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我校尝试党员教师“1+X”工作机制,即一名党员教师结对一名留守儿童,并从生活、学习、心理健康、品行、交往等X方面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关爱,通过构建四项机制,夯实服务保障;融合三大资源,拓宽服务平台;统一两化标准,提升服务实效,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建设方面做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留守儿童 党员教师 关爱服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确保他们基本生活得到照料、公共服务得到保障,实现“幼有所育”、“弱有所扶”。我校地处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农村,为了养家糊口,部分学生家长选择背井离乡。据调查统计,有80多名留守儿童,其中有85%的留守儿童认为家长必须外出打工,以贴补家用,供子女上学,赡养老人。近年来,我校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作为基层服务党组织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创新推行“1+X”模式,即每位党员教师结对一名留守儿童,并从生活、学习、心理健康、品行、交往等X方面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其经验被市慈善总会领导宣传推介。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留守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我校党支部从多维度不同层面开展留守儿童服务工作。
一、构建四项机制,夯实服务保障
一是建立工作协作机制。按照“党政统筹、部门联动、属地管理”原则,成立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领导小组,并与当地村社党员干部建立留守儿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并出台了《关于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方案》等4个指导性文件。
二是建立经费投入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整合使用”原则,市慈善总会一次性投入100000元用以建立“关爱儿童之家”,并每年投入20000元专项资金;学校党支部书记积极撬动社会资本,台州商会每年捐助学校留守儿童20000元;招募市志愿者公益团队及个人达成结对帮扶协议。 有效解决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中资金短缺问题。
三是建立指导服务机制。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原则,抽调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领导小组成员的12名党员骨干党员教师,组成6个工作指导组,每周五对留守儿童服务机构提供指导服务。
四是建立考核奖励机制。按照“严格考核、以奖代补、激励发展”的原则,制定学校《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员考核办法》、《关于开展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工作考核办法》,纳入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员及慈善总会关爱儿童目标考核。每学期初召开一次帮扶定员大会,落实对象,明确任务;期中召开一次帮扶活动促进会;期末召开一次帮扶活动总结表彰会。
二、融合三大资源,拓宽服务平台
一是支部监管助成长。学校党支部不仅建立留守儿童台账,还创建留守儿童监管人台账,党支部每月组织召开一次留守儿童监管人会议,交流管理教育经验,了解留守儿童情况。学校党支部书记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当面听取监护人的汇报和建议。
二是“爱心家庭”享亲情。每位党员教师与一名留守儿童组建“爱心家庭”,便成了留守儿童的“党爸、党妈”,他们从学业辅导、生活关怀、假期陪伴入手,从细微小事中让留守儿童切身感受到爱就在身边。在学业上,党员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定时、定点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业辅导,进行阶段性考评,建立进步档案;在生活上,“党爸”、“党妈”们给留守儿童给予悉心照顾,为其添置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为留守儿童办生日会,以生日为契机,进行感恩生命、快乐成长教育。平日里,为留守儿童们构建平台,通过电子班牌与父母进行视频通话;节假日,党员教师为弥补孩子们亲情的缺失,倾情陪伴。春秋,党员教师带留守儿童走出校门看电影、游西山花海、参观博物馆;冬夏,党员教师带领结对留守儿童开展“缤纷假期”活动。如:儿童节时组织各项活动倾情相伴;元旦包饺子;新年为留守儿童办晚会赠送新年礼物,暑期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并由党员教师带队和留守儿童组建石小志愿团队进村社开展公益志愿活动如五水共治、垃圾分类、创文明城市等。
三是社会协助送温暖。学校党支部依托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积极与村社干部、大学生村官对接交流,利用村社礼堂建立村级留守儿童服务站,打造留守儿童“周末乐园”和“假期乐园”13个。学校党支部支部委员制定好假期活动计划,定人定时开展活动,着力解决留守儿童周末无人关爱、 自由活动危险、安全得不到保障等问题, 让留守儿童享受到基层党组织的温暖。同时聘请“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和社会志愿者和爱心人士,采取多种方式,给留守儿童送去温暖。
例如:学校党支部聘请当地3名老党员给留守儿童作软笔书法指导,听热衷公益的老党员老教师王根旺爷爷講党的历史。还聘请市广播电台播音主持人给留守儿童作语言专项指导,同时,市广播电台还为留守儿童开通了校园麦克风——留守专线。2017年11月,在党员教师的带领下,在清漾村书记徐向前同志的协同下,32名留守儿童走进清漾,游览美丽景色,给村民讲党史及红军故事,更是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在丰富留守儿童假期生活的同时,更促进其精神品质的培养。
三、统一“两化”标准,提升服务实效
一是做足前期,实行“网格化”管理。在探索推进的过程中,学校党支部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摸底排查,通过问卷及家访的形式确认学校留守儿童名单,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知晓其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建立代理监护人联系卡,便于“党爸”、“党妈”与家长、代理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共同打造一张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并收集他们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造册存档。学校党支部统一建立学习管理、生活管理、安全管理等多项管理制度,签订《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目标责任书》,扎实开展学习辅导,重视心理疏导,注重亲情培养,培育集体意识。
二是周密安排,实现“亲情化”服务。针对留守儿童监护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学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党员骨干教师开办“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坚持统一培训授课教师、统一培训教材、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要求、统一检查评估等“十统一”要求和结合学员实际、结合典型案例、 结合现实生活、结合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实际、结合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结合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教学等“六结合”教学模式。有序组织党员教师参加心理辅导B级培训,从而提高“党爸”、“党妈”的教育管理水平,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及时、更详细、更贴心的服务。
党员教师“1+X”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了学校党组织及广大党员干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形成留守儿童在校有“党爸”结对帮带、有“代理家长”关爱、有社会资源帮扶,在村社有“阳光家园”代为管理、有志愿者开展教育,有效破解了农村留守儿童亲情缺“慰”、生活缺“助”、心理缺“疏”和学习缺“导”的难题,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全方位的关心关爱,促进了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 党员教师 关爱服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确保他们基本生活得到照料、公共服务得到保障,实现“幼有所育”、“弱有所扶”。我校地处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农村,为了养家糊口,部分学生家长选择背井离乡。据调查统计,有80多名留守儿童,其中有85%的留守儿童认为家长必须外出打工,以贴补家用,供子女上学,赡养老人。近年来,我校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作为基层服务党组织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创新推行“1+X”模式,即每位党员教师结对一名留守儿童,并从生活、学习、心理健康、品行、交往等X方面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其经验被市慈善总会领导宣传推介。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留守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我校党支部从多维度不同层面开展留守儿童服务工作。
一、构建四项机制,夯实服务保障
一是建立工作协作机制。按照“党政统筹、部门联动、属地管理”原则,成立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领导小组,并与当地村社党员干部建立留守儿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并出台了《关于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方案》等4个指导性文件。
二是建立经费投入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整合使用”原则,市慈善总会一次性投入100000元用以建立“关爱儿童之家”,并每年投入20000元专项资金;学校党支部书记积极撬动社会资本,台州商会每年捐助学校留守儿童20000元;招募市志愿者公益团队及个人达成结对帮扶协议。 有效解决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中资金短缺问题。
三是建立指导服务机制。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原则,抽调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领导小组成员的12名党员骨干党员教师,组成6个工作指导组,每周五对留守儿童服务机构提供指导服务。
四是建立考核奖励机制。按照“严格考核、以奖代补、激励发展”的原则,制定学校《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员考核办法》、《关于开展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工作考核办法》,纳入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员及慈善总会关爱儿童目标考核。每学期初召开一次帮扶定员大会,落实对象,明确任务;期中召开一次帮扶活动促进会;期末召开一次帮扶活动总结表彰会。
二、融合三大资源,拓宽服务平台
一是支部监管助成长。学校党支部不仅建立留守儿童台账,还创建留守儿童监管人台账,党支部每月组织召开一次留守儿童监管人会议,交流管理教育经验,了解留守儿童情况。学校党支部书记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当面听取监护人的汇报和建议。
二是“爱心家庭”享亲情。每位党员教师与一名留守儿童组建“爱心家庭”,便成了留守儿童的“党爸、党妈”,他们从学业辅导、生活关怀、假期陪伴入手,从细微小事中让留守儿童切身感受到爱就在身边。在学业上,党员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定时、定点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业辅导,进行阶段性考评,建立进步档案;在生活上,“党爸”、“党妈”们给留守儿童给予悉心照顾,为其添置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为留守儿童办生日会,以生日为契机,进行感恩生命、快乐成长教育。平日里,为留守儿童们构建平台,通过电子班牌与父母进行视频通话;节假日,党员教师为弥补孩子们亲情的缺失,倾情陪伴。春秋,党员教师带留守儿童走出校门看电影、游西山花海、参观博物馆;冬夏,党员教师带领结对留守儿童开展“缤纷假期”活动。如:儿童节时组织各项活动倾情相伴;元旦包饺子;新年为留守儿童办晚会赠送新年礼物,暑期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并由党员教师带队和留守儿童组建石小志愿团队进村社开展公益志愿活动如五水共治、垃圾分类、创文明城市等。
三是社会协助送温暖。学校党支部依托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积极与村社干部、大学生村官对接交流,利用村社礼堂建立村级留守儿童服务站,打造留守儿童“周末乐园”和“假期乐园”13个。学校党支部支部委员制定好假期活动计划,定人定时开展活动,着力解决留守儿童周末无人关爱、 自由活动危险、安全得不到保障等问题, 让留守儿童享受到基层党组织的温暖。同时聘请“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和社会志愿者和爱心人士,采取多种方式,给留守儿童送去温暖。
例如:学校党支部聘请当地3名老党员给留守儿童作软笔书法指导,听热衷公益的老党员老教师王根旺爷爷講党的历史。还聘请市广播电台播音主持人给留守儿童作语言专项指导,同时,市广播电台还为留守儿童开通了校园麦克风——留守专线。2017年11月,在党员教师的带领下,在清漾村书记徐向前同志的协同下,32名留守儿童走进清漾,游览美丽景色,给村民讲党史及红军故事,更是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在丰富留守儿童假期生活的同时,更促进其精神品质的培养。
三、统一“两化”标准,提升服务实效
一是做足前期,实行“网格化”管理。在探索推进的过程中,学校党支部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摸底排查,通过问卷及家访的形式确认学校留守儿童名单,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知晓其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建立代理监护人联系卡,便于“党爸”、“党妈”与家长、代理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共同打造一张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并收集他们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造册存档。学校党支部统一建立学习管理、生活管理、安全管理等多项管理制度,签订《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目标责任书》,扎实开展学习辅导,重视心理疏导,注重亲情培养,培育集体意识。
二是周密安排,实现“亲情化”服务。针对留守儿童监护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学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党员骨干教师开办“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坚持统一培训授课教师、统一培训教材、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要求、统一检查评估等“十统一”要求和结合学员实际、结合典型案例、 结合现实生活、结合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实际、结合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结合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教学等“六结合”教学模式。有序组织党员教师参加心理辅导B级培训,从而提高“党爸”、“党妈”的教育管理水平,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及时、更详细、更贴心的服务。
党员教师“1+X”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了学校党组织及广大党员干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形成留守儿童在校有“党爸”结对帮带、有“代理家长”关爱、有社会资源帮扶,在村社有“阳光家园”代为管理、有志愿者开展教育,有效破解了农村留守儿童亲情缺“慰”、生活缺“助”、心理缺“疏”和学习缺“导”的难题,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全方位的关心关爱,促进了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