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1955年3月出生的,听父亲说,那年的七八月份的一天,我伯伯曾宏来逗我的时候跟我父亲说“有些事情讲不清”。我父亲说你照实讲没什么讲不清。我伯伯叹了口气,后来他自杀了。
这个事情对曾家是个很大的打击,他们三兄弟都在一个剧团,都是演员,但我父亲还是没有引起警惕,1957年被划成“右派”,1958年5月被下放到衡山的大铺镇。
我老家是江西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匏塘村,那个村子的人都姓曾——我姓沈,是随母姓。我父亲是1919年的,原来叫曾传霖,他改名叫杨从,是因为他在抗敌演剧六队的时候,他同事看他很像另一个剧团的一个叫杨从的演员,就也叫他杨从。我父亲是个随意的人,他说杨从就杨从吧,以后就叫这个名字。我父亲是2006年去世的。
我小的时候就听父亲说过老家的情况。那个村里,有三个人参加了红军。解放后,隔壁村有人骑着高头大马回来了,匏塘村的三个人没有音信,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在哪里牺牲了。
我爷爷估计是被同村人带着,出匏塘到了吉安、九江。最后到了湖北宜昌。據说他是带着两个盐鸭蛋去的宜昌。那是他全部的财产。去宜昌是坐船。他没钱就在船上当服务员。用他的劳动换取去宜昌的船票。爷爷是在宜昌发的大财。到底怎么发的财,我父亲说不清楚。
我爷爷有两任夫人。第一任夫人姓欧阳,娘家是离匏塘村四五里路的钓源,生了两个儿子,一个还是几个女儿,我记不清了,他们的后人都在吉安;第二任,蓝夫人,就是我奶奶,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她的后人都在长沙。
蓝夫人的年龄,和我爷爷的大儿子年龄相仿。爷爷去世后,分家了,宜昌和吉安的房子一分为三,大儿子和二儿子各一份,蓝夫人一份——我父亲他们是庶出,不能单独分。
爷爷去世后。奶奶带着老三,也就是我伯伯,还有我爸爸他们一起生活。我伯伯是个花花公子,他是个要把裁缝喊到家里来给他做衣的人;我爸爸很简朴。奶奶担心这个家会垮,就安排父亲去一个盐行里当学徒。宜昌是大码头。不闭塞,船把上海的货物沿江带到了宜昌,也把上海的报刊、书也带到了宜昌。他可以看到《新青年》,可以看到鲁迅杂文的单行本。
三年学徒。父亲把待人接物和打算盘学得很好。三年过后。盐行的老板想让他留下,他没留。他要跟我伯伯演话剧——那时宜昌有个剧团。它是地下党的外围(组织)。剧团的头在英国太古公司工作。他一个月拿100多块钱光洋的工资,后来《挺进报》的(特别支部书记)陈然也在那个剧团。我父亲后来才知道那个剧团是地下党领导的。大他三岁的哥哥也是地下党员。他哥哥很帅。很热情。很会交际,爱打扮。1955年他在话剧团演过《雷雨》里的周萍,周萍这个角色很合他的身份。他就是个大少爷。
1937年抗战爆发,南京沦陷后,宜昌成了非常繁忙的地方,很多人和物资要经过宜昌往重庆撤,下游来的大船,在宜昌换成小船。我们家的房子地段好,有两个国民党的空军军官带着家眷租住在我们家楼上。有一天,他们让我奶奶赶快走,说武汉守不住了。我奶奶是文盲,她搞不清,就找到她的两个儿子问。她两个儿子天天看报,知道眼下的形势,但是他们不管事,不走。一直到宜昌擅轰炸了。奶奶才选择我父亲带队,把一家人带到了江西匏塘村老家避难,宜昌只留下我三伯和小叔守屋。
我父亲和奶奶他们经过长沙,辗转到了匏塘,过了一年多的田园生活。我伯伯经常写信给他,说他们的剧团搞得风生水起。
我父亲离开匏塘再回宜昌是1939年8月。回宜昌没多久,宜昌就沦陷了。他和三伯、小叔坐的是最后一班开往重庆的轮船,有个宜昌的商人说要在重庆盖个剧场让他们演贱。结果重庆一去,天天(遭)轰炸,各地的难民拥挤在那里,物价上涨,货币贬值,连生存都成问题。国民政府让他们去恩施搞难民接待,因为会唱歌、会跳舞,又让他们动员群众参军。武汉沦陷后,恩施相当于湖北的省会,也是第六战区长官陈诚的司令部的所在地。陈诚是最反共的。这个时候发生了皖南事变。父亲他们的剧团被一锅端了。
我父亲不是共产党员,关了一年后。放了出来,辗转又去了重庆,在沙坪坝找到了我小叔——他参加的是孩子剧团。孩子剧团搞到1942年。国民党不给经费了,搞不成器了,我小叔流落街头。他们两兄弟白天就吃两餐救济的粥,晚上住在公交车上。
1943年。父亲和小叔到了演剧六队。这个演剧队,也是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周恩来那条线的。父亲后来随六队到成都、泸州这些地方演出。抗战胜利后,他们想去延安。重庆谈判的时候,周恩来见了六队的队长刘斐章。周恩来让演剧六队留在国统区。1946年夏天,他们坐美国人淘汰的登陆艇离开重庆到了武汉。
武汉有个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盖了个楼,叫大华。日本人1988年占领武汉后,那个楼就成了他们宪兵队的总部。他们抓了抗日分子就在那里用刑。用刑就有尖叫,整个武汉的老百姓到了那里附近就发抖,不敢进去。演剧六队到武汉的时候,那个大楼的门窗都被老百姓拆掉了,但没人敢住在里面。那栋楼就这么空着。他们就在大华里面安了身。
武汉那个码头,剧场的租赁费用太贵,卖了门票付了场租后,就没自己的饭吃了。1947年秋天,他们跟田汉的弟弟田洪牵线,到了长沙。在长沙,他们演剧六队和演剧四队,三个月不发工资,不发津贴,积累下来的钱加借上的钱在怡长街买了块地皮,建了联华剧院。1949年8月。解放军到长沙后,联华剧院充公了,变成国有资产。到了50年代改成了湖南剧院。解放后,演剧六队和南下的中原文工团合并成了湘江文工团。
我是1955年3月出生的,听父亲说,那年的七八月份的一天,我伯伯曾宏来逗我的时候跟我父亲说“有些事情讲不清”。我父亲说你照实讲没什么讲不清。我伯伯叹了口气,后来他自杀了。这个事情对曾家是个很大的打击,他们三兄弟都在一个剧团,都是演员,但我父亲还是没有引起警惕,1957年被划成“右派”,t958tt5月被下放到衡山的大铺镇(今属衡东)。
1960年,全省宣传系统的108个右派集中转移到岳阳屈原农场的机关事务局农场,监视劳动。他们生产的农产品是送给省里面的干部吃的。在农场,我父亲是炊事员,蒸钵子饭。搭帮做了这个事,他度过了苦日子。他跟我说,如果不贪,就会饿死;贪,就会被抓起。怎么搞呢?他跟我讲了个细节,用升子量了米往钵子里放的时候,大拇指卡进去,就有些米不会倒入钵子里,他把这些米集起来,救了几个人。
1962年,大多数右派分子摘了帽,我父亲也摘了帽。但他还是留在屈原农场工作。“文革”的时候,演剧队被打成了“国民党反动别动队”,我父亲被勒令回城。关进了牛棚。1969年,我父亲和母亲下放到靖县铺口公社劳动。林彪事件是个分水岭。林彪事件后,我母亲安排在靖县房地产公司当会计,父亲安排在靖县二中教书。
父亲去学校报到。校长问他学历。父亲说上过六年私塾。私塾是没有学历的。校长就安排父亲上手工课。手工课没什么内容。父亲怕误人子弟,就发挥他的特长,在上课的时候讲故事。有个讲红军长征故事的剧本《万水千山》。我父亲演过。那个剧本他烂熟于心。讲红军故事是不犯错误的。他手工课上,前15分钟讲手工。后30分钟讲《万水千山》。他的学生,每个星期就等着这一节课。学校里的老师和校长也在教室外面旁听。他最得意的一次,是学校春节联欢,老师们推我父亲上台。我父亲不会唱歌。但他想出风头。他上台后。突然做了个戴镣铐的动作,背了首叶挺的《囚歌》,他开始背诵第一个字,全场就安静了——他毕竟是打成右派前省话剧团一个月拿90块钱工资的话剧演员。
这个事情对曾家是个很大的打击,他们三兄弟都在一个剧团,都是演员,但我父亲还是没有引起警惕,1957年被划成“右派”,1958年5月被下放到衡山的大铺镇。
我老家是江西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匏塘村,那个村子的人都姓曾——我姓沈,是随母姓。我父亲是1919年的,原来叫曾传霖,他改名叫杨从,是因为他在抗敌演剧六队的时候,他同事看他很像另一个剧团的一个叫杨从的演员,就也叫他杨从。我父亲是个随意的人,他说杨从就杨从吧,以后就叫这个名字。我父亲是2006年去世的。
我小的时候就听父亲说过老家的情况。那个村里,有三个人参加了红军。解放后,隔壁村有人骑着高头大马回来了,匏塘村的三个人没有音信,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在哪里牺牲了。
我爷爷估计是被同村人带着,出匏塘到了吉安、九江。最后到了湖北宜昌。據说他是带着两个盐鸭蛋去的宜昌。那是他全部的财产。去宜昌是坐船。他没钱就在船上当服务员。用他的劳动换取去宜昌的船票。爷爷是在宜昌发的大财。到底怎么发的财,我父亲说不清楚。
我爷爷有两任夫人。第一任夫人姓欧阳,娘家是离匏塘村四五里路的钓源,生了两个儿子,一个还是几个女儿,我记不清了,他们的后人都在吉安;第二任,蓝夫人,就是我奶奶,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她的后人都在长沙。
蓝夫人的年龄,和我爷爷的大儿子年龄相仿。爷爷去世后,分家了,宜昌和吉安的房子一分为三,大儿子和二儿子各一份,蓝夫人一份——我父亲他们是庶出,不能单独分。
爷爷去世后。奶奶带着老三,也就是我伯伯,还有我爸爸他们一起生活。我伯伯是个花花公子,他是个要把裁缝喊到家里来给他做衣的人;我爸爸很简朴。奶奶担心这个家会垮,就安排父亲去一个盐行里当学徒。宜昌是大码头。不闭塞,船把上海的货物沿江带到了宜昌,也把上海的报刊、书也带到了宜昌。他可以看到《新青年》,可以看到鲁迅杂文的单行本。
三年学徒。父亲把待人接物和打算盘学得很好。三年过后。盐行的老板想让他留下,他没留。他要跟我伯伯演话剧——那时宜昌有个剧团。它是地下党的外围(组织)。剧团的头在英国太古公司工作。他一个月拿100多块钱光洋的工资,后来《挺进报》的(特别支部书记)陈然也在那个剧团。我父亲后来才知道那个剧团是地下党领导的。大他三岁的哥哥也是地下党员。他哥哥很帅。很热情。很会交际,爱打扮。1955年他在话剧团演过《雷雨》里的周萍,周萍这个角色很合他的身份。他就是个大少爷。
1937年抗战爆发,南京沦陷后,宜昌成了非常繁忙的地方,很多人和物资要经过宜昌往重庆撤,下游来的大船,在宜昌换成小船。我们家的房子地段好,有两个国民党的空军军官带着家眷租住在我们家楼上。有一天,他们让我奶奶赶快走,说武汉守不住了。我奶奶是文盲,她搞不清,就找到她的两个儿子问。她两个儿子天天看报,知道眼下的形势,但是他们不管事,不走。一直到宜昌擅轰炸了。奶奶才选择我父亲带队,把一家人带到了江西匏塘村老家避难,宜昌只留下我三伯和小叔守屋。
我父亲和奶奶他们经过长沙,辗转到了匏塘,过了一年多的田园生活。我伯伯经常写信给他,说他们的剧团搞得风生水起。
我父亲离开匏塘再回宜昌是1939年8月。回宜昌没多久,宜昌就沦陷了。他和三伯、小叔坐的是最后一班开往重庆的轮船,有个宜昌的商人说要在重庆盖个剧场让他们演贱。结果重庆一去,天天(遭)轰炸,各地的难民拥挤在那里,物价上涨,货币贬值,连生存都成问题。国民政府让他们去恩施搞难民接待,因为会唱歌、会跳舞,又让他们动员群众参军。武汉沦陷后,恩施相当于湖北的省会,也是第六战区长官陈诚的司令部的所在地。陈诚是最反共的。这个时候发生了皖南事变。父亲他们的剧团被一锅端了。
我父亲不是共产党员,关了一年后。放了出来,辗转又去了重庆,在沙坪坝找到了我小叔——他参加的是孩子剧团。孩子剧团搞到1942年。国民党不给经费了,搞不成器了,我小叔流落街头。他们两兄弟白天就吃两餐救济的粥,晚上住在公交车上。
1943年。父亲和小叔到了演剧六队。这个演剧队,也是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周恩来那条线的。父亲后来随六队到成都、泸州这些地方演出。抗战胜利后,他们想去延安。重庆谈判的时候,周恩来见了六队的队长刘斐章。周恩来让演剧六队留在国统区。1946年夏天,他们坐美国人淘汰的登陆艇离开重庆到了武汉。
武汉有个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盖了个楼,叫大华。日本人1988年占领武汉后,那个楼就成了他们宪兵队的总部。他们抓了抗日分子就在那里用刑。用刑就有尖叫,整个武汉的老百姓到了那里附近就发抖,不敢进去。演剧六队到武汉的时候,那个大楼的门窗都被老百姓拆掉了,但没人敢住在里面。那栋楼就这么空着。他们就在大华里面安了身。
武汉那个码头,剧场的租赁费用太贵,卖了门票付了场租后,就没自己的饭吃了。1947年秋天,他们跟田汉的弟弟田洪牵线,到了长沙。在长沙,他们演剧六队和演剧四队,三个月不发工资,不发津贴,积累下来的钱加借上的钱在怡长街买了块地皮,建了联华剧院。1949年8月。解放军到长沙后,联华剧院充公了,变成国有资产。到了50年代改成了湖南剧院。解放后,演剧六队和南下的中原文工团合并成了湘江文工团。
我是1955年3月出生的,听父亲说,那年的七八月份的一天,我伯伯曾宏来逗我的时候跟我父亲说“有些事情讲不清”。我父亲说你照实讲没什么讲不清。我伯伯叹了口气,后来他自杀了。这个事情对曾家是个很大的打击,他们三兄弟都在一个剧团,都是演员,但我父亲还是没有引起警惕,1957年被划成“右派”,t958tt5月被下放到衡山的大铺镇(今属衡东)。
1960年,全省宣传系统的108个右派集中转移到岳阳屈原农场的机关事务局农场,监视劳动。他们生产的农产品是送给省里面的干部吃的。在农场,我父亲是炊事员,蒸钵子饭。搭帮做了这个事,他度过了苦日子。他跟我说,如果不贪,就会饿死;贪,就会被抓起。怎么搞呢?他跟我讲了个细节,用升子量了米往钵子里放的时候,大拇指卡进去,就有些米不会倒入钵子里,他把这些米集起来,救了几个人。
1962年,大多数右派分子摘了帽,我父亲也摘了帽。但他还是留在屈原农场工作。“文革”的时候,演剧队被打成了“国民党反动别动队”,我父亲被勒令回城。关进了牛棚。1969年,我父亲和母亲下放到靖县铺口公社劳动。林彪事件是个分水岭。林彪事件后,我母亲安排在靖县房地产公司当会计,父亲安排在靖县二中教书。
父亲去学校报到。校长问他学历。父亲说上过六年私塾。私塾是没有学历的。校长就安排父亲上手工课。手工课没什么内容。父亲怕误人子弟,就发挥他的特长,在上课的时候讲故事。有个讲红军长征故事的剧本《万水千山》。我父亲演过。那个剧本他烂熟于心。讲红军故事是不犯错误的。他手工课上,前15分钟讲手工。后30分钟讲《万水千山》。他的学生,每个星期就等着这一节课。学校里的老师和校长也在教室外面旁听。他最得意的一次,是学校春节联欢,老师们推我父亲上台。我父亲不会唱歌。但他想出风头。他上台后。突然做了个戴镣铐的动作,背了首叶挺的《囚歌》,他开始背诵第一个字,全场就安静了——他毕竟是打成右派前省话剧团一个月拿90块钱工资的话剧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