断实施停工停业停学,保障医院等重要单位电力、供水、通讯畅通。特别是对人流密集的城市地铁、隧道、地下空间等,要有保障群众安全的硬措施,宁可过一些、严一些,该停就停、该封就封,切实避免人员伤亡。
根据这个要求,各地有必要重新系统性地检视一下,保障群众安全的措施是不是真能发挥作用,当危机来临时,是不是能够适时启动,如果不能,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疫情、水灾、台风……这个夏天不平静。每次大的灾难、大的危机,都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大考。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风险挑战,传统科层制组织的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机关型组织文化,已经不再适应。这种不适应的后果,已经严重影响到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的落地,变革势在必行。
据初步统计,7月16日以来,截至26日12时,此轮强降雨造成河南全省150个县(市、区)1558个乡镇1290.74万人受灾,因灾遇难69人。
这69人就包括七天前,因为地铁被困于站点区间而不幸罹难的12名乘客。最初宣布的地铁5号线遇难者是12名。截至目前,数字又更新为14名,是在7月24日下午2时、25日上午6时30分,在搜救排查、抢险排水中又发现了2名遇难者。14名遇难者的名字已经公布,以女性同胞居多。
这69人也包括,截至目前,郑州京广快速路隧道路3处隧道内排查发现的6名遇难者。京广隧道全长4.3公里,由三段不连续的隧道自北向南组成。由于郑州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京广北路隧道成为积水倒灌的重灾区,据媒体报道,如果按照隧道本身的排水泵能力计算,需要10天时间才能抽干积水。
被洪水淹没的地铁线,被洪水围困的医院,被洪水倒灌的隧道……一场场生死危局,既考验着人性,也考验着一个城市治理体系的能力和良心。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身先士卒、靠前指挥,迅速组织力量防汛救災,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严防次生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每一个生命都是无价的,每一个生命背后都牵动着一个家庭、一个学校或者一个工作单位。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不是抽象的口号,它是在具体情境下对具体个体的具体行动。或者说,如果没有这样的具体行动,口号就只是口号。
不用动员,当灾难来袭时,一个个普通人挺身而出,以最淳朴的“不忍之心”伸出援手。无关利益,大家守望相助,这足以证明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团结的(together)共同体,而不是一个原子化的丛林社会。
比如郑州地铁5号线,因为途径多家医院,被称为郑州的“生命线”。7月20日晚6点左右,积水冲垮出入场线挡水墙进入正线区间,5号线一列车在沙口路站至海滩寺站区间内迫停。雨水逐渐漫入车厢,500多名列车乘客被困。一直到次日零时,在专业援救力量到来之前,这里上演了一出感天动地的生死自救。消防人员砸开玻璃放空气进来大约是晚上8点45分,此时乘客已经承受了长时间的洪水和缺氧折磨。
郑州市人民医院见习医生于逸飞是第一批获救的,但他没有离开。因为低温性休克的乘客越来越多,不断有人被背上站台,需要做心肺复苏。地铁工作人员送来仪器,于逸飞、李英豪、秦杰林三位医生指导几位身体无碍的乘客学习操作要领,组成了一个团队,接力救人,直到专业救援力量的到来。
自救之后就是更加专业的、系统的救援。我们的治理体系只要开动起来,其动员和组织能力的优势就凸显无疑。所以,对接下来的防汛救灾,我们可以感到安心不少。
但是,对每一次灾难都应该充分吸取经验教训,尤其是灾难发生伊始阶段,也就是在我们的治理体系充分运转起来之前,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像城市地铁、隧道等等都是支撑我们日常生活正常运转的基础设施,可以说是“日用而不知”,但是大的灾害来临时,如果没有灵活高效的反应机制,就可能如这次内涝严重的郑州一样,酿成惨烈的后果。
李克强总理7月26日上午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主持召开视频会议,他指出,要突出重点,加强薄弱环节。紧急情况下,针对城市严重内涝,要及时组织群众避险,除特殊行业外果断实施停工停业停学,保障医院等重要单位电力、供水、通讯畅通。特别是对人流密集的城市地铁、隧道、地下空间等,要有保障群众安全的硬措施,宁可过一些、严一些,该停就停、该封就封,切实避免人员伤亡。
根据这个要求,各地有必要重新系统性地检视一下,保障群众安全的措施是不是真能发挥作用,当危机来临时,是不是能够适时启动,如果不能,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疫情、水灾、台风……这个夏天不平静。每次大的灾难、大的危机,都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大考。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风险挑战,传统科层制组织的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机关型组织文化,已经不再适应。这种不适应的后果,已经严重影响到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的落地,变革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