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作为课改的主阵地——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特别是在城区学校的一些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精彩纷呈,教师循循善诱,激情飞扬;学生个性张扬,妙语连珠,甚至语惊四座,博得听课教师热情的掌声。在艳羡的同时,作为一个长期工作在农村教学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却发现上述教学情景在农村小学课堂鲜见有之,取而代之的是一节节沉闷、僵化的课堂。
一、现象
一节教研课上,某老师执教《一面五星红旗》第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还算热闹的朗读过后,课堂上鸦雀无声,两三个学生互相观望了一下,迟疑地举起了手,在老师的再三鼓励下,又有两个孩子举起了手(这个班有42个孩子)。随后的教学流程也是死气沉沉,应答者寥寥无几,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几个学生的舞台,相信是因有听课老师在旁边坐着,其他学生大多中规中矩,犹如“雕塑”。一节课下来,学生累,听者累,执教教师更是身心俱疲。笔者在听了多节语文课后,发现这样的课堂沉闷绝非是个别现象。
课后,笔者调查了一些学生:你怎么不举手回答问题呢?学生们的回答分别为:“我不会”、“我不敢”,甚至有“总是我回答问题,没意思,不想说”。
二、反思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以为,沉闷课堂的出现,固然存在着因见识不够多等原因造成学生在性格上自卑、不自信,不如城区学生优秀的客观因素,但细细思考学生的回答,我们不难发现,“我不会”很明显地指出了课堂沉闷的主要症结,即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低下,口头表达能力欠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造成生本、师生、生生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对话。追根溯源,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低下,口头表达能力欠佳的问题,还是因为教师缺少对孩子们自主阅读文本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三、对策
(一)课前重视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1.精设预习作业。预习不能仅停留在消除文字障碍、了解文章大意的层面上,教师应该在此基础上,根据一节课的学习重点设计具体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分析思考,得出初步结论,这样课上方能实现师生、生生对话,从而打破课堂沉闷的僵局。
2.保证预习实施。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尚差,再加上农村有些家长对孩子学习疏于管理,因而常常使预习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应主动和家长沟通,家校联合,共同携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鼓励学生之间自由组合,结成学习小组,这也不失为好方法。
(二)课上加强学生“思”、“说”的训练
1.注重“思”的训练,让学生愿“思”,会“思”
(1)保障充足“思”的时间。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的能力的初始阶段,在课堂上要舍得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真正地让学生沉下心来,静静地读书。
(2)适时提醒“思”的问题。在学生沉下心来读书的时候,教师应该考虑到有的学生可能忘记了思考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巡视学生读书情况的时候,小声地进行提醒,然后走近学生,俯下身去了解学生们“思”的情况,随机加以点拨、指导。
(3)指导掌握“思”的方法。在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思”的时间后,教师还应该教给学生结合具体的阅读任务,采取相应的“思”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方法,才能在老师布置学习任务后,知道该从哪里“思”起,该从哪里切入。
2.加强学生“说”的训练,让学生愿“说”,会“说”
(1)教给学生“说”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常常是无头无尾、语无伦次,语言表达不能按照一定顺序和条理来进行,因此,教给学生“说”的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这样会使学生的表达越来越规范,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2)借助规则,扩大学生参与“说”的广度。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参与师生对话的学生寥寥无几,教师虽再三激励,但由于胆怯、畏惧、缺少自信的原因,许多学生还是不愿交流,默默地充当“旁观者”。笔者以为,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就应借助规则,扩大学生参与“说”的广度,“逼”学生开口说话,逐步克服胆怯、畏惧的心理,参与到师生、生生的对话中来。
(三)定期开展阅读展示活动
如果仅仅依靠教材内的数十篇课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能力极其有限,因此,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定期开展读书汇报展示活动,引导学生将学到的阅读方法不知不觉运用其中,既能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达到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目的。
以上只是笔者的一些粗浅见解,不足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责编钟岚)
一、现象
一节教研课上,某老师执教《一面五星红旗》第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还算热闹的朗读过后,课堂上鸦雀无声,两三个学生互相观望了一下,迟疑地举起了手,在老师的再三鼓励下,又有两个孩子举起了手(这个班有42个孩子)。随后的教学流程也是死气沉沉,应答者寥寥无几,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几个学生的舞台,相信是因有听课老师在旁边坐着,其他学生大多中规中矩,犹如“雕塑”。一节课下来,学生累,听者累,执教教师更是身心俱疲。笔者在听了多节语文课后,发现这样的课堂沉闷绝非是个别现象。
课后,笔者调查了一些学生:你怎么不举手回答问题呢?学生们的回答分别为:“我不会”、“我不敢”,甚至有“总是我回答问题,没意思,不想说”。
二、反思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以为,沉闷课堂的出现,固然存在着因见识不够多等原因造成学生在性格上自卑、不自信,不如城区学生优秀的客观因素,但细细思考学生的回答,我们不难发现,“我不会”很明显地指出了课堂沉闷的主要症结,即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低下,口头表达能力欠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造成生本、师生、生生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对话。追根溯源,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低下,口头表达能力欠佳的问题,还是因为教师缺少对孩子们自主阅读文本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三、对策
(一)课前重视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1.精设预习作业。预习不能仅停留在消除文字障碍、了解文章大意的层面上,教师应该在此基础上,根据一节课的学习重点设计具体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分析思考,得出初步结论,这样课上方能实现师生、生生对话,从而打破课堂沉闷的僵局。
2.保证预习实施。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尚差,再加上农村有些家长对孩子学习疏于管理,因而常常使预习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应主动和家长沟通,家校联合,共同携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鼓励学生之间自由组合,结成学习小组,这也不失为好方法。
(二)课上加强学生“思”、“说”的训练
1.注重“思”的训练,让学生愿“思”,会“思”
(1)保障充足“思”的时间。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的能力的初始阶段,在课堂上要舍得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真正地让学生沉下心来,静静地读书。
(2)适时提醒“思”的问题。在学生沉下心来读书的时候,教师应该考虑到有的学生可能忘记了思考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巡视学生读书情况的时候,小声地进行提醒,然后走近学生,俯下身去了解学生们“思”的情况,随机加以点拨、指导。
(3)指导掌握“思”的方法。在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思”的时间后,教师还应该教给学生结合具体的阅读任务,采取相应的“思”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方法,才能在老师布置学习任务后,知道该从哪里“思”起,该从哪里切入。
2.加强学生“说”的训练,让学生愿“说”,会“说”
(1)教给学生“说”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常常是无头无尾、语无伦次,语言表达不能按照一定顺序和条理来进行,因此,教给学生“说”的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这样会使学生的表达越来越规范,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2)借助规则,扩大学生参与“说”的广度。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参与师生对话的学生寥寥无几,教师虽再三激励,但由于胆怯、畏惧、缺少自信的原因,许多学生还是不愿交流,默默地充当“旁观者”。笔者以为,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就应借助规则,扩大学生参与“说”的广度,“逼”学生开口说话,逐步克服胆怯、畏惧的心理,参与到师生、生生的对话中来。
(三)定期开展阅读展示活动
如果仅仅依靠教材内的数十篇课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能力极其有限,因此,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定期开展读书汇报展示活动,引导学生将学到的阅读方法不知不觉运用其中,既能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达到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目的。
以上只是笔者的一些粗浅见解,不足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