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教父”徐池:让摇滚乐重生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sssddd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重的过往
  
  生在青岛的徐池,6岁就跟随父辈们的步伐来到了遥远的东北。当时徐池的父亲是军队上的官员,徐池家里相对来说条件很好,由于父亲当时跟军队上的文工团关系很好,所以徐池就有了很多去接触文艺的机会。而且只要徐池能考上好成绩,父亲就能送给他珍贵的礼物,小电子琴、小吉他等等,这些跟音乐有关的小礼物极大的助长了徐池对音乐的热情。17岁的时候,徐池便开始创作音乐,当时写的第一首歌儿《情人故事》就发表在了一家轻音乐杂志。这极大的激发了徐池的创作热情。再到后来,徐池考到了吉林艺术学院,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历程。但是到了这么样一个音乐氛围浓厚的环境当中,徐池并没有开始真正的音乐道路,而是开始了年少的叛逆。那时候,徐池的哥哥也在吉林上大学,上的是东北师范大学,跟徐池的学校是斜对面。此后,哥俩竟然沉溺于打架斗殴当中,拿着片刀,跟劳改犯打架,后来甚至被抓进了派出所。对于这样的恶斗,徐池是这样说的,当时自己只觉得酷,打了劳改犯在同学们跟前很有面子。这个年轻时候有些幼稚的思想一直伴随了徐池四五年的时间,也就是从高二一直打架斗殴到了大学结束。当时的徐池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坏孩子”,他在学校喝酒、打架、谈恋爱、破坏公物,以至于后来大学没结束就被校方开除了。然而,对于正是风华正茂的徐池来说,他并没有因为开除太过难受和消沉,反而更激进的开始了音乐的道路。整个“坏孩子”期间,徐池虽然像所有的血性青年一样,做尽了坏事,甚至被学校开除,但是他始终没有放下自己挚爱的音乐。那几年,徐池换新自己的小收音机,而且专门跑到当地的文工团去苦练吉他。对徐池来说,那是一段充实的时光,最起码积攒了大量的音乐基础。
  
  在摇滚乐坛里做出一个品牌一种文化
  
  辍学以后的徐池,心已经不拘于在东北这个落后的城市。他来到了上海美丽繁华的大城市。同时,他迷恋上了摇滚音乐,并立志要在中国做最优秀的摇滚歌手。就是当初的那个心愿,一直支撑着徐池唱摇滚唱到了现在。
  开始的演艺道路注定是艰辛的,徐池在一些酒店、歌厅、夜总会里唱歌,一场是9块钱,一月下来就能拿到300元左右的工资。对于80、90年代的人来说,每月300多元的工资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18、9岁的男生,骨子里都有那么一股冲劲和希望冒险的干劲,徐池也是这样。所以他选择了出去闯荡和漂泊。相对于其他的歌手,徐池相对来说比较幸运一点。他出道以后并没有遇到太多的打击和磨难,但是尽管这样,初出茅庐的他还是要接受好多考验。
  徐池说,自己开始之所以能发展的那么顺利,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朋友们的援助。徐池的人缘很好,交际圈也广,所以就从各路朋友那里获得了不少演出的信息,这给了他很大的帮助。
  后来,摇滚梦想不断膨胀的徐池频繁跳槽,演出经历和自身水平也在这频繁的跳槽中不断被强化。20岁时,徐池辗转到了有“小香港”之称的珲春,开始了更高层次的摇滚征程。也就是这个城市,成了徐池音乐梦想的转折点。在那里,徐池不断的获奖、不断的被承认,而且演出费也从开始的8块钱直线上升,后来一直上升到了几百块。到了2001年,徐池已经在上海买了房跟车。
  但是徐池一直都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对直线飙升的出场费没有多大的概念,那些不菲的收入也没有成为他前行的牵绊和目标。徐池说,那时我不是很在乎钱,我最在乎的就是自己能够在中国摇滚乐坛里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个品牌和一种文化。对于在夜场商演的徐池来说,这是一个挑战,特别是对于总是喜欢标新立异的徐池来说,要想出名,已经是难上加难。
  同时,徐池是一个对装饰要求很细腻的歌手,从小的时候就是,现在小有名气了更是。他每次上台的时候,一定要穿很独特的衣服,打扮的很前卫,也正是这些吸引了大批媒体的眼球。徐池为买一件衣服,要飞到香港或者韩国、泰国,有时候对服装甚至要进行现场染色。徐池对包装的认真,让人感动,更让人震撼。徐池说,这是一个音乐人的习惯问题,对于一个艺人来说,包装是首要问题,艺人要对观众负责对作品负责。在这个“快餐文化”的今天,徐池没有花大量的时间趁自己正红的时候抓紧时间赚钱,而很愿意用包装效果对观众对作品负责。
  徐池在写歌词上也有一定的造诣。他写过不少的歌词,而且大多数歌词都像诗歌一般充满意境,却比诗歌还要充实。他不会写那种表面优美但是空洞乏味的歌词,这同样见证了他做事认真对观众负责的态度。徐池喜欢余秋雨,他说品味余秋雨的作品,不是一杯白开水,不会感到苍白,而是很充足、让人很满足。
  徐池做起事情来很较真。他讨厌那种低级趣味的音乐和粗俗的同行。特别是因为自己特立独行的音乐风格和时尚前卫的装着打扮,开始在摇滚圈里不被同行所喜爱,发展到后来,徐池的朋友越来越少。
  但是这些并不能成为徐池前进的绊脚石,他立誓自己要做出具有高级品位的乐曲来。在纷乱复杂的演艺圈中,随时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毒品、美女、赌博、酗酒等。只有随时都保持清醒,这样才能走的更远!徐池说,作为一个受欢迎的歌手,在台上可以呼风唤雨,台下的几百几千甚至几万人都在为你而呐喊而疯狂,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对一个艺人来说是一种很强烈的兴奋。但是当这种兴奋随着几分钟的表演结束以后,到了后台或者独自回家时,这是一种极大的孤寂和落寞。所以太多的艺人就开始选择一种去延续和控制自己兴奋感的东西,后来邪恶的毒品成了他们解压解负的选择。但是当那种由毒品带来的兴奋感结束以后,又会陷入无尽的难受当中,这时又要靠毒品来释放。然后毒品就成了一种依赖。
  看到身边越来越多的艺人走上了毒品的不归路,徐池在心里暗暗的提醒自己,一定不能步他们的后尘。
  直到后来,2006年,徐池越来越受不了摇滚乐坛里那些污浊的空气,他不愿再像别人一样堕落和颓废,所以他选择了离开,离开自己一直待了十几年的夜场。徐池想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去稍稍的改变一下这个时代的人心和这个时代的摇滚乐坛,希望能给摇滚乐坛里注入新鲜的音乐元素,希望艺人能真诚能坦然一点。
  所以徐池2007年才会创作出《微尘》这样的专辑——有西方的唯美,更多的是积极、向上的元素。他的首张公益摇滚专辑《微尘》这首歌也是为一家慈善机构精心创作的。“在生命没改变之前,我的音乐作品是空洞无生命的,现在的歌不仅有了鲜活的生命,还能让你从中感受到人生价值真正意义上的体现”。在谈到生命发生真正改变的他:我的音乐风格也完完全全的发生了改变。
  特别是那首单曲《镜子》,更是真实的反映了当时徐池的心境。正如他所说的,人生都具有两面性,也许你在镜子里看到的并非是真实的自己,随时都要找准自己,做好自己。   
  中国“公益摇滚教父”
  
  慢慢的,内心干净下来的徐池,慢慢发现原来自己亏欠社会的真的太多了,这么多年都为功名利禄忙碌,需要好好地帮助他人,既然上天给了自己唱歌和作音乐的天赋,那么今后他要把这一切用来帮助他人。随后的几年,徐池带领他的天幕乐队成功的举办了多场大型公益演出活动。
  2011年1月23日,在徐池执导的一场“光的世界”跨年慈善音乐会上。由于时间仓促,整个音乐会都没来得及彩排,但是徐池知道,爱心是我们这场音乐会的最大导演,很多演员上台什么样我不知道,因为好多艺人都是志愿者,尽管有专业和非专业的,但我对他们一无所知,但因为大家都是出于爱,因此也让徐池相信大家也一样会用心演出;不出所料,演出比想象还要成功。
  2011年2月,人们都回到家中和亲人们团聚过年的那一刻,徐池并没有回家,他来到孤儿院,亲自下厨为孩子和不能回家过年的老师们准备了一桌可口的饭菜,和孩子们一起过年。徐池说:“孩子们没有父母,没有家,我们尽量让他们能感受到年的味道、家的味道、和父母的味道,”对徐池来说,这里的厨房不陌生,因为他经常会来,为孩子们烧上几道拿手菜,经常和孩子们一起玩、每次都等天黑了孩子们入睡了,他才离开。其实之前,他并不多么喜欢孩子,当他见到这些脑瘫的孤残患儿之后,对他们就有种特殊的情结和负担,他每次提到这些孩子就很激动,这些孩子也改变了他对未来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你能想象一个看不见也听不见的孩子,她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吗?你能想象一个被亲生母亲殴打成重度残疾的婴儿的命运吗?你能想象更多更多命运还要悲惨的孤儿吗?他们先天瘫痪、脸部变形、智商为零,他们的未来令人担忧,大多数领养家庭几乎都不愿接收这样的孩子;我愿陪这些孩子一直到老”。为了孩子,为了爱,就这样,徐池每天都在简简单单的付出。如今的徐池已成为慈善公益组织的一名正式成员,因为他刚刚被授予国际基金协会爱心大使称号,他说:有人称我有爱心、是个好心人,当我在众人和媒体面前被确认这称号的那一刻,我需要调整心态,摘下光环,做个真正意义上的好心人;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公益基金能直接发到孩子的手中,而不是通过这样那样的人。这样一来,公益人士被炒红了,但是孩子依旧没有得到改变。如此以往的下去,公益事业将被退化。
其他文献
对于凡俗的夫妻,说起爱情来,总是奢侈的。很多夫妻毕生未曾言爱,却一言一行间,无不蕴藉情意。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形式大于内容的时代。因了日益膨胀的物欲蛊惑,很难有人在恋爱时能将一切撇清,均不与利益挂钩。貌合神离是大多数,搭手过日子也是勉为其难,看似美满的婚姻很多时候竟也是一种形式,情感不由灵魂做主,终日在心之所向的生活与爱情之外逡巡不前,就是没有追求新生活的勇气与力量。这样的日子已成沉疴,是鸡肋
[摘要]老子说“势成之”,毕达格拉斯说“万物皆比例”,两个东西方文明大师毫不相干的坦言在势科学的概念下得到了统一。势=差别×联系=差别÷距离,所以,势=梯度=斜率=导数=比例。势科学理论的意义不仅在逻辑的层面上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真正统一起来,为填补教育学理论的逻辑缺失开辟了新途径,而且从根本上揭示了人才学习成长和创新及创业的动力学机制。  [关键词]势科学,素质教育,学习能力,高等教育,创新。 
给力  给力读音为,gei li,中国北方的土话,表示给劲、带劲的意思。“给力”一词最初的火热源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文配音版中悟空的一句抱怨:“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所谓“不给力”就是形容和预想目标相差甚远,而“给力”一般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    神马都是浮云  “神马”并非一匹马,而是“什么”的谐音。网友们用搜狗输入法打“什么”时,习惯用拼音首字母“**”代
当你年轻的时候,应该去流浪  一个人坐火车,去未知的远方  在路上唱歌,和陌生人跳舞  在城市某个角落静静坐下  透过窗户,可以窥见  最丑恶的,最美妙的,最真实的  就像霍尔顿那样  当你年轻时,就应该去流浪  去,到远方去!  流浪在远方,能看见不一样的风景  等你经历了,你便知晓  流浪,不仅仅是为了理想  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回来  等到你长大,怎样都行  的确是怎样都可以  而我只愿意  
辽阔的远方  有—种信念在召唤  行者匆匆  走在寻梦的天堂    常常在秋天的黄昏出现这样的情景:晚霞吐彩,金风送爽。劳动了一天的维族乡亲们。洗去沙尘和汗渍。穿上五颜六色的民族盛装,百来人汇聚在房子前的空地上,摆上一盘盘香甜的瓜果,席地而坐。悠扬婉转的卡龙琴奏起了散板。几个男人跪立在旁,双手擎着达甫鼓,边敲边晃,一位男子引吭高歌。接着,大小达甫鼓一起敲响,由民间乐器组成的小乐队奏起了舒缓优美的“
澳洲最大的一家超市连锁店最近在超市里开始播放音乐了,拼命赞扬自己是“给世界带来新鲜食物的人们”,这种音乐播放的频率让老鼠都得癫痫病了。有时候,超市里的水果和蔬菜区就像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那幅著名的《呐喊》,我看到有人拿着香蕉僵在那里不知所措。自从进了这家超市,现在已经是第14次听“新鲜食物人们”的音乐了,我知道,他们正在疯狂深渊的边缘徘徊。  当然了,我们没有一个人是真的发疯了,我想这家超市肯
她和他,是尘世里平凡的一双。然而,她却把自己看成失意的孔雀,高高在上,处处享受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仍心有不甘。而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公交司机,希望在人世间,找到牵手一生的人,在平淡的生活里酿出爱情的蜜饯。有人说,她该知足了,天天有人伺候陪伴,足以摆脱孤单的纠缠。却也有人说,她是遗落的天使,离开他,才能张开翅膀找寻到王子。她前思后想,是啊,他那么无能,以后怎么养得起我?她始终梦想的,是对她百般依顺,有钱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家庭,选择—本书。  选择健康,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本书。  你选择你的未来,旅途,仕途,前途,宏图。  我干嘛?我选择—本书。  理由呢?没有理由。    生活在校园里,有N多好处,其中之一便是读书方便。校园里自不用提了,单说校园外的那条小街,就因为依傍着大学,终日餐诗饮词,被熏染得极有文化,因此在街角接连开起了几家租书屋,虽然校园里一茬接一茬的新生来了,老生毕业,
我喜欢一遍遍地看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喜欢其中姜文说的一句话——“我一有空就去找你”。無可厚非,这句话是令那个“陌生女人”在无数次寂灭的等待中得以不妄自放弃的光亮,说是“生命之光”也并不过分,因为那是一个视爱情如生命的女人。  即便并不身处战火纷纷的年代,也无法拥有一份贯穿一生且视之如性命的爱情,但我还是喜欢那句“我一有空就去找你”。这话听上去,简直就是销魂的。  平庸甚至过分负责的男子无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唯恐迟迟归”,这一千古绝唱写尽了母亲对儿女的眷眷深情。在我吟诵着它而渐渐成长的岁月中,母亲也用她慈爱的手写了一首这样的诗。    快捆上吧,这是最后一箱衣服了。”妻对我说。  我将纸壳箱里的衣服从上到下翻了个遍,然后十分肯定地说:“不对,还有没装箱的,你再好好找找。”  “你以为咱家是开服装店的呀,就这么两个装衣服的柜子,已经全空了,还找什么呀!”妻显然是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