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学知识在小学的科学科中就涉及到了一些,但没有系统地提到物理理论,真正开始系统的学习是在八年级(初二),所以对于物理知识学生还是很陌生的。如何把初中学生引入物理学的大门是我们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就初中物理教学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方法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的科学科中就涉及到了一些物理知识,但没有系统地提到物理理论,初中是物理的启蒙阶段,对于物理的理论知识学生还很陌生。物理学把自然现象或自然规律提到了理论的高度,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要真正学好物理这个学科还是不容易的。对于刚刚开始接触物理学的初中生,我们一定要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导他们走上学习物理的高速之路。
1 注重物理基础知识的教学
(1)重视每一个基本概念。物理学中的每一个物理概念的都有它要说明的目的。比如:“速度”这一概念是为了解决在运动现象中,物体有静有动、运动有快有慢等问题。其定义: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它的物理意义是:要说明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的,速度大则运动快,速度小则运动慢。其实运动的问题是复杂的,初中段只是学习比较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现象。只有讲清楚基本概念、物理意义,学生才能理解。
(2)讲清楚基本规律。对于一个物理问题物理学一般都总结了它的基本规律,其中物理公式就是它的规律之一,要特别注意物理公式和数学公式的区别。比如密度公式为p=m/v,在数学角度上可以说,p和m成正比,跟v成反比。在物理学的角度就不能这样讲了,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由物质本身的组成来决定的,只是通过质量和体积可以求得,却不因质量、体积的改变而变化(除温度和压强的影响),它有自己物理意义的存在。物理公式中每个量都有单位,而数学公式则不然。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基础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3)教授学习的基本方法。基本方法就是把学过的大量物理概念、规律、公式、单位等,通过阅读、观察、教师板书、实验、思考、练习等手段,知识成为学生头脑中的信息。前面学过的知识成为后面学习的基础。
2 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及方法
物理思维的方法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演绎、概括、归纳等。在学习中,形成物理概念以抽象、概括为主,建立物理规律以演绎、归纳、概括为主,而分析综合与比较的方法可以渗透到整个物理思维之中,特别是解决物理问题时,分析综合方法应用更为普遍。
(1)正向推理法。它是从已知条件推论其结果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大多数的题目的分析过程都用到。正向推理法就是按照题中所给出的已知条件,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的、合理的分析、推理、以及一系列正确计算,最后得出结论。
(2)发散思维法。即从某条物理规律出发,找出规律的多种表述,这是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的重要方法。例如,从欧姆定律以及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出发,推出如下结论:串并联电路的电阻是“越串越大,越并越小”,串连电路电压与电阻成正比,并联电路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3)逆推法。即根据所求问题逆推需要哪些条件,再看题目给出哪些条件,找出隐含条件或过渡条件,最后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没有积极的思考,不可能真正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思考多了,可能积攒的问题也就多了,学生就要向老师求教,或通过书籍来解决问题,使学生从初中开始就要养成积极动脑筋想问题的好习惯。
3 重视每一个实验的教学
3.1 用演示教学引起学生对物理的强烈兴趣
初中生心理的另一个特点是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自然的奥妙,兴趣广泛、强烈,但缺乏深度和稳定性。如果在教学中能有效地进行演示实验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例如:在《大气压》一节的教学中,首先演示母子管实验,在大试管中注入水,将略小的试管放入大试管水中,然后提问:若手拿大试管倒置,小试管如何?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小试管会受重力而掉下。然后实验,学生惊奇的发现小试管不但没有掉下,反而在滴下水的同时,缓缓上升,学生感到疑惑不解,教师及时点拨。一个有趣的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整堂课学生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
3.2 用分组实验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注意:实验前,要认真阅读实验教材,了解实验目的,懂得实验原理,明确实验步骤,并设计好记录表格,实验中要详细观察仪器,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验进行过程中,要尽可能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实验后,要会分析数据和发生的现象,要思考问题,总结规律,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分组实验会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而且能直接培养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和探索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是其他任何手段所不能代替的。物理学家普朗克说过:“物理定律不能单靠‘思维’来获得,还应致力于观察和实验。”
4 重视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巩固
一个人的一生见过无数的事物,但只有那些极少数经常反复作用在我们头脑中、而且反复应用的事物,我们才能记住。因此,要根据教学进度,对新知识,要不断进行全面回顾,使学生对大脑里已有的相近的旧知识进行对比,重新思考,重新看书学习。可适量地安排些课外练习,以检验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巩固所学知识,减少遗忘,增强记忆。平时要培养学生把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只有通过具体运用,才能扩展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动手、动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
(1)养成独立做题的习惯。要指导学生独立地、保质保量地做一些习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题型不要重复,更要有一定的质量,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这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2)重视作图分析过程。要重视物理过程的分析,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很多内容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画出的图比例要适当,以显示几何关系。如画物体受力图,简单机械的力图、物体的运动情况图、光路图、电路图等,这样能方便学生理解知识的内涵或题意。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要养成学生用作图来表示物理过程和规律的习惯。
(3)培养向别人学习的习惯。平时就要培养学生虚心向别人学习的习惯,看人家是怎样学习的,经常与他们进行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同学间不能保守,有了好方法要告诉别人,这样别人有了好方法也会告诉你,班级的学生才会共同进步。
(4)自己归纳知识结构。初中物理学分为“力、热、光、电、磁”等部分,对每一部分要能组织知识结构,调理好了知识结构,对物理知识的“脉络”就清晰了,这样才能结合各部分的联系,把知识学活,在学习物理的道路上步入正轨。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但要教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还要教学生掌握一些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张永涛.用逆推法解初中物理习题[J].物理教学探讨,2007.4.
[2]陈家森.我们周围的物理学[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3]吴丁亚.初中活动课课堂教学设计[M].南方出版社,2000.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方法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的科学科中就涉及到了一些物理知识,但没有系统地提到物理理论,初中是物理的启蒙阶段,对于物理的理论知识学生还很陌生。物理学把自然现象或自然规律提到了理论的高度,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要真正学好物理这个学科还是不容易的。对于刚刚开始接触物理学的初中生,我们一定要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导他们走上学习物理的高速之路。
1 注重物理基础知识的教学
(1)重视每一个基本概念。物理学中的每一个物理概念的都有它要说明的目的。比如:“速度”这一概念是为了解决在运动现象中,物体有静有动、运动有快有慢等问题。其定义: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它的物理意义是:要说明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的,速度大则运动快,速度小则运动慢。其实运动的问题是复杂的,初中段只是学习比较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现象。只有讲清楚基本概念、物理意义,学生才能理解。
(2)讲清楚基本规律。对于一个物理问题物理学一般都总结了它的基本规律,其中物理公式就是它的规律之一,要特别注意物理公式和数学公式的区别。比如密度公式为p=m/v,在数学角度上可以说,p和m成正比,跟v成反比。在物理学的角度就不能这样讲了,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由物质本身的组成来决定的,只是通过质量和体积可以求得,却不因质量、体积的改变而变化(除温度和压强的影响),它有自己物理意义的存在。物理公式中每个量都有单位,而数学公式则不然。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基础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3)教授学习的基本方法。基本方法就是把学过的大量物理概念、规律、公式、单位等,通过阅读、观察、教师板书、实验、思考、练习等手段,知识成为学生头脑中的信息。前面学过的知识成为后面学习的基础。
2 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及方法
物理思维的方法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演绎、概括、归纳等。在学习中,形成物理概念以抽象、概括为主,建立物理规律以演绎、归纳、概括为主,而分析综合与比较的方法可以渗透到整个物理思维之中,特别是解决物理问题时,分析综合方法应用更为普遍。
(1)正向推理法。它是从已知条件推论其结果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大多数的题目的分析过程都用到。正向推理法就是按照题中所给出的已知条件,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的、合理的分析、推理、以及一系列正确计算,最后得出结论。
(2)发散思维法。即从某条物理规律出发,找出规律的多种表述,这是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的重要方法。例如,从欧姆定律以及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出发,推出如下结论:串并联电路的电阻是“越串越大,越并越小”,串连电路电压与电阻成正比,并联电路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3)逆推法。即根据所求问题逆推需要哪些条件,再看题目给出哪些条件,找出隐含条件或过渡条件,最后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没有积极的思考,不可能真正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思考多了,可能积攒的问题也就多了,学生就要向老师求教,或通过书籍来解决问题,使学生从初中开始就要养成积极动脑筋想问题的好习惯。
3 重视每一个实验的教学
3.1 用演示教学引起学生对物理的强烈兴趣
初中生心理的另一个特点是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自然的奥妙,兴趣广泛、强烈,但缺乏深度和稳定性。如果在教学中能有效地进行演示实验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例如:在《大气压》一节的教学中,首先演示母子管实验,在大试管中注入水,将略小的试管放入大试管水中,然后提问:若手拿大试管倒置,小试管如何?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小试管会受重力而掉下。然后实验,学生惊奇的发现小试管不但没有掉下,反而在滴下水的同时,缓缓上升,学生感到疑惑不解,教师及时点拨。一个有趣的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整堂课学生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
3.2 用分组实验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注意:实验前,要认真阅读实验教材,了解实验目的,懂得实验原理,明确实验步骤,并设计好记录表格,实验中要详细观察仪器,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验进行过程中,要尽可能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实验后,要会分析数据和发生的现象,要思考问题,总结规律,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分组实验会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而且能直接培养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和探索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是其他任何手段所不能代替的。物理学家普朗克说过:“物理定律不能单靠‘思维’来获得,还应致力于观察和实验。”
4 重视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巩固
一个人的一生见过无数的事物,但只有那些极少数经常反复作用在我们头脑中、而且反复应用的事物,我们才能记住。因此,要根据教学进度,对新知识,要不断进行全面回顾,使学生对大脑里已有的相近的旧知识进行对比,重新思考,重新看书学习。可适量地安排些课外练习,以检验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巩固所学知识,减少遗忘,增强记忆。平时要培养学生把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只有通过具体运用,才能扩展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动手、动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
(1)养成独立做题的习惯。要指导学生独立地、保质保量地做一些习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题型不要重复,更要有一定的质量,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这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2)重视作图分析过程。要重视物理过程的分析,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很多内容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画出的图比例要适当,以显示几何关系。如画物体受力图,简单机械的力图、物体的运动情况图、光路图、电路图等,这样能方便学生理解知识的内涵或题意。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要养成学生用作图来表示物理过程和规律的习惯。
(3)培养向别人学习的习惯。平时就要培养学生虚心向别人学习的习惯,看人家是怎样学习的,经常与他们进行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同学间不能保守,有了好方法要告诉别人,这样别人有了好方法也会告诉你,班级的学生才会共同进步。
(4)自己归纳知识结构。初中物理学分为“力、热、光、电、磁”等部分,对每一部分要能组织知识结构,调理好了知识结构,对物理知识的“脉络”就清晰了,这样才能结合各部分的联系,把知识学活,在学习物理的道路上步入正轨。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但要教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还要教学生掌握一些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张永涛.用逆推法解初中物理习题[J].物理教学探讨,2007.4.
[2]陈家森.我们周围的物理学[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3]吴丁亚.初中活动课课堂教学设计[M].南方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