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教育中注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作用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gforr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就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作用,信息技术在课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课程整合和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几种基本模式等作一些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教学模式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作用
  
  1.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基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针对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一些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解决方法,将其他学科和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程与一个或多个要素,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各学科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他不按照固有的顺序将信息技术分为不同的章节,而是让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程。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课程整合具有如下的基本原则: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等。
  3.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解
  目前,国内对整合比较主流的理解是:“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就是以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其它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观点将课程整合的重点放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上,它突出计算机作为工具,去辅助各传统学科的教学。另有一种对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理解,主要指信息技术课程的内部整合。例如,可以让整体的信息技术课程由正规的学科课程排入正规课表、教材、活动课程,如网页制作、网络知识、电脑美术、编程等兴趣小组和其他隐性课程,如学校与周边社会的信息环境组合而成,并协调这些环节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这一类课程整合有时也涵盖调整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方法等。从目标价值观看这一类整合,主要着眼于达成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引起全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就会引起全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基于信息环境和多教学价值取向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式学习和非单纯的接受式学习(即接受式学习与其它不同种类学习方式的结合)。具体地说,这种全新学习方式是以信息技术环境和信息化学习资源为依托,以具有深化和扩展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活动为导引,以高效达成学科教学目标和提升信息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或学习。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综合性、问题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学习活动的设计立足于多种能力的培养,特是对学生能够恰当地选择住处技术工具来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综合、评价并熟练地表达信息的能力。
  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
  随着对课程内容和学生认知研究的深入,出现了许多课程整合的新的教学模式,如研究性课程模式、“情境—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基于资源利用的主题探索型学习模式、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基于网络课程辅导的自主学习模式、基于网络的角色扮演和协作学习模式等,这些新的教学模式都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全面素质为目的。
  
  二、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的培养”是因果相切的关系,前者为因,后者为果。利用网络及其资源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地去获取知识,采集处理信息。在这种自主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信息的传递、交流,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以及健康心理的形成。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构建“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融“教”与“学”为一体,以“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并以此贯串教学各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多动口动手,合作学习,讨论争辩,从而促进主体发展,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提高学生交往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操作模式。
  2.开展网络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交往指导课是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创设交往情景,激发学生交往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交往尝试,形成积极体验,逐步提高学生交往能力的一种活动型课程。可以设计几个方面的内容:(1)学习指导:包括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养成,同学间互帮互助方法的指导。(2)心理指导:包括宽容同情心理,诚实正直心理,开朗合群心理,顽强上进心理和勇敢坚韧心理的养成。(3)礼仪指导:包括尊师礼仪、同学(朋友)礼仪、家庭礼仪和集体生活指导;(4)自主指导:包括生活自理指导,消费指导、兴趣爱好指导、求职指导,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指导等。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研究,教学重点逐步向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转变,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形式,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这对于深化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快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探讨新型的教学模式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他文献
1 比较策略的缘起和应用价值  学习策略的习得很早就引起教育学家的重視。美国心理学家梅耶首次在前人对知识分类的基础上,提出知识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其中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感知、如何记忆、如何思维等方面的知识,即有关学习策略或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目前,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比较重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育,而往往忽略策略性知识的教学。所以学生在解决知识问题时暴露出能
[摘要]PLC控制系统的工作可靠性与多种因素有关,有些客观因素也干扰着控制系统的稳定性。通过设计正确的硬件线路,选择质量高的元器件,改善工作环境,编制监控程序等措施,可以使PLC控制系统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PLC 电磁干扰系统设计抗干扰分析措施  可编程控制器(PLC)是一种新型的通用自动化控制装置。它将传统的继电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融为一体,具有控制功能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想要生成光合作用概念可以通过实验的设计和验证来完成,即验证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场所和产物。而对光合作用概念的辨析就是在光合作用内涵
将与高中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奖与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结合,尽可能地把它融入到生物学教学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欲望的良好素材,同时科学家们不断发现、尝试、重新开
(浙江省东阳市巍山初中,浙江 东阳)    [摘 要]:健美操是以人体为对象,以健美为目标,以肢体锻炼为内容,以艺术创造为手段,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体育锻炼的项目。它以明快、活泼、节奏强劲的特点,尤其深受女生的喜爱。  [关键词]:健美操 身心健康 女生    健美操是以人体为对象,以健美为目标,以肢体锻炼为内容,以艺术创造为手段,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体育锻炼的项目。它以明快、活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