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美术馆(Vicbria and Albert Museum,简称V&A美术馆)的邀请,中央美术学院徐冰教授在V&A美术馆的中庭花园(John Madejski Garden)创作完成他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作品之一《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展览为期三个月。作品采用中国山石和陶瓷为主要创作媒材,这些山石分为9组,分别来自中国5个不同的地区,带有当地的人文地理特色,其特色反映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典型风格,揭示出中国山水画内在美感的来源。艺术家像是用自然山石、植物在作画。而作品的概念更多来自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精神。
桃花源在何处寻?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备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是中国古代文人心中的净土,是隐居山林的愿景,又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山水恬淡,抚琴作诗,其雅也哉。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此。雾霾不散,林立的高楼无不让文人们渴望寻找到桃花源一般的隐秘山林。徐冰先生的作品,一方面向陶渊明先生致敬,—方面又希望营造一个自然、传统并充满梦想的世外桃源!
寻·自然
除了山石之外,自然的植物、陶房等材料共同营造出这一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景观。几百件特别烧制的陶房、用具等在山间组成各式生活村落,陶房内通过特制的LCD屏幕播放的动画表现出房内人们的活动,个别还可以与观众互动。陶制的生灵(也包括人类),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的生活。由雾化器制造出的云雾、瀑布等产生出山水画中的意境。艺术家力求对待每一个元素都像传统的中国画家对待每一个细节那样严谨和到位。比如陶房的造型是被“菱形化”了的,有机地溶于“二维半”的概念中;陶房的风格与颜色也不是任意的,而是与石头构建出的山水意境搭配。例如,产自江南地区的太湖石搭配的是苏州园林式的房子。同样,植物和陶瓷动物也是如此,在产生视觉上和谐的美感之外,也创造出文人意趣。动画的人物是借鉴网络和手机中的符号抽象的人,以诙谐的方式来表达他的生活和情感,引起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共鸣。
寻·传统
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借助V&A中庭花园的西方古典建筑及花园之外,借用了伦敦这座工业文明的、繁杂的城市,以此衬托出置于其中的珍贵的世外桃源。徐冰认为,“在今天的世界,人类不管在何处,好像都很难找到一个理想的生活之地,每个人几乎都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不满意。今天的人特别向往有一个自然的、没有任何政治诱导的、平等的、和谐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借用和转化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桃花源”意象,使今天的观众得以在艺术作品的真实和错觉之间,立体和平面之间,投射他们的情感和思考,获得一种对心中向往的慰藉。徐冰及其工作团队就像一群孩子,想尽各种办法创造一个我们向往的世界,就像古巴比伦时代,为了沟通人类而奋力建造了一座巴别塔。
寻·梦
这件作品传达出令人恍若置身其中、可居可游的艺术效果,这种“非现实”感至少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空间及时问上的错位,这件作品的石材尺寸最高约两米左右,俨然一个微缩的大同世界,游览这件作品造成观众对空间及时问感知的错位。其次,雾、灯光和似有若无的虫鸣鸟叫等声音,使这件作品增添了梦幻的感觉,因为“桃花源”是一个美丽的、得而复失的梦想,无法证实它是真的存在,还是根本不存在。所以,人类一直在追求这个梦想,却似乎离实现愈来愈远。
桃花源在何处寻?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备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是中国古代文人心中的净土,是隐居山林的愿景,又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山水恬淡,抚琴作诗,其雅也哉。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此。雾霾不散,林立的高楼无不让文人们渴望寻找到桃花源一般的隐秘山林。徐冰先生的作品,一方面向陶渊明先生致敬,—方面又希望营造一个自然、传统并充满梦想的世外桃源!
寻·自然
除了山石之外,自然的植物、陶房等材料共同营造出这一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景观。几百件特别烧制的陶房、用具等在山间组成各式生活村落,陶房内通过特制的LCD屏幕播放的动画表现出房内人们的活动,个别还可以与观众互动。陶制的生灵(也包括人类),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的生活。由雾化器制造出的云雾、瀑布等产生出山水画中的意境。艺术家力求对待每一个元素都像传统的中国画家对待每一个细节那样严谨和到位。比如陶房的造型是被“菱形化”了的,有机地溶于“二维半”的概念中;陶房的风格与颜色也不是任意的,而是与石头构建出的山水意境搭配。例如,产自江南地区的太湖石搭配的是苏州园林式的房子。同样,植物和陶瓷动物也是如此,在产生视觉上和谐的美感之外,也创造出文人意趣。动画的人物是借鉴网络和手机中的符号抽象的人,以诙谐的方式来表达他的生活和情感,引起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共鸣。
寻·传统
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借助V&A中庭花园的西方古典建筑及花园之外,借用了伦敦这座工业文明的、繁杂的城市,以此衬托出置于其中的珍贵的世外桃源。徐冰认为,“在今天的世界,人类不管在何处,好像都很难找到一个理想的生活之地,每个人几乎都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不满意。今天的人特别向往有一个自然的、没有任何政治诱导的、平等的、和谐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借用和转化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桃花源”意象,使今天的观众得以在艺术作品的真实和错觉之间,立体和平面之间,投射他们的情感和思考,获得一种对心中向往的慰藉。徐冰及其工作团队就像一群孩子,想尽各种办法创造一个我们向往的世界,就像古巴比伦时代,为了沟通人类而奋力建造了一座巴别塔。
寻·梦
这件作品传达出令人恍若置身其中、可居可游的艺术效果,这种“非现实”感至少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空间及时问上的错位,这件作品的石材尺寸最高约两米左右,俨然一个微缩的大同世界,游览这件作品造成观众对空间及时问感知的错位。其次,雾、灯光和似有若无的虫鸣鸟叫等声音,使这件作品增添了梦幻的感觉,因为“桃花源”是一个美丽的、得而复失的梦想,无法证实它是真的存在,还是根本不存在。所以,人类一直在追求这个梦想,却似乎离实现愈来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