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铜版画制作的分析,结合西方铜版画的历史起源与中国铜版画的现状,阐述理性因素是表达版画创作中的必然需要,而非理性因素是创作中的主观要求,因为创作人的直觉、无意识、情感和欲望等更可能成为作品中的点睛之笔。事实上,机械复制与铜版画艺术的结合意义在于理性与非理性可以确立新型关系:对话,而不是搞对抗。技术的概念一直被视为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交织在一起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统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此出发,深入了解二者在版画发展中,从相互排斥而变为相互融合,探讨版画创作中理性与感性共存的重要性。只有正确认识理性因素,合理使用非理性因素,才能使铜版画从单一的复制技术飞跃向自由的艺术创作。
关键词:铜版画;版画;创作;因素
一、什么是理性因素?
我认为铜版画的理性因素分为技术和创作构思两个方面。
(一)技术:技术是铜版创作的必要条件
版画属于艺术与技术结合的独特艺术形式,所以技术在作品形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铜版画是以版画物质属性分类的众多版种组成之一,其特殊的艺术魅力让铜版画在版画艺术中倍受关注,其原理上属于凹版。铜版画的英文为intaglio,意思是凹痕、刻痕,这也是铜版画初期的技法的主要表达方式。创作中技术是一个必备的条件,只有掌握了足以表达内心想法的技巧,才具备创作成品的可能性。铜版画的创作非常繁琐,从板材的精选,打磨、刻画、腐蚀的时间控制,特殊技法的运用,铜版机的压力控制都需要画家亲自掌控。每道工序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一处错误都会对最后的画面造成严重的影响,丝毫疏忽不得。而熟练的运用创作技巧是提高画面的质感必然选择。所以说版画艺术创作中,技术不仅为创作提供了手段,更可以促进画面层次的丰富。
(二)创作构思:理性创作过程
回顾铜版画的发展史,大约在1430年铜版画伴随着铜版印刷术的产生、发展应运而产生。可考证最早的铜版画《鞭打基督》是根据1441年的一个手抄本的插图绘制而成,而现存我国最早的版画,是“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由此可见,最初的版画制作是出于对图画的临摹、复制,多数用于宗教传播,并没有过多的情感倾注,也只是理性的刻画,出于对宗教寓言、宗教事迹的图解的需要。这些作品虽然画面优美,刻画细腻,但这种版画作品本身是谈不上什么创造性和艺术性,只是发挥了印刷术的原始功能——信息的传播。
二、什么是非理性因素?
把非理性分为两个部分即创作中情感的倾入和偶然的痕迹效果。
(一)创作中的情感倾入:不精不诚,不能感人
随着19世纪末艺术思潮的发展,铜版画经历了蚀版画的复兴运动,绘画从传统的再现性向理性的综合和个性的表现方面转变,使创作性的版画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版画完全成了画家艺术表现的手段,成功完成了对单一复制的摆脱。19-20世纪的著名画家蒙克,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代表。對爱情、生命、死亡和绝望的恐惧成为他的表达的核心。蒙克的作品有着孤独、恐惧和不屑的灵魂,他的版画作品有着强烈、直白、简洁的特点。“进入20世纪,版画的表现力,被艺术家全面接受,并力求拍拖之前的版画对自然地模仿和在再现的束缚,强调画家自身的情感和个性,用自己的语言去开创美学的概念创造出崭新的艺术视觉和生命。”在此起彼伏的艺术流派中,情感的倾入成为了艺术家画面构建创作的核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艺术的情感性是艺术的生命,一个作品是否能打动欣赏者,取决于画家在作品上是否倾注了自己的情感。米勒曾说:“要追求真正的作品,关键不在主题,而在他们研究把自己放了多少到画中去。”支撑艺术作品的支柱是情感,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感动,没有对生命的感悟和怜悯,没有细腻的洞察力,是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二)偶然的痕迹效果:非理性创作中变幻无常的艺术活力的来源
在铜版画的非理性创作中,并非仅将创作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及本能冲动视为唯一的创造因素,因为人们偶然的一笔,随机的破坏都会使画面注入新的艺术活力。
“偶然”,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指出:“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铜版画的偶然性,是指在铜版画制作中出现的“偶然性效果”。意外的“偶然性效果”使得版画家们为之兴奋,同时也强烈地激发着他们的创作欲望。很多的创作灵感都是在这些“偶然效果”的刺激下产生的,它常常突破了作者头脑中理性的规范,造成一种十分奇特象征和隐喻的意味。它在某些方面上改变作者原有的创作形式,使画面更为丰富、生动,更能调动观赏者的想象和联想,使画面更神奇,更有韵味,提高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这些“偶然”以自己自由的方式散发着独特的韵味,经过版画家的认真梳理和合理利用,使作品更具有炽热的艺术生命。
三、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从矛盾同一性
和斗争性来看铜版的理性与非理性
矛盾的分析法告诉我们,无论什么事物都存在着同一性和斗争性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处在同一个体系中,相互吸引,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交织渗透,彼此依赖互为存在前提。而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任何艺术形式,理性与非理性都无法绝对分割开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两者的地位是均衡的),创作中相互对比下,产生了理性与非理性。只有理性存在了,才能凸显出非理性,而两者的目的都是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创作。
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别从表现形式到存在形式上是显而易见的,非理性是一切有别于理性的精神因素,是无所束缚的精神现象,体现为欲望、情感、直觉和无意识等认知形式及要素,它具有一种不确定性、随机性、不稳定性。而理性是基于正常的思维结果的行为,是有序的精神现象,表现形式上则以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及其系统化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理性是指人们形成概念、做出判断并进行逻辑推理的认知能力,已经按照逻辑思维规律指导实践的实际活动能力”。“非理性是指人所具有的一种非逻辑、非条理化的精神能力如直觉能力、意志能力、本能能力等,这种精神能力推动着人们去从事那些难以表述的和不能自己的认识和行动”[1]。 在铜版画的创作中,偶然性、非计划性和破坏性更接近人们的非理性思维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的思维不遵循因果秩序的必然性。真实的版画创作中,不盲目遵循程序简化的单模式的图式效果,而是总体上的把握,表达感情。因此,这种方式既注重非逻辑性也注重整体性。感性和整体性的有機结合则表现为非理性的创造特征。由于不受创作中理性的逻辑的限制,更能让人们在创作中围绕主题发散思维,使多组不同甚至相反的想法沿着不同的方向发散,并相互作用,产生意想不到的想法,以达到新的境界,从而反映到画面中,实现突破。这样的逻辑思维形式能够跨越创作死板的障碍,取得突破性进展。非理性因素具有积极的创造性。这样的蚀刻的非理性状态过程充满了乐趣。它的随机性、灵活性、创造力、逻辑性、完整性,偶然因素,极大地鼓舞了作者的创造潜力。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密不可分,交织在一起,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统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发展和应用:非理性和理性的结合服务创作
理性的创作特征,它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在实践中,只需要遵循基本的版画原理:依据理性头脑的规范运作,就将产生预期的效果,因此很容易掌握。非理性的创作,也不是一个空的难以捉摸的范畴,同样是一种思维和人类精神的认知,基于知觉、情绪、行为三个相互关联的链,只要掌握其基本特性,是可以被认知和把握的。
事实上,机械复制与铜版画艺术的结合意义在于,理性与非理性可以确立新型关系:对话,而不搞对抗。事实上,技术和概念一直被视为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技术占绝对的优势时,便是炫技之风盛行之时。大家对如何制作一个独特的技能和特殊的肌理效果趋之若鹜,误以为这就是艺术风格。这种现象基于技术支持,在版画艺术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非理性和情感的缺乏难以避免流俗和匠气,跳不出技术的壁垒,就很容易进入狭窄的自我密封。最令人担忧的技术至上的理论会破坏思维的宝贵创作灵感。相反,当人们忽视技术概念的表达,观念的单纯阐述又变得不可一世。在只有思想和观念是版画的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版画概念会无限膨胀,精神专横,飞扬跋扈却无处可依,版画最终只成为一个名字,成为名存实亡的空壳。但我同样也不认为技术决定了创作理念,或是技术创新决定了观念,而是要将两者有机的结合为艺术创作服务。
参考文献:
[1]何颖.非理性及其价值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贾维一,鲁迅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版画视觉语言研究。
关键词:铜版画;版画;创作;因素
一、什么是理性因素?
我认为铜版画的理性因素分为技术和创作构思两个方面。
(一)技术:技术是铜版创作的必要条件
版画属于艺术与技术结合的独特艺术形式,所以技术在作品形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铜版画是以版画物质属性分类的众多版种组成之一,其特殊的艺术魅力让铜版画在版画艺术中倍受关注,其原理上属于凹版。铜版画的英文为intaglio,意思是凹痕、刻痕,这也是铜版画初期的技法的主要表达方式。创作中技术是一个必备的条件,只有掌握了足以表达内心想法的技巧,才具备创作成品的可能性。铜版画的创作非常繁琐,从板材的精选,打磨、刻画、腐蚀的时间控制,特殊技法的运用,铜版机的压力控制都需要画家亲自掌控。每道工序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一处错误都会对最后的画面造成严重的影响,丝毫疏忽不得。而熟练的运用创作技巧是提高画面的质感必然选择。所以说版画艺术创作中,技术不仅为创作提供了手段,更可以促进画面层次的丰富。
(二)创作构思:理性创作过程
回顾铜版画的发展史,大约在1430年铜版画伴随着铜版印刷术的产生、发展应运而产生。可考证最早的铜版画《鞭打基督》是根据1441年的一个手抄本的插图绘制而成,而现存我国最早的版画,是“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由此可见,最初的版画制作是出于对图画的临摹、复制,多数用于宗教传播,并没有过多的情感倾注,也只是理性的刻画,出于对宗教寓言、宗教事迹的图解的需要。这些作品虽然画面优美,刻画细腻,但这种版画作品本身是谈不上什么创造性和艺术性,只是发挥了印刷术的原始功能——信息的传播。
二、什么是非理性因素?
把非理性分为两个部分即创作中情感的倾入和偶然的痕迹效果。
(一)创作中的情感倾入:不精不诚,不能感人
随着19世纪末艺术思潮的发展,铜版画经历了蚀版画的复兴运动,绘画从传统的再现性向理性的综合和个性的表现方面转变,使创作性的版画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版画完全成了画家艺术表现的手段,成功完成了对单一复制的摆脱。19-20世纪的著名画家蒙克,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代表。對爱情、生命、死亡和绝望的恐惧成为他的表达的核心。蒙克的作品有着孤独、恐惧和不屑的灵魂,他的版画作品有着强烈、直白、简洁的特点。“进入20世纪,版画的表现力,被艺术家全面接受,并力求拍拖之前的版画对自然地模仿和在再现的束缚,强调画家自身的情感和个性,用自己的语言去开创美学的概念创造出崭新的艺术视觉和生命。”在此起彼伏的艺术流派中,情感的倾入成为了艺术家画面构建创作的核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艺术的情感性是艺术的生命,一个作品是否能打动欣赏者,取决于画家在作品上是否倾注了自己的情感。米勒曾说:“要追求真正的作品,关键不在主题,而在他们研究把自己放了多少到画中去。”支撑艺术作品的支柱是情感,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感动,没有对生命的感悟和怜悯,没有细腻的洞察力,是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二)偶然的痕迹效果:非理性创作中变幻无常的艺术活力的来源
在铜版画的非理性创作中,并非仅将创作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及本能冲动视为唯一的创造因素,因为人们偶然的一笔,随机的破坏都会使画面注入新的艺术活力。
“偶然”,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指出:“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铜版画的偶然性,是指在铜版画制作中出现的“偶然性效果”。意外的“偶然性效果”使得版画家们为之兴奋,同时也强烈地激发着他们的创作欲望。很多的创作灵感都是在这些“偶然效果”的刺激下产生的,它常常突破了作者头脑中理性的规范,造成一种十分奇特象征和隐喻的意味。它在某些方面上改变作者原有的创作形式,使画面更为丰富、生动,更能调动观赏者的想象和联想,使画面更神奇,更有韵味,提高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这些“偶然”以自己自由的方式散发着独特的韵味,经过版画家的认真梳理和合理利用,使作品更具有炽热的艺术生命。
三、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从矛盾同一性
和斗争性来看铜版的理性与非理性
矛盾的分析法告诉我们,无论什么事物都存在着同一性和斗争性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处在同一个体系中,相互吸引,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交织渗透,彼此依赖互为存在前提。而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任何艺术形式,理性与非理性都无法绝对分割开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两者的地位是均衡的),创作中相互对比下,产生了理性与非理性。只有理性存在了,才能凸显出非理性,而两者的目的都是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创作。
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别从表现形式到存在形式上是显而易见的,非理性是一切有别于理性的精神因素,是无所束缚的精神现象,体现为欲望、情感、直觉和无意识等认知形式及要素,它具有一种不确定性、随机性、不稳定性。而理性是基于正常的思维结果的行为,是有序的精神现象,表现形式上则以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及其系统化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理性是指人们形成概念、做出判断并进行逻辑推理的认知能力,已经按照逻辑思维规律指导实践的实际活动能力”。“非理性是指人所具有的一种非逻辑、非条理化的精神能力如直觉能力、意志能力、本能能力等,这种精神能力推动着人们去从事那些难以表述的和不能自己的认识和行动”[1]。 在铜版画的创作中,偶然性、非计划性和破坏性更接近人们的非理性思维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的思维不遵循因果秩序的必然性。真实的版画创作中,不盲目遵循程序简化的单模式的图式效果,而是总体上的把握,表达感情。因此,这种方式既注重非逻辑性也注重整体性。感性和整体性的有機结合则表现为非理性的创造特征。由于不受创作中理性的逻辑的限制,更能让人们在创作中围绕主题发散思维,使多组不同甚至相反的想法沿着不同的方向发散,并相互作用,产生意想不到的想法,以达到新的境界,从而反映到画面中,实现突破。这样的逻辑思维形式能够跨越创作死板的障碍,取得突破性进展。非理性因素具有积极的创造性。这样的蚀刻的非理性状态过程充满了乐趣。它的随机性、灵活性、创造力、逻辑性、完整性,偶然因素,极大地鼓舞了作者的创造潜力。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密不可分,交织在一起,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统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发展和应用:非理性和理性的结合服务创作
理性的创作特征,它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在实践中,只需要遵循基本的版画原理:依据理性头脑的规范运作,就将产生预期的效果,因此很容易掌握。非理性的创作,也不是一个空的难以捉摸的范畴,同样是一种思维和人类精神的认知,基于知觉、情绪、行为三个相互关联的链,只要掌握其基本特性,是可以被认知和把握的。
事实上,机械复制与铜版画艺术的结合意义在于,理性与非理性可以确立新型关系:对话,而不搞对抗。事实上,技术和概念一直被视为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技术占绝对的优势时,便是炫技之风盛行之时。大家对如何制作一个独特的技能和特殊的肌理效果趋之若鹜,误以为这就是艺术风格。这种现象基于技术支持,在版画艺术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非理性和情感的缺乏难以避免流俗和匠气,跳不出技术的壁垒,就很容易进入狭窄的自我密封。最令人担忧的技术至上的理论会破坏思维的宝贵创作灵感。相反,当人们忽视技术概念的表达,观念的单纯阐述又变得不可一世。在只有思想和观念是版画的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版画概念会无限膨胀,精神专横,飞扬跋扈却无处可依,版画最终只成为一个名字,成为名存实亡的空壳。但我同样也不认为技术决定了创作理念,或是技术创新决定了观念,而是要将两者有机的结合为艺术创作服务。
参考文献:
[1]何颖.非理性及其价值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贾维一,鲁迅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版画视觉语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