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4年,人文精神的讨论由上海的一批中青年学者发起,所反映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文知识分子感受到的持久压力,所涉及的问题相当广泛,如知识分子生存的外部政治和经济条件变化、大众文化的兴起、道统与学统等。
“星光”下的阅读
1995年赵忠祥以《岁月随想》开启了明星出书的热潮。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公众中间蕴藏着了解明星的巨大需求,这就意味着明星出书具有巨大的市场。于是,杨澜的《凭海临风》、倪萍的《日子》、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崔永元的《不过如此》、冯小刚的《我把青春献给你》等等,纷至沓来。
数字时代的召唤
比尔·盖茨是信息时代当之无愧的英雄,其《未来之路》一书的中文版和英文版几乎同时面世。这本书和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完成了很多中国人进入数字时代的启蒙。
书生情趣
1995年开始出版的“书趣文丛”先后出了6辑,比较集中地体现了1990年代以来学者散文、随笔出版热和阅读热的诸多特征。据说1990年代是一个“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的时代,学问家如何使更多的人认识他们的价值理念或文人情趣,必须有一个可以承载的形式,学者散文、随笔热便是其表现之一。
学者“小群落”
自发办刊舒展个性的“学刊”自1990年代中期以后如雨后春笋般一个接一个冒出来,是这个时代特有的新景观。较著名者如《学人》、《原学》、《原道》、《学术思想评论》、《中国学术》。他们大致上摒弃了1980年代激进的文化批判姿态,以一种更加建设性的学理探讨为特征。
“煽情”乎?“庄严”乎?
1995年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授予莫言的《丰乳肥臀》,书名的煽情引起了不少非议,但作者坚持认为“丰乳”、“肥臀”最美丽、最神圣、最庄严当然也是最朴素的物质形态,如此命名是为了重新找回庄严的朴素,并无媚俗之意。有评论家认为,“这是一部熔人性、女性、母性与爱情、亲情等人间至情于一炉的重型制作”。
“读图时代”
“地球人都知道”,现在是“读图时代”。开启“读图时代”的很可能非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老照片》系列出版物莫属。起初的《老相册》、《知青老照片》、《老房子》等还有人说是“跟风”之作。如今,类似的书已经被自然地接受了。
民族主义浮出水面
1996年《中国可以说不》的两位年轻作者张藏藏、宋强明确地以民族主义者自命,他们自认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没有谩骂,没有简单粗暴地喊口号,只是本着爱国情怀进行理性判断和感情梳理。
斯蒂格利茨带来《经济学》旋风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无论是在经济理论方面,还是在社会地位方面,都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他的教科书《经济学》对现代经济学的方方面面提供了百科全书式的入门导引,“最精彩的地方,是说明政府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说明信息经济学的基本规律”。
史学圈外的史学阅读
1997年三联书店开始出版“黄仁宇作品系列”,2001年其回忆录《黄河青山》翻译出版。黄氏以《万历十五年》一书流传最广,自1980年代初期以来一直盛行不衰,此书写法、文风及背后蕴涵的历史观学界都有广泛的讨论。黄仁宇使我们认识到,“不是我不喜欢史学,是有些著述使我不喜欢史学”。
科学文化阅读方兴未艾
在199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的科学文化出版热中,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哲人石丛书”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此前有名气甚大的“第一推动丛书”、“科学大师佳作系列”等,此后则有“新视野丛书”、“盗火者译丛”等。这些书超越了传统的科普,展现了科学作为一种独特文化和重要思想资源的魅力。
语文教育问题讨论——“厚积厚发”
中学语文教材的泛道德化、泛政治化,过于强调语言点的烦琐分析,轻视课文的人文性和欣赏性,久已引起人们的不满。1997年11月开始在包括语文教育界在内的文化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在1998年达到高潮,今天中学语文教材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但是围绕语文教学、高考作文命题的讨论仍余波荡漾。
翻译质量问题积重难返
1999年2月10日《中华读书报》发表倪乐雄的《孟子变成“门修斯”———学术界必须关注的问题》,由此引发对翻译质量、大学教育中忽视基础学科、教师评职称的数量要求等当前重要问题的思考。
影视与文学“恋爱”了
1990年代之后,文学日益失去了其号召力,很少有一部作品再像1980年代那样被各个阶层的人们竞相传阅、评说,但改编成影视的作品属于例外。影视使原作插上了影像的翅膀,飞得更远,也使作家的名气扩展到了大众之中。
与网络文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于很多人而言,接触网络文学正是从1999年蔡智恒的那本《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的。这本书连续22个月高居内地畅销书排行榜,自那以后,一大批网络“文青”借着网络扬名。
霍金热绵延数年
霍金恐怕是今天知名度最高的科学家,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期间,霍金在中国所到之处万人争睹备受礼遇就是明证。他的《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公认地难懂,但销售量都在几百万册之上。很少有专业的物理学家同意把“最伟大”三个字和霍金联系在一起,但媒体和公众可不管这么多,在科学越来越超出普通人的理解范围的时候,人们更需要知识英雄的存在。
“星光”下的阅读
1995年赵忠祥以《岁月随想》开启了明星出书的热潮。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公众中间蕴藏着了解明星的巨大需求,这就意味着明星出书具有巨大的市场。于是,杨澜的《凭海临风》、倪萍的《日子》、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崔永元的《不过如此》、冯小刚的《我把青春献给你》等等,纷至沓来。
数字时代的召唤
比尔·盖茨是信息时代当之无愧的英雄,其《未来之路》一书的中文版和英文版几乎同时面世。这本书和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完成了很多中国人进入数字时代的启蒙。
书生情趣
1995年开始出版的“书趣文丛”先后出了6辑,比较集中地体现了1990年代以来学者散文、随笔出版热和阅读热的诸多特征。据说1990年代是一个“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的时代,学问家如何使更多的人认识他们的价值理念或文人情趣,必须有一个可以承载的形式,学者散文、随笔热便是其表现之一。
学者“小群落”
自发办刊舒展个性的“学刊”自1990年代中期以后如雨后春笋般一个接一个冒出来,是这个时代特有的新景观。较著名者如《学人》、《原学》、《原道》、《学术思想评论》、《中国学术》。他们大致上摒弃了1980年代激进的文化批判姿态,以一种更加建设性的学理探讨为特征。
“煽情”乎?“庄严”乎?
1995年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授予莫言的《丰乳肥臀》,书名的煽情引起了不少非议,但作者坚持认为“丰乳”、“肥臀”最美丽、最神圣、最庄严当然也是最朴素的物质形态,如此命名是为了重新找回庄严的朴素,并无媚俗之意。有评论家认为,“这是一部熔人性、女性、母性与爱情、亲情等人间至情于一炉的重型制作”。
“读图时代”
“地球人都知道”,现在是“读图时代”。开启“读图时代”的很可能非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老照片》系列出版物莫属。起初的《老相册》、《知青老照片》、《老房子》等还有人说是“跟风”之作。如今,类似的书已经被自然地接受了。
民族主义浮出水面
1996年《中国可以说不》的两位年轻作者张藏藏、宋强明确地以民族主义者自命,他们自认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没有谩骂,没有简单粗暴地喊口号,只是本着爱国情怀进行理性判断和感情梳理。
斯蒂格利茨带来《经济学》旋风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无论是在经济理论方面,还是在社会地位方面,都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他的教科书《经济学》对现代经济学的方方面面提供了百科全书式的入门导引,“最精彩的地方,是说明政府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说明信息经济学的基本规律”。
史学圈外的史学阅读
1997年三联书店开始出版“黄仁宇作品系列”,2001年其回忆录《黄河青山》翻译出版。黄氏以《万历十五年》一书流传最广,自1980年代初期以来一直盛行不衰,此书写法、文风及背后蕴涵的历史观学界都有广泛的讨论。黄仁宇使我们认识到,“不是我不喜欢史学,是有些著述使我不喜欢史学”。
科学文化阅读方兴未艾
在199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的科学文化出版热中,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哲人石丛书”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此前有名气甚大的“第一推动丛书”、“科学大师佳作系列”等,此后则有“新视野丛书”、“盗火者译丛”等。这些书超越了传统的科普,展现了科学作为一种独特文化和重要思想资源的魅力。
语文教育问题讨论——“厚积厚发”
中学语文教材的泛道德化、泛政治化,过于强调语言点的烦琐分析,轻视课文的人文性和欣赏性,久已引起人们的不满。1997年11月开始在包括语文教育界在内的文化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在1998年达到高潮,今天中学语文教材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但是围绕语文教学、高考作文命题的讨论仍余波荡漾。
翻译质量问题积重难返
1999年2月10日《中华读书报》发表倪乐雄的《孟子变成“门修斯”———学术界必须关注的问题》,由此引发对翻译质量、大学教育中忽视基础学科、教师评职称的数量要求等当前重要问题的思考。
影视与文学“恋爱”了
1990年代之后,文学日益失去了其号召力,很少有一部作品再像1980年代那样被各个阶层的人们竞相传阅、评说,但改编成影视的作品属于例外。影视使原作插上了影像的翅膀,飞得更远,也使作家的名气扩展到了大众之中。
与网络文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于很多人而言,接触网络文学正是从1999年蔡智恒的那本《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的。这本书连续22个月高居内地畅销书排行榜,自那以后,一大批网络“文青”借着网络扬名。
霍金热绵延数年
霍金恐怕是今天知名度最高的科学家,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期间,霍金在中国所到之处万人争睹备受礼遇就是明证。他的《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公认地难懂,但销售量都在几百万册之上。很少有专业的物理学家同意把“最伟大”三个字和霍金联系在一起,但媒体和公众可不管这么多,在科学越来越超出普通人的理解范围的时候,人们更需要知识英雄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