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对新时期民族精神发展的影响研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ue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国学热”至今方兴未艾。国学文化的兴起必然引导民族精神的完善、更新。国学文化在不断实现自身的扬弃、重铸的过程中,也对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有生命力的内容,从而铸造了新的民族精神,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造就属于新时期的民族性格和精神风貌。本文以国学读本《菜根谭》为例探析了国学文化对新时期民族精神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国学文化 民族精神 国学读本《菜根谭》
  
  一、国学文化兴起与民族精神发展密切联系
  “国学”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至今方兴未艾。寻本溯源,这股“国学热”不是政府大力推动的,不是媒体蓄意炒作的,也不是学者积极提倡的,而是由民间各种自发的力量自然促成的,其主要因素就是国人需要寻找文化的认同[1]。文化认同对个人来说,是一种文化身份的确证,是精神家园的归宿;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则是一种精神上的凝聚。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所共同具有的文化心理素质,是民族历史形成的生存条件和观念形态的文化在民族心理中的历史积淀,是民族文化特质的凝聚方向和集中表现[2]。民族精神作为一种文化遗传基因的载体,体现着一个民族所有成员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们所遵循的道德理念、理想信念、行为准则,以及风俗习惯、性格特征和语言文字等有诸多共同之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思想灵魂,是一个民族得以生生不息,不断创新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安顿民族生命的精神家园。
  近几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精神的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出现许多新的生长点。然而,无论中华民族精神随时代潮流怎样演进,都是以国学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为底蕴的。民族精神中的核心思想与价值观念皆源自这些哲学思想,形成了民族精神的整体形态。所以,民族精神的发展、提升必然会促进国学文化的繁荣;而国学文化兴起的也必然引导民族精神的完善、更新。国学文化在不断实现自身的扬弃、重铸的过程中,也对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有生命力的内容,从而铸造了新的民族精神,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造就属于新时期的民族性格和精神风貌。
  二、国学读本《菜根谭》对民族精神的发展产生多方面积极影响
  《菜根谭》是晚明文人洪应明所著的一本清言小品文集。它以亲切精练的语言,回味悠远的气韵,蕴涵深刻的意境成为国学文化的经典读物,最重要的是《菜根谭》融会了儒、道、释三家丰富而深邃的哲学思想,这也使得《菜根谭》成为一本对国民性格塑造和民族精神形成具有深刻影响的国学读本。
  (一)《菜根谭》中的儒家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流文化当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菜根谭》凝聚了仁爱、崇德、中和等儒家道德哲学思想的精华。《菜根谭》云:“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做到极处,俱是合当如此,著不得一毫感激的念头。如施者任德,受者怀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又云:“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固,要善为化诲,如愤而疾之,是以顽济顽。”这二言蕴含的是儒家“仁者爱人”的仁爱精神,前一言是理所应当的家庭伦理之爱,以“孝悌”为本的亲人之爱;后一言则是“泛爱众而亲仁”,由对亲人的爱推至对芸芸众生的爱。这正是孔子所强调的个人对他人,个人对社会自觉地履行道德义务和责任,这也是维系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纽带。当下,我们的社会中出现了个别不尊重他人个体生命权利和忽视他人生命价值的事件,而儒家的仁爱精神一直在警醒我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理应伸出援助之手。
  仁的实现,对群体而言是建立充满友爱、和谐、有序的社会;于个体而言,儒家则重视道德教化,认为应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孔子认为,理想人格是道德化的人格,强调“君子志于德”。《菜根谭》中儒家的崇德精神也集中体现出来,洪应明有言:“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性陶熔之,终为血气之私、技能之末。”又有言:“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由此不难看出作者认为德性皆在气节、才华之上,德乃为人的第一品格。重视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的理想人格的中国传统文化,提醒今天的人们切不要把能力视为人的第一要素,而应当把理想人格的价值取向看做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一个缩影。
  君子之德贵在守中,“中庸之道”乃是君子修身养德,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中庸”最早见于《论语》。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菜根谭》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这一德性:“士君子持身不可轻,轻则物能挠我,而无悠闲镇定之趣;用意不可重,重则我为物泥,而无潇洒活泼之机。”所以说一個人既不能过于浮躁,又不能心机过重。又言:“气象要高旷不可疏狂;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趣味要冲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严明而不可激烈。”洪应明认为君子不仅对己要守中,对他人更要守中:“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以此达到孔子所说的“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的社会理想。“贵和尚中”的中和精神,讲求行事不走极端,主张把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约束在道德的范围之内,这既是儒家哲学的基本形态,也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理念。
  (二)《菜根谭》中的道家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菜根谭》首先体现了道家“返璞归真”的尚朴精神。洪应明云:“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普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此言便是老子着力提倡的厚实、质直的为人品性,是道家生命哲学所描绘的以自然、真朴为具体表征的生命状态。那么如何回归人的自然本性,恢复社会的纯真呢?那便是“清心寡欲”。洪应明有云:“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能者劳而府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一些人“生病”了,身心皆陷入世俗的泥坑中不能自拔。而尚朴精神正是对症的一贴心灵良药,主张人们求真尚朴、绝伪弃诈的价值观念,倡导淡泊名利、俭啬寡欲的人生态度,净化人们的心灵和社会道德环境。
  其次,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精神在《菜根谭》中得到翔实的阐释。如:“水流而境无声,得处喧见寂之趣;山高而云不碍,悟出有入无之机。”又如:“帘拢高敞,看青山绿水吞吐云烟,识乾坤之自在;竹树扶疏,任乳鸽鸣鸠送迎时序,知物我之两忘。”此时自然与玄理在人的意念上达成同构,景观物象变成了他们领悟大道与生命本源的载体。这不就是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天下》),充分享受自然生命的“逍遥游”?他钟情自然的审美趣味,以大自然为真善美的源泉,在大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自由,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沟通,真正体会到大自然的奥妙。所以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人类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这正是大自然对人类生存敲响的警钟。我们必须从工业文明中清醒过来,从道家生态审美哲学中汲取智慧,投身大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样不仅可以消除人们的精神郁闷和人格创伤,满足人们心理调适的需要,而且是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驾护航。所以我们应当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适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把开发自然资源同保护自然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最后,《菜根谭》充分印证道家“超越世俗”的辩证精神。老子的人生哲学充满着辩证智慧,老子以退为进,以柔胜刚,以守为攻,总是以超越的观点看待处事之道,以自然的心态处事做人。《菜根谭》有云:“衰飒的景象就在盛满中,发生的机缄即在零落内。故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洪应明深受老子辩证智慧的感染,从自然流变的景象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又云:“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曲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洪应明也以一种客观辩证的态度对待人生旅途中的是非得失,明白世事相辅相成,福祸互变。“祸兮福所倚之,福兮祸所伏”(《老子·五十八章》)的观点已不自觉地成为普通老百姓在面对天灾人祸时所持有的一种通达淡定的生活态度,让人们在得意时不会忘形,失意时不会绝望。如果说儒家文化是人伦关系上规定了我们的民族行为规范,那么道家文化则从更深层次的主体精神上塑造着我们民族的气质品格[3]。
  (三)《菜根谭》中的释家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佛教虽然是在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的外来文化,但在传播过程中,其不断地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一批富有特色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等。其中禅宗是一种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最密切的中国化佛教。《菜根谭》的清言就直接引用了禅语:“饥来吃饭倦来眠。”“性天澄澈,即饥参渴饮,无非康济身心;心地沉迷,纵谈禅演偈,总是拨弄精魂。”启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纯净的天性,以一颗平常心即可领悟生命真谛。禅宗作为释家一脉必然包含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是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对人类自身精神(心理)分析的深化,人们发现运用禅宗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圆满解答无法用理智分析或逻辑推理解决的现代人类的精神(心理)活动。另外,“‘为鼠常留饭,怜蛾纱罩灯’,古人此等念头,是吾人一点生生之机,无此,便所谓土木形骸而已。”等语所传达的众生皆平等,关爱无差别的观念也深入人心。释家文化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成为对儒道文化有益的补充,对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骆建彬.卓越领导国学讲堂(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
  [2][3]卞敏.中华民族精神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6,140.
  
  基金项目:2011年度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项目编号:ycx11057)。
其他文献
摘 要: 为了真实地呈现人物内心意识,亨利·詹姆斯在小说创作的中后期对写作技巧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实验。在中期小说《梅西所知》中,詹姆斯借助戏剧场景这个手段,抛弃了通过作家或者故事外叙述人站出来讲述的全知模式,让梅西的内心意识自我呈现在这个舞台上,从而达到了真实直接地呈现人物意识的戏剧化效果。  关键词: 亨利·詹姆斯 小说《梅西所知》 戏剧场景 人物意识 戏剧化效果    亨利·詹姆斯曾在其小说理论
摘 要: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透露出的女性审美意识质朴而独具特色,从作品文本中可见时人对于“硕”美的崇尚。本文剖析了《诗经》时代审美标准——“硕”美的内涵,并对此审美标准的产生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诗经》 “硕”美 审美 标准  告别崇神事鬼的殷商时代,进入明伦述德的周朝,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文明之光普照大地。《诗经》收录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作品,上至朝颂,下抵
摘 要: 新生代导演娄烨的作品一直饱受争议。他的作品题材几乎都以爱情为主线,青春为载体,风格鲜明,但最为突出的是,他的电影中饱含了人性对自由的追求这一主题。本文通过探讨娄烨多部作品,主要分析电影中自由主义精神的呈现。  关键词: 新生代导演 娄烨 自由主义精神 存在主义 诗意  一、娄烨电影自由的精神  第六代电影人,中国本土称之为“新生代”,他们是以娄烨为代表的80年末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摘 要: 巴拉兹用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来系统阐释电影理论,深入分析研究了电影蒙太奇、电影影像、声音与色彩等。他从比较全面的角度考察电影艺术,把电影作为一种视觉文化放到了人类文化发展史的宏观视角进行研究,再结合电影艺术的独特艺术形态,形成了具有前瞻性的电影文化论观点。研究他为何能够在电影艺术兴起不久、电影研究不够深入的背景下就提出如此超前的电影观念,对于建构当下电影理论将是一大启示。  关键词: 《可
摘 要: 沈从文是一个有文化自觉意识的作家,中篇小说《边城》便寄托着他的文化品格和人生理想。他向往“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理想人生形式,而残酷的现实一方面让他更加梦想理想人生形式的实现,另一方面也让他更加失望。作家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揉进了《边城》的人生形式中,揭示了呼唤健康人性的复归、改造国民性、重塑民族精神的深刻思想内涵,也使作品获得了更耐人寻味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 沈从文 边城
摘 要: 本文从老舍避讳其与基督教千丝万缕的联系入手,通过对老舍“弃佛从耶”经历的探寻,结合其参加基督教会的社会活动和其在文学作品中对基督教的理性批判的考察,运用宗教的“社会功能”定义和“分离说”,从实用主义哲学的角度,对老舍早年对基督教的选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老舍 基督教 实用主义 社会改良  作家老舍于1922年夏接受洗礼,成为了一名基督徒。在1921年到192
摘 要: 长沙马王堆汉墓与临沂金雀山汉墓一脉相承。本文对汉墓中的两幅帛画进行了系统比较,它们在地域文化、绘画风格和主题思想上存在着延续性和差异性。希望通过全面比较,能更深入全面地了解金雀山帛画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 马王堆帛画 金雀山帛画 比较  帛画是指中国古代画在丝织品帛上的绘画。现存年代最早的是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发现的《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帛画,在其后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和临沂
摘 要: 《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娜拉和《金锁记》中的姜长安,两者有着相似的玩偶经历,但不同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和个人性格因素造成了二人对于命运走向的不同选择:走与留。但无论是出走还是留守,娜拉与长安都无法走出一条光明之路。娜拉与长安的人生轨道折射出各自所处时代的女性生存境遇,也留给了世人对于女性解放问题的无穷思考。  关键词: 娜拉 姜长安 玩偶 人生轨迹    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创作了惊世名作《玩偶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临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这一问题,党和国家经过不懈努力在2000年完成了“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任务,整体上提高了全国人民的素质。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是党和政府长期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贯彻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工作更肩负着提高全民素质、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强盛国家的历史使命。诚然在现阶段取得很大的成绩的同时,农村义务教育还面
摘 要: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文章对就业难的原因和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对三峡库区的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农村大学生 就业难 原因 对策  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后,高等学校的招生率便呈逐年上升趋势。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人,1999年5月教育部宣布高等教育学校扩大招生规模,由最初的“精英式教育”转为