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前,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日益健全, 新闻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舆论监督的内涵并从现状分析了媒体在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权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提出了完善新闻监督权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新闻舆论监督 内涵 对象 问题 对策
新闻舆论监督能十分有效的影响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起到其他监督形式无法代替的作用。但是新闻要起到舆论监督作用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本文试就新闻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及如何完善新闻舆论监督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1. 新闻舆论监督的内涵和监督对象
新闻监督不是一种权力( power) , 而是一种权利( right) 。新闻监督的权利来自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权、批评建议权和知情权。舆论监督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舆论监督,是指公民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狭义的舆论监督,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公民享有依法运用新闻传媒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表达自己意志的权利和自由,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
根据《宪法》41条规定,舆论监督的对象主要就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民群众不是舆论监督的对象。因此监督对象应该包括以下人员,首先是国家政权机关,国家政权机关是我国权利机关的行使机关,拥有人民赋予的权利,而拥有权利往往容易产生腐败。其次是党和政府的领导干部,他们是权利的直接行使者。再次作为国家的公职人员也是舆论监督的主体,公职人员是人民的公仆,是握有权利的基層,因此其行为直接影响到公众对国家政权机关的总体评价。
2. 新闻舆论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闻监督存在着各种优势并对当今社会起了巨大作用,但是新闻舆论监督仍然具有一定的难度。新闻舆论监督过程中存在如下难题:
2.1采访难、取证难、报道难
新闻工作主要是发布信息,通过对最新信息的发表以使广大受众接受最近的新闻事实,而发布信息过程中又以坏消息居多,通过对坏消息的报道来起到新闻监督的作用,使有关部门尽快处理。 在采访这些所谓坏消息的过程中,记者要充分做好吃凉饭、住脏房、遭遇“闭门羹”的准备,是新闻舆论监督的第一难。
新闻舆论监督为了说明问题的性质和程度,需要大量准确、可靠的事实材料做根据。但是由于记者在采访时遭受干扰,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很难拿到对舆论监督有用的东西,尤其是拿不到足以说明问题的材料。
大部分的党政领导喜欢吹捧,不喜欢监督,给舆论监督设置了种种禁区。这样就造成原本得来不易的新闻材料不能得以报道,记者的心血也白费,舆论监督工作不能正常进行下去,人民的利益得不到维护。
2.2无法可依与有规难循
目前,我国尚缺乏比较完整的舆论监督法律法规体系,没有从法律的角度明确舆论监督的地位、性质、权力等。尽管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重视舆论监督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一些地方政府也制定了某些办法来支持舆论监督,但是,总体上看,其规定大都比较抽象,操作难度大,同时也有不连贯、不统一的问题,往往使一些是非难以评判。
2.3新闻工作者的素质不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日益体现出来,很多深层次的结构性的社会矛盾逐步暴露,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会导致更多的社会问题产生,那么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对媒体工作者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要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已经成为摆在我们眼前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新闻监督就会变质,就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但是目前我们的一部分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却令人担忧,如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追求轰动效应,以增加发行量、收听收视率,扩大媒体知名度而进行有悖社会正面导向的舆论炒作。
3. 完善新闻舆论监督
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人,十分重视新闻改革。怎样加强舆论监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在新闻改革的实践中,掌握破解新闻舆论监督难题的“钥匙”。以新的态度、新的面貌、新的环境来完善和加强新闻监督,使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3.1完善新闻监督立法
工作实践证明,制定新闻舆论监督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势在必行。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应对正当的舆论监督与并不属于舆论监督范围的侵权违法行为做出明确的界定,从而消除人们因进行舆论监督而被送上法庭的后顾之忧;对阻挠舆论监督工作正常开展的行为提供进行惩处的法律依据,就打击和陷害依法实施舆论监督的新闻工作者的行为做出法律制裁的规定,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才能将新闻舆论监督置于法制范围之内。
3.2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
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监督环境是搞好新闻舆论监督的前提条件。只有依靠政府才能处理棘手的问题,而政府也必须积极配合新闻机关,只有这样才能始终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政府部门和政府工作人员,应该加强自身的建设工作,应该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减少问题和不规范行为的产生,减少和避免新闻媒体的曝光;
3.3推进高素质的新闻采编队伍建设
通过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将对新闻采编人员提出严格的政治纪律、新闻纪律和职业道德要求, 推动全体新闻工作者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观念, 增强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 提高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队伍。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对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也很高。它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具有高度的新闻职业敏感、对不同的新闻形式要有熟练的掌握与运用,并具备高超的新闻报道技巧和对突发事件的应变和处理能力。
3.4辨证认识新闻监督的作用
要使新闻媒体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起到更好的舆论监督作用,我们要辩证认识新闻监督的作用。让新闻来监督政府行政是正确的,但是过分地强调新闻监督,而忽略其他监督程序,甚至忽略政府部门本身的职能作用,就有些走入歧途了。新闻监督的惯性会让政府部门产生依赖性,只有新闻报道了的才引起重视,新闻媒体没有报道到的问题就不整改、不解决,这样反而使一些本应该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从而堆积成为新的老问题。
另外我们的新闻舆论监督不是破坏性的,而是建设性的,应该力求做到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有利于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弘扬正气,针砭时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因此要注意防止和坚决纠正那些阻碍改革、影响发展、干扰稳定的破坏性舆论监督。
我们相信,公正、开明的政治社会环境,加上负责任的媒体及高素质的记者队伍,新闻舆论监督这项利国利民的事情,一定能够办得更好。
(作者单位:林口电视台)
【关键词】 新闻舆论监督 内涵 对象 问题 对策
新闻舆论监督能十分有效的影响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起到其他监督形式无法代替的作用。但是新闻要起到舆论监督作用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本文试就新闻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及如何完善新闻舆论监督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1. 新闻舆论监督的内涵和监督对象
新闻监督不是一种权力( power) , 而是一种权利( right) 。新闻监督的权利来自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权、批评建议权和知情权。舆论监督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舆论监督,是指公民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狭义的舆论监督,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公民享有依法运用新闻传媒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表达自己意志的权利和自由,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
根据《宪法》41条规定,舆论监督的对象主要就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民群众不是舆论监督的对象。因此监督对象应该包括以下人员,首先是国家政权机关,国家政权机关是我国权利机关的行使机关,拥有人民赋予的权利,而拥有权利往往容易产生腐败。其次是党和政府的领导干部,他们是权利的直接行使者。再次作为国家的公职人员也是舆论监督的主体,公职人员是人民的公仆,是握有权利的基層,因此其行为直接影响到公众对国家政权机关的总体评价。
2. 新闻舆论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闻监督存在着各种优势并对当今社会起了巨大作用,但是新闻舆论监督仍然具有一定的难度。新闻舆论监督过程中存在如下难题:
2.1采访难、取证难、报道难
新闻工作主要是发布信息,通过对最新信息的发表以使广大受众接受最近的新闻事实,而发布信息过程中又以坏消息居多,通过对坏消息的报道来起到新闻监督的作用,使有关部门尽快处理。 在采访这些所谓坏消息的过程中,记者要充分做好吃凉饭、住脏房、遭遇“闭门羹”的准备,是新闻舆论监督的第一难。
新闻舆论监督为了说明问题的性质和程度,需要大量准确、可靠的事实材料做根据。但是由于记者在采访时遭受干扰,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很难拿到对舆论监督有用的东西,尤其是拿不到足以说明问题的材料。
大部分的党政领导喜欢吹捧,不喜欢监督,给舆论监督设置了种种禁区。这样就造成原本得来不易的新闻材料不能得以报道,记者的心血也白费,舆论监督工作不能正常进行下去,人民的利益得不到维护。
2.2无法可依与有规难循
目前,我国尚缺乏比较完整的舆论监督法律法规体系,没有从法律的角度明确舆论监督的地位、性质、权力等。尽管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重视舆论监督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一些地方政府也制定了某些办法来支持舆论监督,但是,总体上看,其规定大都比较抽象,操作难度大,同时也有不连贯、不统一的问题,往往使一些是非难以评判。
2.3新闻工作者的素质不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日益体现出来,很多深层次的结构性的社会矛盾逐步暴露,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会导致更多的社会问题产生,那么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对媒体工作者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要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已经成为摆在我们眼前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新闻监督就会变质,就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但是目前我们的一部分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却令人担忧,如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追求轰动效应,以增加发行量、收听收视率,扩大媒体知名度而进行有悖社会正面导向的舆论炒作。
3. 完善新闻舆论监督
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人,十分重视新闻改革。怎样加强舆论监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在新闻改革的实践中,掌握破解新闻舆论监督难题的“钥匙”。以新的态度、新的面貌、新的环境来完善和加强新闻监督,使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3.1完善新闻监督立法
工作实践证明,制定新闻舆论监督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势在必行。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应对正当的舆论监督与并不属于舆论监督范围的侵权违法行为做出明确的界定,从而消除人们因进行舆论监督而被送上法庭的后顾之忧;对阻挠舆论监督工作正常开展的行为提供进行惩处的法律依据,就打击和陷害依法实施舆论监督的新闻工作者的行为做出法律制裁的规定,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才能将新闻舆论监督置于法制范围之内。
3.2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
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监督环境是搞好新闻舆论监督的前提条件。只有依靠政府才能处理棘手的问题,而政府也必须积极配合新闻机关,只有这样才能始终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政府部门和政府工作人员,应该加强自身的建设工作,应该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减少问题和不规范行为的产生,减少和避免新闻媒体的曝光;
3.3推进高素质的新闻采编队伍建设
通过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将对新闻采编人员提出严格的政治纪律、新闻纪律和职业道德要求, 推动全体新闻工作者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观念, 增强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 提高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队伍。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对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也很高。它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具有高度的新闻职业敏感、对不同的新闻形式要有熟练的掌握与运用,并具备高超的新闻报道技巧和对突发事件的应变和处理能力。
3.4辨证认识新闻监督的作用
要使新闻媒体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起到更好的舆论监督作用,我们要辩证认识新闻监督的作用。让新闻来监督政府行政是正确的,但是过分地强调新闻监督,而忽略其他监督程序,甚至忽略政府部门本身的职能作用,就有些走入歧途了。新闻监督的惯性会让政府部门产生依赖性,只有新闻报道了的才引起重视,新闻媒体没有报道到的问题就不整改、不解决,这样反而使一些本应该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从而堆积成为新的老问题。
另外我们的新闻舆论监督不是破坏性的,而是建设性的,应该力求做到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有利于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弘扬正气,针砭时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因此要注意防止和坚决纠正那些阻碍改革、影响发展、干扰稳定的破坏性舆论监督。
我们相信,公正、开明的政治社会环境,加上负责任的媒体及高素质的记者队伍,新闻舆论监督这项利国利民的事情,一定能够办得更好。
(作者单位:林口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